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专家称尚无证据证明高温伏旱与三峡工程有关

专家称尚无证据证明高温伏旱与三峡工程有关

发布于:2006-09-21 16:11:21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专家称尚无证据证明高温伏旱与三峡工程有关
2006年08月29日21:00 新华网

--------------------------------------------------------------------------------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记者 陈玉明)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盆地出现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重庆平均降水量仅有244.5毫米,四川309.9毫米,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四川东部、重庆无降水日数达30-50天,重庆市无降水日数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面对持续的严重高温伏旱天气,人们禁不住要问:“高温伏旱的原因是什么”?甚 至有人怀疑,这种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与三峡大坝蓄水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与服务工作组主席董文杰博士。董文杰从全球气候变暖、川渝历史气候变化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这次高温伏旱天气的成因,认为将今年高温伏旱的成因直接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

  董文杰说,从全球来看,今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

  自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1901-2005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0.65±0.2摄氏度。我国地表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也达到了0.5-0.8摄氏度/100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地区的极端冷事件(如降温、霜冻)逐渐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例如,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造成3万多人死亡。今年7月,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许多地区又遭受了持续近3周的高温热浪袭击,美国60%的国土出现本世纪以来罕见的旱情。特别是2005年,号称“世界绿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也遭受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而上述地区近年来并没有大规模的人工筑坝工程。

  所以,极端的干旱高温事件,不是我国重庆、四川特有的地区现象,而是一个全球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的全球变暖,而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增加负有更多责任。

  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非历史上最极端的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火炉”,是我国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董文杰介绍说,重庆市从1924年开始进行气温的仪器观测,其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暖—冷—暖”三个时期。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为偏暖期,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90年代中期以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期。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持续偏高。

  重庆地区历来是伏旱的高发区。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十年有四年旱;19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据史料记载,1814-1815年,重庆、巴县大旱,饥民食树皮。1884年江津、永川、綦江夏秋连月皆旱,百谷无收,饥民多饿死者。1935-1936年,重庆地区五月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灾民以树根、芭蕉头为食,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上世纪80年代,由于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干旱显著减轻。但90年代之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重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没有显著增加,干旱发生的频率又增加了。

  因此,历史地看,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也不是最极端的,是重庆自身典型气候特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三峡大坝,高温干旱对于重庆而言也是会发生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川渝高温干旱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今年四川、重庆高温干旱的近期原因时,董文杰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关键因素。

  今年冬春季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高达0.5摄氏度,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偏强,这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

  在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地区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10%左右,积雪日数也比常年偏少10-30天,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从而使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这导致高原上空温度与其南侧的温度对比增大,从而也使亚洲季风增强;我国夏季季风雨带位置偏北,而长江流域降水相对偏少。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我国西南地区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异常偏强还使今年入夏以来,尤其是进入8月,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冷空气没有南下到西南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造成北京、黄淮、东北等地带今年降雨较频繁。而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

  董文杰说,冬春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等问题都与三峡大坝蓄水很难拉上关系。

  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地区气候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三峡水库对周边气候究竟有多大影响呢?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董文杰引用研究数据说,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范围很小,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只有0.2摄氏度左右,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摄氏度,三峡水库流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左右。

  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国际都非常关注大坝建成之后是否会对周边地区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务院三峡办和中国气象局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通过监测观察,我们也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这些材料现都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专家做了审慎认真的分析,结论是两者难以拉上关系。

  董文杰说,像今年夏季这样的严重高温伏旱灾害,在三峡水库建设之前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完全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事实上,今年三峡水库的初期蓄水尚未开始,将其与今年的高温伏旱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完)


文章来源 http://www.ww51.com/news/NewsView.asp?Url=NewsNews/c/2006-08-29/210010863642.shtml
  • 都是水利人
    [专家解读]今年重庆特大高温干旱与三峡工程无关

    2006年09月08日 15:57:17  来源: 新华网重庆频道

    主持人:本次专访在网上很受关注,反响很大。网上网友提的问题比较多的是:今年重庆的高温干旱跟三峡工程蓄水有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专家在媒体上发表观点和看法,在此,我们想听一下两位专家的见解。

    刘德:确实很多网友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应该说今年的重庆的特大高温干旱与三峡工程无关。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就是水库的"湖泊效应"。

    我们知道,水汽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我们平时在家里放一盆水或在地上洒些水,一方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三峡水库不就象是放在重庆地域里的一个大盆子吗?大家还知道,水的热容量比土壤、岩石的热容量大得多,夏季,水库的巨大水体可以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库附近地表温度不至于过快升高。冬天,空气温度比较低时,水体又能将储存的热量散发出来,保证周围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因此,三峡水库不但不会造成重庆高温,反而还会象空调一样,让重庆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再来说降水。我们都知道,降水来自空中的云,云是上升气流把水汽输送到高空凝结形成的。这些水汽除了来自热带海洋,还来自当地的地面。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可以提供更多水汽,使水库附近的云量增多。高空云量增多、云层增厚一方面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使地表不会因太阳直射而快速升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水库附近的降水,降水又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因此,修了三峡水库,使水库附近的降水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三峡水库总体上是使温度略微下降,降水略微增多,这跟今夏出现的高温干旱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说三峡工程的修建,跟今夏的高温干旱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三峡水库对重庆夏季气温的调节作用,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从影响范围来说,最多就是对水库两岸,2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从影响的强度来看,对于气温的调节作用,大概就是1度左右,人体对温度的敏感要比这个温度值迟钝得多。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人曾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修了三峡水库,重庆可以摘掉"火炉"的帽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切实际的。确实三峡大坝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责任编辑: 蒙春音 )


    文章来源 http://www.cq.xinhuanet.com/2006-09/08/content_7991974.htm
    2006-09-21 16:12: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3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156蓄水挑战120年罕见枯水位

156蓄水挑战120年罕见枯水位 2006-9-19  来源:重庆晨报 三峡水库上游来水自秋汛以后持续减少,自9月8日21000立方米/秒的峰值,已降至昨日14时的10400立方米/秒,减少了一半。156米蓄水即将开始,三峡如何保证蓄水再次受到关注。 在“枯水”情况下蓄水 “10400流量还不是最低的,”三峡大坝梯级调度中心冯正鹏主任称,根据水情监测,“近期最低流量出现在16日20点,降至10100立方米/秒。”已逼近1万立方米/秒大关,这样的水情是1877年以来120多年间罕有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