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生态园林 \ 吴征镒院士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吴征镒院士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发布于:2007-04-22 16:36:22 来自:园林景观/生态园林 7 4070 [复制转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院士在听取该所领导工作汇报时,对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工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合理性建议。

吴征镒院士指出,我国的植物资源丰富,但总的资源量有限,许多物种仅只分布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很多特有种甚至仅分布在一个岩石上或是一条小沟谷中。植物资源有分布分散、生态环境狭小、保护困难和保护政策不容易落实等特点和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生态狭小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殊性。因此在宣传植物资源丰富的同时,一定要说明植物资源的特殊性。宣传时不要只讲优点,不讲短处,要全面,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和开发。

吴征镒院士指出,关于保护,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仅只强调保护是很难做到有效保护的。资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受到破坏,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流到国外。因此,保护一定要与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一个物种被真正开发利用了,它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建议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各国的有志投资者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和保护方面多投资,尽快建成有效的保护网络。建议有关部门在旅游区内,选择适当的地点和适合的种类,就地引种和异地引种相结合,对一些特有的植物,特别是花卉植物进行有效引种,成片种植。这样既可以做到有效保护,也可以增强植物资源的宣传力度,同时还可以改善旅游环境,增加旅游收入。要将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绿色文化层面上来,绿色文化是绿色经济的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吴征镒院士指出,郭沫若同志在考察昆明植物所时写下的诗文:“奇花异卉,有色有香;怡神悦目,作衣代粮;调和气候,美化风光;要从地上,建筑天堂”。不仅是对昆明植物所的期望和勉励,更是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高度概括和富有哲理的总结。希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时,深刻领会郭老这一诗文的深刻内涵。

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吴征镒院士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水体的污染、沼泽以及其它小生境的不断被破坏,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有植物种类受到威胁或失去生存环境,植物种类不断消失。如昆明滇池原来有很多海菜花,老百姓普遍用来作为蔬菜食用,如今滇池因为污染早已没有海菜花的踪影;滇池原来有一种藻生植物,俗称“藻排子”,在中国只有滇池和台湾的日月潭有,藻排子上面生长有一种鸢尾, 现在也已经绝种了。昆明黑龙潭旁边原来有一片天然沼泽地,上面生长着一种橐吾, 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随着沼泽的消失,这个物种也灭绝了。昆明西山的岩石上原有一种苦苣苔科石蝴蝶属植物,现在也看不到了。因此在注重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1177230989302.jpg

全部回复(7)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沙发
    水葫芦是世界著名的害草,正危害着我国许多湖泊的生态。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水葫芦的一些特性,并多方尝试利用其特性治理污染。

    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正在主持一个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湖泊水质修复与保持技术》。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水体,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来调控净化能力的大小,以修复受污染水体和保持水质。该课题组将水葫芦纳入了选用范围,由于水葫芦蔓延速度十分迅速,因此专家们设想利用采收的水葫芦加工成活性有机肥和草粉饲料,也就是打通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形成良性循环。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为水生漂浮植物,原产于南美洲,50年前被引进中国。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其在生长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又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景,有关方面耗费巨资却无法根治。

    李伟说,适量的水葫芦生长对水质的净化是有利的,关键是科学管理和转化利用。他介绍说,我国的湖泊已有65%呈现富营养状态,还有29%正在转向富营养状态。对其治理,必须考虑利用水生植物的自身治污特性。在水葫芦长到适当的时候就需要适时打捞,并通过发酵转化等后续技术将之转化利用,防止其腐烂造成的二次污染。

    实际上,上海的专家已经作了一个相关实验。上海青浦县水面水葫芦生长迅速,当地专家将水葫芦加工成草粉饲料,饲养獭兔,并以兔粪和水葫芦的压滤液作为沼气发生源。结果是,这项工程一年可收集水葫芦12万吨,可从水体中带出各类污染物质和有机物近2.2万吨,年产獭兔约25万只。

    近年来,沈阳市在治理该市浑河污染时,栽培“水葫芦”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措施之一。

    如今,浑河沈阳段的水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鱼类和底栖生物,河面上的水葫芦也长得郁郁葱葱。深圳市的茜坑水库水质变差,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的专家开出的“药方”中,也包括栽培水葫芦。(
    2007-04-22 16:43: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板凳
    辽阔的地域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外来入侵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个外来入侵动物种,90个外来入侵植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外域病虫害的入侵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万平方公里马尾松林枯死……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的专家曾发表文章说,也许是为了从农业生产中获利,也许认为大众喜欢从地球某个遥远地方来的鲜花品种……一些人出于经济目的,把非本土物种引入新的栖息地,但在引入物种前,他们忽略了引入物种带来的副作用。

    这个专家组还指出,引进外来物种是为了经济利益,但最终却要用惊人的投入来终结。美国已有5万多种外来物种,虽然有害的入侵物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惊人的。美国每年有70万平方公里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外来杂草侵占,每年由于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30亿美元。
    2007-04-22 16:43: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地板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多年来在许多大中城市的花草虫鱼市场和海洋馆颇受青睐的一种观赏鱼一下子成了被无情封杀的“水中狼族”--这就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通过非法渠道流入我国的食人鲳(又名食人鱼)。对此,业内专家既喜且忧:这一方面反映了国人环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应对外来生物入侵方面的“软肋”。
    外来生物入侵危害大矣
    何谓外来生物入侵?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生态处处长崔书红博士介绍说,外来生物入侵简称外来种入侵,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牙齿锋利、生性残暴的食人鲳容易识别,最可怕的是那些‘温柔杀手’,如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的松材线虫、水葫芦、紫茎泽兰等。”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缺乏认识,有些地方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统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等森林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约在150万公顷左右;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等入侵的害虫,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160万公顷;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极为昂贵。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显示,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人民币。”
    在国外,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这3个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
    “据科学家分析,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杀手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如果生物多样性丧失,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落空。”崔书红不无忧虑地说。
    尽快构筑应对外来生物入侵防线
    食人鲳是怎样流入我国的?调查显示,我国检疫部门没有引进这一物种的记录,食人鲳是通过非法途径,由不法商人偷渡进来的。“这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广大国民,特别是有关领导对’外来生物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有关法律、机构和制度严重缺位。”中科院动物所解焱博士指出。
    她举例说,巴西龟被世界保护自然联盟列为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但在我国的花鸟虫鱼市场上随处可见;我们餐桌上经常吃的小龙虾(学名克氏螯),许多人养的鹦鹉类、雀类,近年来养殖的许多外来鱼、虾、螺,都是有潜在入侵威胁的物种。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城市绿化中,许多地方和部门盲目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不以为害,反以为荣,--这说明我们的“外来生物入侵”意识何其薄弱!
    解焱博士认为,尽管我国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至今尚没有出台有关外来物种引进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没有实行引进许可证制度,没有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监督管理。“由于这些盲点的存在,水葫芦、大米草、食人鲳等危害性极大的入侵物种的泛滥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专家指出,多数入侵物种不是濒危物种,本身也不带有病害,现有的濒危物种管理和海关、检疫部门拿它们没办法;生物入侵不仅仅对某一本地物种构成危害,它们破坏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单一的农业、渔业、林业、海洋部门难以担负起综合研究和监督管理职能。“入侵物种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控制,必将贻害无穷。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将有增无减。因此,当务之急是成立由环保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的专门机构,尽快展开相关工作!”--这是专家们的共识。
    2007-04-22 16:42: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永定介绍,2000年4月份,昆明市政府为了控制滇池的蓝藻(俗称海油),在滇池东北部划出了一块6.1平方公里的水域作为滇池控藻渔业示范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采取生态治污的原则在这一片水域里投放各种虫子180多种,并种植了水草。针对白鲢鱼、花鲢鱼的主食是蓝藻,科研人员在示范区内投放进大量的白鲢鱼与花鲢鱼。经研究表明,每条鲢鱼每年平均能长3―4公斤,而其每长一公斤,需要吞食蓝藻40―50公斤,如此一来,一条鲢鱼年平均能吞食蓝藻150公斤。这样,投放适量的鲢鱼就能有效控制蓝藻的发生量。

    在示范区现场,记者看到滇池水面已经没有蓝藻的踪影,整个水面显得十分纯净。据介绍,往年的此时正是蓝藻的多发时段,而今年在示范区内还没有蓝藻的踪影。

    据了解,本项控藻渔业示范工程将在今年结束,其科研成果将为未来滇池的生态治理提供有益的尝试。
    2007-04-22 16:40: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一种叫“生物复合酶”的污水净化剂,引起了杭州环保界众多人士的关注。这种复合酶,在过去的一个半月里,把杭州黄龙洞发黑的污水池恢复成清爽的景观池。它的出现,能改善西湖水质,让湖水变得更清吗?

    西湖水质因为新西湖的呈现更受人关注。一个月前,西湖湖西引配水工程投入使用。从那天起,洗尽“风尘”的钱塘江水,以每天40万立方米的流量,分两路流进新西湖,西湖水由以往的四个月一换变为一个月一换水,透明度也大大提高了。

    “按照黄龙洞污水池的治理效果看,这种复合酶污水净化剂,对降解有机污染物似乎很有一套。但会不会投放新西湖,还要慎重考虑。”崔华说,因为此前,环保部门也曾引用类似的生物净化剂在杭州其他河道做过试验,效果都不理想。西湖水相比之下更显珍贵,不能随便拿来试验。

    西湖治水良方何处可觅?西湖水何时能成三类水?杭州正在努力。记者昨天了解到,有关部门考虑在玉皇山预处理场再增加一套处理设施,想办法在钱塘江水进西湖之前,降低水里的总氮含量,来改善西湖水质。
    2007-04-22 16:40: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点击查看全部回复(7条)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生态园林

返回版块

1.45 万条内容 · 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哪里有垂珠花??

靳:13222230556 eq1600@yahoo.com.cn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