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即为八大作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即为八大作

发布于:2022-12-05 14:20:05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来源:综合整理

图片
2008年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有如下评价:“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优美的建筑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工艺技术,对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早在营建北京故宫前,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这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所涉及专业工种,据《大明会典》载,洪武时期定制的有60余种,与建筑营造有关的约20余种,并各有定数,如“木匠三万三千九百二十八名,锯匠九千六百七十九名,瓦匠七千五百九十名,油漆匠五千一百二十七名,竹匠一万二千七百八名,黑窑匠二千二百七十二名,削藤匠四十八名,雕銮匠五百二名,撘材匠一千一百一十二名,土瓦匠一千二百七十六名,芦蓬匠二十二名,石匠六千十七名,镟匠四十六名,琉璃匠一千七百一十四名,裱褚匠二百十二名……”(《大明会典目录》,卷189《工部九·工匠二》),反映出当时工种分工细致,工匠众多。


随着明正统、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对紫禁城的不断重建、重修,故宫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各部位作法和施工工序都逐渐形成定式,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制严格的宫室营造技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清中、后期由于大量营造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乾隆时期,对紫禁城大规模的添建、改建、重修,以及后期的维修等,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发展,原有的一些小工种渐渐变成某一工种的一道工序,各工种工作范围稍有扩大,工种类别相对集中。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也是以这“八大作”的内容为主要代表。

1
木作


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主要指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抬梁式构造。大木作的构建规格多样,大部分都是预先加工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所有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十分牢固。

图片

榫卯,简单说是一种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是隼,凹进是卯。在宫殿建筑木构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屋檐下的斗栱。它最初是梁、柱之间的过渡层,用来把屋顶的荷载均匀地传到立柱上,但后期力学作用逐渐削弱,装饰作用逐渐增强。

图片

小木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就是那些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槅扇门窗。紫禁城皇家宫殿的室内装修采用的材料极为丰富,工艺也因此更加复杂、细腻。

图片

木作是建筑营造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它成就了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地位。木工更有“百艺之首”的称誉。精巧的斗棋,深远的出檐,绝妙的榫卯,无不诉说着木作技艺的精妙。规矩和口诀是木作的精髓。只要确定斗口宽,就可以根据口诀推算出各个构件甚至房屋的尺寸。可以说,木作技术不仅在匠人手上,更在他们心里。

2
瓦作


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这三个部分。大体内容分为砌砖基础,砌砖墙,屋顶苫背,墁砖地面,墙垣抹饰,刷浆以及调制灰泥浆,砍磨细砖,雕砖和工前的抄平放线等。其中最令人称道和迷惑的是金砖铺地。金砖并非由黄金制成,属于钦工物料,民间不得使用,明清时主要产自苏州,通常铺墁在等级较高的殿宇内。由于其质地坚硬,敲击有金属之声,并且制作程序复杂,要经过选土,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经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经人足踩踏,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使其成形,再置于阴凉处阴干;每日搅动,8个月后始得其泥;还要经过长途运输,其价值去贵堪比黄金,听以史称金砖。

图片

而不起眼的要数“灰”的使用。瓦作中,处处用灰、处处下同。虽然主要材料都是石灰,却在瓦作的口诀中总结出“九浆十八灰”,细细区别了各种灰、浆的配制和适用范围,足以道明用灰技艺的复杂。

3
搭彩作


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夜,紫禁城内发生火灾,太和门、贞度门、昭德门等多处化为灰烬。正值光绪大婚之际(大婚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原样重建根本来不及,于是决定由扎彩工匠临时在太和门基址上搭设了一座彩棚应急。《清宫述闻》中对彩棚记载:“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


图片

目前传统的搭彩作中扎彩棚工艺已经基本在建筑业消失。架术搭设也从传统的杉槁、竹槁、连绳、标棍换铁管、铁扣件;绑搭脚手架、人吊装被大型起重机械替代,提高了工效,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致使传统工艺减少使用,濒临失传。

4
石作



图片

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本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中期以后石作逐步从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与近世所见基本接近。


图片

现存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日“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动,雕饰精美,距今已已有近600年。目前石作工艺已经受到机械械自动化的严重冲击,技艺正在逐渐衰落。

5
土作


传统土作内容包括夯、碢(本夯、铁锇)、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桩等),现代解释就是地基,其工艺就是地基处理的工艺。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但随着机械化进程,土作逐步衰落,目前土作工艺已濒临失传。

据资料,碢古同“砣”,碢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的一种创造,为最早的旋转工具,其质地上古时为石、骨、木等制作,三代用铜,战国末汉代后用铁。

6
油漆作


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司为油彩作,清《程做法》始将其分成油漆与彩画两作。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传统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油皮则在地杖上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颜色光亮均匀。

7
彩画作


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但无沦哪种彩画,其工序基本相似,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其关键就在工匠手上。目前传统清代彩画的制作工艺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运用到故宫大修中,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龙和玺彩画。

图片

8
裱糊作


裱糊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也称纸扎)。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工艺属于古建筑营造技艺范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需求少,裱糊行业萎缩,工艺濒临失传。本世纪初,在故宫大修背景下,故宫特别注重挖掘整理了裱糊的部分材料及工艺,并成功实施在工程中,如倦勤斋保护工程的室内裱糊。

图片

裱糊工艺采用顶棚木骨格,通用木方格蓖子,称为顶屉即自堂蓖子。在木蓖上糊纸,共分四道工序。裱糊时,按顶屉分格糊纸,四格、六格或八格一糊,将纸糊到屉上,四边翻卷到格眼以内为止。糊完后,在木格十字处钉小铁钉,钉完再用小块油杉纸糊上,称为“梅花盘布”。


北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内涵仁富,程序严谨,技法精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集大成者。


知识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的斗栱权衡尺度

来源:综合整理 【中国古建之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结构,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藏匿于华丽屋檐下的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中扮演着顶天立地角色。 哲匠之家对古建筑的“斗栱”做了系列专题详细讲解,希望对从事古建筑设计或施工管理中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