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林草人必知的名词术语(林业、草原、园林、碳中和)

林草人必知的名词术语(林业、草原、园林、碳中和)

发布于:2022-09-19 17:09:19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1 17 [复制转发]

       

林业术语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 以林木资源为主 , 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森林: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


林木: 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地: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有林地: 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1 、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  3 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由郁闭度 0.2 以上(含 0.2 )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 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2 、竹林地:由胸径 厘米(含 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 0.2 以上的林地。


疏林地: 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 0.10 ~ 0.19 的林地及人工造林 年、飞播造林 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 41% ~ 79% 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 40%  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灌木林地: 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 米。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 40% 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包括人工造林( 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 年内)未成林地。


苗圃地: 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无立木林地: 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森林分类: 森林分为以下 类: 

       (1)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 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 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起源: 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林分最初形成时的起源。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②林木的形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人工林: 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 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 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 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植被: 各种各样的植物成群生长,种类聚集,群落交织,就像绿色的绣花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包裹起来,这一层生气蓬勃、千变万化的植物覆盖层,就叫做植被。


植物群落: 植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每一个这样的组合单位,就叫做一个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森林是陆地上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生态建设任务,模拟设计最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按模型进行生产,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是指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维持和再造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在一个地域或跨越一个地区范围内,建设有重大意义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并管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林分: 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临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地位级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


立木: 包含两层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树种组成: 指森林中的林木是由哪些树种所组成的。 


优势树种: 在一个林分内,数量最多的(一般指蓄积量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树种。


先锋树种: 能在荒山瘠薄地等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最先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如马尾松、油松、枫香、沙棘等。


纯林: 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


林相: 有两种含义:①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有单层林和复层林之分。②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称为不良。


郁闭度: 森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用十分法表示,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 ,分为十个等级,依次为 1.0 0.9 0.8 …… 0.1 


林龄: 指林分与林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


龄级: 为简化森林年龄统计而划定的林分年龄级。一般慢生树种以 20 年为一个龄级,比较速生的树种和中生树种以 10 年为一个龄级,速生树种 年为一个龄级。


龄组: 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


幼龄林: 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


中龄林: 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


成熟林: 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


过熟林: 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蓄积量: 是指一定面积森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和枯立木林分)中,生长着的林木总材积(用立方米表示)。主要是指树干的材积。


出材量与出材率: 出材量是指实际采伐林分中生产的原条、原木、小规格材和薪材的数量。不包括枝桠、树皮、伐根等。出材率是指出材量与采伐蓄积量的比率。它是反映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出材率高,表明林木资源利用好;反之,说明利用差。


总生长量: 指树木自生长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时间内的生长总量。


森林覆盖率: 是指全国或一个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它等于: 有林地面积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得出的数称森林覆盖率。


林木绿化率: 林木绿化率是指 有林地面积 灌木林地面积 四旁树占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人工造林: 用人工进行植苗、播种等方法营造森林的工作。


四旁绿化: 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


立地条件: 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适地适树: 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全面整地: 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彻底清除杂草、灌木。


撩壕整地: 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是沿等高线从下而上开挖沟槽,把心土堆在下坡,筑成土梗的一种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 在所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草带,以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块状整地: 在种植点小块开垦,块与块的距离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植苗造林 : 栽植苗木使它生长成林的造林方法。是目前林业生产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初植密度: 也叫栽植密度。是指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


直播造林: 是将种子直接播于造林地上,使其发芽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


封山育林(封育): 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丘陵: 没有明显的脉络,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山地: 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区。


低山: 海拔绝对高度500~10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的山地。


中山: 海拔绝对高度1000~2000 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的山地。


高山: 海拔绝对高度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的山地。


黄壤: 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壤中富含铁的氧化物,故呈黄色或鲜黄色。土质粘重,酸性大,含有效磷少。


红壤: 在暖湿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中铁铝丰富呈红色,土层中常有红、棕、黄、白交织的网纹。一般酸性强,有效磷少,剖面深厚。


紫色土: 在紫色砂页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这种土壤的母质很容易风化,含矿质养分较多,土层疏松,但易遭水土流失,土层浅薄。


石灰性土壤: 含有碳酸钙或碳酸氢钙等石灰性物质的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反应,含矿物质养分丰富,但对磷酸的固定作用较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石灰性强的土壤在剖面中下部常形成石灰结核,石灰磬层等石灰集聚层。


石漠化: 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土地: 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土地。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


造林质量管理“八率” : 指造林面积核实率、造林质量合格率、良种使用率、作业设计率、幼林抚育率、林木管护率、检查验收率、资料建档率。目前要求造林质量管理“八率”均为100%。

   ①面积核实率=(∑调查小班的核实面积/∑调查小班的上报面积)×100%

   ②造林质量合格率=(∑调查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上报面积)×100%

   ③良种使用率=(∑调查造林使用良种的小班面积/∑调查造林小班面积)×100%

   ④作业设计率=(∑调查有作业设计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⑤幼林抚育率=(∑调查抚育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⑥林木管护率=(∑调查有管护措施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⑦检查验收率=(∑调查检查验收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⑧资料建档率=(∑调查建档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母树和母树林: 供采种的树叫做母树。很多母树生长在一起就叫做母树林。


优良母树: 指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林木个体。


优质种源: 生长旺盛,干直、枝小和冠形紧凑、无病虫害的优势木,其比例占75%以上的母树林称为优质种源。


林木种子园: 是用有性法或无性法繁殖人工精选的个体或综合育种法培育的新品种的植株而建立起来的林木良种繁育场。


采穗圃: 对于容易扦插繁殖的树种,用被选优树的种条(插穗)建立的采穗圃,作为往后常年采穗造林之用,它相当于种子园,只不过种条代替了种子。


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培育以提高森林产量和质量的生产活动总称。主要包括森林抚育、林木改造、采伐更新、护林防火及副产品利用等。


森林经理 : 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结构调整、决策和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主伐: 在成熟林中以取得木材收获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抚育采伐: 根据森林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在不同龄期,伐除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发挥其有益的效能。


更新采伐: 在森林的有益效能开始减退时所进行的一种采伐,这种采伐以不降低森林有益效能为前提,以保护防护效能和特种作用持续稳定的发挥。


皆伐: 整个林分一次伐除,通过人工植树或天然下种(自临近林分或伐倒的树木)达到更新目的。


择伐: 把林分中部分适合和应该采伐的林木进行采伐的方式,主要用于复层异龄林。


渐伐: 把成熟林分的林木在一个龄级期内分两次或数次伐除。


疏伐: 在林木向高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所进行的抚育方式。伐去过密的树木中品质较差的植株而保留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并促进生长。


生长伐: 在林木生长最旺盛时期一直到主伐前一个龄级的阶段内所进行的抚育方式。目的是使林木得到更多营养空间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卫生伐: 为除去森林中不健康的植株而进行的抚育方式。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 : 即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复查间距期为5年。其目的是通过查清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调查以省、市、区或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二类森林资源清查: 亦称森林经理调查。此类调查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林业生产单位内进行。复查间距为10年。其目的是为林业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及有关规划提供依据。这类调查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要落实到小班,其准确度优于一类调查。


三类森林资源清查: 即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生产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而进行的调查。


森林抽样调查: 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抽出部分样地进行调查,根据样地调查结果推算该范围内全部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


森林区划: 为了便于森林调查和开展营林活动,按一定经营规模将林区划分成不同森林经营管理单位的工作。


林班: 一种永久性的林地区划,为便于经营管理,把林地划分为许多林班。因经营集约度的高低不同,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由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其界线或用人工伐开,或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形线而形成。用号码或地名命名。


小班: 是指在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时将森林按不同的权属、土地类别、起源、森林类别、林种、优势树种组、龄组、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经济林产期(经营集约度等级)和林业工程类别等划成不同的小区,每个小区称为小班。小班是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


小班调查: 在小班范围内进行的测树因子、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调查项目。


标准地: 用代表选样或随机、机械选样选取一定面积的林地作为调查样本,称为标准地。


林业有害生物: 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由于“森林病虫害”不能包括可对林业造成危害的杂草、软体动物、脊柱动物和其他植物,近年来改称为“林业有害生物”)。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 是指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指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传播的有害生物。


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 指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局部地区或国内其他地区局部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在本辖区内传播的有害生物。


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是指依法必须经过检疫才允许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也包括根据疫情应实施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土壤等。


产地检疫: 是指国内调运、邮寄或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调查、除害处理并得出检疫结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出的措施。


调运检疫: 是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调出原产地之前、运输途中及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森检法规,由法定的专门机构,对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措施。根据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的方向,可将调运检疫分为调出检疫和调入检疫两部分。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是指那些为害严重、防治困难、能够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害生物。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国家林业局发布。本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省林业厅发布。


野生保护动物: 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我国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大类: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两级,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动物)。③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④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


野生保护植物: 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野生保护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又分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含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要求在15万亩以上、省级自然保护区在10万亩以上、县级自然保护区在3万亩以上。


自然保护小区: 是指对有典型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繁殖栖息地、珍稀植物生长繁衍地规划面积在2000公顷以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森林防火五条标准: 一是各级组织机构落实,特别是市、县、乡三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机构健全稳定,人员高效精干。二是责任到人,各级地方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长是本地区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都要划分森林防火责任区,签订责任状,并经常深入责任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四是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算。五是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关领导及时深入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火险天气等级  危险程度  燃烧程度 蔓延程度

      一       没有危险 不燃烧     不蔓延

      二       低度危险 难燃烧     难蔓延

      三       中度危险 能燃烧     能蔓延

      四       高度危险 易燃烧     易蔓延

         五       极度危险 极易燃烧 极易蔓延

森林灭火原则:

   ①实行“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②实行保护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

   ③统筹兼顾,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则。

   ④要积极扑救,不要消极防守的原则。

   ⑤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原则。

   ⑥捕捉有利战机的原则。

   ⑦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


森林火灾分类:

   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一)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二)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三)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四)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草原术语  

草原: 以草本、半灌木植被为主,或兼有灌木或稀疏乔木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草原自然资源资产: 国家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草原资源的各种物质财富要素的总称。

 

草业: 以草地资源为基础,从事资源保护利用、植物和动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经营,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产业。

 

草原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功能综合体和动态复合体。

 

草原生物群落: 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生活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含半灌木、灌木)组成的各种植物及其以之为栖息地的动物、微生物的有机复合体

 

草原植物功能群: 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对特定环境因子有相似反应机理,并对草原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有相似影响的不同植物种类的组合。

 

草原功能: 草原具有的物质生产、生态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承载等功能的总称。

 

草原多样性: 草原具有的物质生产、生态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承载等多种功能特性。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的自然物质和信息存量构成的草原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所产生的人类福利。

 

草原文化: 人类在特定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积累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以及思维方式等。

 

草原资源调查: 对草原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环境条件等的调查。

 

草原资源图: 表现某一地域范围内草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专题图。

 

草原“等”: 草原草群的饲用品质优劣,用不同饲用价值的牧草占草群总产量的重量百分比来确定。

 

草原“级”: 草原可食牧草产量高低,产量由单位面积可食牧草风干重来确定。

 

草原类型: 在水热等气候带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草原植被及群落物种组成。

 

温性草甸草原: 在湿润度 0.6-1.0 、年降水量 350-550mm 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中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和中旱生、中生杂类草为优势种,并伴生有中旱生小灌木的土地。

 

温性草原: 在湿润度 0.3-0.6 、年降水量 250-450mm 的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典型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并伴生有中旱生、旱生杂类草,或旱生半灌木、小灌木的土地。

 

高寒草甸草原: 在湿润度 0.6-1.0 、年降水量 300-400mm 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耐寒的多年生旱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旱生半灌木或强旱生小半灌木的土地。

 

高寒草原: 在湿润度 0.3-0.6 、年降水量 100-300mm 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抗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为优势种的土地。

 

高寒荒漠草原: 在湿润度 0.2-0.3 、年降水量 100-200mm 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强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为优势种的土地。

 

温性草原化沙漠: 在湿润度 0.13-0.2 、年降水量 100-200mm 的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旱生、强旱生的小灌木、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优势种,并伴生有一定数量的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土地。

 

温性荒漠: 在温湿度小于 0.13 ,年降水量小于 100mm 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极稀疏低矮的超旱生垫状半灌木、垫状或莲状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暖性草丛: 在湿润度大于 1.0 ,年降水量大于 550mm 的暖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喜暖的多年生中生或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暖性灌木丛: 在温湿度大于 1.0 、年降水量大于 550mm 的暖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喜暖的多年生中生或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热性草丛: 在雨季湿润度大于 1.0 、旱季湿润度 0.7-1.0 ,年降水量大于 700mm 的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热性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热性灌木丛: 在雨季湿润度大于 1.0 、旱季湿润度 0.7-1.0 ,年降水量大于 700mm 的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热性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干热稀树灌木丛: 在热带地区和具有热带干热气候的亚热带河谷底部极端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喜阳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并伴有灌木、乔木的土地。

 

低地草甸: 在河岸、河漫滩、河岸滩涂、湖盆边缘、丘间低地、谷底、冲积扇扇缘等地,受地表径流、地下水或季节性积水影响而形成的以多年生湿中生、中生或湿生草本为优势种的土地。

 

山地草甸: 在湿润度大于 1.0 、年降水量大于 500mm 的湿性山地地区,形成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高寒草甸: 在湿润度大于 1.0 、年降水量大于 400mm 的高山(或高原)亚寒带与寒带湿润地区,形成的以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或伴生有中生灌木、半灌木的土地。

 

沼泽: 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形成的以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土地。

 

草原监测: 定期有计划地对草原资源数据及信息等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和解释,并结合管理目标进行评价的过程。

 

草原返青: 多年生植物越冬后由枯黄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过程。

 

盛草期: 草原植物产草量达到峰值的时期。

 

枯黄期: 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植株出现 2/3 叶片枯黄的时期。

 

样带: 一定地带内按照环境因子或认为活动梯度设置的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取样区域。

 

样地: 对一定区域内草原类型、生境、利用方式及状况进行调查的代表性地段。

 

样线: 在某个或几个植物群落取一定长度带有刻度的直线,沿线记录出现的植物进而分析群落结构的方法。

 

样方: 样地内具有一定面积的用于定性和定量描述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的取样点。

 

建群种: 个体数量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的内容、结构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在群落中处于优势的优势种。

 

优势种: 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覆盖度大,生活能力较强、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有毒植物: 自身含有某些有损家畜健康的有害化学物质,被家畜采食后引起家畜生理异常、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植物。

 

高度: 植物地上部分的长度。测量时取其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

 

盖度: 单位面积内全部或某种植物地上部分(冠层)垂直投影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 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通常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密度: 单位面积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

 

枯落物: 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

 

草原生产力: 单位生产单元单位生产周期内草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总量。

 

草原总第一性生产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把无机物质合称为有机物质的总量或固定的总能量。

 

草原净初级生产力: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减去呼吸消耗后所剩余的能量或有机物质。

 

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草地植物地上部分的净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草地植物物质总量。

 

地上生物量: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草地植物地上部分累积的物质总量。

 

地下生物量: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草地植物地下部分累积的物质总量。

 

现存量: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草地植物当年地上部分活有机体的物质总量。

 

产草量: 一个生产周期内草原植物地上部分可被经济利用的物质总量。

 

草原生态评价: 在草原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草原自然资源、环境、生产力、生态状况、管理及利用等进行的评价。

 

草原基况: 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发育的健康状况。

 

长势: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及趋势。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某一区域草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草原总面积之比,通常用某一区域内各种类型草原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来表示。

 

草原生物多样性: 草原植物、动物、微生物所有物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群落稳定性: 草原群落稳定的性质、状态或程度及其抵抗扰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群落现状的能力,或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草原群落演替: 草原群落随着时间推移由一个类型逐渐被另一类型有规律的替代过程。

 

指示植物: 在草原群落中能指示某些环境特征或对群落演替阶段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种。

 

草原群落进展演替: 由结构简单且不稳定的草原群落向结构复杂而稳定性较高的草原植被群落类型发展的过程。

 

草原群落逆向演替: 由结构复杂而稳定性较高的草原植物群落类型向结构简单且不稳定的植物群落发展的过程。

 

草原退化: 草原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或过度放牧、过度打草、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利用的人为因素影响下,生产力降低,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毒害草增加,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过程。

 

草原沙化: 草原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或过度放牧、过度打草、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利用的人为因素影响下,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土壤受侵蚀、土质沙化、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物质流失、生产力减退等的草原退化过程,是草原退化的特殊类型。  

 

草原盐渍化: 受自然因素变化或人为不合理利用导致草原土壤次生盐渍化、植被退化的过程。

 

草地石漠化: 岩溶地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导致草地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的过程及其现象。

 

草原合理利用: 在保证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草原资源运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为人类带来效益的过程。

 

放牧场: 供家畜放牧利用的天然草原或人工草地。

 

打草场: 供刈割的天人草原或人工草地。

 

放牧利用率: 在适度放牧利用条件下牧草的利用效率,即家畜采食量与草原产草量之比。

 

适度放牧: 既满足家畜的营养需求,又不引起草地植被和土壤退化的放牧程度。

 

牧草采食率: 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数量与所能提供的牧草总量的百分比。

 

家畜采食量: 在单位时间内家畜所采食的饲草总量。

 

放牧强度: 单位时间内家畜采食率与放牧利用率的比值。

 

理论载畜量: 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按照产草量测算的一定时期内可承载的最大家畜数量。

 

冷季载畜量: 非生长季内的草原理论载畜量。

 

暖季载畜量 :生长季内的草原理论载畜量。

 

适宜载畜量: 在当前生产水平且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发育下,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所承载的家畜数量。一般低于理论承载量。

 

载畜率: 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生产上用实际载畜量来表述。

 

草畜平衡: 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放牧场可利用饲草总量与饲养家畜营养需求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草原保护: 对危害草原的有害生物和滥垦、滥牧、乱挖野生植物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防治和禁止的措施。

 

草地改良: 通过围栏封育、灌溉、施肥、松耙、补播、防除毒害草等各类技术措施,改善植被和土壤状况,提高草原生产力。

 

草场封育: 采用围栏或禁牧、休牧措施,在一段时间内停止放牧或打草等生产活动,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生产力恢复和群落自然更新的技术措施。

 

草场补播: 在不耕翻、不破坏或者少破坏原有植被情况下播种牧草种子以提高牧草产量与质量的改良措施。

 

鼠虫害防控: 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生态等技术方法,防止鼠类和虫类对草原造成危害的防控措施。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通过保护、建设、合理利用等技术措施和政策制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过程,促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工程项目。

 

草原管理: 用农业和畜牧技术手段改造利用草地的生产劳动及保护行为。

 

禁牧: 对草原实行持续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休牧: 对草原实行短时间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划区轮牧: 将草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在一定时间内逐小区循序轮回放牧的利用制度。

 

季节放牧: 根据气候变化及草地类型按季节划分,并随季节更替放牧的管理策略。

 

舍饲: 将牲畜圈养在畜舍或畜圈中,用饲草和饲料进行饲喂的家畜饲养方式。

 

半舍饲: 舍饲同放牧相结合的家畜饲养方式。

 

补饲: 当放牧不能满足家畜正常的营养需要时,给予补充饲料的一种饲养管理措施。

 

饲草: 可供饲用的草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

 

牧草类别: 便于科研、生产、管理及利用等,利用牧草寿命长短、生活习性、株丛类型等指标划分的不同牧草种类或区别。

 

生活型: 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一年生牧草: 在一年内完成整个生活史的牧草。

 

越年生牧草: 通常第一年为营养生长,第二年开花结实,生命周期为两年的牧草。

 

多年生牧草: 生命周期在两年以上,完成两个及以上生长周期的牧草。

 

温带牧草: 原产于温带地区,供家畜采食、放牧和刈割利用的草类。

 

热带牧草: 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主要生长在南纬和北纬 30 度之间,供牲畜采食、放牧或刈割利用的草类。

 

株丛类型: 根据牧草分蘖或分枝方式而形成的不同植株形态。通常分为密丛型、疏丛型、根茎型、根茎 疏丛型、匍匐茎型、根蘖型、鳞茎型和轴根型。

 

牧草种子: 牧草胚珠经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体及生产上直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

 

种子质量: 种子的品种特性和种用特性构成的属性。种子品种特性,也称品种质量,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质量指标,如品种纯度和种的真实性等。种用特性也称播种质量,指与种子播后田间出苗有关的指标,如种子发芽率、净度、活力等。

 

种子活力: 种子在田间条件下能够萌发并长成健壮植株的潜在能力。

 

种子发芽力: 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能发芽,并且长成正常种苗的能力。通常指一批种子种具有的生命力种子数的百分率,包括发芽势和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 发芽试验终期(末期计数)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

 

种子发芽势: 种子在发芽试验初期规定的天数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比。

 

种子寿命: 种子群体在一定环境下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能存活的时间。也称半活期,即一批种子从收获到发芽率降低到 50% 时所经历的天(月、年)数。

 

种子检验: 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草类种子样品进行正确的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优劣和种用价值的工作。又称种子质量检验。

 

种子生活力: 种子发芽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种子水分: 种子种的水分含量,即种子样品烘干所失去的重量占原始样品重量的百分率。又称种子含水量。

 

种子扩繁: 按照技术规程生产原种和良种种子的过程。

 

种子加工: 对种子从收获至播种前进行的干燥、预加工、清选、分级、选后处理、称重包装、贮存等加工处理的全过程。

 

种子贮存: 按暂时贮存、短期贮存、中期贮存和长期贮存 个不同贮存期限要求将种子贮存于容器内或库房内的过程。

 

种子检疫: 对进出境种子内的规定性的病原真菌、细菌和有害动植物的检查。

 

种子审定: 由第三方机构根据种子认证方案的规定和程序,通过对种子来源、种子田、种子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监控,颁发证书和标识来证明某一种子批品种真实性和质量可靠性的管理措施。

 

牧草育种: 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牧草新品种的过程。

 

种质资源: 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统称为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

 

引种: 引入非本地的优良品种、品系等,经过试种作为推广品种或育种材料的过程。

 

杂交育种: 通常指远缘杂交,或者两个遗传上不相关个体间进行繁殖后代,并对杂交后代进行系统选育,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杂种优势: 杂交子代在生长、生活、繁殖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选择育种: 在自然和人工创造的变异群体中,根据个体和群体的表现型选优去劣,采用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单株选择等方法,挑选符合人类需求的基因型,使优良或有益基因不断积累及所选性状稳定遗传下去的过程。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品种区域试验: 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在自然栽培条件有代表性、技术条件好的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对新育成的品种进行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性状的鉴定,确定品种的最适推广范围,了解品种适宜的栽培技术,为品种审定和区域化布局提供依据的过程。

 

良种繁育: 对育成、引进和现有育种,采用优良栽培条件和选中技术,繁殖大量的纯种子应用于生产,或生产优良原种,经繁殖后替换生产上同品种交叉的种子的过程。

 

品种审定: 对新育成的品种、地方的品种或引进的品种,由相应的品种审定机构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其他生产表现,审查评定其推广价值和适应范围,并批准认可为品种的过程。

 

牧草栽培: 根据各自牧草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通过播种、施肥、灌溉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获得农产品的过程。

 

生育期: 从种子出苗或牧草返青到成熟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总天数。

生育时期: 植物形态器官发生显著变化的各个阶段,种子出苗或牧草返青到成熟所经历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禾本科分为: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等。豆科分为: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等。

 

耕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牧草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 一个单位或生产单位牧草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

 

间作: 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牧草。

 

套作: 前季牧草生长后期,于其行间种植后季牧草。

 

保护播种: 因多年生牧草在播种当年生长慢,且易受杂草危害,不能形成产量,而采用的与一年生作物共同混播或间播的播种方式。

 

单播: 在同一块地上,同期只种植一种(品种)牧草。

 

混播: 在同一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

 

轮作: 根据各种牧草的茬口特性,将计划种植的不同牧草排成一定顺序,在同一块地上轮换种植。

 

草田轮作: 在同一块地上,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牧草和作物。

 

连作: 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牧草。

 

复种 : 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以上牧草。

 

复种指数: 同一块地上,一年内种植牧草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也称种植指数。

 

休闲: 在生长季中不种植牧草的措施。

 

播种方式: 种子在土壤中的布局方式。可分为条播、撒播、点播。

 

播种量: 单位面积内所播种的种子量。

 

播种期: 牧草在当地的适宜播种时间。

 

灌溉定额: 牧草播前及全生育期的单位面积总灌水量。

 

草产品: 以草为原料,经过收获、加工、贮藏、检测等环节,生产出的符合一定质量标准并适用于流通的产品。

 

干草: 牧草实施刈割后,经自然或人工干燥,使之失水达到稳定保存状态制成的草产品。


草捆: 以牧草为原料,经刈割干燥和打捆后形成的捆型草产品。

 

草粉: 以牧草为原料,经人工干燥或自然晒干后,再经粉碎加工制成的饲用粉状草产品。

 

草块: 以牧草为原料,刈割后经干燥、切碎、机械压制成横截面边长或直径大于 10mm 的块状或柱状草产品。

 

草颗粒: 以牧草为原料,适时刈割后,经干燥、切碎、机械压制成表明光滑、直径 6-10mm 、长度15-35mm 的颗粒状饲用草产品。

 

青贮饲料: 经过在青贮容器中厌氧条件下发酵处理的饲料产品。

 

低水分青贮: 青饲料刈割后进行预干,原料含水量降至 45%-55% 时,对乳酸菌及其他有害微生物造成生理干燥状态,使其繁殖受到限制,从而使饲草饲料得以保存的青贮加工模式。

 

裹包青贮: 将青贮原料整株或经切碎(粉碎)后进行打捆、发酵剂添加、覆网、拉伸膜捆裹等工艺流程调制贮藏的青贮饲料。

       

园林术语  

客土: 更换适合园林植物栽植的土壤。 


地形造型: 一定的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栽植地的起伏状况。


栽植穴、槽: 栽植植物挖掘的的坑穴。→坑穴为圆型或方形的称为栽植穴,长条形的称为栽植槽。


栽培植: 理化性状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理化性状指土壤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


裸根苗木: 挖掘时根部不带土或仅带护心土的苗木。


容器苗: 将苗木种入软容器(软容器为可降解的材料)中,掩入土中常规养护,移植时连同软容器一起埋入土中。


分支点高度: 乔木从地表面至树冠第一个分支点的高度。


胸径: 乔木主干高度在1.3m处的树干直径。常以“Φ”表示


地径: 树木的树干贴近地面处的直径。→距离地面高30cm处测量所得的树(苗)木直径。根据品种不同,有些苗木地径起量部位距离地面30-50cm不等,有些直接贴地皮量(又称基径),常以“d”表示。


茎密度: 草坪单位面积内向上生长茎的数量。


设施空间绿化: 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的顶面、壁面及围栏等处的绿化。


栽植基层: 非绿地绿化方式的植物栽植基础结构,它包括耐根穿刺防水层、排蓄水层、过滤层、栽植土层等。


栽植工程养护: 园林植物栽植后至竣工验收移交期间的养护管理。


观感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


乔木: 树体高大 (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灌木: 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不会超过6米。


藤本: 茎细长,缠绕或攀援它物上升的植物。(1)木质藤本:茎较粗大,木质较硬。如过江龙,鸡血藤等;(2) 草质藤本:茎长而细小,草质柔软。如鸡屎藤,百部等;(3)缠绕藤本:主枝缠绕它物,紫藤、葛藤等。(4)攀援藤本:以卷须、不定根、吸盘等攀附器官攀援于它物,如爬山虎、葡萄等。


草本植物: 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地面上没有宿存的茎。


古树名木: 树龄达百年以上或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地被植物: 株丛密集、低矮,用于覆盖地面的植物。


棕榈、苏铁类: 树干圆柱形,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生长在树干顶部。


孤植: 单株树木栽植的配植方式。


对植: 两株树木在一定轴线关系下相对应的配植方式。


列植: 沿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或按一定的变化规律而进行的植物种植方式。


群植: 由多株树木成丛、成群的配植方式。


绿篱: 成行密植,作造型修剪而形成的植物墙。


花篱: 用开花植物栽植、修剪而成的一种绿篱。


花境: 多种花卉交错混合栽植,沿道路形成的花带。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对园林植物采取灌溉、排涝、修剪、防治病虫、防寒、支撑、除草、中耕、施肥等技术措施。


修剪: 园艺作物栽培管理工作之一,通常包括除萌、短截、剪梢、刻枝、摘心等操作。→通过此项过程将植物修整成需要的形状,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之目的。


不定芽: 在枝条上没有固定位臵,重剪或受刺激后会大量萌发的芽。


生长势: 植物的生长强弱。泛指植物生长速度、整齐度、茎叶色泽、植株茁壮程度、分蘖或分枝的繁茂程度等。


主干 :  乔木或非丛生灌木地面上部与分枝点之间部分,上承树冠,下接根系。

  

主枝 :  自主干生出,构成树型骨架的粗壮枝条。


伤流 :  树木因修剪或其它创伤,造成伤口处流出大量树液的现象。


整形修剪 :  用剪、锯、疏、捆、绑、扎等手段,使树木长成特定形状的技术措施.


短截 :  在枝条上选留几个合适的芽后将枝条剪短,达到减少枝条,刺激侧芽萌发新梢的目的。


回缩:  在树木二年以上生枝条上剪截去一部分枝条的修剪方法。


疏枝:  将树木的枝条贴近着生部或地面剪除的修剪方法。


摘心、剪梢:  将树木枝条剪去顶尖幼嫩部分的修剪方法。


基肥:  植物种植或栽植前,施入土壤或坑穴中以作为底肥的肥料,多为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追肥:  植物种植或栽植后,为弥补植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的不足而追加施用的肥料。


人工防治病虫害:  针对不同病虫害所采取的人工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饵料诱杀、灯光诱杀、潜所诱杀、热处理、截止上树、人工捕捉、挖蛹、摘除卵块虫包、刷除虫卵、刺杀蛀干害虫以及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摘除病叶病梢、刮除病斑等措施。


返青水:  为植物正常发芽生长,在土壤化冻后对植物进行的灌溉。


冻水:  为植物安全越冬,在土壤封冻前对植物进行的灌溉。


冠下缘线:  由同一道路中每株行道树树冠底部缘线形成的线条。


黄土不露天:  利用草坪等地被植物或树皮等其它材料,对绿地内和树冠下的裸露土地进行覆盖,以期达到绿化、美化、抑尘和保墒的目的。


紧密度: 系球形植物冠丛的稀密程度。通常为球形植物的质量指标。 


(主蔓)长度: 又称蓬长、茎长,通常用“L”表示,系攀缘植物主茎从根部至梢头之间的长度。


培育年数: 又称苗令,通常以“1年生”、“2年生”表示。系苗木繁殖、培育年数。


土球厚度: 又称泥球高度,系苗木移植时所带泥球地部至泥球表面的高度,常以“h”表示。


土球直径: 又称球径,系苗木移植时,根部所带泥球的直径,常以“D”表示。


裸干高: 指棕榈类植株从地表面到最低叶鞘以下裸干的高度。


冠丛直径: 又称冠径、蓬径,系苗木冠丛的最大幅度和最小幅度之间的平均直径,常以“P”表示。→指树(苗)木的枝叶扩展的最大宽度。冠径:乔木冠部投影最大与最小直径的平均值。蓬径:灌木冠部投影最大与最小直径的平均值。


苗木高度(株高): 苗木从地面至最顶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常以“H”表示。


分叉(枝)数: 又称分叉数、分枝数,系具有分枝能力的苗木,自地下萌生出的干枝数量。


丛生苗: 系地下部(根颈以下)生长出数根主干的苗木。


散本苗: 系根颈以上分生出数个主干的苗木。


独本苗: 系地面到冠丛只有一个主干的苗木。 



嫁接苗: 系用嫁接方法培育而成的苗木。


直生苗: 又称实生苗,系用种子播种繁殖培育而成的苗木。


灌高: 从地表面到灌木正常生长顶端的垂直高度。


移植苗: 凡在苗圃中把苗木移栽到另一块苗床(地段)继续培育的苗木叫移植苗。


插条苗:        用苗干或截取树木的枝条扦插育成的苗木。      


埋条苗: 用苗干或种条,全条横埋于育苗圃地育成的苗木。


插根苗: 用树木或苗木的根,插入或埋入圃地培育的苗木。


根蘖苗: 又叫留根苗,是利用地下的根系萌出新条育成的苗木。


压条苗: 把不脱离母体的枝条埋入土中,或在空中包以湿润物,待生根后切离母体而育成的苗木。


组培苗: 利用母体上的组织或细胞在营养液中育成的苗木。


留床苗: 在上年的育苗地继续培育的苗木。


重瓣花: 系园林植物栽培,选育出雄蕊瓣化而成的重瓣优良品种。


插花: 以切花为材料,经过设计将花材进行剪裁、造型,再插入容器中所创作的一种装饰品。从类型上可以分为钵花、花环、花篮、花束、瓶花等;从用途上可以分为礼仪插花、艺术插花等;从花材上可以分为干花插花、鲜花插花 等;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等。


干花: 亦称干燥花。是将人工培养或野生状态的花卉经过干燥处理后所获得的一种花卉装饰品。干花生产始于17世纪初的欧洲,自1950年后,干花在世界上日趋流行。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保持自然姿色的天然干燥花,二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手工干燥花。


花期: 指一朵花所开放的时期,亦指一种植物群体花朵所开放的持续时间。


花葶: 指一个无叶的总花梗。


花序: 是指花在茎上的着生序列。花序可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两类。前者花轴下部或外围的花朵先开,逐渐向顶端或中心发展,花轴可继续向上生长。后者顶端或中心的花朵先开,逐渐向基部或外围发展,花轴不能继续伸长。根据无限花序的花轴分枝与否,又可将其分为简单花序和复合花序两类。简单花序包括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肉穗花序、伞形花序、伞房花序、篮状花序、隐头花序。复合花序包括复穗状花序、复伞房花序、圆锥花序。有限花序包括单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


块根: 指储藏养料用的块状增大根。如大丽花、花毛茛等植物均具块根。


块茎: 指一种短而肥厚的地下茎。菊芋等植物具块茎。 苗木通常可分为乔木类、灌木类、棕榈及苏铁类、竹类和木质藤本等。苗木的规格指标往往有许多项,但规格的排列有先后次序,排在第一位是主要标准,其次均为辅助标准。确定苗木的实际规格,应先确定主要标准,再确定辅助标准。凡不符合规格的,可按相应标准,降级定价。


乔木类: 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常见有木棉、松树、玉兰、白桦、榕树、大叶紫薇、海南蒲桃、盆架子、火焰木、人面子、榄仁树、桃花心木等。乔木的规格可通过胸径、枝下高、株高、冠幅、分枝数、土球直径等来表示,其中市场上主要以“胸径”(Φ)来做为主要的规格标准,但是对于对于较小的苗木,特别是一年生苗木,往往用“地径”(D)和“株高”(H)的大小来确定其价格。


灌木类: 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常见有红车、红绒球、九里香、非洲茉莉、勒杜鹃、大红花、软枝黄蝉、夹竹桃、玫瑰、杜鹃、牡丹、女贞、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非洲茉莉球、大红花球等。灌木的规格可通过灌高、蓬径、土球直径等来表示。目前市场上主要以“灌高”(H)来做为主要的规格标准,但球形苗木多以球的直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蓬径”(P)大小来确定其价格。


藤本: 常以地径、主蔓长度、分枝数、土球直径来表示其规格。市场上常以“地径”(D)和“主蔓长度”(L)作为主要规格标准。


棕榈、苏铁类: 常见有老人葵、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大王椰子、国王叶子、美丽针葵、蒲葵等。规格可通过基径、株高、裸干高、冠幅、分枝数(或叶片数)、土球直径来表示。市场上棕榈、苏铁大树常以“裸干高”(H)为主要的规格标准,小苗则常以“基径”(D,也有称头径“T”)和“株高”(H)作为主要规格。


竹类:        竹类植物枝杆挺拔修长,常以基径、每丛枝数、截干高度、土球直径来表示其规格。市场上常以“基径”(D)和“每丛枝数”作为主要规格标准。    

       

碳中和术语  

碳达峰: 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在某一个时点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 指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排放强度: 简称碳强度,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仍高于欧美)。

人均碳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人数。

碳价格: 即界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价格内在化,使得原来隐性的社会成本转为显性的生产成本,进而促使生产主体降低排放动机。

碳税: 即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政府通过对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从而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目的。

理论碳价: 碳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illiam D.Nordhaus定义的碳的各期社会成本的折现值。

绿色溢价: 产生碳排放的产品(化石能源)与不会产生碳排放的替代品(清洁能源)之间的成本差异。

碳标签: 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以便推广低碳排放技术。

碳足迹: 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碳市场:即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碳交易: 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对碳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效率。

新能源: 即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的优势在于:(1)可再生性与永续利用;(2)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不依赖矿藏;(3)不含碳,减轻碳排放。新能源的不足在于:(1)能源密度低,开发利用单位成本高;(2)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更需要及时储能。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 指将二氧化碳(CO2)从工业或者能源生产相关源中分离并捕集,加以地质、化工或生物利用,或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封存,使CO2与大气长期隔离的技术体系,该技术被认为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以的有效途径。

绿色建筑: 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城市: 即能够提供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生活的城市,本质上就是生态城市。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绿色的自然与生态环境;②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衡量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健康度(包括污染防治、碳排放、空气质量等方面)、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设计(同时关注环境美学和城市活力)、社:会资源公平性(包括住房供给、贫富差异等)、交通效率(色出行)、能源可持续性(利用是否高效、是否可再生)等多个方面。 

碳汇: 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林业碳汇: 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 我国森林的定义是指林地面积大于等于 0.067 公顷,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大于等于2米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大于等于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大于等于 10 米的林带。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森林定义为:“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 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

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森林是陆地生态碳汇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森林面积尽管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相关资料显示,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造林: 在至少 50 年内非森林的土 地上,通过直接的人为种植、播 种和人类对自然种籽源的促进,将其变为林地。这里的造林定义明确指出在过去 50 年内没有森林的土地上造林的活动才符合条件,要满足时间上的要求。

再造林: 在原来是林地但已转变为非 林地的土地上,通过人工种植、 播种和人类对自然种籽源 的促进,直接导致非林地向林地的转变。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再造林活动将限于在1989年12月31 日以来无林地上重新植树造林

毁林: 人类直接引发的林地向非林地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永久性的。如林地转换为农业用地。 

排放: 指温室气体和/或其前体在一个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向大气的 释放。

碳源: 指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或活动。

碳库: 具有储存或释放碳能力的系统,林碳库包含有森林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土壤以及木材产品。

碳储量: 一个库中碳的数量。 

碳储量变化: 一个碳库中碳量发生改变量。一个库中的碳储量可能由于碳增 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变化。当损失大于增加时,碳储量变小,因而库作为了大气的源;当损失小于增加时,库成为大气 的汇。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指我国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 实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其备案 并在国家注册等级系统中的登记的GHG自愿减排量。 

林业碳汇作为CCER明确的方向之一,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核证减排交易重启后作为重要方式参与碳交易。在CCER机制下的林业碳汇 项目主要有四类: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2014年7月21日,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成功获得备案,是全国第一个可进入碳市场交易的中 国林业温 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黄金标准:  CDM项目的黄金标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南南-南北合作组和国际太阳组织发起,经过与政府部门、环境机构、私人企业和认证机构等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协商,于2003年正式形成。黄金标准 是第一个针对CDM(清洁发展机制)和JI(联合履约机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而开发的基准方法。

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 :国际核证减排标准是国际上最大的自愿减排碳市场标准。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及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于2005 年开发的,目的是为自愿碳减排交易项目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质量保证标准。

草地碳汇: 草地碳汇主要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地下的土壤当中。相比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较低。长期以来,我国草地受到过度放牧、开垦和人为活动干扰,植被循环转换较快,地表凋落物的积累量较少。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固碳能力相对更强。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尤其是退化草地的固碳增量更加明显,因此可充分发挥草地的固碳作用。

耕地碳汇: 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用作燃料,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如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人工碳汇: 通过捕获化石燃料和生物质能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存储在地下的负碳技术(CCS),或加以再利用技术(CCUS)。

碳汇交易: 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因为发展工业而制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 “碳汇交易”。

森林碳储量: 截至某一个时点森林碳库中所积累的碳量,是碳的累积量;而碳汇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森林碳库碳储量的变化量。 

林地: 这一类别包括拥有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用来界定森林的阈值相一致的木本植被的所有土地,在国家一级细分为经营和非经营林地,并且也按《2006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规定的生态系统类型细分。它还包括其植被目前低于但可望超过林地类别阈值的系统。 管理: 林地管理和使用的做法体系,旨在实现森林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社会功能可持续性。

森林清查: 测量森林面积、数量和分布状况的调查系统,通常采用连续抽样调查进行。

立木材积: 活立木或枯立木的带皮体积,是指自树干根基部到树梢、并大于一定胸径范围的主干带皮体积 ( 材积 ),我国活立木材积测定最小起测胸径为 5.0 厘米。

活立木蓄积量: 所有活立木材积总量(单位 :立方米),包括森林、疏林、散生和四旁乔木材积。

经营林: 指所有人类干预和相互作用的森林(主要包括商业性管理、木材采伐和薪柴、商品木材的生产和利用以及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景观或环境保护而管理的森林),具有确定的地理边界。

生物量: 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上、地下、活和枯死的有机干物质, 例如树木、作物、草及其枝叶、根等。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植被所有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叶及草本植物。

地下生物: 所有活根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 2.0 毫米)。

枯死木: 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径≥ 5.0 厘米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枯落物: 土壤层以上,直径≤ 5.0 厘米、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

低活性黏土土壤: 含有低活性黏土矿物质的土壤为高度风化的土壤,以 1∶1 的黏土矿物质和非晶态氧化铁及氧化铝为主(粮农组织分类中包括淋溶土、强风化弱黏淀土、铁铝土)。

高活性黏土土壤: 含有高活性黏土矿物质的土壤是轻度至中度风化的土壤,硅化黏土矿物质比例为 2∶1(粮农组织分类包括变性土、黑钙土、黑土、淋溶土)。

腐殖质层: 该层主要由呈细粒分布的有机物质组成。肉眼可辨的植物残余部分依然存在,但数量比细粒分布的有机物质少得多。该层可含有矿质土壤颗粒。

土壤有机碳: 一定深度内(通常为 1.0 米)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小于 2 毫米)。

收获木质林产品: 包含木材纤维类产品和部分非木材纤维的竹藤类产品。这里主要是指以木质材料为原料加工的各类产品,包括圆木、工业圆木、薪材(包括木炭)、锯木、木板、其他工业原木(产品)、纸浆、纸和纸板以及回收纸等木材纤维产品。

基本木材密度: 烘干树干重量与新鲜树干体积(不包括树皮)的比值。它是以干物质质量计算的木材生物量。

生物量扩展系数: 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值。

生物量换算和扩展系数: 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材积之比,单位:吨干物质 / 立方米。

燃烧效率: 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的燃烧碳的比例。

碳密度: 单位面积的碳储量。通常指有机碳。

碳通量: 指碳循环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二氧化碳从一个库向另一个库的转移量。

排放系数: 与活动数据有关和排放出的化合物数量系数。在给定运行条件下对某一类活动的排放系数通常是基于测量数据的样本得到的平均代表性排放率。

项目边界: 是指由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一个项目活动可以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都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

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间的土地。项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事前项目边界: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计划实施项目活动的边界。事后项目边界:是在项目监测时确定的、经过核实的、实际实施的目活动的边界。 

项目情景: 指拟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如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下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 

基线情景 指在没有拟议的项目活动时, 项目边界内的林业活动(造林、 再造林、经营)的未来情景。 

额外性: 指拟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碳汇量高于基线碳汇量的情形。通俗的讲,指在没有碳收益或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这种额外的碳汇量在没有拟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时是不会产生的。 

泄露: 指由拟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引起的、发生在项目边界之外 的、可测量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

计入期: 指项目情景相对于基线情景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时 间区间。 

基线碳汇量: 指在基线情景下,即没有拟 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的情况下, 项目边界内碳库中碳储量变化之和。

项目碳汇量: 指在项目情景下,即在拟议 的林业碳汇项目活动情景下, 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中碳储量变化量之和,减去由拟议的林业碳 汇项目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项目减排量: 即由于林业碳汇项目活动产生的净碳汇量。项目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再减去泄漏量。 


  • ndghw
    ndghw 沙发

    感谢楼主分享,好资料好好学习。

    2022-09-20 09:28: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25 万条内容 · 1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编制完成

9月9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近期,全国绿化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并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纲要》全面布局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土绿化工作,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