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论文文档 \ 一篇文章读懂建筑大师吴良镛

一篇文章读懂建筑大师吴良镛

发布于:2022-06-10 10:29:1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论文文档 0 11

来源:蚂蚁景观

[复制转发]

上个月是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百岁华诞,我曾经到过他80多岁设计的南京江南织造博物馆,感叹他把一整个古典园林融进建筑里的设计手法,但毕竟隔行如隔山,我对于吴良镛院士也不甚了解,遂找来了XYPLUSZ晰纹设计、金陵档案的两篇文章,一篇用故事讲述吴良镛院士的生平,一篇盘点了吴良镛院士的著作与建筑作品,我看完深觉敬佩,遂分享给大家。

     

“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吴良镛



吴良镛户籍卡(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荣誉称号。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从“老门西” 开始的建筑梦  


     
1922年5月,吴良镛出生于南京, 爷爷曾经是南京缎业商会会长 居住在谢公祠, 就读于荷花塘小学 ,童年可以说是在老门西度过的。            

     

幼年时期的吴良镛      
     

     
吴良镛幼年时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时常关注老房子,经常盯着房子研究,一看就是半天。      

     
1934年, 吴良镛 考入钟英中学,1937年初中毕业。      

     
2014年钟英中学110年校庆之际,钟英中学校领导曾拜访吴良镛院士,提起母校,他清楚地记得校长叫余介候,教数学;教导主任叫陈重寅,后来成为一中的校长;国文教师叫丘建中,英文教师叫谢良德,“教我们的老师教学水平都很高,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吴良镛 院士为母校题词      

     
     
1950 年,吴良镛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布置毕业展览      

     
从钟英中学毕业后,在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       母带着年仅15岁的吴良镛逃至重庆。      

     
吴良镛 在合川第二中学继续学业。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考完毕业统考最后一科,日本轰炸机就来了,整个城市瞬间地动山摇,被火焰吞噬。      

     
吴良镛 从防空洞出来后,满目疮痍刺痛了他的心。      

     
“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房子住,有好的环境,能安其居;同时也希望社会上有很多就业岗位,大家能够好好地工作,能乐其业。”       于是,他 许下宏愿,“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之后吴良镛顺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并如愿进入了建筑系。其才华很快得到梁思成的赏识,成为梁思成的助手,并在梁思成的推荐下,于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师从“美国现代设计之父”沙里宁,主修建筑与城市设计。      

     
         
讨论国庆工程设计   1958 年      
(左七为吴良镛)      

     
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吴良镛收到梁思成、林徽因的来信:“北京百废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      

     
信中“百废俱兴”四个字,让吴良镛重燃儿时的报国梦想,心中翻腾起一种责任感,他毅然决定回国。      

     
和当时许多想回国的科学家一样,吴良镛也遭遇了重重阻碍。“回国时,正值钱学森先生被美方扣押,局势比较紧张。我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辗转深圳才能回来。”吴良镛曾回忆道。      

     

     

     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   


     

     
林徽因说过:“对良镛的介绍应该这样来写。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      

     
多年来, 吴良镛 没有双休日、寒暑假,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甚至更久,常常凌晨3时起床,工作两三个小时之后,稍事休息后,又准时上班。      
为了方便携带书籍、工具,他还特制了一个小的拉杆箱。在每天的清晨与傍晚,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步履匆忙走在       清华园,这也成了这里的独特一景。      

     
     

     
吴良镛从业多年,对建筑事业 始终 保有 刻苦与激情, 主持参与了诸多重大工程项目,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      

     
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区域研究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1989-1993年      

     
         
孔子研究院  1996-2008年      

     
         
中央美院新校区  1994-2001年      

     
吴良镛对事业的激情不仅表现在对建筑学科实践的探索,也体现理论发展和民生情怀上。      

     
         
北京市总体规划结构分析图  1980年      

     
首先是人居科学的创建, 吴良镛 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以及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      

     
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这一理论为中国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获199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其次,他矢志“匠人营国”,致力“谋万家居”,思考从未停歇。 他说:“我就是一个建筑工作者,爱自己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建筑最核心的是为人服务。”      

     
同时,他还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投身科研,       主持参与了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      

     
他是代表改革开放杰出成就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开创者,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建筑学家、理论家,被誉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他不仅见证了中华大地平地起高楼,也在新中国建筑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我现在讲话还是有南京口音的,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带着南京口音的吴良镛先生,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对南京的乡情却是绵延不绝,曾多次回故乡探望。      

     
2003年, 八十多岁的吴良镛受到家乡南京的邀请,主持设计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感慨 " 白头相见江南 "。       接受设计项目后,他遍阅红学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到各地考察红楼建筑。      

     
接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团队,设计专家组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何玉如大师等组成。      
     

     
2004年3月10日,清华大学设计组来南京做第一次方案汇报,2005年11月11日,吴良镛再次来宁时,已形成了第四稿。吴良镛提出了要通过兴建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来推动《红楼梦》“金陵学派”在世界叫响的主张。      

     
2006年,在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项目的奠基仪式上,吴良镛说,在曹雪芹的诞生地,在“江宁织造府”的旧址上,建设“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馆”,这是南京人民的心愿,也是学术界的期望。他表示能有机会为家乡做点事情,非常高兴。      

     
     
2007 年,吴良镛(右一)在 江宁织造博物馆 工地      

     


江宁织造博物馆


2008年夏天,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工程正处于重要阶段,86岁的吴良镛却因过度疲劳,脑部神经受损。       在此后的近一年半时间中,他都是在康复中心的病房里度过。      

     
凭着顽强的毅力与对建筑的强烈热情, 吴良镛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      

     
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吴先生已经可以慢慢走路。 “身体再好一点,能参加更多工作”,出院那天,康复医院的院长说他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的一个奇迹。      

     
     

     

     
如今,吴良镛已是百岁老人,但年高未曾忘忧国,2016年曾写下对联自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      

     
他的 一生与中国建筑事业血脉相连,都在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如何能让更多百姓诗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百岁的他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为美好人居环境而辛勤工作。如他所说,       “我虽已年迈,但是面对未来,仍充满期待,以张横渠诗句与诸君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1

 / 个人生平

     

1922年5月7日,出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9月,入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0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毕业,同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7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0年获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科学进步一等奖,著作《广义建筑学》获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2年主导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1999年获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0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及附属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

2010年获该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1月4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在兴隆发现的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9221被命名为“吴良镛星”。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02

 / 理论著作

《师道师说, 吴良镛卷》

东方出版社, 2019   

     

本书分为人居、城市、建筑、艺术及哲思五个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城市特色的塑造路径、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文化环境的创造、建筑学的未来展望等等。


《良镛求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本书作者回顾人生主要阶段的经历,回溯并分析数十年来学术探索的历程,分为:成长之路、从教纪要、进军科学三个部分。其中包括童年岁月、教育生涯的起点、建设新中国、建筑教育的恢复与回眸、建筑学要走向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应运而生等内容。


《匠人营国 : 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2013年以来中央领导提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治理”、“区域协同”等一系列新的治国理念,为迎接新时代的来临,研究团队在继承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专门开展研究,为展览设置了题为“明日人居,未来展望”独立展厅,以展示人居科学对发展我国人居事业,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北京国家首都功能所主张的基本观点和学术理念。希望展览能够对今天我国的发展转型和京津冀协同研究和规划作出一定的贡献。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吴良镛、吴唯佳、武廷海等著的《匠人营国(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精)》秉持了清华大学服务国家发展的科学态度,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科学精神,发展巾国科学事业的科学信念。希望展览也能够为倡导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学术氛围、弘扬科学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和研究窗口。


《吴良镛画记》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良镛兄作画,观察精微,表达准确,敏锐的感觉中仍不放松理性的刻画。有人提倡尽精微而后致广大,我不以为然,尽精微未必能致广大,相反,兢兢于精微往往破坏全局之广大,谨毛而失貌。必须在致广大的控制下尽精微,有时广大的气概甚至排斥精微。当然,既广大又精微的作品还是不少,吴良镛着眼于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说在整体统一的主调中刻画局部的完美。线描中,线便于勾勒详尽,他在详尽的勾勒中赋予线以疏密有致的腔调及纵横交错的情趣。他娴熟于水中作业的水彩,既掌握住色调之和谐,又于和谐中描写具体物象而不失其抒情性。——吴冠中序言


《学术文化随笔》

青年出版社,2002   

     

 本书记录了吴良镛的科学、哲学、美学与人生追求,全书分思想篇、名城篇、美学篇、怀念篇。


《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999年负责起草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第一部宪章《北京宪章》,本书将《北京宪章》撰写过程中的基础背景资料、思考要点等进行汇总,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建筑教育与职业等方面对宪章进行了诠释。

《北京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北京宪章》以中、英、法、俄、意五种语言通过发表,是国际建协1948年成立以来唯一的宪章,国际建协前主席斯古塔斯(Vassilis Sgoutas)称其为“国际建协大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英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海伊特评价《北京宪章》是“引导未来发展的‘指路图’”。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出版之后,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吴良镛院士主持下继续关注京津冀地区的变化,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面对急剧发展的形式和区域规划工作的新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一期研究中提出的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原则性、理念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化和具体化。二期报告特别注重将区域研究落实于城乡大地的广域空间,以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观念,在综合北京、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及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采用批判性整合的工作方法,以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同时缔造为目标,自主创新,在更高的境界上推进京津冀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本书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为“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以及《中国人居史》等书成为人居科学的奠基之作,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以及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这一理论为中国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本书内容有: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草案)、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的诠释等。


《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八五”重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合作完成。本书内容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和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理论建设,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本书共收入了27篇文章,按理论篇和实践篇编辑。前者探讨了新时期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后者结合具体实践,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这本书着重的说明了两个方面问题:1、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考;2、以菊儿胡同试验为例阐明住宅建设的研究与开发问题。全书一共十章,分为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探索,并且以理论分析为主;下篇主要是对北京旧城住宅区改造的实例分析,并且系统的介绍菊儿胡同的实验概况、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从整体(北京全城)到局部(菊儿胡同)的思考,也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就是老旧危房的改造过程中,如何传承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与特色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

(与周干峙、林志群合作)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本文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针对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学科。


《广义建筑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   

地景出版社(繁体),1992    

     

第一版问世于1989年,2011年修订。广义建筑学是吴良镛先生基于对建筑学科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时代、如何为人类服务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于20世纪吕年代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吴良镛选集:广义建筑学》从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和广义建筑学的构想等10个方面,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建筑学的体系和围绕其展开的思考。书中所提出并倡导的新建筑观——广义建筑学,为当代乃至今后建筑学术理论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称为建筑学领域30年来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03

 / 代表作品

「 菊儿胡同 」  项目时间:1988-1992年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的南锣鼓巷,在里面上下东西十六条胡同中,菊儿胡同是很特殊的一条,胡同东西向展开,全长 438米。

     
     

说菊儿胡同特殊,不仅因为它古迹多,历史久。还因为它是唯一一条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胡同。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联合国宜居奖的住宅小区。

     
     
     
     
     

电影《老炮儿》影片的所有取景地中,菊儿胡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剧中出现的这座宅院,就是肃宁伯府,位于菊儿胡同中段向北,单独的一条胡同——寿比胡同内。

     
     
     
     

出了“肃宁伯府”的大门,斜对面还有一座宅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荣禄宅邸。荣禄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 曾经的宏德禅林位于胡同41号,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门口。这里曾是一座佛寺。

     
     
     
     

从1978年开始,吴良镛先生对北京旧城整治开展研究。并于1987年选定菊儿胡同41号院作为试点,翻新了13座院落。这次翻新在国际建筑界屡获大奖,也为老北京的旧城改造提供了思路。

菊儿胡同的改造采用了带有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历史韵味的建筑符号与构件,如青砖、灰瓦、小坡屋顶、桃檐、平台、露天阳台、阁楼、宅门等,以及和谐的院落组织,保护了原有的古树,使得居住环境注入了新的生活气息,包含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吴良镛教授对菊儿胡同进行改造后,这个项目不仅获得多项国际建筑界大奖,也吸引了一大批喜欢北京的外国人居住在这里。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贴合现代人生活的人性化设计。既保留了传统胡同的外貌,又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热爱老北京文化的中外游人慕名前来。

△综合整理自“北京印迹”等网络公开资料


「 曲阜孔子研究院 」    项目时间:1997-1999年

     
     
     

研究院位于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曲阜 “新儒学文化区”内,在孔庙以南,东面是新建成的“论语碑苑”孔子研究院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会堂、研究所和管理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对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诸方面的寓意与构图都有意识地选用中国古代环境理念进行再创造。

     
     
     

广场采用“辟雍”的形式,上面有平台,平台可以有多种功能——演出时可作舞台;讲演时可作主席台,主体建筑的大台阶也可以作主席台;在孔子文化节时,可供作演出场所。台子上有干喷泉(dryfountain),需要时可以喷水,水随台阶流入水池。四周设水池,16个灯柱用“玉琮”的形式立于池中,并有喷泉相配。文场周围有廊子,有三级台阶,可以坐人,随时休息或观看演出等等。

     
     
     

园林设计与整个建筑群统一考虑、协调安排,并从古代“书院”的设计中吸取灵感。庭院西北立山,象征孔子诞生地尼山,上立“仰止亭”,表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东北理水,象征“洙”、“泗”。东南临小沂河边建有“观川亭”,取意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综合整理自“中国建筑学”、“ikuku华人建筑”等网络公开资料


「 中央美院 」     项目时间:1994-2001年

     
     

中央美术学院及附中基地原为废窑坑,最深处30多m。在规划设计中结合自然,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布局,将建筑群集中在窑坑东侧的台地上,使校园空间顺应砖窑大坑的西南走向,形成东高西低。面向公园形成开敞空间。这样既构成了丰富的校园断面空间,又与公园在空间上呈现出连续性。

     
     

在规划设计中注意运用和发展古代空间模式理念。美院美术教室需要大量天光,因此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屋顶层。在这样的特殊功能要求下,设计传承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体系,并借鉴西方大学校园的前身——修道院的“空庭”(court)式院落,以新合院式为基本形态布置建筑群,使院落作为学校建筑群中的公共空间,满足多种生活与学习活动要求。此外,对比周围杂乱的建筑形态,美院建筑群一律采用灰色调子,高低错落,形成协调的整体。

     

△综合整理自“中国建筑学”等网络公开资料


「 南通博物苑 」     项目时间:2005年

     
     
     
     

南通博物苑是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位于南通旧城东南角,临近濠河,其原址占地72公顷。为庆祝2005年博物苑百年庆典,吴良镛教授被任命为博物苑新馆的设计人。

     
     
     

在规划设计中,突出两条南北向轴线,一为原有旧馆的北馆——中馆——南馆,作为东轴线,将新馆之生物馆安排在东轴线南端,一为濠南别业轴线向南延伸的西轴线,作为新馆的建筑中轴线,直至大门,向南延伸至“东寺”为对景。

     
     
     
     

南通博物苑继承张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馆理念,尤其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进行文化传播,除利用自身阵地,还将展览办向社区或学校。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等网络公开资料


「 江宁织造府 」     项目时间:2003-2011年

     
     
     

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南京大行宫地区,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87万m2,建筑面积3.7万m2。建筑整体风格是取中国山水画中深远、高远、平远之意境,将北高南低的建筑群尽可能用园林手法加以覆盖。建筑内复建了织造署中原有的西池、楝亭、萱瑞堂、西堂等建筑,从南望北叠叠高起,如同一幅江南山水画,是现代建筑的语言和传统园林建筑结合的经典之作。2013年5月1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展示《红楼梦》历史和文化的新型博物馆。

     
     

江宁织造府项目(即红楼梦博物馆)是南京市政府的重点项目,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核心位置,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6523平米,包括博物馆(由红楼梦文学馆、曹雪芹纪念馆和云锦博物馆组成)及其辅助服务部分。其方案构思源于“核桃模式”和“盆景模式”的结合,通过都市山林的塑造,意在体现红楼梦小说的艺术意境。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论文文档

返回版块

54.23 万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建筑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当前,数字技术正改变旧的商业模式,BIM、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建筑行业精细化管理、集约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筑行业由于其本身的碎片化、复杂性等特点,目前尚处数字化发展的洼地,传统建筑设计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革新平稳性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需要业内先行企业的转型经验参考。近年来,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SADI)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和实践,以下将有关数字化转型做法与思考与同业分享,希望对同行开展类似工作有所参考。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