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论文文档 \ 谢怡邦:用建筑设计呈现港派情怀

谢怡邦:用建筑设计呈现港派情怀

发布于:2022-06-10 13:32:1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论文文档 0 3

来源:建筑畅言网

|

作者:建筑畅言网

[复制转发]


New Office Works (NOW) 是一家香港建筑事务所,致力于空间和物件的创作。创办人、主创建筑师 谢怡邦(Paul Tse) 丁慧中(Evelyn Ting) 分别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并在伦敦、纽约、北京等世界各大城市知名事务所有过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

根植于香港本土文化土壤,倚靠国际化教育及执业背景,二人赋予作品材料考究、空间宜人的品质。在同建筑畅言网的访谈中, 建筑师谢怡邦 分享了创作理念,介绍了目前的项目工作,同时还以本地人视角,解读了眼中的香港人特质。

主创建筑师丁慧中(左)、谢怡邦(右)  ? New Office Works


 
 

     
01    
     
   

为什么选择建筑设计这一专业?成长经历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是哪位?

小时候没想过当建筑师,连甚么是建筑也没甚么概念。生活在香港这样密集的城市里,建筑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我在一个充满不同功能的大楼里长大。这大楼一层有三四十户,不同层有不同功能,里面有诊所、兴趣班教室、餐厅、发廊和不同的商户。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让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可以塑造一个宇宙或是世界,即使不外出也能生活,这不是很有趣吗?所以我便对建筑有了初步兴趣。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是外婆,因为她很独立和坚强,我从小到大和她关系很好,她很支持我做任何事,我从她身上学会了如何追随自己的理想。


02  

在作为新人建筑师入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比较幸运,没遇过很大困难,毕业后很幸运地可以到自己心仪的事务所,直接接触到自己欣赏的建筑师前辈。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去找一个你觉得适合或欣赏的模范,这可能是一开始进建筑行业后要不停思考的事。


03  

工作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工作室由2017年到现在,规模都是6-10人左右。我们置身于香港,有一半的项目在香港,另一半在国内或东南亚,例如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因为疫情问题,这两年大部份工作项目都专注在香港,希望疫情结束后可以再在不同地方开展不同的项目。

香港北角教堂 ? New Office Works

? New Office Works


04  

目前在做什么项目?

目前正在做私人住宅项目,住宅项目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在住宅里,我们可以很贴身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设想。除了私人住宅外,我们也做过很多商业和公共艺术的项目,其中一个商业项目是要我们在香港启德一个建筑中的新商场里做室内设计和参与香港九龙沿海的酒店景观和码头设计。我们亦将会为香港回归25周年的庆祝活动在政府总部外设计一个艺术装置。

Growing Up香港西九文化区展亭  ? New Office Works

? New Office Works


05  

针对建成效果和完成度,最满意哪个项目?

最满意的项目是西九的GROWING UP展屏。在香港用的材料会受到香港气候和条例上的限制,所以能用作制作展屏的天然木材选择很少,很多时候能用的只有金属混合木的代替品。但这项目坚持用天然材料,所以在香港来说是一个突破。


06  

Evelyn曾说,「设计的过程就像是在练习如何近距离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对香港这座城市以及港人,分别有什么印象和观察?

香港人给人的印象是很有效率,做事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能有很好的考量。反过来说,亦能说香港人做的事欠缺情怀,虽然这是很宏观的概括性说法。但当我们很细心观察香港很细微的事物,又或是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里面会有很多表面看不到的情怀,我们想做的便是用我们的设计去呈现这些情怀。

Growing Up香港西九文化区展亭  ? New Office Works

? New Office Works

 


07  

你们的作品中,例如Growing Up展亭,都强调文化契合。为确保在地性,一般会做哪些功课和尝试?

我们在开始每个项目前也会做很多资料搜集,这些资料搜集通常会因应某一个项目类型去探讨该项目在本地会怎样实行,再计算如果在其他不同的地方实行会有甚么回应,我们会将这两大方向筛选和融合成该项目的呈现方式。我们通常会先问自己这个作品怎样能拥有平常熟悉的一面,但当你深一层去感受又能感觉和平常不同。其实就是新和旧的概念,熟悉和新鲜的同一时间出现会达到这个效果:熟悉和新鲜感。


08  

建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你们常用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接触到的现代施工工艺有哪些?

无可否认,有史以来,建筑设计和科技一贯来说有很大的关系。现代建筑、新的技术和结构科技都很直接地影响着建筑物的外貌和功能。当代的科技更加先进,让我们能做以前不能实行的设计,但我们不会为了呈现某种技术而故意去做某种设计,不会让技术拉着设计走,技术只是帮助设计的。我们通常会融入一些电脑技术,但不会突出某种技术,反而会用科技呈现工艺或清晰地表现结构的关系。总括来说,科技能辅助我们达到令用家感受更好和改进环境的目的。

 

香港设计中心 ? New Office Works

? New Office Works

 


09  

请谈谈建筑材料的选择,例如木材等等。

选材料时通常会考虑功能需要和材料能带给人的讯息,例如很多人觉得木材温暖,金属较冷。我们在考虑材料的时候,反而会想:在基本认知上,还可以怎样用新的方式运用这些材料。材料本身的物理是不能改变的,但若放在其他物料旁边时可能会产生化学效果,这便是我们想要的。


10  

从个人喜好角度,欣赏哪些建筑师?

我们喜欢的建筑师没有特定类型或风格,因为建筑对我们来说就像语言一样,每种语言也能表达到令人感动的故事。反而怎样去运用语言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喜欢一些在传统建筑学上很重要的建筑师,如Louis Kahn和Sigurd Lewerentz 。他们都把重点放在材料和结构上的互动及关系,像人式的去实践建筑的方法。另一个层面,我们亦很欣赏Rem Koolhaas, 他的作品很具颠覆性,经常能做到和传统相反、离经叛道、打破规限以及耳目一新的效果。他们的作品会让我们思考怎样可以找到新的语言,亦即创新的建筑风格。


11  

设计师需要从生活中吸取养分。请分享近期关注的话题、读书、旅行体验。

由于疫情关系,这两年也没去旅行。但我们在空闲时会去逛事务所附近的画廊和展览。书本的话,我们主要会看一个作家怎去写他的作品亦即创作过程。因为作家和建筑师都是很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参考作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 END -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建筑论文文档

返回版块

54.23 万条内容 · 17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篇文章读懂建筑大师吴良镛

上个月是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百岁华诞,我曾经到过他80多岁设计的南京江南织造博物馆,感叹他把一整个古典园林融进建筑里的设计手法,但毕竟隔行如隔山,我对于吴良镛院士也不甚了解,遂找来了XYPLUSZ晰纹设计、金陵档案的两篇文章,一篇用故事讲述吴良镛院士的生平,一篇盘点了吴良镛院士的著作与建筑作品,我看完深觉敬佩,遂分享给大家。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