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论文 \ 关于在海河综合开发中如何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研究

关于在海河综合开发中如何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研究

发布于:2015-09-10 10:30:10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论文 1 738 [复制转发]
  一、建设海河两岸风景带要突出天津特色
  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这是天津市第八届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对提升天津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将产生重大意义。
  景观带在一个城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带是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容貌特征的反映,它代表着大都市的风采。
  园林植物是构成景观带的主体,各种园林植物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姿态,造就了大自然中的形体美、色彩美、艺术美,它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向城市中心输送新鲜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廊道,这是其他任何物体所不能替代的.海河两岸景观带的建设有无突出特色,将是海河能否成为世界名河的关键。
1、保留海河两岸的园林文化古韵,提高海河的文化内涵
  将历史上的园林文化精神吸收过来,把它们转化为适应新情况合适的表达方式,使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现代艺术、园艺水平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不仅展现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在保护或重新塑造缄市历史阶段的价值也非常重要.用现代全新的景观理论指导海河两岸景观带的建设,将这座“传统与现代并蓄、古老与年轻兼存”的现代化城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示全新的理念和风采是十分必要的。
  海河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的母亲河和发祥地.由于海河近海,又有渔盐之利,历史上漕运发达,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筑缄设卫以来,就逐渐成为京都的重镇码头,使天津卫日趋繁荣起来。有“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之描绘.商贾、官吏、文人墨客纷纷来津定居。在城外南运河一带选风景优美之处,利用自然水系,广植花木,兴建园林,造亭台楼阁,当时最有名的私家园林“水西村”,就坐落在运河南岸,(今芥园水厂附近),堪称清代名园,闻名于江南各地,“帆斋”别墅是清代一座有名园林,坐落在三岔河口,可惜都毁于战乱。如今故里寻踪,仍可见到当时留下的古迹古树,这是历史的见证。如望海楼、天后宫、玉皇阁、三岔河口的地形地貌以及长在三岔河口三关庙旁的老杨树,最粗的已有70cm,在庙内还长着三株椿树,也有60cm粗.据传这些树均有近百年历史,在红桥小学内(据讲原来也是庙)有两株老国槐树,距今日有200多年的历史,最粗的一株63cm,至今仍生长茂盛.根据园林局调查,外环线以内海河及上游河道500米范围内,列入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6株,其中8株生长在三岔河口一带,有6株生长在三岔口至刘庄桥海河两岸,如民族路的银行院内的银杏树、望海楼教堂内的刺槐树,大悲院中的国槐树、赤峰桥畔的悬铃木、台儿庄路刺槐、大直沽寺院内的古槐愈400年,胸径1.2”,冠径25m,垂直遮荫面积500m=,被称为市区古树之王,也为史学界提出的“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提供了佐证.这16株古树堪称海河风景线上的掌上明珠.这都是历史实物的反映,是天津风土人情的历史见证.在海河开发中保留与重视这些古迹古树.对提高缄市形象,展现海河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是非常有价值的。
  昔日北运河岸上的桃柳堤,风光春色在历史上也名噪一时,清朝初期,北运河堤有桃柳千株,每逢春日桃花盛开,绿柳如茵.有诗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又有诗人赞道:“丁字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说的就是桃柳堤.如今桃柳堤又展现出桃红柳绿的园林景色。现在的桃柳堤比历史上的桃柳堤更有所发展,桃柳种植数量已超过千株,品种增多,园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还建了园林小品、亭榭、走廊、花架.每到春日赏桃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很是热闹。每年还举办一次桃花节。将历史上的园林文化吸收过来,转换为展现当今社会的需要,这是非常必要的。
  租界园林在天津的出现是近代时期留给城市的文化遗产,是缄市历史的见证,是租界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造就了天津中西合壁的园林文化。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强割租界地,在租界地内建欧式公园.因此,各国的园林风格在天津也得到了展现.如英式公园即现在的解放北园(原名维多利亚公园),“德国花园”(现在解放南园),一宫周围意式风情区马可波罗广场以及广场周围的雕塑、凉亭、球场、喷水池与意式建筑协调的组合,都体现出西方规则、对称、整齐的园林特征,也体现出了古罗马建筑文化的特征.还有俄国式的以树为主的森林公园,在海河东岸原盐商墓地修建的俄国公园,面积105亩地,大树数百株,浓荫满地,为夏日纳凉的盛地,现今河东海河边仍存零散的大刺槐。将这些欧式风情的园林与我国园林相结合,在海河综合开发中加以保留或转换展现,为现代化城市服务,也是海河两岸很有特色的园林文化。
  海河带状公园,是1983年建成的海河两岸最长的公园,很有特色,也很受群众欢迎.其中秋景园的规划设计曾获得国家建设部二等奖。灰堆一带的柳林公园,历史上一直是人民群众郊游、打猎的一个风景游乐场所,现今也建成了公园。塘沽区滨河公园也坐落在海河边上。这些都是沿海河两岸形成的园林文化,是曾经出现过或现今仍保存的园林景观,这些园林景观都具有时代特色,是海河的明珠,为海河增添丁不少特色和文化底蕴。如今在海河综合开发建设两岸风景带中,规划保留展现海河园林文化的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2、突出海河两岸绿色与水的亲合性,建造以水为特色的景观带
  海河贯穿市中心,河的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带,是城市风韵和灵气所在。海河又是天津市重要的绿色生态廊道,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最为丰富的地域,绿色是河道两岸固有的风情,是人们向往和赖以生存的境地。借海河综合开发之机,创造水环境和绿色环境与人和谐相依的生态环境,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海河自80年代以来,即使汛期也难以水满盈溢,常年处于低下静止状态,要体现园林理水、亲水的理念,给游人智者乐水的灵感,从而激发人的心理行为,就必须改变海河现有的岸形,这种防洪陡峭的堤岸是难以做到亲水的,连近水也难以做到,因此亲水、近水首要的问题是突破现有单一的岸形.打造海河成为世界名河,一定要以现代的理念,建立与自然和谐,人与水,绿与水相互亲合的关系,这才是海河真正的特色。
  综观《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规划启动方案》中,有关亲水规划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实丰富,令人振奋.如在海河核心区段规划设计了开敞亲水空间,以提高海河沿岸地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在大悲院一带、金刚桥一带、海河东路一带规划设计了滨河步道、亲水平台、踏步台阶,这足以建立了人和水亲合的空间。
  绿化景观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水与绿化的亲合关系。如在张自忠路、金刚桥至狮子林桥段、水阁大街进步道至北安桥段,都规划设计了加高防护绿带.绿带宽度达20m左右,更密切了绿与水的关系.为了突出海河两岸的园林景观,形成亲水特征,园林局在《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绿化专项规划设计》中,除实施加高绿化带工程外,在于牙河与南运河交口处还规划建“思源岛”,河口公园,突出引滦入津纪念广场的主题。在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突出“文化与河流”的主题,形成动静结合,传统文化渊源与天津地域特色的景观结合,在海河广场突出“水绕城转,缄在水上”的景观;在挂甲寺一带规划建“水上运动世界”,这些景观更加增添了海河的风韵与特色。
  为了使海河更具亲水特色,我们建议在海河驳岸的建造上应该做一段生态自然坡岸,地点可以选在东丽区段,以自然缓坡形式,草坪覆地,以低矮植被为主,以植物的根系天然固土护坡,形成自然坡岸,人可以接近水面。
  第二个建议是根据天津湿地、坑、淀、洼、塘多的特点,在东丽区规划的海河风景旅游区中,或靠近海河边,建一个湿地生态园,种植香蒲、荷花、睡莲、风眼莲、水葱、千屈菜等水生花卉,以提供游人观赏,利用水塘洼淀营造“荷塘月色”、“芦深荷静”景点,突出乡土植物特色,供游人野游、垂钓、观鸟、欣赏水景,可大大提高海河两岸的晶位。
  第三个建议是修复和修建沿海河的私家园林和租界园林,以体现天津以水为特色的近代园林文化的历史内容。
3、将海河两岸建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绿色廊道
  海河长72kin,可划分为三大段落。第一段落由三岔口到外环线16kin,位于中心缄区,这一段落是商贸、金融、旅游、绿化用地.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加强海河两岸绿化和景观建设;突出加高绿带的景观特色、亲水特色和地域特色,切实保护海河两岸的文物古迹和风貌建筑,充分体现天津国际大都市的风采.第二段落由外环线到二道闸18lin,规划为天津市海河风景旅游区。其中70kin’作为风景区核心绿地.海河中下游绿色廊道建设要与海河风景旅游区及天津市环城绿带相连通,廊道中间要设步行健身径道和非机动车漫游道,使人与森林亲近,人与森林对话,让海河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水陆之旅.第三段落由二道闸至入海口38kin,为滨海新区范围,将形成内河港口经济区的独特景观。
  海河绿色廊道建设可沿海河两岸分为二期进行,第一期应在三年之内建成一、二段落共34kin,绿带平均宽度不少于lOOm.第二期在2010年前建成从二道闸至入海口间的绿色廊道。
  第一期建成的34km绿带廊道,比1983年5月建成的海河公园19.8km还长14.2km。
  本次海河两岸绿化专项规划总面积约41.71km2 其中绿地面积约为1343.51万m ,绿地率约为32.21%。规划新增较为集中的大片绿地面积210万m ,比1983年建成的海河公园绿地面积20.87万m’多189.13万m ,这仅仅是规划完成绿带廊道面积的一部分,到2010年规划第二期完成后,绿带廊道的面积可再增加一倍以上,到那时,海河两岸的绿带廊道不但是天津市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而且海河两岸也将建成集文化、商贸、休闲、旅游、健身娱乐,多功能全方位的城市绿色景观走廊。
  绿带廊道的建设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为主,因地制宜,分段实施,景色各异,远近结合,水陆结合。在树种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乔木为主,常绿树种、色叶树种、花灌木要形成色块,植物种类要多样性,配置植物种类要达到40种以上,配置结构要采取复层结构,形成多层次,多景观,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横贯海河两岸郁郁葱葱的“绿色项链”,使之成为具有天津独特风貌海河风景旅游区。
  二、提高海河两岸绿化景观带的环境生态功能
  海河是缄市中的一条绿色生态廊道,是缄市中最为密切,最为丰富的自然地域。生物种类最多,既有水中生物,又有陆地生物,还有空中生物,具有水、陆、空三相生态环境的特征。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相对稳定,发挥生态环境功能就越好,因此海河两岸绿带廊道要建成具有生态园林特征的绿色廊道.生态园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更强调采取复层结构,生态位原则,要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人工植物群落栽植,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微生物、动物之间组成更和谐的统一体,更强调绿量的最大化。这是总结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绿化规模小,生态环境恶化,类型、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易退化,重美化观赏,轻养管,养护费用高的现实而提出的发展方向.生态园林更重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据资料介绍和实测一公顷园林绿地白天12小时可吸收CO~900kg,释放(~600Kg。一公顷圆柏林一昼夜能向空气中释放30Kg挥发性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一公顷阔叶林带可蒸腾2500t水分到空气中,比同等裸土地面蒸发量高20倍.20m宽以树为主的复层结构绿带比无绿化空旷地带减尘效果高13、6~--31、4%。30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8分贝。实测外环绿带平均降低气温1、290C,增加空气湿度12K.可缓解缄市热岛效应2--30C。保持水土作用等。
  提高海河两岸绿色廊道的环境生态功能可采取以下途径和技术: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生态意识,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在海河绿带廊道建设中实施人工植物群落种植,建成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观赏美观功能的绿化带体系。
  2.发挥海河廊道输送新鲜空气的作用,扩大市中心区绿网面积,在市中心区垂直于海河方向建几条林荫大道,多开辟些绿化广场,让市外新鲜空气和冷空气顺海河廊道穿过市区,再横向流入林荫大道和绿化广场,可有效地缓解市中心的热岛效应,改善市中心空气质量。
  3.提高海河两岸绿带的植被覆盖率和叶面积系数,恢复和健全两岸的生物种群,包括乔木、灌木、野生草类、动物、微生物等,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
  4.用生态系统中多种成分互惠共生原理,提倡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建立多种类,多层次,不同结构利用环境资源的各种形式的立体结构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技术。
  5.利用生态系统中植物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转化利用的原理,在绿带廊道不同区段规划布局生态环保林、防护林、森林公园、植物科普园,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起到防风滞尘、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
  三、提高海河两岸绿色廊道植物配置水平和栽植技术
  (一)提高海河两岸景观绿带的配置水平,要采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以绿为主,远近结合,水陆结合;复层结构,稳定增长,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1.以开放性的手法,进行植物造景,突出植物群体景观效果和自然特色,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和丰富度的生态景观林。
  2,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采用大片连续从植、片植,组团式栽植手法,形成海河两岸绿色廊道。
  3.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采用大绿、大色块的对比手法,营造海河两岸景色各异的四季景观,展现海河两岸植物配置色彩的多样性和林际线的曲线美。
  4.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植物的亲水特点,丰富植物品种,增强林带的稳定性及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5.配置要点、线、面结合,要突出空间层次变化、景观效果和艺术魅力。
  (二)提高两岸绿带的栽植技术
  提高绿带的栽植技术至关重要,海河两岸风大,质地较差,干旱少雨,栽植不好,容易造成树木死亡,确保植树成活率,是栽植技术的关键。
  1.掌握在树木萌动前栽植成活率最高.因此要求春季3月叫月中旬栽树是最好的时机。
  2.尽快让地被植物覆盖地面,地被植物有改善当地土壤环境,减少地面蒸发水分的作用,能使土壤疏松,保持土壤湿润,可提高树木成活率。
  3.季节栽植的树木,要提前采取逐步断根法和筐栽贮备技术措施,一旦夏季栽植,能保证苗木成活。
  4.栽植时要同施用生根粉,土壤保湿剂,生长剂结合进行,以提高植树的技术含量。
  5,栽植前对树木要实施正确的修剪,带土球护根栽植,栽后及时浇水,培±,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冬前防寒保护,可提高成活率。
  6.选择绿带树种至关重要.应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选择耐盐碱、抗旱、抗寒、叶面积系数大的抗性树种,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最为理想,如毛白杨、白蜡、垂柳、旱柳,国槐、刺槐、臭椿、桑树、构树、新疆杨、法桐、白榆、青桐、杜梨、西府海棠、榆叶梅,黄刺梅、金银木、紫穗槐、枸杞、木槿、紫薇、珍珠梅、碧桃、紫叶李、园柏、黑松、侧柏、白皮松、云杉等。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论文

返回版块

3.36 万条内容 · 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研究

1.古运河自然条件与历史概况  扬州地处32°25′N,119°11′~120°14′E。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8℃,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17.7℃,年均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016.2mm,年平均冰冻期12d,平均降雨天数115d,主要集中于夏季。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古运河是孕育扬州的母亲河,与古城的兴起与发展休戚相关,在数千年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运河扬州段,从郊区湾头至瓜洲入江,总长度29.3km;城区段,从扬州闸至三湾南,总长度13.5km。沿河两侧主要树种为白榆、刺槐、垂柳、梧桐、水杉、泡桐、桧柏等,品种较单调,生态景观几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扬州市政府于1998年对古运河城区段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建设滨河森林绿地风光带,以改善古运河生态环境,促进扬州社会、经济发展。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