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工程测量 \ 5年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项目(系列文章)

5年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项目(系列文章)

发布于:2006-01-16 13:59:16 来自: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5 2441 [复制转发]
5年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通过院士专家评审
作者: 国家测绘局 我国将用五年时间建设满足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这一项目将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更加精确、可靠和动态的测绘基准服务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测绘局12月3日在北京组织17位院士、专家对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主持。以宁津生院士为主任委员、魏子卿院士为副主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所作的建议书报告,审阅了相关的技术文件、资料,并对所提交的方案进行了质询。经过认真讨论,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建议书目标明确,依据充分,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建议国家测绘局根据专家意见对项目建议书进一步修改完美后,尽快申报立项。

国家测绘局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是在变化着的地球表面上建立平面、高程和重力的基准。我国现有测绘基准体系所提供的成果精度偏低、更新周期长,难以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已迫在眉捷,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客观实际。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是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在传统测绘基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高精度、三维地心、动态、实用的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它通过在变化着的地球表面上,建立地基稳定、分布均匀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和控制网,并赋予空间位置、水准高程和重力场等信息,形成由国家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以及基准服务系统等组成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了包含空间定位技术在内的多种大地测量技术手段,在技术理念、实现方式、服务领域等多个方面,促使现行测绘基准体系产生深刻变革;将传统的参心、局域、静态的测绘基准体系,改建成具有高精度、全地球、动态、三维地心等特点的新体系,实现对地球形态完整和精确的认知。这是大地测量领域的历史性进步,也是测绘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建设将形成高精度、三维地心、动态、实用的国家测绘基准体系,推进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应用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是为国发经济建设、社会化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测绘保障的基础。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为地学、空间科学、海洋学、气象学、环境科学、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精准的地理空间信息控制基准服务。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在已有测绘基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经过五年时间,利用现代测绘新技术和空间技术,建立地基稳定、分布均匀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和控制网,形成由国家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以及基准服务系统等组成的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基础设施,从而最终构建起我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动态、实用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全部回复(5)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gj010
    wgj010 沙发
    测量规范大全

    1、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86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7930--87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87
    4、海图图式 GB 12317--90
    5、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18--90
    6、中国航海图图式 GB 12319--90
    7、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20--90
    8、海道测量规范 GB 12327--90
    9、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12340--90
    1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2341--90
    11、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90
    12、1:25000 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3--90
    13、1:1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4--90
    14、地理格网 GB 12409--90
    15、远程光电测距规范 GB 12526--90
    1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18、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B/T 12979--91
    19、坐标展点仪 GB/T 13605--92
    20、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92
    21、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3977--92
    2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GB/T 13989--92
    23、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13990--92
    24、立体坐标量测仪 GB/T 13991--92
    25、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167--92
    26、地形图用色 GB 14051--93
    27、短程光电测距仪 GB/T 14267--93
    2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T 14268--93
    29、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修订) GB/T 5791--93
    30、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
    31、影象地图制印规范 GB/T 14510--93
    32、地图印刷规范 GB/T 14511--93
    33、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 14512--93
    3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804--93
    35、测绘基本术语 GB/T 14911--94
    3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 14912--94
    37、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B/T 14950--94
    38、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 15314--94
    39、地图印刷光学密度量测规范 GB/T 15638--1995
    4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修订) GB/T 7929--1995
    41、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5660--1995
    42、1:5000 !: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5661--1995
    43、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15944--1995
    44、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GB 15702--1995
    4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 15967--1995
    4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15968--1995
    47、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B/T 16176--1996
    48、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B/T 16789--1997
    49、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 16818--1997
    5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B/T 16819--1997
    51、地图学术语 GB/T 16820--1997
    52、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 (编码所) GB/T 16831--1997
    53、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T 17157--1997
    54、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 GB/T 17158--1997
    55、大地测量术语 GB/T 17159--1997
    56、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1997
    57、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 GB/T 17278--1998
    58、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 GB/T 17796—1999
    59、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 17797—1999
    60、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61、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第1部分:
    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GB/T 17941.1—2000
    6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63、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 17943—2000
    64、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7944—2000
    65、房产测量规范 第1单元 房产测量规定 GB/T 17986.1 —2000
    66、房产测量规范 第2单元 房产图图式 GB/T 17986.2 —2000
    6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68、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5—2001
    69、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GB/T 18316—2001
    70、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8317—2001
    71、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578—2001





    2006-01-18 14:03: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gj010
    wgj010 板凳
    资料链接:
    中国海事测绘发展史上的第一
    1.1956年,第一台测深仪使用于连云港,改变了测深全靠体力、光用水砣的落后状态。
    2.1956年,第一次应急抢险测量在汕头港航道附近,进行扫雷作业。当时疑有国民党撤退时布设的雷区,最终排除。
    3.1956年,第一次控制测量在汕头港,首次进行了天文测量,测定了天文方位角,解决了没有起算数据的困难。
    4.1961年进行第一次国际合作,海港测量队40人,奉交通部命令奔赴丹东,对鸭绿江进行水深测量,耗时4个月,所测成果与朝鲜方面进行了交换。
    5.1963年8月,出版第一册引航图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编绘出版的第一本海港引航图集。
    6.1970年1月组建“三八”女子测量组,全组有女工10人,测量组的女工和男职工一样跋山涉水,战斗在海港测量第一线。
    7.1977年,引进第一套侧扫声纳,大大提高了扫海工作效率。
    8.1981年7月,第一次使用无线电定位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光学仪器人工定位,提高了海图测绘精度。
    9.1993年,海测大队取得建设部颁发的甲级资格证书。
    10.1994年6月,引进第一套多波束测深系统,使面测深技术发生了飞跃,通过获得大量的海底地貌数据资料,使海底地形调查更完善、更仔细。
    11.1996年,第一张电子海图的制作,开发完成了电子海图的生成系统。2002年10月,中国海事电子海图中心在上海成立,使我国电子海图技术向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追求卓越叶引
    叶引,上海海事局海测大队大队长,早年毕业于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具有儒者风范的他,温文尔雅,睿智幽默,让人很难将他与风口浪尖、暗礁险滩的海测工作联系起来。然而就是他,带领海测职工一起,做出了一大批国家、交通部、上海市优质工程。
    求知若渴不断成长
    踏上工作岗位后,十多年里,凭着“认真”二字,叶引从一名普通测量员逐渐成长为测量组长、生产调度、测量队副队长。用一位老海测职工的话说:叶引学习技术业务求知若渴,什么工作他都抢着干。
    1983年,大队引进了红外测距仪,这一先进的仪器马上引起了叶引浓厚的兴趣,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仪器的学习开发中去。那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可以说记录了红外线测距仪在海测工作中投入使用的足迹。
    1985年,叶引负责现场指挥福建省的重点工程、厦门港扫海测量。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这项工程进展顺利,即将完工时,叶引发现了在海图上的几个疑点,此时很多测量员都已经返回上海,但他不希望留下丝毫隐患,组织潜水员下海对几个疑点逐个进行探摸,一一证实疑点的性质,为厦门特区炸礁开港做出了贡献。
    1989年,上海海测大队承担了素有“上海百慕大”之称的“外高桥危险区”的测绘工作。当时水底有遗留的城墙建筑,缠绕着渔网杂物,经湍急的水流冲刷,很容易引发无规则的旋涡,曾造成多起船沉人亡的惨痛事故。在一次扫测过程中,测量船突然莫名其妙地被掀翻。叶引迅速赶到现场驻守,安慰受惊的落水职工,安排仪器设备打捞。他还多次冒着危险潜到水中,探察水下情况。多少个小时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探明了水下情况,找到了撞翻测船的原因,并将落入江中的仪器全部打捞了上来。
    也是1989年,海测大队接到了交通部下达的华东沿海港口航道序列图测绘任务。其中杭州湾全测是最艰巨的工程,测区范围广,海底地形复杂,危险因素非常多。据海军有关部门介绍,先后有五艘测船被狂风恶浪、暗礁险滩吞噬,最终因资料质量达不到要求而告失败。前车有鉴,叶引却知难而上,赶在寒潮来临前开工。换算坐标,校对资料,冒着寒风精确测量,哪里风险大,哪里任务重,他就出现在那里,与测量员们共担暗礁险滩的危险,同受恶浪摔打的磨难。最终,该项工程获得了部优秀勘察工程二等奖。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1996年起,上海海测大队决定推行ISO-9002质量保证标准,叶引担任大队管理者代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在取得了内审员资格后,他按照ISO-9002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完成了几十万字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上海海测大队于1997年在全国测绘行业内首家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大队的测绘质量优良率从1995年的80%提高到了现在的100%。
    期间,叶引还主持设计并完成了多个重点测绘、水文工程项目,其中,中国沿海RBN/DGPS基准站精密位置及定位精度测量获国家第六届优秀勘察金奖;《马迹山矿石中转港航道测量》获国家第六届优秀勘察铜奖;泉州湾、鸡骨礁至横沙岛、金山咀附近水下地形测量工程,分别获交通部、上海市优秀勘察三等奖。他本人获得了“上海市优秀质量管理推进者”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航标专业委员会电子海图工作组的组长,2001年,叶引根据部局要求在上海筹建了中国海事电子海图数据中心,经过与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成功制作出了我国第一幅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改变了依赖外商供应电子海图的历史。
    踏上海测工作岗位以来,叶引以其优异的工作业绩,先后十多次被评为局先进生产工作者,1988年被上海市交通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同时他还是交通部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探路者张铁军
    张铁军,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副大队长,199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一直工作在海洋测绘生产、科研和管理第一线,2005年,被人事部和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
    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
    张铁军说:“我忘不了扫测现场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它让我感到责任和压力。”
    包头“11·21”空难现场,无数群众在冰天雪地中关注着黑匣子的出现。在连续三天打捞未果的情况下,张铁军临危受命,带领扫测专家组携带先进设备连夜赶赴现场,短短4个小时,就将失事飞机的两个黑匣子精确定位,打捞出水,体现出高超的技术素质和过硬的技术本领。
    黄河小浪底“6·22”沉船扫测时,水下淤泥有40多米深,沉船已经深陷泥中,扫测工作异常艰难。张铁军带领扫测组运用多种扫测手段,精心分析各种数据,终于在淤泥中找到了沉船。由于定位准确,潜水员捞起了8具遗体。
    铁军感慨地说,过去扫测工作是寻找没有生命的东西,而在应急抢险搜救扫测中,结果往往牵扯着人民群众的心,此时,扫测体现的是政府的人文关怀,我们感到很大的责任和压力。
    寻找重庆涪陵“6·19”沉船是天津海测大队首次在长江作业。作业环境与海上有很大区别,水情复杂,水流快急,水质浑浊,漩涡众多,测量船航向不易控制,非常影响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质量。面对巨大的挑战,张铁军从容应对,圆满完成了扫测任务。
    2004年10月31日晚,天津新港由于船舶碰撞导致糠醇落海。张铁军率领扫测人员星晨赶赴事发现场,组织扫测。在测扫声纳连续作业近8个小时后,发现了一个可疑浅点信号,据分析是碍航物。但经过加密测量与潜水员下潜后,证明不是危险品糠醇桶,现场人们一片茫然。下一步该怎么办?采取什么措施?张铁军同扫测组认真分析情况,决定变更方案,在扫测的第二天进行全覆盖测量。测量船在港区往返穿梭,船上张铁军镇定自若,和队友们认真判读寻找可疑浅点。就在当日下午,确定了第一个落水糠醇桶的位置,于傍晚打捞出水。而后,糠醇桶被陆续发现并打捞,任务圆满完成。
    张铁军说:“应急扫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国家最需要时,发挥关键作用,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勤奋探索成科技英才
    张铁军通过十几年的工作与学习,已成为我国海洋测绘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将GPS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沿海港口基础控制网的建立和海洋测绘,显著提高了我国海洋测绘生产效率和精度。他负责的沿海23个差分基准台站在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中精确位置的测定,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测量结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三次负责全国RBN-DGPS系统的陆海测试工作,测试数据得到了国际海运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1999年获第六届国家工程勘察金奖。
    他主持完成了全国沿海地区不同大地坐标系统之间转换参数的计算和测试工作,统一了全国海洋测绘基准,为出版WGS-84海图、促进国际海图交换奠定了基础。1995年开始主持多波束、侧扫声纳、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等海洋综合探测设备的引进、测试、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了海事测绘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快速反应能力。2001年起,主持完成了北方海区14个沿海港口GPS高等级控制网的更新改造工作和北方海区所有灯塔灯桩的精确定位工作。
    2001年以来,张铁军先后主持完成多项海洋测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适应了测绘技术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提高了我国航海保障技术水平,为“数字海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张铁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作为I-HO海道测量信息系统需求委员会(CHRIS)的中国代表,他深感责任的重大:他希望为建设海事信息化、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01-18 13:52: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gj010
    wgj010 地板
    2、中国海事测绘技术水平日臻成熟
    定位手段先进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是一种新型、高精度、全天候的海上导航定位系统,它利用航海无线电指向标来播发差分修正信息,向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的助航系统,主要由基准台、播发台、完善性监控台和监控中心组成。
    中国海事局从1995年至2000年分三期在我国沿海地区共建设了20座RBN/DGPS台站,并于2002年1月1日零时起全面开通,正式向公共用户提供无偿服务。按规定强度信号覆盖整个沿海水域和部分陆域,完善性监控与基准台和播发台同步同台址建设。
    目前我国所有RBN/DGPS基准台在WGS-84坐标系内的位置精度保持在0.5米以内,这一成果获得1998年交通部优质工程勘察金奖和1999年国家第六届工程勘察金奖。1996年至2000年中国海事局先后组织了三次RBN/DGPS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测试结果为: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单站信号基本覆盖范围为海上300公里;在信号覆盖范围内,亚米导航型接收机的定位精度优于5米;RBN/DGPS系统信号完全覆盖我国沿海海域台站信号之间交叉重叠,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两重交叉覆盖,主要港口、重要水域和狭窄水道达到了多重覆盖。其中渤海海峡五重覆盖,渤海湾、琼州海峡四重覆盖,长江口、台湾海峡三重覆盖,从而保证了RBN/DGPS系统的可靠性。
    如今,RBN/DGPS系统现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测绘,航道测量和疏浚、船舶进出港狭窄水道导航定位、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航标定位、海上救助捕捞、海洋渔业及其它海上作业。
    测量船高科技化
    测量船作为海上测量的载体和工作平台,是海上测量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和作业手段。中国海事局目前装备有现代化的测量船艇15艘,年测量面积可实现近6万平方公里。
    国家海事局根据《沿海港口航道测绘“十五”规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于2002年建造一艘测量船,已经交付广东海事局使用。该船设计有专业的测量工作室,在测量室、驾驶室和测量员室布设网络线,建立局域网,实现了测量数据的快速流转。在设备配置上,船上集中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测深、旁扫声纳、网络通讯、电子罗经、磁力设备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测量设备有单波束、多波束、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船舶设计充分考虑了测量的特殊性,如有减小横摇、慢速性能—可调桨、干舱设计这些专业要求,是我国目前最职业的海上测量船,能满足沿海、浅水、港池等各种水域的水深测量,底质调查和扫海各类水上测量工程。新型测量船实现全自动化测量,以及测量到成图的快速实现。
    3、中国海事测绘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50年来,中国海事测绘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频频亮相国际海事测绘领域,为中国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中赢得了尊敬和骄傲。
    1977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海事局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和国际航标协会框架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事务和地区性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北京国际制图大会上,中国海事局成功举办了IHO成员国海图展,并被评为最佳参展国。2003年11月,我国作为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主席国,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八届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大会,受到IHO官员和各国代表的好评。
    港澳回归后,中国海事局同港、澳海事部门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与香港海事处海道测量部进行了多次的业务、学术等方面的交流。2002年7月,广东海事局与香港海事处签署《海图资料交换合作安排》,相互交换新版海图。2003年3月,广东海事局海事测绘部门赴港进行工作交流,双方对大鹏湾及蛇口与香港的海图基准差异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计算出“香港海图基准面”和“大鹏湾及蛇口的‘理论最低潮面’”的基准,解决了在海图资料使用上的疑问,也增进了双方在海图编绘与出版方面的了解,双方探讨了共同出版香港湾、大鹏湾水域的WGS-84系的海图可行性。中国海事部门同澳门界人士也举办了相关海事工作的多种活动。
    绘中华江海蓝图
    4、中国海事测绘将阔步迈向“国际一流”
    21世纪,面对开发利用海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海事测绘将在海洋调查手段、数字产品开发、海事管理服务以及快速反应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在多波束测深技术,声纳探测技术基础上,将大力开发应用机械载激光测深技术、卫星测高技术以及摄影测量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多方位、多手段的开展海事测绘工作。应用机械激光测深技术将用于浅海、岛屿或者船只无法进入的海区,其测量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船载声纳测量。卫星测量技术主要是确定海面地形,填补海洋大地水准面的空白,提高海洋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以及改善地球位系数模型。摄影测量与卫星遥感技术将用于收集海面水位、浑浊状况、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分布状况、海面温度等各种信息,同时测定海面的风向和风速;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也可以用于较大比例尺的测图和地图更新。
    随着中国航海日的确立,中国的海洋经济正逐渐升温,中国海事人、中国海测人的舞台将变得越来越广阔,缔造我们海洋强国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中国海事测绘五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海事测绘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在本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海洋空间信息机构,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6-01-18 13:52: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gj010
    wgj010 4楼
    中国海事测绘事业峥嵘50载


    1955年5月,我国第一支海港测绘队伍在广州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海事测绘辉煌创业的序幕;2005年,中国海事测绘走过了峥嵘50载。50年,她从一支小小的海港测量队发展到今天天津、上海、广东三个海区的海事测绘队伍。她的使命从单一的社会蓝图到测绘出版中国沿海对外开放港口全套航海图书资料;从纸质海图到电子海图;从人工水砣测深到多波束、旁扫声纳、磁力仪、水下无线电信号DPLP-inger搜寻定位系统等先进水下探测设备;从六分仪、无线电、微波到GPS卫星定位;从常规工作到应急抢险;从自身职能作用的不断深化到国际影响力的日趋扩大,中国海事测绘在一片荒芜的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此五十周年的节点,值得盘点,值得回味。
    1、中国海事测绘职能范围不断扩充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海军进行全国海区航海图测绘的同时,为满足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迅猛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测绘沿海港口航道图,1955年5月,经交通部与海军司令部磋商,在广州黄埔成立了海港测量队,拉开了我国民用航海图书测绘的序幕。1956年底海港测量基地迁往天津,1957年海港测量队基地由天津迁往上海。1959年初,按照交通部的要求,海港测量队分家,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规模的中国海事测绘队伍,他们由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上海海事局海测大队、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和上海海事局航海图书印制中心组成。50年,海事测绘不再局限于海图的绘制,其职责范围渗透扩大到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各方面,担负起全力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50年,几代海事测绘工作者的足迹踏遍神州,用汗水和心血绘就一幅幅祖国江海蓝图,也因此奠定了中国海事测绘在中国航运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担负官方航海图书出版神圣使命
    如今中国海事测绘代表国家开展海道测量、出版官方航海图书。截至今日,中国海事局已周期性地更新出版各种比例尺的海图290多幅和各类引航图集、潮汐表、海图改正通知、港口资料等航海图书资料,内容覆盖我国沿海60多个开放港口和重要水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用航海图书序列。它们以质量好、资料全、更新快等优势,深受船舶驾驶人员和港航单位的欢迎,为我国的港口建设、船舶航行、渔业捕捞、资源开发、乃至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海图应运而生。1996年,海测大队开始进行国际标准(S-57)电子海图的研究,1998年6月,中国海事局开发完成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生成系统,2002年10月中国海事测绘在上海成立了电子海图中心,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制作全国沿海电子海图,初步建成了海事地理信息系统,为智能航海、港口建设和安全管理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此后相继开发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更新系统,电子海图导航系统,形成了电子海图基础数据、更新数据制作和电子海图船舶导航应用的技术能力。目前已制作完成中国沿海及十几个重要港口的电子海图200多幅,年发行量近5000幅。
    提供通航管理和经济建设技术支持
    50年,中国海事测绘工作者勇为先,敢为先,以其精良设备、精湛技术、快速反应、过硬作风,展示了中国海事队伍风采,弘扬了中国海事测绘精神。“5·7”空难,应急扫测小组紧急动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飞机失事的海域进行搜寻扫测。连续4个昼夜的奋战,终于确定了大部分飞机残骸的位置,并与美国专家一起对失事飞机黑匣子进行了精确定位,为打捞飞机残骸和黑匣子与及时开通航道、恢复通航作出了贡献。重庆涪陵“6·19”事故,又是一个连续4昼夜的奋战,12名海事测绘人员在极端恶劣的天气和水文条件下,恪守职责,圆满完成扫测任务,受到国务院“涪陵6·19”事故调查组、重庆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交通部部长令表彰。还有诸如“11·21”包头空难扫测、黄河小浪底沉船扫测及北部湾海域“浙海308轮”沉船的准确扫测等等,它们为中国海测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献给社会,近年来,他们相继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重要海域及时准确扫测沉船沉物,保障了海上运输主通道的安全畅通,成为我国海上搜救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成为海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航海安全支持保障系统的前期基础性的海事测绘工作,是海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中约有90%发生在港口航道附近,这是因为港口航道附近航行要素众多,地形地貌复杂,船舶密度大,流动性强,船舶操纵自由度受限。因此采用资料可靠、现势性强的航海图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率。海事测绘便担当此任,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为实现“沿海航标亮起来,通航秩序好起来,水上事故降下来”的目标,近年来,中国海事测绘,制作了大量专题挂图和电子海图供各级海上搜求指挥中心、海上交通管制和船舶引航使用。其建立在电子海图基础上的海事地理信息系统,为通航管理、航标、海洋溢油监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建设等提供高科技的信息平台,促进海事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2006-01-18 13:52: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gj010
    wgj010 5楼
    我国海图测绘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海事测绘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从沿海港口到远洋的综合海洋测绘能力。在突发海难事故面前,海事测绘队伍多次圆满完成应急抢险扫测工作。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介绍说:目前交通部海事局属下有天津、上海、广东3个测绘处和海测大队,以及航测科技中心、电子海图中心、航海图书制印中心等专业测绘部门。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测量船舶50余艘、海道测量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100余套、全覆盖高精度多波束测深系统12套、海底地层底质地貌探测系统6套、智能化海图制图系统及电子海图制作系统60余套,以及激光照排制印系统、数字印刷机等海图印刷设备。近年来,海事测绘队伍圆满完成了大连“5·7”空难、包头“11·21”空难以及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海域的应急抢险扫测工作。

    刘功臣指出,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现代化海事测绘保障体系”。将综合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海图、海洋水文信息监测、机载激光测深、深海探测等技术,全面提升我国航海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2006-01-18 13:50: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工程测量

返回版块

7.07 万条内容 · 20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部测图工程将全面启动

作者: 中国测绘报 日前,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我国西部1:5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将于今年年初启动,2010年全部完成。届时,我国西部200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没有1: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问题可望彻底解决。国家测绘局正在积极有序地组织进行工程方案设计、管理办法制定等各项准备工作。 国家近期将在西部1:5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内开展的工程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横断山脉地区河流的水利资源开发,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规划,塔里木、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和节水农业工程,西部国道主干线和跨省干线及乡镇无公路县的通达工程,西部农村电视通达工程、抗电子干扰工程以及西部边疆口岸建设工程等。现有的上世纪70年代测制的1:1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和现势性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工程的需求,各有关部门迫切需要国家测绘局尽快完成西部1:5万比例尺地形图空白区测图任务,使即将启动的各项西部建设工程有可靠的测绘保障。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