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

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

发布于:2010-07-08 16:44:08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1 1659 [复制转发]
编者按: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暖取决于各国的价值取向和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而碳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或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此次,围绕低碳经济和碳市场,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第三次的组稿尝试,系列论文正式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专题讨论)”。以下是我和博士生郭兆晖的其中一篇。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世界各地频发各类灾害性气候事件,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科学家指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会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岛屿国家面临的紧迫情形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地球升温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地球母亲成为一个发烧的病人,人类必将倍受病痛的折磨。

一、对碳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从遏制气候变暖的角度看,碳交易表明一方向另一方购买温室气体排放资产,用以履行减缓气候变化的义务。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碳交易是实体经济中的排放企业将其碳排放权根据各个实体的减排成本不同进行交易;由于不同企业的排放量,减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较多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碳排放权可以像一般的商品在排放企业间交易;这样一来,碳交易把原本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从虚拟经济的角度看,金融机构为了防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以及为了获得更多、更可持续的利润开发了一些基于碳排放权的保险产品、衍生产品及结构性产品;于是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金融工具,其价格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市场;这意味着金融资本介入碳排放权市场,便使碳排放权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从经济流动性的角度看,碳交易支付可以通过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现金、等价物、债券、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或实物交易如提供减排技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方式;由此,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1、碳市场的特点与功能。从国际碳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起初碳市场内生于排污权市场,以后随着科学对导致气候变化恶劣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开发出碳排放权市场,后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碳市场便超越了传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商品市场的范畴,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雏形的专业金融市场。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碳市场也是一个由人为规定而形成的市场,由此,在碳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有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如《议定书》便是碳市场的最重要强制性规则之一。其他规则从《议定书》中衍生,如《议定书》规定欧盟的集体减排目标为到2012年,比1990 年排放水平降低8%,欧盟从中再分配给各成员国,并于2005年设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确立交易规则。当然也有的规则是自愿性的,没有国际、国家政策或法律强制约束,由区域、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以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还有介于强制与自愿之间的规则,这种规则不是来自《议定书》,而是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规则。作为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碳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买卖双方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碳市场的供给方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排放实体、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开发转让商等。需求方有履约买家,包括附件一国家政府、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放实体;自愿买家,包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准备履约进行碳交易的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后,也担当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经纪商、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机构。还包括市场其他服务提供者,如质量管理机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信息和分析机构、学术机构、数据库、开发代理机构。

2、碳市场上的核心产品是温室气体排放权。温室气体排放权是以一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的权益产品。但由于不同的市场分块及不同的市场规则,同样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有名目繁多的专有名称。(1)配额;(2)减排量;(3)碳金融衍生产品;(4)各种碳保险产品、衍生产品与结构性产品。

3、碳市场运行机制的两种形式。第一,基于配额的交易是在有关机构控制和约束下,有减排指标的国家、企业或组织即包括在该市场中。管理者在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制度下,向参与者制定、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环境绩效(以实际设定的限额水平定义)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使得参与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遵约要求。第二,基于项目的交易是通过项目的合作,买方向卖方提供资金支持,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度。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要在本国减排的花费的成本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减排成本低。因此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设备帮助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企业减排,产生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帮助者,这些额度还可以在市场上进一步交易。

4、全世界碳市场的分布。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共29个国家,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 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 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

由于《议定书》没有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仅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碳交易的途径。因此现在的碳市场只是一个“准”全球性市场。但是碳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惊人,根据世界银行《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年度报告(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的数据, 2006 年的增幅为187.5%,2007年为101.7%,2008 年为100.5%。2008 年成交总额据报为1264亿美元。

二、中国碳市场的构建

1、中国不能在构建碳市场的进程中少言寡语。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中国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市场的活动。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交易量已占世界总交易量得73%,2008年更是惊人占到84%。

显然,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他们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不仅如此,他们还正在全力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他们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中,进而赚取中国资本的利润,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赚取 “剪刀差”利润一样。

根据世界银行的《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年度报告(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的数据,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同样代表一吨二氧化碳减排额的EUA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光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当我国被纳入强制碳减排体系后,我国占碳市场的份额将大幅提高,如果还维持中国碳市场不发展的现状,丧失碳定价权,这一金额也将水涨船高。

目前,中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2、中国一定要抓紧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一小步。2009年3月28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大连环境交易所即将于12月中旬挂牌。虽然这些交易所都只是企业行为,还只能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碳交易。但他们正在尝试涉足自愿减排碳市场。

2009年8月4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对外宣布,已正式启动“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的构建,准备在世博会会展期间,由各国参观者通过这个平台来购买支付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

2009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拍卖我国第一笔自愿减排量的交易,及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用277699元人民币购买了8026吨碳减排指标,这批指标是去年北京奥运期间的出行者累积下来的。

2009年9月8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中国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首次推介会,以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以及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2009年9月23日,北京环境交易所和法国BlueNext交易所宣布,双方共同启动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的开发,该标准将按照国际一流规则开发,专注于中国及其他国家大农业碳减排项目,在未来两年内,努力成为一个得到国际和国内广泛认可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开发,对于推动中国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改变全球碳市场秩序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9年11月17日,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功购买了6266吨的碳排放量,用于抵消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济丰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2009年11月,我国首笔按照国际自愿减排标准的自愿减排交易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达成。

3、中国必须参与构建世界碳市场的理由。第一,由于没有碳市场上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所以中国的核证减排量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的买家人为压低;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所以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而没有相应的碳市场的规则、制度,自然无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我们必须看到,在未来的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同样面临着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第二,碳市场具有连接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的功能,因此,参与构建碳市场,一方面可以成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解决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瓶颈——绿色技术应用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世界碳市场的链接迫在眉睫。实际上,2007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厘岛会议)已经给出了肯定性的答案:碳市场会越发扩大。首先,欧盟力推减排交易;其次,“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人》(简称《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最后,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行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这将把发展中国家列入减排体系(例如,中国前不久公布的到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45%的减排指标,也是可统计、可检测、可报告的)。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首先,观念决定行动。早在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0年起,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公约》的谈判,1992年签署《公约》,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公约》。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1998年,中国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议定书》。2007年6月,中国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10月,中国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其次,思路决定出路。进入2009年,我国较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文件,阐述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表明中国积极、建设性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意愿和决心。8月,继制订《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应对气候变化”高票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1、中国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一五”以来我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根据2009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为——2009年度报告》,我国在1990-2005年间,单位GDP能耗已经下降了47%。“十一五”前三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了10.1%,2009年上半年又下降了3.35%,2010年底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两成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指标将意味着,这五年间我国将节省6.2亿吨标准煤,并至少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而根据《议定书》的要求,附件一国家在2012年前减排CO2的总量也只有50亿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尤其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的背景下,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为实现上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我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相继淘汰了一大批炼铁、炼钢、水泥、焦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同时还解决了不少相关企业转产、职工就业的问题;通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经从7.5%提高到目前的将近9%;此外,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8.2%提高到了20%。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的努力。在中央政府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

然而,当前摆在中国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在于:(1)不管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如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2)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不管中央政府遏制气候变化的决心有多大,地方政府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自己的高额利润的行为总是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如何把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方案转化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依然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前最为艰巨的任务。

2、中国利用碳市场机制,借助绿色利益驱动。如上所述,碳市场及其与之密切相连的技术(及产权)市场、知识产权市场同属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之范畴。而市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金融市场中对金融资产包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权,例如世界金融市场中对石油期货期权产品的定价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石油期货期权市场上吃尽了没有定价权的亏,其原因就是在于构建世界石油期权期货市场时,中国还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框架中,借助碳市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要充分认识碳市场在引领节能减排技术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那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要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性碳市场的战略意义,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第三,我们不仅要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作用,而且要鼓励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因为没有众多的区域市场,不可能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在这个方面,北京环境交易所不仅挺进大西南成立了昆明交易所,而且还将挺进中原为不久的将来构建或链接中国碳市场未雨绸缪。

第四,要认识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为碳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产权)、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是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在这个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正联袂合作,为未来之中国碳市场交易提供最具价值的企业数据。

第五,积极构建作为碳市场之雏形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权交易——主要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试点交易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从而为进一步进行未来之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合作。在这个方面,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就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他们给予芝加哥气候交易所25%的股份,即以知识产权入股的形式引入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交易平台,旨在加快自己国际化运作的步伐。

总之,我们要通过积极开展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构建,使中国未来拥有区域碳市场,等条件成熟时再把它们链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 世界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3.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要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性碳市场的战略意义,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2022-03-18 07:48: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16 万条内容 · 7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10上海环保院长论坛 還有一周開幕

一、论坛主题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未来城市的环保应用技术”专题1:世博专题——世博会上的城市未来环保应用技术 1、应用资源循环技术,如地热、雨水收集系统等零污染、可循环的清洁能源 2、应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专题2:生态城市、绿色生活 1、环保产业界的新兴技术 2、新城建设中的环保理念二、论坛指导思想论坛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未来城市的环保应用技术”为主题,围绕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利用世博会中所使用的新技术来推动未来城市的污染物减排、废弃物无害处理及再利用,努力探索后世博时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