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江浙民居中的牛腿

江浙民居中的牛腿

发布于:2022-09-21 15:10:21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1 28 [复制转发]


对中国古建筑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往往有深远的出檐,而其中起到重要承重作用的构件,就叫斗拱。斗拱扩大了柱的承重面,使得出檐得以稳固。


图片

上图是营造学社时期梁思成先生手绘的宋式斗栱样式示意,从中可见,当时,出檐主要依托斗栱完成,挑檐檩亦可省去。

那假如没有斗栱,又将如何完成出檐?




图片



从斜撑到牛腿




斗栱造型优美,传力巧妙,但制作繁难,主要用在标准较高的殿堂建筑之中。唐、宋之后,受礼制要求限制,斗栱常见于所谓的官式建筑,民间建筑采用较少,常常将其简化,以一根斜木来代替,上端支托在屋檐的挑檐檩下,下端支撑在立柱上,这便是“撑拱”。撑拱又称“斜撑”,是建筑学上的专用名称。




图片

带有简单装饰的撑拱



明代初期时多见撑拱,没有雕饰,其形状就像壶瓶的嘴,较为简陋。至明代中期,开始出现装饰性的阴刻曲线,继而慢慢出现卷草纹和回纹。


随着时间的推移,撑拱的作用得到加强,壶瓶嘴逐渐变成倒挂龙的形状,形态亦变得粗壮,而成为牛腿。

“牛腿”的正式的得名不可考,但根据其粗壮的形态,不难看出应是由于形似牛腿而得名。


牛腿的作用除了支撑挑檐的檩外,加大了屋顶的出檐外,还能使支托的屋檐与檐柱之间通过牛腿的过渡达到自然和谐,无剪切感,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

图片

民居中的牛腿构造(引自[2])


图片



牛腿的流行


牛腿简便易行,但在早期建筑中难觅踪迹,估计是因为形状粗笨而不为人喜爱。

早期的木雕艺术主要用于独立式的生活用具,或为独立式的纯欣赏艺术。到了明清,我国木雕达到鼎盛时期,也开始大量进入建筑领域。牛腿作为檐柱上的一个构件,位置显著,所配装饰最易显示房主的地位与精神追求,同时也为木雕艺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施展才能的场所。


牛腿与木雕结合,也改变了原来的粗笨形象,赋予了牛腿新的生命。牛腿很快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浙江地区流行起来。


图片



牛腿造型的演变



早期的牛腿为“S”形,后在S形上拖以图案纹样的雕刻,手法为浅浮雕。

清代中期,逐渐往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发展,形状趋向多样化,使牛腿成为最能发挥木雕技艺的地方,花工越来越多,水准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以牛腿雕刻技艺的高低来衡量一幢民居的价值,颇有用其支撑门面之风。


图片


至清朝中后期,牛腿的雕刻达到鼎盛,艺人们交错地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不仅形象雕刻得精美绝伦,而且还雕出故事的连环情节,甚至出现了本身就是一件雕刻作品的全雕牛腿。正厅中间立柱两侧的牛腿,雕刻的最为精工,人们将这两只牛腿称为中国古民居木雕艺术中一双亮丽的眼睛。


说到雕刻就不得不说雕刻的题材,人物、动物、器物、花草、山水...可谓应有尽有。其中最常见的除了景物,便是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里的场景,以传递“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另外便是表达对生活美好期冀的“福禄寿”三星、瑞兽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牛腿大规模被窃事件



牛腿是民居文化中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自然也难逃非法分子借之牟利的企图。

近年来江浙一带在古民居上盗窃牛腿、门扇等精美木构件的团伙屡次作案,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令人扼腕。



文物沦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也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我们的传统也在这些交易里逐渐消散殆尽。

文物是否只有流入市场,

才能体现其现世的价值,

这是值得当下的我们认真深思的。

愿牛腿能在檐下永远闪耀。






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知识点:江浙民居中的牛腿


  • 暴富仔
    暴富仔 沙发

    古建筑很有魅力

    2022-09-23 15:29: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46 万条内容 · 33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现代中式建筑营构研究

当前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建筑在神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过去囿于相对较低的经济水平,人们对建筑的文化性、精神性要求不高,注重实用性,而今经济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人们的审美水平与精神需求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在满目简单“方盒子”式的现代建筑中开始了一轮寻求文化回归与精神寄托的实践探索,“现代中式”风格由此产生。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