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陈益峰:葫芦挂丝带穴,万州虬溪演易台遗址

陈益峰:葫芦挂丝带穴,万州虬溪演易台遗址

发布于:2020-10-22 16:42:2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0 239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前几年,笔者与陈文先生前往万州长滩镇,研究来知德的历史和遗迹,今年又去了一趟。陈文先生,喜好研究地理技法,2014年跟随笔者学习地理技术,对易学有很深的研究。

  本文重点谈谈,来知德隐居万州期间,卜选的隐居位置——演易台,为葫芦挂丝带穴。

0.jpg

侧看来知德的演易台遗址

2.jpg

陈益峰师傅与徒弟陈文等,前往万州长滩镇,考察来知德演易台地理格局。图为演易台原址前,解放前演易台遗址,是虬溪书院兼来公祠,解放后建成泉水村小学。

1.jpg

陈益峰师傅与徒弟陈文等,前往万州长滩镇,考察来知德演易台地理格局,向村里的老者打听来知德的传说

0.jpg

鸟瞰来知德的演易台遗址,金星开口结穴,右砂屈股逆关

  1、来知德简介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唐,又号十二峰道人,重庆市梁平区人。明代著名的易学家、地理学家,尤以象数易学为后世所推崇。

  来知德终生未仕,潜心学术,早年潜心科举,后来进士无望。隆庆四年庚午(1570),在重庆万州区虬溪山中注《易》,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完成,历经二十九载,写就《周易集注》。

  来知德在万州的虬溪隐居期间,与杜家、秦家交往匪浅,所著的《易经集注》面世之后,抄写三套,自己一套,杜家一套,秦家一套。可见来知德与杜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万历三十年(1602),四川总督王象乾、贵州巡抚郭子章联名上《荐来知德疏》,朝廷遂敕封其为“翰林院待诏”,来知德力辞不就,有司仍以原授翰林院待诏职致仕,月给米三石,以示尊崇。万历三十二年(1604),来知德以八十岁高龄于釜山家中辞世。

  来知德的易学成就很高,被誉为“继文王、周公、孔子、朱熹之后,最有成就的易学大师”。


0.jpg

来知德的两块地理作品,葫芦挂丝带穴和罗汉打坐,两个穴挨着,都是阳宅为主。章椅坝的罗汉打坐穴为杜家老宅,宅后有杜氏秀才老坟(解放后被毁),依然是按照来知德所卜选的地理格局下葬的。

4.jpg

陈益峰师傅与徒弟陈文等,前往万州长滩镇,考察来知德卜选的章椅坝老院地理格局,图为陈益峰师傅向村里的长者打听来知德的历史和杜家情况


  2、来知德的地理作品

  来知德注《易》期间,不断从事地理卜选工作,其存世的地理作品,基本可以肯定的有五个:

  (1)、重庆万州长滩镇白崖村,杜氏一世祖下葬位置,天鹅抱蛋穴,为来知德卜选。

  (2)、重庆万州长滩镇的章椅坝老院,罗汉打坐穴,是杜氏老宅(虬溪演易台附近),为来知德卜选。

  (3)、重庆梁平区仁贤镇的釜山堂,九星联珠穴,为来知德旧居,后来的釜山堂书堂为来知德卜选。

  (4)、重庆万州长滩镇演易村虬溪边的演易台,葫芦挂丝带穴,是来知德卜选的,也是来知德研究易学,著写《周易集注》的主要地方。

  (5)、来知德梁平墓地,位于梁平工业园区的来知德墓园,只有遗址在还在。来知德墓址,是来知德生前为自己看的一块风水宝地。在梁平。破四旧时,被农民挖掘,挖出来时来夫子的肌肤如真人一般,见风后颜色即变。

0.jpg

虬溪演易台,在万州出川的古道边上,来夫子出川,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走这条线。路过此地时候,就比较喜欢这里,所以后来才来这里隐居,著易经。

2.jpg

鸟瞰来知德隐居的位置,不在深山老林,在繁华的出川古道上的场镇边上

  3、虬溪演易

  在重庆万州长难镇的龙家沟,又称龙泉河,也叫虬溪。

  来知德(1525年-1604年),龙家沟人亦称来夫子,嘉靖三十一年举人。隆庆四年,来知德从梁平出发,途经忠县、石柱,沿方斗山山脉来到了龙家沟。

  虬溪地处万州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古人出川,其中一条要道就是经虬溪,翻过方斗山,去湖北的谋道镇。来夫子出川,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走这条线。

  后来来夫子在釜山堂研究易学,终因俗事太多,进展不大,而远避万州虬溪边。演易台遗址前的场镇很大,明清时期、民国时期,都是商贾云集,异常红火。

  精通地舆之术的来知德,在溪边搭了几间简陋的茅草屋,用溪里的卵石砌了一座演易台,著成鸿篇巨制《周易集注》。

0.jpg

侧看葫芦山出脉,穴在丝带的绳结前

0.jpg

鸟瞰演易台

  4、演易台地理

  龙脉从重庆石柱的方斗山过来,为枝干龙尽结。后侧祖山横开水天大帐,铺天盖地,左右开肩展翅,纵横数十公里。帐中抽出一脉,廉贞做祖,跌断起伏,大断百余米,再次冲起凹脑土为父母山,耸入云霄之巅,形如葫芦的上肚。

0.jpg

鸟瞰演易台来龙,廉贞起祖,跌断剥换,巨门土星为父母,葫芦山出脉结穴

  主脉奔落下来,大断束咽过峡,蜂腰鹤膝,最后冲起木星,形如葫芦的下肚,转头结杜家的章椅坝老院。

  葫芦肚子的右侧半山腰,闪出一根长脉,气脉隐隐微微,左右扭动,跌断起伏,行将结穴后背高高拱起,束咽起太阴金为穴山。金星左右开枝,口中微微出乳,气脉宽平,阳气十足,来夫子将自己的研究易学的草棚子选址于此地。

  此地葫芦山做祖山出脉,丝带打结做穴,所以喝形:葫芦挂丝带。

  穴前大溪,乾方虬溪来水,方小溪水来,两水夹出,宅大概立的是未山丑向。

  来知德在此地,潜心研究易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完成《周易集注》,最终成一代易学地理大家。

30.jpg

葫芦挂丝带的样子

31.jpg

鸟瞰演易台,葫芦挂丝带穴,后面葫芦山做祖,利医卜星相之人

  5、葫芦山,主医卜星相

  《雪心赋》说:物以类推,穴由形取。地理墓穴的特征,常常是根据周围山形类推出来的。

  演易台位于丝带的绳结前,葫芦山的两个星峰,也就是葫芦的上肚和下肚,一个在兑宫的辛方,一个在未方。葫芦山是医卜星相的象征。

  地理典籍《雪心赋》说:

  葫芦山现,术数医流。

  意思是指山形像葫芦的地方,叫葫芦砂,主出术数、占卜、医术、地理、道术等特别高明的人才。

  地理典籍《飞星赋》说:

  七有葫芦之异,医卜兴家。

  七就是后天八卦兑卦方位,意思是说西方兑宫葫芦砂,主医卜兴家。

  自古以来,从事医生、占卜、风水、算命或看相职业的人,祖坟或者故居都喜欢见此秀砂。笔者的老祖坟(曾祖和高祖的墓地),穴山也是倒地葫芦,穴在葫芦的肚子位置。

0.jpg

侧看演易台遗址

0.jpg

来知德与万州的杜家交情很深,杜家一世祖,天鹅抱蛋穴,就是来知德卜选。

1.jpg

杜家的一支人,老娘非常和善,居住来知德的虬溪演易台的左侧草棚中,经常为来夫子洗衣服,送饭吃。后来,来知德感念杜家的恩情,为杜家人选择老宅一处,喝形:罗汉打坐。

0.jpg

鸟瞰来夫子演易台,为土腹藏金

  6、来夫子点穴

  在民间人们尊称来知德为来夫子。传说来夫子为寻一隐居之地,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虬溪河畔。见这里四面环山,地势开阔,水流平缓,山清水秀,景色逸人。便买下了一块地,并在地里埋下了一枚铜钱。

  在撘建演易台时来夫子请来一位风水师点穴,风水师看堂局内来水,经上游峡谷束气,一出峡口水面豁然展开,水流缓缓过堂。去水处又见两山收关。连连称奇,说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风水师在结穴处扦下一根铜针。工匠们在以铜针为立极点搭建演易台时,惊奇的发现风水師扦下的铜针,正好穿过来夫子埋下的铜钱方孔。

1.jpg

来知德演易台原址,清道光十一年,修建了虬溪书院兼来公祠,解放后拆除,改建为泉水村(原名演易村)小学

0.jpg

神奇的穴位,常有神奇的甘泉,演易台原址,茅草屋前有泉水一口,终年不干,甘甜可口。来知德就是喝此泉水,悟的易学大道。右侧虎砂上,还有一口甘泉,水量极大,旱年不干,大雨不涌。

3副本.jpg

陈益峰师傅,在来知德的演易台右侧虎砂边上,考察古井的位置,向老人打听来知德的历史

  7、演易台遗址修建来公祠

  来知德的《周易集注》一书在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清道光十一年,清封文林郎、历署金堂,广元两县教谕,酉阳州儒学正堂易光晨,与当地人张大彪、秦正高、秦正光等主持在演易台旧址,兴修虬溪书院兼作来公祠,供奉来知德牌位,常年进行祭祀,以纪念来知德这位著名的易学大家。

  解放后毁掉了来公祠,建起了泉水村小学。

2.jpg

侧看虬溪和演易台

  8、虬溪名字来历

  虬溪,相传是明朝著名易学大师来知德所取。

  在明万历年间,龙家沟一位饱经世故的老农在小溪里捉到一条怪鱼,鱼身呈金黄色,鱼头长两根长长的须。老农平生从未见过,便提着怪鱼到演易台,向来夫子请教。

  来知德拎起怪鱼仔细端详了一番后说,这就是虬,是一种尊贵的龙。老农一听是龙,便赶紧与来夫子一道将怪鱼放回溪中。来知德看到怪鱼在溪里欢快的样子便说:这溪里竟然生长有虬,就叫虬溪。后来,虬溪还被皇帝赐名“虬溪九曲”,从此名扬万里。

  来知德辞世之后,当地人为了纪念来知德,就在演易台的原址修建了来公祠堂。

0.jpg

侧看虬溪边的上的演易台

0.jpg

侧看演易台

1.jpg

鸟瞰演易台,后面来龙的高处,早年有村落,村中有古墓,为天鹤抱蛋穴,由于山高路陡,上去需要四五个小时,所以笔者未能爬山去,以后有机会,还得上去看看。

  全文完。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58 万条内容 · 1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陈益峰:杨公十二杖法详解和图示

文/陈益峰   倒杖法,最先由唐朝地理师傅杨筠松(834年-906年)提出,因其定穴有十二种方法,故又名十二杖法。   杖,一般指竹杖,这里是指古代风水师用来点穴放棺的标杆,上述倒杖十二法皆是杨筠松祖师根据山势不同,进而根据来脉脉气不同所采取的点穴放棺的大法。 杨公所在的时代,没有磁针罗盘一说,一般上山看地,就是拿一根竹杖。即使有套有12地支的圆盘,也是装饰工具而已,用肉眼辨别的方向,误差很大。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