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陈益峰:杨公十二杖法详解和图示

陈益峰:杨公十二杖法详解和图示

发布于:2020-10-20 22:38: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0 282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倒杖法,最先由唐朝地理师傅杨筠松(834年-906年)提出,因其定穴有十二种方法,故又名十二杖法。


  杖,一般指竹杖,这里是指古代风水师用来点穴放棺的标杆,上述倒杖十二法皆是杨筠松祖师根据山势不同,进而根据来脉脉气不同所采取的点穴放棺的大法。

6000.jpg

杨公所在的时代,没有磁针罗盘一说,一般上山看地,就是拿一根竹杖。即使有套有12地支的圆盘,也是装饰工具而已,用肉眼辨别的方向,误差很大。


  杨公所在的时代,是没有指南针的,更不提罗盘了。磁针罗盘的出现,大约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杨公那时候的地理先生上山看地,一般都是随身带一根竹杖。所以才有十二杖法一说。

  现在很多理气大师,在江湖上收集了一些分金秘法,诸如线度五行分金、胎骨线分金、演海分金、玉叶分金、二八三七分金等等,打着杨公的幌子,忽悠门外汉而已。

803.jpg

本地的土地理先生,卜选的飞蛾穴,李氏后人四兄弟,都是地位显赫

  要特别注意的是:

  研究地理者,要以实际为师傅,以乡村已有的发坟为师傅,以研究现实的老坟为师傅。杨公在地理历史上更多起到的是基础理论的传承的作用,杨公的很多专业的理论和专业时实践,也有很大的失误和偏差,不能过于拘泥。尊重杨公,而不迷信杨公。


  比如后面的案例离杖、开杖、顿帐扥案例,就是庸师愚蠢的行为,为头号绝地。穴法稍有不慎,极其容易犯严重的问题,如果一块地,穴位有问题,那么寻龙、拨砂、纳水、格龙、立向等等,一切都是无用功。

  所以建议那些好搞裁剪、修补的师傅,慎之又慎。周围砂水有问题,可以适当增补,穴位的挖填,还是需要慎之又慎。现实中那些发家的家族祖坟,很少见到挖填工程很大的,多是因势就局、因地制宜的下葬。

800.jpg

黄氏老人自己点的地,蟠龙结穴,罗城紧密,局势紧巧,后人贵为知县

802.jpg


本地土地理师,所点的金龟拱印穴,陈家后来出现处长七人,王牌大学生20余人。


  不要迷信古人、也不要迷信书籍,杨公的失误也不小。

  杨公和弟子卜选的三僚村,并不是兴旺富贵之地,最严重的是,杨公自己的后人几乎绝迹。相反全国,各个家族的很多老祖先,凭借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直觉,卜选的墓地和老宅,最后家业大发,至今依然兴旺,富贵人物和王牌大学生,频频出现。

  地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不会因为你是名师,点的地就一定发家。

  这也提醒:我们所有学地理的人,一定要慎之又慎,谦虚研究,以乡间实际存在的墓地、老宅为师。


11.jpg伏地虎形,刘氏正三品按察使的曾祖墓,主山峻拔端正、落脉逶迤而下的山麓之地,此处脉气不强不弱、不软不硬,采用顺杖

12.jpg

脉从中缓慢落下,顺应龙脉来势而立穴放棺,顺杖

  1、顺杖

  脉从中缓慢落下,宜顺应龙脉来势而立穴放棺,就是顺杖。

  脉缓中落用顺杖,以便正受,谓之撞。穴如龙势软活,脉情逶迤,不籍饶减,阳来阴受,阴来阳提,直奔直送是也,要下砂逆关前案,特朝胎水,交结于前,大小横过锁断,作福必大。然不可棺头正顶其气,恐气冲脑散也。

80.jpg

仙人弓脚,刘氏后人发家上亿,采用逆杖,脉气直硬中冲,则侧受穴山来脉而放棺

81.jpg

龙势雄强,气脉直硬,饶减转跌,避煞葬吐,以旁求龙之倚穴

82.jpg

仙人弓脚穴,采用逆杖

203.jpg

美人下辇形,程氏五品祖地,脉气直硬中冲,采用逆杖

  2、逆杖

  脉气直硬中冲,则侧受穴山来脉而放棺,为逆杖。逆者侧倚受脉气。

  此杖法适合于选择那些祖山耸拔清秀,而主山却细嫩无脊,平淡无奇的穴位,不过它要求祖山与主山之间必须开阔无障,保持相当距离,即所谓”两旁开睁、而不逼压“。因为只有疏远,才能使权充朝案的祖山不致喧宾夺主,对主山构成威胁。

  脉急中冲用逆杖,以旁求龙之倚穴。如龙势雄强,气脉直硬,饶减转跌,避煞葬吐,拂耳枕臂,挫急归缓,斜倚直倚是也,要众山拱固,众水交结,明堂平正,四兽咸备,作福甚速。

8.jpg

下水鲤鱼形,李氏祖坟,脉气短缓,气聚山顶,缩脉受穴。巨大的石板顶上,微微开窝,出土乳结穴,李氏后人世代书香门第

9.jpg

气聚山顶,缩脉受穴,缩杖

  3、缩杖

  脉气短缓,气聚山顶,缩脉受穴,宜山顶葬之,如人之百会穴也,为缩杖。此杖法多用在四周山势过于挺拔,而来脉又不很强硬的情况下。

  脉甚急,就顶扦盖曰缩,有如柱头之聚环头者,谓之降煞穴,坐煞穴,寒桶漏穴是也。如四山高峻环抱,本山低缠而脉短,打开百会凑紧盖,送拂顶斗脉葬之,使之乘气。要四兽齐备,并不孤露,主后跌断复起,穴前明堂又有一泓真水者方结,否则粗气未脱,八风交吹,必不吉也。

70.jpg

卧地狮子穴,来脉雄急,稍掘主土并高垒客土以扦坟,为头号花假

69.jpg

近看卧地狮子穴,来脉雄急,宜稍离脉气虚粘,在其平坦之处,并高垒客土以扦坟,为离杖。此穴为江西名师作品,花费巨大,为头号花假之地。

71.jpg

远看卧地狮子穴,虽然大势很漂亮,葬法也是离杖,终究也是头号绝地

72.jpg

侧看卧地狮子穴,脉急难停、脱落平坦,采用离杖,穴后采用花台秘法化煞。依然逃不了是绝地的样子。

  4、离杖

  来脉雄急,宜稍离脉气虚粘,在其平坦之处,稍掘主土并高垒客土以扦坟,为离杖。

  脱离来脉,远处受穴。此法常用于龙脉顿跌,而龙砂、虎砂又远离主山的情况下,如此点穴据说是因为脉急难停、脱落平坦,如蚕之脱茧、蝉之脱壳,形体虽在此而生气别脱出于外也。其实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主山立陡、龙虎远卫,因而若离开来脉相当距离选择穴位,既可收到缀杖效果,使主山不致压抑,又可平衡其周边关系,使穴位不至于过份臣服于后山而相对疏远了左龙右虎与朝砂、案砂。

  脉甚急就龙虚粘曰离,有如悬笔之垂珠滴者,谓之脱煞穴,抛穴,接穴,太阳影光穴,悬棺长鬣封是也。如龙势雄猛,卸落平洋,结成盘珠,铺毡展席,宜遥对来脉,垒土浮扦,高大为坟,便知聚气须用客土堆成,要有微窝或草蛇灰线者方结,否则旺气未平,必主灾祸。

15.jpg

黄牛饮水穴,采用的是没杖。任氏后人为从二品都察院副御史,阴来阳受、龙势雄急、急落开窝、气沉窝底,脉既深沉而来,则穴必深藏而受。

16.jpg

黄牛饮水穴,气脉沉下而微茫,宜深挖金井葬之,没杖

  5、没杖

  气脉沉下而微茫,宜深挖金井葬之,为没杖。

  形俯面饱用没杖,如肥乳顽金,气脉微茫,乘其所止,开金取水,阔理台道,端正沉葬,谓之葬煞穴,却不可错认顽硬天罡以误人。

  阴来阳受、龙势雄急、急落开窝、气沉窝底,脉既深沉而来,则穴必深藏而受,故名没杖。

  所谓”阴来“是指山无凸形,多呈凹状,犹如单人沙发,此穴多见之于山间小盆地,将穴位选在”窝底“即盆地的最低处,虽然不无压抑之嫌,但在盆地过小,因而也难以使用缀杖、离杖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6、穿杖

  来脉短促,脉势旁来,宜斜就来脉之势而立穴放棺,如线穿针眼之状,谓之穿杖。

  形仰口小用穿杖,如瘦体削木,气脉浅促,串其所来,取宛宛之中,凿空穿入,侧撞斜插,横撞深插,谓之被煞穴,却不可错认欹斜扫荡以误人。

50.jpg

飞鹰打蛇,饶氏四品锦衣卫的祖坟,脉势横来而散漫,贴山脊实倚,重插,深插

60.jpg

飞鹰打蛇穴,葬得太深,所以后来穴后挖的水渠,对它毫无影响

61.jpg

山势长而横来,脉势横来而散漫,采用斗杖

  7、斗杖

  如山势长而横来,则脉势横来而散漫,宜把棺木贯腰架折,贴山脊实倚,重插,深插,此谓之斗杖之法。

  斗杖,也叫犯杖,伤犯来脉,凿山受穴。

  山长横体用斗杖,如斗斧眼,龙势延袤,借堂收纳,于后乐端正之中,前朝登对之所,贯腰架折,贴脊实倚,重插,深插,谓之驭煞,而拿扯牵弓,腕蓝扳鞍之穴。

20.jpg

金蛇挂树穴,岳氏正五品知府的祖坟,采用截杖,三个长岗形山脉下延,准备定穴在中间山脉,但中间山脉尽头又比两边山脉长,这样龙虎砂就包不住,故把前面裁掉穴位退回龙虎之内

21.jpg

金蛇挂树穴,截去穴前多余之气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

22.jpg

金蛇挂树穴,立穴宜截去其多余之气,于舌根正中骑脊立穴

  8、截杖

  脉气余势未住,上之点穴则脉急,下之点穴则脉弱,宜于脉气缓急刚柔适中之处点穴,即是 截杖法。

  山长直体用截杖,如骑马脊,如气脉不住,直卸前去,于稍停弱缓之处,四证有情之所,求觅微窝,随脉骑截,依法造作,谓之拦煞,即直截横截,骑龙斩关之穴是也。

  截去穴前多余之气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此种穴形的特征是来脉两水夹山、一水横拦,呈长岗之形,左右虽为夹拱,却难包其长吐之舌,故立穴宜截去其多余之气,于舌根正中骑脊立穴,这样龙虎砂就包不住,故把前面裁掉穴位退回龙虎之内也。

  明代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就用的是截杖。

64.jpg

曲尺钳锤穴,采用对杖,许氏世代出能工巧匠。龙山来势直昂而突然低跌

64.jpg

杖头对准前后左右,取其四势,登对而中心受穴,在龙真穴正、四势平和

66.jpg

近看曲尺钳锤穴

  9、对杖

  龙山来势直昂而突然低跌,脉气上刚而下柔,宜在山势高低相接的折中之处立穴放棺,此谓之对仗之法。宜与截杖法区别,此山势特点不同。

  将杖头对准前后左右,取其四势,登对而中心受穴,在龙真穴正、四势平和,可是落脉却没有”窝、钳、乳、突“这些明显的地貌特征可资选择的山间小盆地,用没杖等法比较困难,只好对前后左右,以”天心十道“之法定穴,故名对杖。

  上刚下柔,就刚柔交接处对脉中扦,故曰对。盖居高则峻急,处卑则微软,乃于高低相伐之所,干湿暂判之间,平分缓急,刚柔相济,中正对撞,随势裁成,使其得宜,谓之中聚撞穴。要左右相登,并无凹陷,穴情明白,生气呈露方结,不然上泄下陡,难免土蚁之患。

6.jpg

仙人大坐形,龙山之势强健,脉气劲急,宜于山麓低缓处顶脉而粘,采用缀杖,元氏五品祖坟,父子三人登科

5.jpg

山势强脉急,就山麓低缓处顶脉实粘,为缀杖

200.jpg

王氏与侯氏老茔鸟瞰(王氏人丁多,单辈男丁就是二三百人,上千万家业的数十个的。侯氏后人人丁稀少,只有七八人,但是家也大,最富有的,家产十亿左右)两穴后龙山势强脉急,在山麓低缓处顶脉实粘,为缀杖

201.jpg

醉翁倒地,刘氏、张氏五品祖坟二穴,均是缀杖,于息气已脱之前,劲气既阑之后,稍离三尺,缓其悍急

  10、缀杖

  龙山之势强健,脉气劲急,宜于山麓低缓处顶脉而粘,故曰缀杖。由于这种杖法有似缀扣于衣,故名缀杖

  山势强脉急,就山麓低缓处顶脉实粘,故曰缀。当脉则大斗,脱脉则犯冷,乃于息气已脱之前,劲气既阑之后,稍离三尺,缓其悍急,使其冲和,谓之脱煞粘穴。要四兽皆低,并不凌压,真气滴落,众水有情方结,不然脱气失脉,难免泥水之患。

2.jpg

仰卧仙人穴,为头号绝地。来脉刚险,脱脉而就局之葬法也,不宜掘主土,只宜脱脉而高垒客土葬之。此地过于造作,无穴造穴,这是无稽之谈。后来东家很快醒悟,当地发家的墓地没有这个模式的。

0.jpg

山势刚急,落脉又险,堆顿高垒,积客土以受生气,此地无穴,为头号绝地。

205.jpg

此地采用顿杖手法,来脉刚险,脱脉而高垒客土下葬,为头号绝地,也是南方名师的作品。本地的先生,没有这些做法

  11、顿杖

  此脱脉而就局之葬法也,不宜掘主土,只宜脱脉而高垒客土葬之可也,注意与离杖法加以区别。离杖稍掘主土也,并落穴多在平洋之地。

  顿者,堆顿高垒,积客土以受生气,培假山以配局,指来脉刚险,另堆客土配局立穴放棺之法也。山势刚急,落脉又险,如勉强就脚斗煞冲撞而葬,必犯急射之凶,葬后人财两耗,不吉也,宜用顿杖之法可免其凶。

30.jpg

头号绝地,飞鹰打蛇,为江南某名师的作品。采用开杖,脉气直硬刚险而带煞气,稍偏离来脉,而旁边点穴放棺之法,实为无稽之谈。

31.jpg

山脊如刃、如势直冲、当头有杀,宜稍偏离来脉点穴放棺,无论如何,也是头号绝地。

32.jpg

闪开山脊线(即脉气),在其两侧点穴,虽然造法很漂亮,实际上是害人的。纵观太行山发家的墓地,上万个,没有见到一个这样的样子。这种新创的模式,只能拿东家做实验,十有八九,很难成功,多是头号绝地。

  12、开杖

  脉气直硬刚险而带煞气,山脊如刃、如势直冲、当头有杀,宜稍偏离来脉,而旁边点穴放棺之法,谓之开杖。而逆杖之法,则是龙势耸拔,气峻雄急 则斜倚脉而放棺之法。闪开山脊线(即脉气),在其两侧点穴,为直来取斜的原理。

  开者,龙势直冲当头,有煞对顶,中分其脉,两边受穴,分开一脉而作两穴,脱中煞而傍脉倚穴者也。如果穴场山脉直硬,则龙脉气硬,宜稍离脉气而放棺也。

  在实践中,有时会同时兼用两种杖法,如顺兼缩、顺兼逆、逆兼穿等。比如龙势软活,脉情逶迤,阴来阳受,但是气聚山顶,只能缩脉受穴,所以采用顺兼缩杖,顺接来脉而高处点穴。

  全文完。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57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陈益峰:玉盘地,平洋龙结穴,从二品谢氏巡抚的老祖屋

  文/陈益峰   笔者前几年和徒弟陈文,前往考察地理,见到谢氏巡抚的老祖屋,谢氏曾任雅安知府,四川巡抚,从二品。   笔者去谢氏老宅周围转悠了三天,访问了十几个谢氏族人,打听了谢氏老宅和祖坟的情况。谢氏老祖坟(巡抚的曾祖父、高祖父等墓地),已经被水库湮没,上世纪修建县城旁边的水库的时候,谢氏祖坟没有搬迁,直接埋在水库底下,已经无从考证。 鸟瞰玉盘穴,平阳龙,隐隐约约,仿佛高低,依稀厚薄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