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中国梯田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中国梯田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发布于:2023-02-17 08:59:17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梯田是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其特点是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分布,如同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梯田的出现,是为了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建筑而成的一种平地,被视为最令人惊叹的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方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梯田最为人们所熟知,分别是位于中国云南哀牢山的红河哈尼梯田、菲律宾的巴纳韦梯田和瑞士的拉沃梯田。前两处梯田种植的是东亚最普遍的作物——水稻,后一处种植的是葡萄。2010年,首届世界梯田景观大会(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Terraced Landscapes)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来自亚洲、美洲和欧洲16个国家的40 多位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代表就梯田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显然,梯田是一种世界性的土地利用形式。今天,世界上的梯田面临着如何维系的难题,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国度。福兮?祸兮?难以遽然下结论。在此前的工作中,本人曾考察过国内为数不少的梯田。在此,笔者试图将考察梯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呈现给大家,希望能为判断梯田这种独特耕作类型的未来走向提供一个视角。
 

梯田产生的原因

 
由于梯田易于耕作,在山地坡地开垦完毕以后,必须找到新的独特土地利用形式作为人类生存空间,所以中国梯田在南北各地都有分布。不同的是,从种植作物的角度看,梯田有着南北两种分类,即北方旱作梯田与南方稻作梯田。论今必须溯古,观其源才能探其流。所以,有必要简略叙述一下梯田的形成。
梯田历史悠久,像当地人创造的农业历史文化一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尽管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文献叙述的出现则要迟很多。中国农耕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其中,黄河流域率先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区域,其地形属于黄土高原地带,以黄土为特色。相对于长江流域冲积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堆积的黄土易于人们使用早期简陋工具进行耕作,所以率先形成比其他地区更发达的文明。高原地区平地不多,当安土重迁的古人把易于耕作的平地耕作完毕后,便开始向坡地进发,于是出现了早期的梯田。梁家勉指出,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正月》篇,就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阪”字有“倾斜”的意思,“阪田”指山坡上的田。文献正式记载的梯田,见于唐代樊绰所撰《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赵吕甫校释本)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惟业水田”。这些史料可能是关于西南地区山地稻作梯田的最早描述。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云:“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该书是目前大多数人公认的“梯田”一词最先出现的古籍,推算记载这段话的时间是公元1172年,地点是江西袁州。南宋诗人楼钥有诗云:“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半空行。不如身倚市门者,饱食丰衣过一生。”此诗前两句论述梯田的形式,其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慨,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道出了农民生活之不易。实际上,这首诗的最大意义,是指出梯田的存在,表明人们不得不在高山上种地。究其原因,应该是当时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即人多地少。中国农耕文化的最大特色,是能够在自我牺牲的背景下,实现精耕细作,而不是圈地并排他。相对来说,游牧民族如果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则往往会向农耕社会发动战争。这种情况源于背后的文化现象。让我们先看看地球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生活方式。一是肉食动物老虎,它们在自然界是一种“满天星”式的分布,“先占一山,不容二主”,在可能的范围内单独居住。老虎的数量如果过多,不会出现大家彼此缩小势力范围的现象,而是某一地区的老虎通过战争确定谁是此地的唯一主人。二是草食动物,草食动物的生存方式与肉食动物完全不同。其代表性的动物有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和羚羊,它们首先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一般情况下不是独居。草食动物没有领地概念,一般逐水草而寻找食物。在种群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以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下降为前提,即如果数量过剩,它们的每一个个体依然生活在原有的空间中,不会有某个个体被赶出其群体。农耕文化往往倾向于草食动物的生存方式,而游牧文明则倾向于肉食动物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的选择,体现出中国古代的不同文化类型。中国古代农耕区域居民主要选择草食动物的生存方式,“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瑶族的生产方式可以视为这种生存方式的案例,不过这种说法却也道出与游牧民族不同的汉族农耕的诸多特征,只不过瑶族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而中原汉族则是精耕细作而已,直到没有新的土地可以移居。所以,当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出现矛盾,他们不会选择游牧式扩张,而是要么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要么向不太容易开垦的土地上想办法。历史上,中原地区农耕民族对土地占有的欲望远远低于游牧民族。与游牧民族相处时,农耕民族一直处于守势,而非攻势。当平地人满为患后,便向山地开发。当中原的农耕文明在东南沿海无地可垦时,向东南亚的移民并没有像欧洲的殖民者那样将当地人驱逐,而是与移民地和谐共生。欧洲人在人口规模较小的时代即开始向外寻找生存空间,并在后来大量向新大陆移民,“先占一山且不容二主”。殖民美洲与澳大利亚的欧洲人的文化类型如同肉食动物,或者说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尽管梯田存在于世界各地,但数量和面积在中国特别多的原因。
开辟梯田,只是中原农耕文明向前不断发展的措施之一。其他的方法,比如向南方低湿地带围田,主要出现在江南与江汉平原地区,并促成了宋代“苏湖熟,天下足”和明代“湖广熟,天下足”等谚语的形成。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为数不多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判断成立,那么可以说稻作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首先,水稻农业率先使巴蜀地区变成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形成,仅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不完整的。其次,稻作使得至少在唐代,文明中心由北方移至南方,因为稻作区域逐渐成为经济中心。最后,明清时期,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在北方替代了小米与小麦,但没有能够替代水稻。这些都与水稻的独特性有关。具体而言,一是水稻的产量优势,它的产量比小米与小麦要高一倍。二是水稻的地理优势,上山入水无所不能,而且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在这方面小米或小麦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水土流失是促成经济中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关键原因。黄河在汉代以前单名“河”,或称“河水”,后来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加上“黄”字。三是水稻的生态优势,它与鱼、虾、蟹、鸭可以构成生态种养系统,与小麦构成水旱轮作系统,与牛、猪等构成独特的循环利用农牧结合系统。水稻良好的生态功能,使得南方生态系统远比北方旱作农业更富有弹性,社会体系更加和谐。而梯田与水稻的结合,把上述许多优势发扬光大,并将扩大耕地面积与生态耕作高度融合。
 

梯田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梯田在今天的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目前较为出名的是人们有时提到的“十大梯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福建尤溪梯田、贵州黔东南加榜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江西江岭梯田、江西上堡梯田、贵州丹寨高要梯田、四川宜宾筠连县镇舟镇高坎梯田、浙江云和梯田。当然,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梯田分布地点在云南为数最多。除元阳哈尼梯田外,还有玉溪市元江梯田、普洱市墨江县梯田和镇沅县梯田、丽江市玉龙县宝山石头城梯田。广西则号称也有自己的“十大梯田”。同样,四川也有以甘洛县、米易县梯田为代表的众多梯田。湖北的梯田也不少,如蕲春雾云山梯田、罗田潘家湾梯田、恩施大峡谷梯田、宣恩铁厂坡村梯田、利川长坪梯田、咸丰二台坪梯田,等等。
如前所述,从古到今,梯田的形成取决于人地关系。当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时,人们只能继续向山地要耕地,更多的山地便被开垦。这种开垦晚近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进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劈山造田是这一行为的延续。山西大寨梯田、甘肃庄浪梯田于是出现在我们面前。上述这些梯田多数是高山梯田,而丘陵地区则分布着另一种形式的梯田。如鄂东地区的“冲田”,数量更多。湖北红安县与麻城交界地区有“十里双冲”,即两个绵延十里长的冲田,只是这种梯级形式没有高山梯田壮观。但是,它们数量更多,是人们对丘陵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果。
 

梯田保存的现状

 
2015—2017年间,由于承担了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局课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扶持政策研究”,我得以有机会考察一些主要梯田。作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3—2021年认定的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梯田类遗产有8处。我们的课题组于2015—2016年对其中6处进行了调研,感受到梯田已经成为当地从事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好去处,同时也见证了梯田之美。但是,我们同时发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推动类型,此类遗产的存续面临众多问题和难处。梯田类型遗产地的保护存在如下问题:梯田管理成本高,对人、财、物等的投入需求大;梯田地区普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梯田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梯田农业生产类型单一,以种植为主;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难以进入,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较大,生产成本高;梯田所在地的农产品产量低,农业收入少,即使进行品牌开发,仍面临成本高的问题;青壮年外流严重,农业生产技艺无人传承。原因主要出在梯田的主人对以往的生活方式已经不满意,他们期待跳出山区,走向城市。
像世界上大多数梯田一样,中国南北各地的梯田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尝试就中国梯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一解释。
 
   

自然因素造成梯田毁损

梯田的存在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由此可能造成毁损。自然因素有两个方面,包括水灾与旱灾。
 

多雨造成梯田决埂

 
云南元阳县梯田地处哀牢山南段,梯田景观核心区为山高谷深的深切割中山地貌区。由于山高坡陡,加之降雨比较丰沛,易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梯田垮塌等事件,对梯田景观构成直接威胁。以元阳县全福庄小流域为例,调查发现区内共发生过滑坡 9 处,均为小型滑坡,滑坡最大宽度 50米,长度 20米,厚度 3—5米,造成梯田毁损,需要及时修复。
 

少雨形成 干旱

 
近年来,湖南紫鹊界梯田的极端干旱天气事件增加,造成梯田破坏现象。例如,2013年7月1日至8月15日,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新化县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 31.6℃,为历史最高,连续日最高气温≥35.0℃日数长达 36天,为历史最多,其中8月10—13 日,日极端最高气温持续超过40℃,最高达40.8℃,创历史新高。据调查,龙普村有一片3公顷的梯田因缺水已成为旱地,其他村因缺水变成旱地的梯田也零星存在。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加快保护,在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威胁下,紫鹊界梯田的系统功能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社会因素造成梯田维护艰难

 

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们课题组所考察的8处梯田类遗产地均位于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云南红河元阳县攀枝花乡人均梯田面积最多,为2亩,福建尤溪县人均梯田面积最少,还不到半亩,8处梯田遗产地人均梯田面积不到1.2亩。在责任制下,维护的成本很高,仅仅靠梯田生活,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生活需求。
 

生产、生活成本上涨

 
梯田区目前正面临着农资涨价问题,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由于山区梯田面积普遍窄小,无法机械化耕种,基本上要靠人力。种粮成本高,种田的年收益非常低,不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2—3天就能抵种粮一年的收入。以河北涉县为例,年均外出务工的收入大约是年均非农收入的5.6倍,是年均农业收入的29倍。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适龄人员大量外流,留守遗产地的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土地撂荒现象增多。据江西崇义县统计,撂荒最严重的是2013—2014年,撂荒面积高峰期达到现有土地面积的1/3。福建尤溪县也很严重。令人担心的是,撂荒的土地,往往不能马上进行再耕种,需要3年以上才能恢复生产。
 

生态价值被低估, 不能突显独特性

 
食物安全、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由此现代农业的投入替代了传统的有机投入,一些化学品替代了有机肥,使得传统生产方式失传。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趋势,但与传统梯田文化存在较大的出入。传统品种在种植面积上处于劣势,农户纷纷选用现代品种。在江西崇义,杂交稻高产增收,日常管理相对简单,因此,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梯田经营者更多选择种植杂交稻来替代传统水稻。这就使得传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传统稻谷品种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削弱

 
在广西龙脊梯田,与梯田景观紧密联系的古聚落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旅游业的影响,许多遗产要素已经商业化,使得龙脊各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遭到削弱,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已不再举行或很少举行,如祭祀神山等。在梯田劳作和古聚落乡村生活中形成的民间信仰、民俗风情等非具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遗产,已经受到现代化的挑战。
 

基础设施不足

 
梯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弱,给农业生产造成不稳定性。
 

梯田存续所面临的困境原因分析

 
了解历史渊源,才能知道如今的梯田会走向何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方普遍存在生活所需薪炭缺乏,许多地方不得不上山砍柴,导致很多地区山上变得光秃秃。后来,随着农民进城,农村也开始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现在南方几乎所有地区的山岭已经郁郁葱葱,到处茂林修竹,土地抛荒现象也比较普遍。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首选。用经济学解释,也就是梯田农业的主人存在其他的选择,或者出于比较效益的考虑作了其他选择。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曾提出今天“中国龙”腾飞的实质在于中国“农民理性”的观点,认为农民理性是源于在长期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意识、态度和看法,它包括“勤劳”“勤俭”“算计”“互惠”“人情”“好学”“求稳”“忍耐”八个核心要素。正是农民理性的这些核心价值观与工商业发展的各种特点相结合产生的“叠加优势”,造就了“中国奇迹”。回顾历史,中国传统文明所创造的文化光辉,基本上依赖于农民理性的铺垫,中国农民的理性扩张成就了古代文明的发达。由此,梯田这种形式的耕作方式得以比较广泛地存在,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
但是,今天的梯田拥有者也会跟随现代文明的步伐,重新审视其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这是因为,农民理性是会耗尽的,我们无法让他们与世隔绝。现代文明与城市相伴随,乡村只是少部分人的乐园,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生活,结果是今天很多地区乡村常居人口多是老者和妇女。所以,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相对偏远的梯田地区,青壮年离开也成为趋势。这取决于其面对城市进入门槛的高低。偏远地区的梯田所有者,会比交通发达的农村向城市迁徙慢一步或者数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讯的发达,他们最终也会搭上城市化的末班车。在国外,如菲律宾,梯田区也存在难以为继的问题,大批青壮年离开当地向城市迁移,梯田传承难以为继。在我国,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系统的青壮年也存在远离其祖辈生产方式的现象,云南元阳梯田系统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梯田的未来走向

 
梯田农业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正如今天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遗产一样,梯田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其未来的变化走向取决于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其困境,并形成对策。
“危机”是一个曾经很明确的词汇,但最近人们将其解读为“危险中潜藏机会”,梯田的现状暗合此意,即危中藏机。梯田的未来也可以说是危中藏机。针对梯田农业所具备的特色,各地不约而同开展梯田旅游,并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使得梯田保护及传承维护有了可靠的基础。
 
   

借助休闲农业,发挥梯田景观的经济价值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的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当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和休闲乡村四种基本形态。
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在这方面,一些梯田丰富的地区很早就开展这项工作,以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具有景观特色的地区创收。
在这些方面,广西龙胜梯田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最为突出。未发展旅游以前,当地居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1993年,龙胜各族自治县以“旅游扶贫”方式开发龙脊梯田,刺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平安寨于1995年进行旅游开发,且发展较好,1997年脱贫。1999年,龙脊梯田景区成立并开始收取门票,当时开放的有金竹壮寨和平安寨,2000年到平安村旅游的国内外旅游者达27542人。从1999年算起,经过将近20年的旅游开发,2015年龙胜县以龙脊梯田景区为主的生态观光游,接待游客累计达709.4万人,旅游营业收入达 63.39亿元,同比增长20.97%。2016年,前往龙脊梯田景区的游客首次接近100万人次。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也十分关注梯田旅游给梯田人带来的额外经济收入。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的缺乏及宣传推广和重视程度的不足,旅游业尚未发展。为保护哈尼农耕文化,2000 年12 月,元阳县旅游局正式成立,全面介入梯田旅游活动管理,并提出把哈尼梯田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首要支柱产业来培植。其后,政府还举办了具有民族特色、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如哈尼族传统的昂玛突节、苦扎扎节、哈尼族“长街宴”等。为进一步提高哈尼梯田的知名度、美誉度,元阳县分别于2005年、2007 年、2009 年、2011年举办了4 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2007 年8月,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正式成立,为哈尼梯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组织保障。2008年,元阳县政府引进云南世博集团,成立云南世博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公司。自此,“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景区经营与管理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初步建立。哈尼梯田旅游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据元阳县旅游部门统计,仅 2012 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64719 人次,同比增长15.76%。旅游综合收入 3547万余元,同比增长30.29%。景区接待人数 34701人次,门票收入 66 万元,同比增长 37.49%。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浙江云和梯田是中国十大梯田之一,具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拥有“万里云海、万亩杜鹃、万亩竹林”,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拥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畲族文化、农耕文化、女神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自然景观,增添了云和梯田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摄影家前来取景拍摄。当地致力于梯田旅游开发,目前共有农家乐民宿164家,床位2540张,餐位7200个,拥有“云和云居,六头民宿”品牌,引进云谷山房、在田间、牧云居等一批高端特色民宿。民宿价格300—800元不等,人均消费500元。金宿、银宿、星级经营户等共培育20余家,坑根、梅竹、下洋、梅源等村成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在镇区,形成栈云商业街、梅源民宿一条街等特色街区。这些旅游设计,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吸引力,对梯田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打造农遗良品,提升梯田农产品的价值

2002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中国率先响应,首批5项遗产中有1项入列,即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此后,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目前已经有6批共138项入列,其中梯田类遗产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江西省崇义上堡客家梯田农业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其中,前两项遗产没有以梯田为名,但包含梯田元素。
在所有138项遗产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护与传承,其原因是梯田的延续需要劳动力,而今天的乡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年轻人不多。由于遗产申报并没有得到政府直接的经费支持,所以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较大压力。在遗产地,当地政府一直鼓励农民将与遗产相关的产品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名义创造品牌,形成比一般农产品更高的溢价,特别是以有机农业为卖点,这样能够让遗产地受益。之后,各地相继形成了品牌,如红河梯田“梯田红米”“青田田鱼干”“敖汉小米”“迭部蕨麻猪肉”“涉县连翘”“庆元香菇”等。不过,这些只是遗产地各自为政的结果,可能难以形成大气候。
好消息是,自2019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下,中国农村杂志社在《农产品市场》杂志上开设“农遗良品”专栏,目的是宣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用传媒的力量带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乡村振兴,带动遗产地乡村产业持续富民强村,传承和保护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旅游的角度来补贴梯田遗产地传承所缺乏的经济投入,从遗产地农产品品牌打造来提升农民传承特色农耕文化的所得,应当说是市场经济下偏远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文化传承的两条可行之路。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3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胡复孙 | 淮水安澜胡焕庸

     地理科学家的学术人生就是脚踏泥土、周行人生。自一九二八年八月起,地理科学家胡焕庸教授(1901-1998)在位于南京、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二十一年。一九五三年起,又在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三十六年,八十九岁退休,九十八岁高龄辞世。胡焕庸教授是一九三五年提出“瑷珲 - 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胡焕庸教授的一生中,先后三次来到江苏省苏北淮河地区考察和工作。一九三四年,他在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期间,带领国立中央大学两淮考察团,来到苏北两淮地区考察。一九五○年起的三年,他任政务院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对淮河全流域的治理特别是淮河下游苏北灌溉总渠这条淮河入海水道建设和水利人才的培养,贡献了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智慧。一九五八年,年近六旬的胡焕庸教授,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组织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