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著作和工师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著作和工师

发布于:2007-03-16 23:22:1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2 1811 [复制转发]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书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 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工典"门分22个工种,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 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清代颁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万历(1573~1620)时又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并有崇祯本及多种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的专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尤为著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杨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明代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 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 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 blog163
    blog163 沙发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2007-03-16 23:23: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blog163
    blog163 板凳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近代,中国建筑也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世界主义"的思潮,推行"国际式"风格,漠视各民族各地区建筑文化特性。这种思潮经过一再的鼓吹,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后殖民主义"借以泯灭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意识的武器。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富涵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家肩上的迫切而神圣的使命。

    2007-03-16 23:23: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4.98 万条内容 · 10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也包括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①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②它们中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油饰彩画 是为了保护木材,屋顶吻兽是保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③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④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例如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比较朴实,装饰只作重点处理,彩画砖雕成就较高;南方比较丰富,装饰手法细致,砖木石雕都有很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维吾尔族在木雕、石膏花饰和琉璃面砖方面成就较大;回族则重视砖木雕刻和彩画,题材、手法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