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太平天国运动末期东捻军悲壮的战斗

太平天国运动末期东捻军悲壮的战斗

发布于:2011-08-27 17:25:2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1 1304 [复制转发]
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开封附近决定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率一部进军鄂陕甘,联络回众,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率一部留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两支捻军互为犄角,遥相应援。
  当月下旬,东捻军拟进入运河以东较为富庶的地区,扩兵筹粮,然两次渡河均未成功。赖文光、任化邦遂放弃此议,于12月初进河南,下旬抵湖北,试图派主力入川,并与西捻军取得联系。1867年1月,李鸿章调集10万清军云集鄂豫,兵分“堵击之师”和“兜击之师”,企图消灭东捻军于鄂东地区。东捻军在天门县罗家集、德安府(今安陆)杨家河两败清军,但在安陆府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役损失甚重,伤亡万余,被俘万余,元气大伤,东捻军入川计划受挫,入陕会合西捻军又为清军所阻,赖、任率部由鄂及豫,辗转入鲁,6月初至曹县,12日到达戴庙、沈口。翌日晨,击败山东清军总兵王心安部,杀死东阿县令周毓南、民团团总刘鸿宾,突破运河防线,进入河东地区,尔后直插山东纵深,18日逼近济南,19日抵章丘,再经邹平、青州,趋莱州、登州。
  李鸿章急由河南移军山东,30日抵济宁,提出“扼地兜剿”的方略,上奏清廷,认为捻军“已成流寇,逼之不流诚为殄贼上策”,“应将捻军逼入胶莱绝地,扼之于胶莱河,使不得复出”(《山东通志?兵防志》第3331页。),聚而歼之。李鸿章按照“先固守局而后进兵”的次序,首先设了两道防线:以运河、黄河及苏北六塘河为外圈防线,直隶总督刘长佑、通商大臣崇厚分军布防黄河,豫、皖、苏、鄂、直五省分兵防守运河,漕运总督张之万及浙江援兵守御六塘河;以胶莱河为内圈防线,加大兵力密度,重兵御守,以淮军刘铭传、潘鼎新、董凤高、沈宏富、王永胜,豫军提督宋庆,山东巡抚丁宝桢等部百营兵力,部署在不足150公里正面上。两线防御部署完毕,李鸿章即指挥清军三路追击:提督刘铭传为中路,由泰安、莱芜、青州向胶东;潘鼎新为北路,由潍县、昌邑趋莱州;总兵董凤高、沈宏富为南路,由郯城、兰山、莒州赴胶东。三路清军连同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辖之地方清军,兜地而前。
  6月下旬,东捻军进至较为富庶的莱州、登州,30日至烟台。登莱青道道员潘,勾结占领烟台之英法军共同对付义军。崇厚派参将邓启元率洋枪队1营,携大小开花炮,由天津海运烟台助守。7月中旬,东捻军得知清军聚兵胶莱河,修墙筑垒,分段扼守,察觉了清军企图,急忙西撤,企图跳出包围圈。31日,赖、任率捻军三四万人至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山东清军王成谦部防守甚严,突破未成,乃沿河北上;8月15日,由潘鼎新驻防之新河觅渡,再次受挫;后侦知胶莱河入海处尚未设防,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20余公里,仅有王心安部4营清军驻守,渔而堡、海神庙等处河水最浅,于19日趁海水落潮之机,从海神庙以北越过潍河,进入潍县,李鸿章消灭捻军于登莱一隅的企图顿成泡影。
赖、任率部渡河后,经景芝镇、诸城南下,26日围攻莒州,丁宝桢所部尾随捻军南下,驻守沂州(今临沂);刘铭传、潘鼎新、总兵周盛波等部追击入江苏。李鸿章将防守胶莱河的其余清军撤至运河防线,重新调整部署:自戴庙至江苏宿迁,依次由豫、鄂、淮、皖四军防守;宿迁以南由湘、淮两部水师及漕、浙诸军防守;运河沿线兵力增至150营。为加强机动作战力量,李鸿章令丁宝桢驻兰陵(今苍山属),藩司刘秉璋、沈宏富,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驻守台儿庄,李则将大营由济宁移至台儿庄,居中指挥。鲁苏两省清军时达10万。
  东捻军进入江苏后,试图渡过运河、六塘河,9月11日至14日在刘老涧、鲍河头上下抢渡,为总兵姚广武步军、副将黄中理水军所败。下旬,赖、任率主力再返山东,经郯城、兰山趋峄县、滕县、邹县、曲阜、滋阳、宁阳,东转新泰,南下青驼寺,再北折沂水,由穆陵关扑章丘。11月3日,从桑家庄、韩家庄北渡黄河,为副将莫祖绅、张德魁步兵和赵三元水师所阻,半渡而回,旋即东向长山、临淄、寿光。李鸿章急令刘铭传、潘鼎新和提督唐仁廉、福建提督郭松林、湖南提督杨鼎勋等部,由鲁南北上追堵。12日,东捻军与淮军刘铭传部、山东王心安、王正起部战于潍县、安丘交界之松树山,受挫损失惨重,赖文光、任化邦率部南移,经诸城、日照,再入江苏。19日,东捻军与刘铭传部清军战于赣榆,先胜后败,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枪杀。
  赣榆一战,东捻军元气又伤。清军重兵围裹,赖文光率部跳出包围,复奔山东。11月下旬,在潍县东南杞城与清军接触,遂分兵为二:任三厌(化邦弟)趋昌邑一带,李允向寿光一带,游弋于潍河、弥河之间。12月5日,李允、牛遂所部被刘铭传部清军合围,损失惨重。翌日,两部捻军合兵一处,西奔青州方向,又为清军所败,再回军东向,清军围追堵截,捻军十分被动。24日,在北洋河、弥河间陷于清军重围。刘铭传部在西,郭松林、杨鼎勋两部在东,捻军分头迎敌,背水决战,苦战竟日,终不得脱,伤亡两万余,被俘近万,主力丧失殆尽,首王范汝增、烈王徐昌先及任三厌等壮烈牺牲,赖文光、李允率少数骑兵突围,经昌乐、诸城、日照,入江苏赣榆。赖文光率余部企图由宿迁渡运河未成,旋即转向沭阳,于1868年(同治七年)1月2日从张家湾突破浙军防御,渡过六塘河,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被道员吴毓兰部所灭,赖文光被擒,10日在扬州就义。李允在安徽降清,后被巡抚英翰所杀。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4.98 万条内容 · 11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史海钩沉: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派来的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开拓团”就是迁往中国的日本移民群体。日本向中国东北派出“开拓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1932年到1935年的“试验移民期”;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为“正式移民期”,日本将移民作为国策实施;三、从1942年到1945年“开拓民崩溃时期”。1939年2月9日,满洲拓植委员会事务局将“移民团”改名为“开拓团”。  ●日本为何向中国派出“开拓团”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