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一位上海结构师关于封控日子的回忆

一位上海结构师关于封控日子的回忆

发布于:2022-07-15 10:18:15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0 16

来源:建筑结构

|

作者:张耀康

[复制转发]
关于封控日子的回忆  
 
文/张耀康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工程院总工程师  


距2022年6月1日上海开始复工复产复商,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现在各项工作和生活也已陆续回归正轨。《建筑结构》杂志社一直邀约,让我讲讲封控居家的日子里在忙些什么。虽然早就答应此事,但是复工后工作一直非常繁忙,最近才有点时间细细回想从居家到复工过程中发生的点滴,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1

乌云逼

2022年3月1日,我收到团队成员发的信息,自己所在小区封闭只进不出,不能来上班;3月2日到9日,陆续又有3名成员被封在小区。那时团队的气氛还不太凝重,纷纷“恭喜”他们居家隔离。

 

团队成员收到的第一个隔离通知


我们18人的小团队,很快就有4人居家,概率比其他团队高很多,对“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设计团队来说,项目运转已经受到影响,我隐隐地有种病毒就在身边的感觉,开始担心对项目进度的影响。那时,团队正在全力奋战浦东机场T3航站楼综合体的地下部分——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的抗震报告和施工招标图设计,原计划2月底完成超限评审,3月底完成招标图。约64万平米的地下工程项目,轨道交通、枢纽换乘、下穿地道、高架、航站楼预留等功能汇集,市政轨交和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建筑工程中高层建筑的地下结构重要性一般与地面建筑相同,上部损坏后地下室一般就不用了,而市政轨交的地下室在附近房屋倒塌后仍有使用的必要,其重要性高于一般建筑地下室;轨交车站抗震设计要求设防地震下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相当于建筑工程的中震设计。以往建筑工程领域对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研究并不完善,对于有上部航站楼的复建式地下室地震响应分析更是复杂,《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等要求各异,软件功能不足,计算规模过大、硬件配置落后,已经 让我牙龈上火,一个个的封闭隔离,算是雪上加霜了,只能奋勇前行。

 

浦东机场T3综合体方案?ECADI

 

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看不出啥的BIM三维模型) ?ECADI


 

地下结构示意 ?ECADI

 

地下结构抗震专项论证报告 ?ECADI


3月10日晚上,我还在加班的时候接到电话说我们小区也被封了,小孩被封在学校,11日凌晨接到小孩回家开始隔离,终于, 我也被“恭喜”了,五味杂陈 3月13日,公司通知14日起全部居家办公 。那一刻,我冷静了,释然了,虽然只是短暂的,我知道大概率是项目不得不延期了。居家工作大约2周后,经过反复调试模型、修改文本,3月27日,浦东机场南区地下枢纽抗震报告杀青。3月28日,浦东率先进入“半封”模式。期间,团队各成员陆续加入封楼、封小区的行列,想必都有一种“乌云逼近”的感觉。


2

居家办公

因为有了2020年疫情居家的经验,我们使用 VPN进行线上办公 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公司提供了 远程办公指导手册,画图协同设计都在网盘上操作 但家里电脑远程操作公司电脑速度太慢。 通知居家办公那天是周六,很多同事去办公室拷资料、搬电脑回家,估计大家都没想过会居家多久,那时我想大概一个月能解决问题。 网线牵两头,人比电脑急 ,远程连接的电脑容易出现死机,一旦重启就失联了,好在公司统一让物业帮忙开机重启,处理此类问题,这是很明智的安排。

 


居家办公最大的好处是节约了路上的时间,最大的难处是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想必是大家的共识 。别人说现在是复工,我们似乎从未停工,应该是恢复正常上班工作。疫情前施工协调的事情多,白天有各种现场问题要处理;疫情期间施工暂停了,似乎又给了众多设计师一些时间进行推敲打磨,各种协调会马不停蹄,昼夜不分, 反正也不能下楼 。话说多花点时间在设计上总是好的,可以把遗留的问题收拾收拾,喘一口气,只是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有产出,或许有人认为这本来就是该做的,还有人认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相比不能线上工作的行业,设计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满足了劳动的需求,不会因无所事事而导致心情 不佳

但效率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需要团队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沟通的效率首当其冲。 通过网线连接的终端,共享的信息量被限制了,平时扫一眼就能看到的问题很可能就被过滤了,隔着屏幕说话看不到相互的“比划”,你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不是真的被理解了,有IPAD配合手写笔的还好(难道去年夏天iStructure预见过这一天?还写过一篇 工程师IPAD选购指南 的推文),处理文档、讨论问题、提出图纸意见时都能充分表达,拷贝不走样的概率高一点。一堆复杂问题需要多人深入讨论时,如果人手一个手写笔,减少猜测和风马牛不相及,及时记录问题处理落实跟踪表,避免说了上个忘了下个,或许能缓解沟通效率的问题。即使是简单的事情,可能沟通过程是这样的:统一标准的沟通会,开会说一遍或两遍,为了避免误解,还需要写成“说明书”,大家参照使用,“说明书”也可能需要修改,@所有人,一一回复收到,沟通才算完成。

 

工程师IPAD选购指南微信推文


其次是指导的效率低下,明显拉低团队的正常效率。不同于创作设计的一气呵成,技术设计是要走弯路试错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有经验的设计人基本能独立工作,团队负责人把工作安排好,问题解决好就能正常运作了。好比学生上网课,早上看电视后老师布置作业、下午收作业、晚上批作业,对自学能力强、自律的学生来说,居家影响不大。但经验不足的设计人本来就需要带教,工作任务分解颗粒度降低,每做一步都可能有吃不准该怎么做的, 平常一句话就问了,隔着屏幕可能就阻碍了提问,将错就错或者等待指点都会降低效率 。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设计人的主动性,有了初步成果及时汇报讨论,可能会麻烦一些,但能有效降低返工和怠工。 说着简单,实际上这真是挺累人的,大家节奏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确实还需要相互理解和适应


3

安全底线

4月初的某天半夜临时接到任务,要将浦东的某厂房紧急改造作为方舱使用,需要踏勘现场,同时建筑和机电方案已经开始汇报、基本拍板了。早上联系物业,那时小区还是“零阳”,没费多少周折物业就同意我出门,并允许我当天回来,前提是做好个人防护和自我隔离,给了我一套珍贵的防护服。

单层厂房建成年代较久(1978年)且废弃多年未使用,几乎是一片荒凉,我们将几个单体逐个看了一遍,仔细查看排架柱、柱间支撑、混凝土屋架等各个结构部位,拍照记录。最后还去找了图纸,有一个单体的部分结构图,实物与图纸基本相符。虽然大部分柱间支撑锈蚀严重、有些在根部或中间断裂,柱子底部很多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胀严重,现场踏勘总的感觉是结构完整性尚好,考虑到厂房现状只有自重,没有其他使用荷载,作为临时使用是有可能性的。

 

穿好防护服出发

 

 厂房内部

 

柱底混凝土锈胀 

 

柱间支撑损坏


出发前大周总 (院里对周建龙大师的亲切称呼) 提醒要看看大空间的吊挂设施和围护墙,我们在踏勘过程中也没有疏漏这一点,后来想想是值得庆幸的。 因为 吊车情况看上去还好,内隔墙也没有太大问题, 窗户基本全都破损了,上 方的外墙是外挂的槽型预制墙板(板块长6m 、宽1m),预制墙板之间部分还有条窗也破损了。预制墙板采用埋件与排架柱焊接,但埋件与焊接部位严重腐蚀。考虑到方舱人员密集,方舱外面的附近空间也是人员动线,我们初步判断修复改造过程和使用中,外挂预制墙板存在坠落风险,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虽然从卫生条件、改造时间及代价、使用舒适性等方面来说,这个选址并不是理想的,但当时方舱紧缺,我们在如实汇报上述结构安全性情况的同时,没有停止设计工作,全力配合改造设计、迅速提出加固外墙预制板的方案、多方联系准备进一步的安全性检测。一番紧张工作之后,业主最终决定重新选址,我也如释重负。

 
 

典型挂板外墙


虽然这次各专业的努力没有为抗疫做出实际的贡献(实际上,华东院全力参与防疫应急项目130余项),略有遗憾,却让我实实在在感受了守住安全底线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禁联想到, 40年后的结构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锈胀的原因和使用环境有关,不利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是否会超出我们固有的想象? 试想,如果当时我们疏忽了外墙板的风险环节,或者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提出,而到后面硬着头皮再来匆忙加固处理,那个结构在随后上海出现的大风大雨面前能否经受考验,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与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相比,这个厂房改 造的安全性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但说到底都是安全底线的问题。 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都需要注意,外围护结构、施工过程、改造装修等更是薄弱环节,作为专业人士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发现风险源并认真对待,如实告知非专业人士和决策者,不能存在侥幸心,不能因为不可控的因素施压而放弃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应该发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


4

规定标准

疫情期间,对居家的个人来说,最开始由于没有广泛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难免困惑和不知所措。但也由此联想到设计行业的各种规定、标准,似乎有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

目前的规范体系处于转轨阶段,虽然通用规范已经发布实施,但未来也还会有各种规范的修订、各种条例的颁布完善,各地对过渡期间如何实施新发布规定的要求不一,造成设计和业主的困扰 也因此 想尽各种招数 。我就一直很困惑,这个要求很难统一吗?“应统尽统”不就好了吗?其实这是疫情前碰到的问题,业主就是坚持要用老的规范,你怎么办?烧脑。

疫情期间,团队正在做一个大学宿舍的初步设计,结构不算复杂,但《建设?程抗震管理条例》、《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的将发未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也确实给项目带来了一些困扰。发改委审批时对项目造价控制很严,这些条例和规定对结构造价影响很大,但相互之间有关系又不一致。比如,抗震管理条例要求八大类建筑减隔震措施“应用尽用”,显示了人民至上的态度,是否包含大学宿舍,据说也会明确;有些规定虽然发不发布还未确定,也足以让人为之一抖,而设计要同时面对确定的限制和不确定的变化条件,实在太烧脑,也怪我们运气好遇到了(苦笑),戴着枷锁跳舞不只是说说的。我们暂时按照不同规范折衷的要求进行了设计,优化再优化,如果最终发布的要求很高,将面临超估、超概的可能,届时可能又要各种解释。顺便吐个槽,这些规范修订会不会被通知或链接到相关的审批部门,对公共项目造价限额进行修订?我猜,我猜,我猜不出来......


5

塞翁失马

对我来说,这段时间还算是一段难得的和家人共同学习生活的时光,过程中或多或少也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感受了抢菜的痛苦和刺激,乐观面对暂时的困难等,期间我还模模糊糊地听了一些小学课程,到以后想起来,应该也是难忘的经历吧。

除此以外,在紧张工作之余,我也借助翻译工具看了一本外文专业书、被动或主动听了很多线上讲座,形成了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这搁在以前也是没法做到的,我想,这段经历也必将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以封控期间的一段日志作为结束:

“慌乱之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心情有点低落。但我一直是乐观的,讲个冷笑话: 家人团的肉几天了都没到,每天看哪天能到,最后说 因故被 取消了 ;我们的图纸过期了还没出,每天想啥时能出,可能也被封在小区里了,2+2+2+4......暂时出不来。看到上海这次出现的各种情况,我觉得如果信息整合得力,未来复盘必定会成为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所有的付出也必将会有意义。”


 

团队合影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1216 条内容 · 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发改委:两个重磅方案发布,上万亿工程项目来了!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