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推荐]华夏建筑意匠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推荐]华夏建筑意匠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发布于:2006-11-11 00:13:1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6 1893 [复制转发]
【精华】 华夏建筑意匠的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http://www.jzcad.com/bbs/viewthread.php?tid=1596&fromuid=15004

全部回复(6)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znnzhou
    zznnzhou 沙发
    传承七代为几代皇帝建筑宫殿.陵寝,历史罕见值得敬仰。
    2012-09-04 11:01: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syuankchu
    syuankchu 板凳
    传世绝响难但图得一时的荣誉到不是不可能
    2012-09-03 15:02: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imoer
    zimoer 地板
    样式雷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成就还有很多。从样式雷初进京开始,七代样式雷都居住在北京海淀区,迄今在海淀巨山村,还有样式雷的祖坟。他们是北京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这样一个家族,前后延续200多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工匠,但像“样式雷”这样的家族却少之又少,如果“样式雷”的遗迹尚在,就应当积极保护,否则“样式雷”只不过是历史档案中的历史名词,未免令人遗憾。研究“样式雷”,对我们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
    意义。
    2006-11-11 11:12: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imoer
    zimoer 4楼
    样式雷的没落

    雷氏家族的这个角色在同治、光绪年间达到了顶峰,在全社会,特别是北京,人们都公认他们是最有成就的建筑师,而且朝廷给予的待遇也比较优厚。清朝灭亡后,雷家开始家道败落。样式雷家族没落的原因,首先是清王朝的灭亡,封建专制政体的瓦解客观上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为体现一个王族的意志而进行某种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五四”以后的反传统潮流又使皇家建筑设计失去了职业荣耀与舆论支持,特别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民族工商业得到高速发展,民间和政府机构大规模修建洋楼和工厂,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园林、宫殿和陵墓设计逐渐失去了市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吸毒,样式雷图档的记载显示,至少从雷思起、雷廷昌起就开始抽鸦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体有病,比如腿疼。雷思起、雷廷昌都有伤,一个是腿,一个是腰,吸毒可能是为了止疼,然后再上瘾。醇亲王曾经为此专门询问雷思起,“你的腿怎么样了?”他还交待,“你少往工地跑,让他们去跑。”这个亲王甚至还自己掏钱给雷思起,让他“保养身子”。

    雷氏家族也试图利用自己的技术在民间市场上谋求生存,国图现藏的样式雷图档中就保存有他们为山东泰安煤矿绘制的图纸,但在民国时期西方的建筑及测绘技术已经进入国内,样式雷的职业竞争优势也因此逐渐削弱,走向衰落已经是一个无法挽回的事实。


    样式雷与颐和园

    颐和园是样式雷建筑中的代表作。它的前身叫清漪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为庆祝母后六十大寿,前面启动清漪园工程,相继修了智慧海、长廊以及模仿无锡寄畅园的惠山园。此外又按照方丈、蓬莱、瀛洲的神话传说,在昆明湖上建起了三座仙山。公元1755年,再建石舫,在上述建筑修建过程中,样式雷制作了大量图纸,所需建筑材料都是亲自采购。

    在清漪园的设计中,乾隆皇帝还犯过一次错误。过分自信的乾隆帝下令在清漪园中心建一座9层宝塔。塔建到第8层,有的风水先生提出异议,认为北京的西北方向不宜建塔,以前曾在北海建过一座,第二年就失火烧掉了。乾隆皇帝听取风水先生的意见,下令把已建了8层的塔全部拆毁。拆了以后怎么办?乾隆帝把难题交给样式雷,要他们在废塔之上重建一座建筑。样式雷苦思冥想,依照黄鹤楼设计出了一座八方阁的建筑物,这就是今天游客络绎不绝的佛香阁。如今样式雷绘制的佛香阁图样仍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


    样式雷修三海

    历代样式雷的修建工作都非常繁复,从样式雷修葺北海、中海、南海的几件事中就可见一斑。同治年间,清政府决定修葺三海。在样式雷中的雷思起制定的《南北海承做装修单》中,逐项列明了工程任务,仔细记述了各类贵重木料的来源。如“澄怀堂、遐瞩楼—俱楠柏木装修”。对于贵重木料的来源也一一注明:长春园东长街现存楠木根件;万春园宫门外现楠柏木等。贵重木料和所需各类物资,皆由雷思起全力筹措,或到市场购买,或选用皇家宫殿园林拆卸的旧料,或到天津选购运京,以供紧急应用。这些木料的
    运输雷思起历经艰辛才得以完成,雷思起因劳累过度过早离世。到光绪年间,修葺三海工程继续进行,雷思起的儿子雷廷昌主事。这期间修葺三海的最大一项工程是为慈禧太后修建仪鸾殿。在样式雷设计的《中海仪鸾殿全部地盘图》画样中,样式雷对每间房的大小、装饰、连廊等都有详尽标注,图样经过反复修改并征得朝廷同意后,再依照图纸一丝不苟地建设。经过三年修建,仪鸾殿建成。慈禧太后正式迁入居住后,在此召见群臣,操纵朝政,成为清廷的实际 中心。辛亥革命后,这里更名为怀仁堂。


    样式雷的图样

    样式雷为世人留下的最宝贵财产不仅有他们的建筑,还有稀世珍宝—图样。仅在国家图书馆,就珍藏着样式雷的两万多张建筑图样。这些图样对研究清朝历史、建筑文化发展脉络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巨大成就。样式雷画出的图纸什么类型的都有,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最难得的是陵墓的宝顶,它呈不规则的空间形体,样式雷画出等高线图,这在当时是非常高水平的。在修建惠陵的过程中,因为工程反复比较多,样式雷也留下了最为详尽的图纸,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木结构的尺寸,在牌楼、碑亭下面打多少桩,全记载下来。为了及时向朝廷反映工程进度,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从这批图样中,可以清楚看到陵寝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基础施工,然后修地宫、修地面、安柱子直到最后做瓦的过程,体现了样式雷在建筑程序技术上的独到性。在样式雷留下的图样中,有一部分是烫样。它是用纸张、秫秸和木头加工制作成的模型图。因为最后用特制的小型烙铁将模型熨烫而成,因此被称为烫样。烫样给后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和文化艺术都提供了重要帮助。

    从样式雷的图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样式雷的一些重要建筑理念。如中国的建筑一般都不高,比如天坛祈年殿的高度,只有9丈尺高,故宫的太和殿,加上3层大须弥座,不超过35米,大殿面宽总共70米,这样的距离可以使皇帝和大臣保持具有人情味的距离,这个距离也恰恰是影剧院设计的距离。谁一开口讲话,别人看他口形,听他的声音能对得上,看和听都是最佳距离
    2006-11-11 11:12: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imoer
    zimoer 5楼
    “样式雷”历史

    一 .“样式雷”的第一代为雷发达,字明所,江西建昌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建筑技艺高超与堂兄雷发宣应募到北京。相传重建太和殿时因缺大木,太和殿安装大梁和脊吻时,必须选择吉日焚香行礼,梁木入榫和康熙帝行礼如仪在同一时间举行。当时,大梁擎起因榫卯不合悬而不下,典礼无法进行,这对皇帝是大不敬之事,工部官员急中生智,让雷发达穿上官衣,带上工具,如猿猴般攀上脚手架,只见雷发达斧落榫合,典礼圆满完成,康熙帝龙颜大悦,当面授予他工部营造所长班之职。他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中国古代建筑群采用中线南北纵深发展,采取对称布置的方式等。他在进行清宫设计时,不墨守成规,既在中线上的建筑物保持严格对称,又对主轴两侧轴线上的各建筑物采用大致对称,而显灵活变动的新格局。这样,不但突出了中心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统一并有主次的整体,从此,雷发达被人们誉为"样式雷"。雷发达年70 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

    二 .在清代,建筑是个世袭职业,雷发达之子雷金玉继承父业在营造所供职。当年康熙皇帝决定在明代清华园旧址修建新的皇家园囿畅春园,作为“宁神怡性之所”。当时雷金玉承领楠木作工程。在为畅春园正殿九经三事殿上梁的建筑施工中,因技术超群立下大功,被皇帝赏七品官衔。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该是第二代样式雷,即雷金玉。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就是指雷金玉,后来他还在雍正年间直接参加了圆明园的设计和建造工程,贡献很大。雷金玉在70多岁去世后,雍正皇帝特地降旨由国家拨银通过驿站送其回南京归葬,在当时对建筑师而言,是一种极高的待遇。雷金玉死后,家人将他运回南方安葬,家族中大部分成员都随行,只留下儿子雷声澂和他的母亲张氏留守北京。孤儿寡母在北京,既无前辈指点,也没有兄弟帮助,受到了同行的排挤,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被别人夺走。据朱启钤的《样式雷考》中描述,张氏抱着雷声澂到工部哭诉,终于夺回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

    三 . 雷金玉去世后,五个儿子中只有幼子雷声澂克绍父业。雷声澂一生遭遇坎坷。

    四 .雷声澂有三个儿子,先后继承父业,为乾嘉两朝承办营建皇家工程。长子雷家玮乾隆年间被奉派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和桥梁河堤工程,为乾隆南巡江南时沿途各景点营造工程效力。二儿子雷家玺曾承办乾隆五十七年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和昌陵等工程。三儿子雷家瑞跟随两位兄长承办内廷工程。三兄弟将样式房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祖业重新发扬光大。雷家玺又是3兄弟中的佼佼者。

    五 .雷家玺去世时,其第三子雷景修年仅22岁。雷景修非常有出息,16岁时追随其父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勤奋自励。平日他留心搜求,颇受皇家赏识。雷景修遵照父亲遗言,将样式房掌案之职让给别人,自己则甘居其下认认真真工作,24年后才重新将样式房掌案一职争回。雷景修曾经在重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皇家陵墓以及重建太和门等北京很多重要皇家建筑工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其具有“舍我其谁,矢志不渝”的信念,非常敬业。他在世时不但重修了家谱,对祖坟作了良好规划,还把祖传和自己工作中保留下来的设计图样,包括各个阶段的草图、正式图、烫样模型等专门用三间房子收存起来。目前国家图书馆现存的绝大部分样式雷图档,就来自于上述家藏。雷景修死后,其本人和妻子先后得到皇帝的诰封。

    六 . 雷景修的三儿子雷思起曾参与同治四年营建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十三年清廷有修复圆明园之议,他与长子雷廷昌进呈园庭工程图样,五次被召见。雷廷昌曾设计修建东陵普祥峪慈安太后和普陀峪慈禧太后陵寝工程。其后,扩建三海工程、重修颐和园和庆典工程先后踵兴不断,他均躬与其役,“样式雷”声名至其父子两代而更加彰显,为朝廷内外所重。

    七 .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随父亲雷思起参加过定陵修建和圆明园重修等工程,自己主事后承担了同治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光绪崇陵、三海等工程。雷廷昌是样式房的最后一代传人,但最新文献显示,宣统年间还有一代子孙参加了样式房的建筑规划的设计工作,共八代,详细的情况还需对相关史料作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2006-11-11 11:11: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点击查看全部回复(6条)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4.98 万条内容 · 11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土家族吊脚楼的来历

土家族人住的三柱二骑或五柱四骑的吊脚木楼房,据传说还有一段故事呢?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