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转贴) 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北京宪章

(转贴) 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北京宪章

发布于:2005-06-06 17:30:0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偶然发现这个好东西,大家看看!!!
马 丘 比 丘 宪 章
(1977年12月通过)
  背景材料
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12月 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向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iua)将授予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召开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给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派白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为“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我们的成果应当成为国际性的各专业间的分析与辩论的课题。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本文件只是作为我们所承担的工作的开始。1933年的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雅典宪章提出的许多原理到今天还是有效的,它证明了建筑与规划的现代运动的生命力和连续性。
1933年的雅典,1977年的马丘比丘,这两次会议的地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雅典是西欧文明的摇蓝,马丘比丘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的象征。雅典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以下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问题的讨论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依次提出雅典宪章所包含的各项概念。
正文
城市与区域
  雅典宪章认识到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由于社会不认识城市增长和社会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还迫切需要毫不含糊地具体地对这条原则予以重新肯定。
今天由于城市化过程正在席卷世界各地,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求我们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力和自然资源,城市规划既然要为分析需要、问题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一切与人类居住点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就是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对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指导方针。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必须应用于各级人类居住点上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州和国家以便指导建设的定点、进程和性质。
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它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为达到这些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了两者的效用。城市用地范围内往往受到了以笼统的、相对抽象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各种决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经济决策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市建设的优先地位和城市问题的解决以及一般经济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系统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潜在效益往往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民。
  城 市 增 长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翻,正在三个重要方面造成严重的危机,即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由于城市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自然增加,城市衰退已经变得特别严重,住房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输以及生活质量的普遍恶化已成了不可否认的后果。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的探讨并没有反映最近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加速城市增长的现象。
可以看到城市的混乱发展有两种基本型式:

全部回复(10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wxxhh33
    wwxxhh33 沙发
    4、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
      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将生命周期作为设计要素之一。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不仅结合建筑的生产与使用阶段,还要基于: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和随时对环境加以运营、整治。
      对城镇住区来说,宜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在时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设体系,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5、多层次的技术建构以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
      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将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
      第一,由于不同地区的客观建设条件千差万别,技术发展并不平衡,技术的文化背景不尽一致,21世纪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从理论上讲,重视高新技术的开拓在建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积极而有选择地把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推动此时此地技术的进步,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建筑师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满足了建筑经济、实用和美观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将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技术的复杂性来看,低技术、轻型技术、高技术各不相同,并且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必须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亦即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建设条件,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
      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观点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建筑艺术的创造。目前不少理论与实践的创举已见端倪,可以预期,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当今的文化包括了科学与技术,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正如阿尔瓦?阿尔托所说:“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6、文化多元: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
      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我们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应简单地认为是一种预备的解决方法的转让,而是激发地方想象力的一种手段。”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7、整体的环境艺术

      工业革命后,由于作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的结构与建筑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环境俨然从秩序走向混沌。我们应当乱中求序,从混沌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秩序的真谛”。
    用传统的建筑概念或设计方式来考虑建筑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不尽适合时宜。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从单个建筑到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到城市与乡村规划的结合、融合,以至区域的协调发展,都应当成为建筑学考虑的基本点,在成长中随时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结合。
      在历史上,美术、工艺与建筑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国际式建筑的盛行,美术、工艺与建筑又出现了分离和复活。今天需要提倡“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向着新建筑以及作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统一的目标而努力。
     8、全社会的建筑学
      在许多传统社会的城乡建设中,建筑师起着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作用。然而,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建筑学的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扩大职业责任的视野,理解社会,忠实于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使“住者有其屋”,包括向如贫穷者、有可归者提供住房。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建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要提高社会对建筑的共识和参与,共同保护
    2005-06-06 17:33: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wxxhh33
    wwxxhh33 板凳
    北京宪章
    吴良镛(执笔)
      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 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第20次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里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一. 认识时代
      1、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2、21世纪:“大转折”
        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更加难以捉摸。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对立通常引起人们的觉醒,作为建筑师,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不能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潮流于不顾。“每一代人都 …… 必须从当代角度重新阐述旧的观念”。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直面现实,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角色。
     二. 面临挑战
     1、繁杂的问题
     ·环境祸患
      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今,生命支持资源——空气、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与基本的共识相悖,人类正走在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上。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 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身贡献?
     · 混乱的城市化
      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我们共同的趋向。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在20世纪中叶,人口爆炸、农用土地被吞噬和退化、贫穷、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开始恶化。半个世纪过去了,问题却更为严峻。现行的城市化道路是否可行?“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城镇是由我们所构建的建筑物组成的,然而当我们试图对它们作些改变时,为何又如此无能为力?在城市住区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又怎样应对城市住区问题?传统的建筑观念能否适应城市趋势?
     · 技术“双刃剑”
      技术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人类经数千年的积累,终于使科技在近百年来释放了空前的能量。科技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创造了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如今,我们仍然还在利用技术的力量和潜能的进程中。
      技术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在同时增加。技术发展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挑战。如今技术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分叉点。人类如何才能安渡这个分叉点又怎样对待和利用技术?
     · 建筑魂的失落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建筑师如何因应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层次的变化?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
    2005-06-06 17:33: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4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转贴)

[转贴]: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大家看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识、图例、风玫瑰、比例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往往出在对基本要领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要领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