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三版)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三版)

发布于:2007-06-16 12:31:1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12 2615 [复制转发]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三版)
——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
李 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150001)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tific Architecture
——A Stage Report of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 Research
Li X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摘 要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创建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作为物之绝对本质BZ1和根本特征TZ——建筑物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作为物的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析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之“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关键词 建筑学基础理论 建筑哲学 现代科学建筑学 本质和特征 规律与法则 建筑与城市

ABSTRACT Based on and aiming a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epistemological "0"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scientific architecture and its theories, the initial premise of occurrence and the primary issue of its creation; states the complete definition and category of "architecture"; indicates the ess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illustrates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falsifies the "architecture is an art"; brings to light 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architecture; analyzes the subjects such as form and content, "Fengshui" and architecture, unitary and pluralistic,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orm chain" an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of formalism"; and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ity, points out that there would be no cit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oday without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modern scientific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laws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nd city.

■ 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马克思)
■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
■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毛泽东)
—— 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最高指导原则

迄今为止的传统建筑学,是一源于西方的纯粹的“匠式体系”,它资格很老也很落后,单凭主观直觉与个体经验,而无与之相应的起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体系。就学科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建筑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遇大事,分歧四起,纷争不休。建筑学能否摆脱落后追上时代,跨向新的“现代科学建筑学”,科学探讨、决策和指导建筑实践活动呢?能。但它必须脱胎换骨,创建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体系——“建筑学基础理论”科学体系,含建筑哲学、建筑创作、现代美学等方面;否则,它作为学科必原地打转,过去、现在、将来始终如此,难求进步;而一旦拥有相应科学理论,实施现代与传统之结合,则必如虎添翼,开创学科历史新纪元!
建筑哲学是什么?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建筑观,是建筑问题基本观点的体系。建筑哲学作为科学,应是对建筑存在之客观、真实、完整的反映;应是从全部历史与现实中提取、剖析、概括及发现、总结、抽象出来,对建筑作为物的产生渊源、基本事实、普遍现象及其所以然问题之最根本、最彻底、最具普遍性的科学的认识与解释,而绝非“一家言”;应是建筑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之最主要目标和最重要成果,为建筑学正本清源、跨越历史、大步迈向新的现代科学建筑学,提供应有的建筑学基础理论及其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支撑。
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之真正创立,必须攻克三大历史性体系性基础理论难题:①“建筑”概念的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② 建筑作为物区别于他物之绝对本质和根本特征;③ 作用于建筑本体之客观普遍永恒规律。对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前者是应有的认识论起点与起码科学规范,中者是其思想萌发与孕育之认识论前提,后者则是其确立、创建与实施之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石,三者环扣结成整体。 鉴于已发表各相关专题论文,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本文仅纲要式概述其核心部分——建筑哲学从“0”开始对三大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系统研究之结论:建筑的概念与范畴,本质与特征,是否艺术,客观规律,决定因素以及内容与形式,传统与革新,建筑与城市根本关系。

I“建筑”的概念与范畴

全部回复(12)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1992lxm
    1992lxm 沙发
    哈工大建筑学讲座讨论思考题(五)
    1、事物都有规律:风霜雨雪,四季轮换,新陈代谢,日夜更替……人的学习成长工作生活全有规律。什么事物无规律?
    2、人类的创造活动有无规律?创造什么,为何创造,能否创造,如何创造?……创造者难道心中全无数?这说明什么?
    3、人类的建筑活动有无规律?建筑什么,为何建筑,能否建筑,如何建筑?……建筑者难道心中全无数?这说明什么?
    4、传统建筑学指示:建筑什么,为何建筑,根据建筑任务书;能否建筑,怎样建筑,根据建筑整体设计。这说明什么?
    5、很显然,运作程序也有规律。然而任务书是如何拟订出来的,建筑整体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这里面有没有规律?
    6、有“功能主义”设计原理:功能是决定性的,整个设计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这是否建筑的客现规律?
    7、有“结构主义”设计原理:结构是决定性的,整个设计应遵循“材料结构合理”的原则——这是否建筑的客现规律?
    8、有“形式主义”设计原理:形式是决定性的,整个设计应遵循“形式决定形式”的原则——这是否建筑的客现规律?
    …… …… …… …… …… ……
    9、事情必须提升到“目的性”哲学层面。你是说“目的性是建筑问题的总根子,是一系列理论争端的真正症结所在。”?
    10、那么上述原理对不对?全对!均人类基本“目的”嘛!然而相互排斥局限,片面,均非绝对!那什么才是绝对的呢?
    11、“目的性”——这本身岂不就是绝对的…… ?功能、结构、形式或适用、经济、美观…… 哪一项不出于人类目的?
    12、“目的性”——啥叫“目的”,其心理学本质是什么?啥叫“主观能动性”,其激发人类行为之最高意识形式是什么?
    13、“目的性”——这是建筑特殊规律、抑或人间事物共享的普遍规律?为何人们对生活中这一普遍规律反而显得陌生?
    14、建筑过程的实质是什么?是否在于实现人类对于建筑之全部物质与精神目的?“目的性”是否贯穿人类活动全过程?
    15、为什么说“过程”与“目的”乃是“有无”两端、“虚实”两翼之矛盾链接,互为依存,具有对等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16、建筑内容之根本是什么?为何建筑界对于“形式与内容”这一最基本哲学范畴始终争辩不清,其关键问题是什么?
    17、为什么说“目的为内容、内容之内容、内容之母、根本的内容——终端内容”,是形式与内容理论思维的最高阶殷?18、为什么说“手段”并非外在于内容与形式不可思议的“第三者”,它相对于目的属“形式”,相对于结果属“内容”?
    19、为什么说“形式与内容乃相对而言”,如:房屋形式—空间内容;空间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用途内容……?
    20、何谓“形式链”及“形式主义相对性”?这一新的概念与原理何以能够产生?北京国家大剧院是否“形式主义”?
    21、为什么说“在‘目的’运动的形式链中,形式与内容始终形影不离,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亦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22、建筑决定之关键是什么?为何在既定客观条件下一切取决于主观目的,在这里,客观条件与主观目的之关系如何?
    23、为什么说“目的”是建筑中类型、等级、规划、设计、功能、结构以及艺术、流派甚至价值观念一切一切的“幕后”缔造者、指挥者、决策者;说世上绝无一劳永逸的“精华一览”;说“目的”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动力与智力之源!
    24、为什么说“条件—目的”之联合,始终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是创造一切人间奇迹与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正的“上帝”?
    25、设计构思的灵魂是什么?为何一切构思皆从属“目的”,无目的底构思事实上均不可能,“盲目性”亦并非无目的?
    26、为什么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目的是设计与构思的灵魂——剖析、决策、导向、激发、定位、优化自控中心。”?
    27、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目的机制”之于设计构思,是否表明正确优化定位目的对于设计构思之无比重要性?
    28、何谓“方案设计”或“概念设计”?其真正意义是否在于设计目的之集中展示,在于充分、纯粹的“目的性设计”?
    29、为何无目的之明确、正确、优胜,即无构思方向目标之明确、正确、优胜,即无设计创作之有效进行与应有成功?
    30、为何目的作为现实目的和实践任务,始终离不开现实——它是“现实需求”的产物,却更是“现实条件”的产物?
    31、为何“目的性”规律与法则GF1是建筑的主宰,左右建筑的本质、性质及运行发展,并要求洞察世界民族、国家社 会、群体个体,判别根本基本、主要次要、特殊一般,深入GF123系统研究,捕捉客观必然的设计方向、目标与路线?
    32、为何“目的性”规律之揭示,使建筑领域复杂现象开始拥有自己剖析、判断、决策、把握的科学依据及理论武器?
    33、为何“目的性”规律与法则是建筑三大规律与法则之主体,它基于、协同并主导、支配第二三规律与法则作用之发挥,及三者之协调统一、相对平衡?
    2007-06-16 12:35: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1992lxm
    1992lxm 板凳
    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洽的体系,定义出有关建筑的一切问题的本质,涵盖并解答有关建筑的一切问题————可以看出来这就是楼主试图努力追求的。

    以前一个网友发帖提出一个问题:建筑是否可能也有一套像物理公式一样的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把已知条件套进去求解,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跟楼主的想法近似,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梦想,但是,也非常之难,这个梦想非常有可能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微积分问题。

    本人就这个想法也在进行一些努力,也有了一些收获,但始终无法构成一个严谨的体系,因为你一旦试图定义一条定律,仔细一思考肯定会发现反例,导致定律无法像数学公式一样绝对成立。但还是会发现一些相对普适的规律,似乎也还有些价值,最关键的是这种思考非常有意思。

    对楼主的体系,我感觉一时还没有能力判断究竟有何种程度的价值,但是这种努力我认为毋庸置疑是很有价值的。
    2007-06-16 12:35: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1992lxm
    1992lxm 地板
    哈工大建筑学本科生讲座讨论思考题(四)
    1、都爱说“建筑是艺术”。这么说轻松而萧洒,也显得懂建筑懂艺术,有修养!为何许多大师反而否认建筑是艺术呢?
    2、何谓“建筑”?其实并非都清楚。何谓“艺术”和“建筑艺术”?亦并非都清楚。那末凭什么说“建筑是艺术”呢?
    3、就建筑“是否”艺术之辩,是单纯学术意义之争呢,还是事关国计民生建设大事、严肃的建筑观乃至世界观之争呢?
    4、建筑的绝对本质和根本特征BZ1TZ与“建筑是艺术”之说,二者是否相悖?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或者可以同真?
    5、据人类历史发展之真实过程,所谓“建筑自始即艺术”是否事实,能否成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
    6、据人类社会存在之客观实际,所谓“建筑曾经是艺术”是否事实,能否成立?这是深入全面考察还是主观片面武断?
    7、否定“建筑是艺术”,是否抹杀和排斥“建筑艺术”;肯定“建筑艺术”,是否承认“建筑是艺术”。这问题究竟何在?
    8、“建筑是艺术”概念之完整内涵是什么?“建筑艺术”概念之本质含义是什么?二者是否所指同一而非风马牛不及?
    9、为何将“建筑是艺术”与“建筑艺术”这两个只字之差的概念混为一谈,必导致严重思想紊乱而引发学术机会主义?
    10、为何否定“建筑是艺术”(纯粹)而肯定“建筑艺术”(实用),是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际、建筑与艺术统一之必然?
    11、为何总拿建筑与绘画、雕塑、音乐等相比,甚而称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有些近似音乐”?
    12、问题恰恰在于:为何总拿建筑与绘画、雕塑、音乐之类相类比,如此类比之目的意义何在,想说明什么,解决什么?
    13、问题恰恰在于:暴露事物之本质,真的可以单凭对事物外部某些近似现象之任意类比,而无需深入事物科学研究?
    14、建筑问题探讨不可笼统,必须区分物、术、学;艺术问题探讨可否笼统,不必区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
    15、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之本质区别何在,何以界定?何谓“第一性”、“第二性”?又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16、何谓摹仿、摸拟、描绘、反映与再现? 纯粹艺术的功能本质是否在于对第一性存在之摹仿、描绘、反映与再现?
    17、何谓美学的设计生产加工处里与创新?实用艺术的功能本质是否在于对第一性存在之美学的设计生产加工与创新?
    18、何谓“自我独立存在”之社会性?纯粹艺术对第一性存在之摸拟、反映、再现功能,有无自我独立存在之社会性?
    19、实用艺术对于第一性存在之美学的设计、生产、加工处里与创新功能,是否理所当然具有自我独立存在之社会性?
    20、建筑艺术究竟是隶属于服装、家具、陶瓷一类“实用艺术”呢,还是隶属于绘画、雕塑、音乐一类“纯粹艺术”?
    21、两类艺术真正的分野是否在其同人类生活生产之第一性或第二性、直接或间接、创造世界或反映世界这一根本关系?
    22、据“建筑艺术是人类美学天性与艺术本能之外化、生活化、对象化”,它是否与时装、家具、陶瓷等艺术本质同一?
    23、绘画、雕塑、音乐作为“纯粹艺术”人所共知,将建筑与绘画雕塑音乐混为一谈,能否将其变性为“纯粹艺术”?
    24、否定“建筑是艺术”,并肯定建筑艺术为“实用艺术”,这是否大大贬低了建筑、建筑学、建筑师及建筑艺术地位?
    25、实用与纯粹两类本质区别的艺术,有无可比性及相比之必要性,人们都拿时装艺术表演去跟美术作品展览相比吗?
    26、事物相比之必要与可能的前提何在,是否在于现实中之可选择与可互换?纯粹与实用两大类艺术可否选择与互换?
    27、绘画、雕塑、音乐作品能否与时装、家具、陶瓷作品评优劣?皮尔卡丹、贝聿铭如何同帕格尼尼、毕加索论高低?
    28、请找出根据来辩论所有上列针对“建筑是艺术”(纯粹)这个作为传统建筑学“匠式体系”唯一精神支柱的提问吧!
    2007-06-16 12:35: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1992lxm
    1992lxm 4楼
    哈工大建筑学本科生讲座讨论思考题(三)
    1、何谓事物的“本质”,为何研究它,对认知和识别把握事物有何必要?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识别把握各种事物本质的?
    2、何谓“物质生活资料”,什么范围? 为何又划分衣、食、住、行、用……各个门类,分类之主要目的及根本依据何在?
    3、何谓建筑的本质,是指其物抑或术与学,为何研究它? 同为物质生活资料,其区别于衣食行用等之本质究竟何在?
    4、建筑是艺术、文化、空间、实体、空间与实体……如此说目的何在,依据什么,解决什么,何别于箱子柜子锅碗瓢盆?
    5、否定以艺术、文化、空间、实体……为建筑的本质和特征,是要抹杀或消灭建筑中艺术、文化、空间、实体之必然存在?
    6、始终周旋于艺术、文化、空间、实体之类外层泛化现象思维,能否生发出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现代科学建筑学理论?
    7、根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杯子的本质不在杯子“里面”,柜子的本质也不在柜子“里面”,而在于杯子和柜子同人类物质生活需要这根本矛盾之内部联系中。杯子的本质——饮具之用,柜子的本质——家具之用,统属“物质生活资料”范畴,而非艺术与文化、空间与实体之类外层泛化现象描绘。青红不分是非混淆笼而统之,岂非抽离了事物本质,忘却了事物本来面目?
    8、什么是建筑的“一元原始绝对本质”、建筑的“自然本质”、建筑的“普遍本质”,它们是否同义?试理论分析其实质。
    9、建筑的绝对本质之存在与建筑的时间、地点、条件以及性质、规模、级别等等之不同有无关系?试理论分析其原因。
    10、建筑的“定居生活设施”本质BZ1属何层面,它是否建筑独具、普遍存在、终不改变?试分析其原因并举例论证。
    11、建筑的“科技美学对象”本质BZ2属何层面,它是否建筑独具、普遍存在、终不改变?试分析其原因并举例论证。
    12、建筑的“政经文等实体”本质BZ3属何层面,它是否建筑独具、普遍存在、终不改变?试分析其原因并举例论证。
    13、建筑的相对本质是什么?它反映了建筑与客观世界哪层对应存在之内部联系,它们与建筑的绝对本质之关系如何?
    14、什么是建筑的“人类本质”,其主要作用与表现有哪些?所谓“建筑艺术”是什么,它与“人类本质”之关系如何?
    15、什么是建筑的“社会本质”,其主要作用与表现有哪些?所谓“非常人居设施”指什么,它们反映了哪些社会本质?
    16、“适用、经济、美观”或“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作为一般方针原则反映了我国建筑 BZ123中哪些普遍的本质?
    17、什么是事物的根本特征,从何而来,有何作用,对于事物本身和对于人类生活之意义何在?试联系常识举例说明。
    18、什么是建筑物的根本特征,从何而来,有何作用,对于建筑本身、人类以及建筑学科之意义何在? 试理论分析说明。
    19、艺术性、两重性、空间、实体、文化……是什么,从何而来,是几乎人造物品的普遍现象还是建筑物独具的根本特征?
    20、是建筑的“固定工程形态”TZ还是艺术、文化、空间、实体等形成了人类定居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
    21、万千年定居生活于建筑的“固定工程形态”TZ所提供的物质空间环境之中,而人们始终熟视无睹毫无认知。何故?
    22、“定居生活设施”绝对本质BZ1与“固定工程形态”根本特征TZ之关系如何,何者为前提性、关键性、决定性?
    23、为何蒙古包、活动房、临时设施、暂设工程等生活生产设施不在人们对“建筑物”的概念范畴之列?试分析其原因。
    24、为何火车不象城市巴士那样造双层,巴士不象大油轮那样造多层,大油轮也不象房屋那样造成摩天?试分析其原因。
    25、地球上房屋、桥梁、皇宫、神殿、工厂、学校、村庄、市镇、地下街、摩天楼之出现,唯一大前提是否在于其BZ1TZ?
    26、无BZ1TZ,还有无建筑师、建筑学、规划师、规划学以及什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与城市规划院?
    27、无BZ1TZ,地球上还有无车站、码头、医院、工厂、办事处、招待所……以及所谓根据地和联系地址、家庭住址?
    28、无BZ1TZ,一切流动而非固定,还有无风水、选址、基地、环境、场所、朝向之类概念以及所谓“凝固的音乐”?
    29、总之,无建筑之BZ1TZ,即无事物之全部秩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即无今日之一切。如此结论是与否?
    30、建筑——人类“定居生活设施”。这一科学建筑观之产生,对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是无足轻重还是认识论前提——建哲与建筑基理之头等大事?
    2007-06-16 12:34: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1992lxm
    1992lxm 5楼
    哈工大建筑学本科生讲座讨论思考题(二)
    1、说出以下定义中“建筑”一词的概念及其所指,分析定义之确切性及理论与实际意义,指出其问题所在及原因?
    ⑴“建筑是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是文化事业的一支方面军。”
    ⑵“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在于它是艺术而不是什么别的定义。”
    ⑶“建筑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创作。”
    ⑷“建筑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
    ⑸ 作为学的“建筑,即……同人、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等条件密切相关,并真实反映着它们的建筑与建筑文化。”
    ⑹“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建筑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⑺“建筑是一个……社会运动过程……有三个层次,⑴ 建筑实践活动,⑵ 物质技术科学研究,⑶ 学术理论研究”。
    ⑻“建筑是一种以一定材料与结构建造……的科学技术。”
    ⑼“建筑是一种人化的空间……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寓含人类活动的各种意义。”
    ⑽“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
    ⑾“建筑 = 建筑物 + 建筑空间”
    ⑿“建筑是带有装饰的房屋”。
    …… …… …… ……
    2、“建筑”概念混乱局面,对于学科正确理解、正确把握与发挥以及科学理论之建设,是否存在恶性循环不良影响?
    3、“建筑”作为其学科之命名、对象与根本主题,为什么在学科史上始终未有科学的分析概括与明确的定义表述?
    4、作为“工科中的文科”的老资格学科,对其自身“建筑”二字的概念始终讲不清,这究竟是什么问题,该不该解决?
    5、为何“建筑”一词的科学概念是传统学科终未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第一个历史性基础理论难题和科学认识论问题?
    6、“建筑”概念作为起码科学规范之建立,对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是否意味着一个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
    7、什么叫“三分一合”,它是否“建筑”作为客体概念及本学科领域主要对象之全部完整构成的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
    8、“物、术、学”概念是否标志并穷尽建筑客体内涵系统之三大相对独立范畴,属本学科领域三大“基础概念”系统?
    9、“物”何以是术、学之主体、学科问题的牛鼻子及永恒主题?离开对物本体的研究,能否产生现代科学建筑学理论?
    10、离开“物”为主题、为轴心与对象的空对空、无目的“建筑”是什么,这种“建筑学”是什么,试逻辑分析其存在。
    11、究竟何谓“建筑”,众说纷纭关键在哪? 三正确!即定义目的是否正确?建筑概念是否正确?反映客观是否正确?
    12、上列定义之“建筑”指什么?定义目的是什么,是否反映建筑真正有别他物之矛盾的特殊性?否则定义的意义何在?
    13、“建筑”概念之对错对于现代科学建筑学理论之研究产生是否关系重大?这一认识论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无从谈起?
    14、对“建筑”的概念你过去如何理解,是否清晰,有何问题,能否举例说明你在此词应用上曾经出现的概念问题?

    2007-06-16 12:34: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点击查看全部回复(12条)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06 万条内容 · 11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开封大相国寺

位于开封市中心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年间。原名建国寺,后来唐睿宗为纪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遂赐名为大相国寺。历史上的大相国寺一向深得皇家眷顾,曾多次扩建,并成为当时东京(开封)最大的寺院,下设64个禅院、律院,养僧千余人。 现在大相国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在八角殿里有一座千手千眼观音像,高7米,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雕工精细,是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杰作。1992年以后,在这里重新修建了钟楼、鼓楼等建筑,钟楼中还保存着一口清代所铸的大钟。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