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梁思成与五座中国古塔

梁思成与五座中国古塔

发布于:2022-11-21 13:37:2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0 21

来源:建筑史学

[复制转发]

在河南省登丰县的中岳嵩山,有一座古代佛寺-----嵩岳寺。寺内矗立着一座非同寻常的古塔,它是我和我在中国建筑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从实例研究开始进行中国建筑史史料收集过程中所造访的中国北方五座古塔之一。该塔建于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


嵩岳寺最初是北魏孝时帝的夏宫,嵩岳寺塔则是为其母灵太后禳病所建,此后该塔带着太后恩泽一直延存了1400年。嵩岳寺塔的整体轮廊向上逐渐收分,像是一个现代的炮弹壳,优美而秀丽。塔的十二边形平面形式也很独特,因同时期的塔常为四边形平面,而此后塔的平面又多为八角形。


该塔的外观亦不同一般。在高大的第一层塔身上,叠涩出15层的密檐。虽然被视为15层,但像这种类型的塔也许称其为一层塔身、15层密檐顶更为恰当。一层塔身各隅砌有角柱,柱头呈莲花样式。


塔身东西南北四个主面上设有拱门,拱背形如莲瓣并在起拱线呈涡卷饰。塔身其余八面各设佛龛一座,状似四门塔样式,即一层四门的方形塔。无疑,龛内原曾有佛像,但早已佚失。


塔的建筑风格显然深受印度影响,其整体设计样式成为后来盛行于中国的一种塔的形式的始祖。(图1)



图1


在山东济南城南30英里的群山之中的神通寺,就有一座上文提及的四门塔。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走完30英里的路途,找到该塔。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行走在山岩间的小径上,我们一边呼吸着早夏时节风中的花香,一边浏览着蓝天下步移异的山峦起伏,最后来到了旅途的终点-----位于东岳泰山之阴的一处人迹罕见之地。


这座单的小石塔内的石像上有公元544年的题刻,它是国内该类型塔中最古老的一座。这个初看短粗的结构实际上是一个方形平面的亭子,亭中心为塔心柱,四面设拱门。屋顶是一个阶梯形的金字塔,上覆以一个缩小的印度窣堵坡样式的尖顶。(图2)



图2


对大量中国古塔的封研究使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塔是在其传统多层结构之上覆以印度窣堵坡样式的有趣结合。神通寺四门塔是这种融合样式最早和最简洁的实例之一,它在中国古塔的演进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述两塔都建于六朝时期。当我们转向研究唐朝时,在陕西西安地区众多的佛教建筑遗迹中发现的两座佛塔无疑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大雁塔和小雁塔。这两座塔高高耸立于西安古城以南约两英里的开阔平原地带,两塔间相距也约两英里。相较之下,稍早建成的大雁塔更为重要,它立于慈寺内,为存放佛经而建。


现存的大雁塔是由一座更早的古塔重建而成。最初它只有五层高,是由著名唐僧玄奘于公元652年所建。据说玄奘西印度17年朝圣归来后,经皇帝恩准建造此塔以珍藏其带回的佛经。


在该塔破土动工之日,玄奘曾亲自执锹铲土并绕行场址三周行祷告礼。遗憾的是,最初的佛塔建成不久就因战乱而遭严重毁坏。它于公元701至705年间彻底重建并加高到七层。图3


图3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全部由砖建造。外部各层设有壁柱,带有精美浮雕的柱顶过梁和出挑的“檐口”。其外廊在中国其他地方实属罕见,它并非通常的逐渐收分,而是每上一层都有明显的向内收退。坚定而庄严的性格,使大雁塔成为最恰当地纪念其缔造者----那位伟大的佛教学者和朝圣者----所矗立的一座丰碑。


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木塔建于宋代,它位于山西大同以南约50英里处的应县城内。


在我们考察时,应县是一个建在盐碱地上的贫困小镇。它距离最近的公路汽车站约25英里,城内只有百来栋土坯房,树木稀少。我坐在骡车上,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后才从车站来到木塔前。


当我到达镇西约5英里处时,正是日落时分,出乎笔直的小路尽端暗紫色的天空背景下一个熠熠闪光的宝石:红白相间的古塔,在其后群山的衬托下,披上了金黄色的落日余辉。木塔在平原上耸起约200英尺高,在晴朗的天气下,大约20英里以外都能看到这座古塔。(图4)



图4


当我抵达小镇时,夜色已深。古塔像个怪物般耸立在小镇的上空。不过在塔的顶部南侧可以看到一丝闪亮,它穿透了漆黑的夜空。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盏“万年灯”,它已经历了近九百年的日日夜夜而长明不熄。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其平面为八角形,是一个全部为木构的五层结构。首层由巨型的斗拱托起重檐,风格与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相类似。上部四层各有回廊平坐与挑檐,由自身的斗拱系统支撑。塔各层东西南北向设门,其他四面由壁柱和板墙围合,木板隔墙上饰有阿罗汉和菩萨像。


底层八角形圣坛中央,设有巨大的泥塑释迦牟尼像,上部每层均有各种佛像,多为阿罗汉与菩萨像。


塔顶为一精美的铁制塔刹,固定在屋顶八角尽端的铁件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攀上塔刹去测量的拍照,由于全神贯注,我竟然没有注意到浮云的迅速掩近。突然,不远处炸起一个闪电,惊吓之中,我险些在离地200英尺的高空中松开握住冰冷铁链的双手。我唯一与此似的一次经历,是在没有任何警报下,是军的飞机在我住所周围投下了几枚250磅的炸弹,其中最近的一颗距我只有20英尺。


大自然宽厚赦免的这座木塔,行将步入它千年周期的最后一个世纪。在日军于1937年秋季攻占了应县后,我们不知道这座位于城西南的古塔,是否在战火中幸免于难。


五座古塔中的最后一座、也是年代最近的,是位于河北省北平一汉口铁路线上的正定花塔(亦称华塔)。这座砖塔是公元12世纪的金代遗物。在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塔门,但在其他四个面上又有附建的六角形小塔。塔的外部用灰泥仿制出木构的柱、梁和斗拱样式。


塔刹大量地饰以象、狮和小的一层窣堵坡高浮雕。它是印度的窣堵坡和中国佛塔混杂但并不太令人厌烦的结合,是一种集中而小巧的“五塔样式”在我此后的考察途中,再未遇见过另一个类似的塔的实例。(图5)


图5


—  END 

来源:佛教建筑精选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09 万条内容 · 12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敦煌莫高窟53窟 窟前宋代建筑复原

敦煌莫高窟53窟窟前宋代建筑复原 唐宋以来,有许多关于古代莫高窟建筑情况的文字记载。如唐《陇右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①《燉煌录》:“前设楼阁数层,有大像堂殿,……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槛通连”;② 108窟窟外南侧残壁五代人张盈润所书题记:“傍通阁道,巡万像如同佛国”。在以上各文及其他记述莫高窟文献中也屡屡出现如“悬阁”、“重轩”、“危楼”、“复道”、“朱栏”、“绣柱”等词语。这些文字的描述,使我们了解到:唐、五代、宋时,在莫高窟区域的整个岩面上,是分布着许多窟檐的,窟檐之间,用栈道通连着。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但从这里现存的几座唐宋窟檐实物和栈道残梁,以及岩面上满布的梁椽眼遗迹看来,文献所记,是符合当时的实况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