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大兴善寺始创沿革和基址规模

大兴善寺始创沿革和基址规模

发布于:2022-11-06 21:47:0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唐长安靖善坊大兴善寺

大殿及寺院布局初探

王贵祥


大兴善寺始创沿革


位于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侧靖善坊内占有一坊之地的大兴善寺,是隋唐两代的国家寺院。据清代方志的说法,寺初创于西晋武帝时,隋代建大兴城,将寺移至皇城之南,改称大兴善寺。又有一说,认为寺曾初名遵善寺。史料中还透露出,这座寺院历史上似亦曾称过陟岵寺、舍卫寺、酆国寺等。


关于寺史沿革,相关史料极少,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云:“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龙中、韦庶人追赠父贞为邓王,改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复旧。” 可知在徐松看来,寺在隋代之前曾称遵善寺,隋代因隋文帝为北周所封大兴公,故以其本封之名而改称“大兴善寺”。唐神龙中曾一度改为酆国寺,后来又改回大兴善寺名。但这两条资料,都出自晚近的清代,这些果真是大兴善寺始创与沿革的大略史实吗?我们不妨再做一点梳理。


关于寺之始创年代


关于寺始创于西晋武帝之时的说法,仅见于《陕西通志》的一条描述:“兴善寺,在永宁门外五里,今靖善坊。创自晋武。初名遵善寺。隋开皇间额曰大兴善寺,诏僧徒二十余万实之。”这里提到了寺初创于西晋武帝(265—290年)时。然而,这是一条较晚出现的资料,并不足以为据。结合《唐两京城坊考》的说法,两者的共同点是,在隋初,该寺改名为“大兴善寺”。而这一时期,寺院中的僧人甚至达到了20万人。当然,这条记载,也颇令人质疑。因为隋初整个大兴城中的人口恐怕也只能以10万为一个基数来统计,全城总人口也不过有数十万,一个寺院中如何能有20万僧人之众?但据此描述,大兴善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却是可以推知的。


关于该寺曾称“舍卫寺”的说法,也仅见于《大宋高僧传》中的一条记录:“又长安大兴善寺,本隋舍卫寺也,至唐先天中火灾,殿宇荡然,唯遗基耳。” 这一说法,似与其他资料中一致认为的,隋时寺称“大兴善寺”,唐代亦沿用此名的说法相左。或只是隋时该寺寺名的一种别称,亦未可知。至于寺名曾称酆国寺,很可能是因为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的驸马武三思之子武崇训曾封酆国公,故中宗后韦氏改其寺名为酆国寺。这应该是曾经使用得十分短暂的一个寺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较早的佛教史传资料中,可以知道,大兴善寺的前身还曾经叫过陟岵寺。事见唐初释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僧释猛“于大象二年。敕住大兴善寺。讲扬十地。寺即前陟岵寺也。声望尤著,殊悦天心。”北周大象二年为580年。显然,这一条史料至少可以证明,大兴善寺在隋代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而非始创于隋。


关于陟岵寺,同是道宣所撰的《广弘明集》中提到其创始年代,从其上下文看,始创时间似乎在北周武帝灭法之后:“(周武)帝已行虐三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齐境,还准毁之。帝以为得志于天下也。未盈一年,疠气内蒸,身疮外发,恶相已显,无悔可销。遂隐于云阳宫,才经七日,寻尔倾崩。天元嗣历,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罚菩萨僧用开佛化。”这里唯一令人不解之处在于“天元嗣历”一说。因为这一说法十分含混,可以指北周武帝殁后的北周宣帝嗣位之时,但也可以指北周初嗣西魏大位之时,甚至是指更早的帝王嗣位之时。


果真,在佛教史传资料中,实实在在地提到了西魏大统五年(539年)在长安建立陟岵寺的事情:“己未,大同五年。西魏,大统五年。东魏,兴和元年。西魏沙门道臻,博通经义,文帝尊之为师傅。长安立大中兴寺居臻,为魏国大统,大立科条,由是佛教再兴。帝复起大乘、陟岵二寺。”由此上下文推知的大兴善寺前身陟岵寺,应是在西魏大统五年为释道臻创立大中兴寺之后不久所创。这里虽然没有准确的年代,但也不会距离西魏大统五年太久。


这时的陟岵寺应该还在西汉以来所建的旧长安城内。至隋代建立大兴城,方迁至新城之内的靖善坊,并依据隋文帝之“大兴公”的本封,改名为大兴善寺。基于如上的分析,我们或可将长安陟岵寺初立之西魏大统五年(539年),看作是后来的隋唐长安大兴善寺的始创年代。


关于寺之前身名称辨析


关于大兴善寺的前身,目前已经有了两个名称:一个是陟岵寺,另外一个是遵善寺。关于陟岵寺的始创年代,及其与大兴善寺的关系,距隋不远的初唐史料中,记述似比较清楚,因而较清代人的记载更为可信。只是“陟岵”二字,源出何处?其意为何?似不明晰。


其实,陟岵一词,典出中国古代《诗经》。《诗经·魏风》中有《陟岵》诗一首:“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显然,这是一首感念前辈先贤的古诗。可以推测,这座寺院的建立与西魏文帝元宝炬感念其前辈先帝的心情有关。或者,更隐含了其对刚刚灭亡与分裂的北魏王朝的历史悲剧深感悲叹的心境。故而,将自己所创的这座皇家寺院命名为陟岵寺。而后,北周沿用了这一寺院,直至隋文代周,才将其迁至大兴城中,仍为国寺,改称大兴善寺。


此外,史料中所见的大兴善寺前身中,似还被称过“遵善寺”。然而,直接提到遵善寺与大兴善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清代文献,如清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及清代人所编的《陕西通志》。从早期资料中,似乎不见有关大兴善寺曾被称为遵善寺的相关记录。


与隋唐长安佛教有关的史料中,只是在初唐僧人道宣的相关文献中,提到了他曾在一个称为遵善里的地方建立过寺院:“维唐乾封二年仲春八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乃与宇内岳渎诸州沙门,商较律议,讨击机务。敢于京南远郊,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里称遵善,持律众所,建立戒坛。”其时间是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其地点在长安之南的远郊之地,其乡名清官,其里名遵善。因而,道宣建立戒坛的这座寺院,并非长安城内的大兴善寺,而是位于长安城南,靠近终南山郊野之处的一座寺院。


堪为这一资料加以补充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诗,《春日陪李庶子遵善寺东院晓望》。诗中云:“映竹水田分,当山起雁群。阳峰高对寺,阴井下通云。雪昼唯逢鹤,花时此见君。由来禅诵地,多有谢公文。”卢纶一个时期的诗,多是围绕长安周围的寺院与景观,如《同钱郎中晚春过慈恩寺》、《曲江春望》、《华清宫》、《题兴善寺后池》等。故这首《春日陪李庶子遵善寺东院晓望》诗中提到的遵善寺,很可能也在长安附近。从其文“映竹水田分”说明,其寺在郊野,再从其文“当山起雁群。阳峰高对寺”可知其寺近山。这些都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座遵善寺并非位于高墙环绕、里坊棋布的长安城内,更有可能指的是道宣曾经创立戒坛的那座郊区寺院。


另外,《大宋高僧传》中也提到了遵善寺:“释昙一,姓张氏,盖韩人也。……又遇遵善寺尼慈和,歌曰:‘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这位释昙一是会稽开元寺的僧人,但曾“西游长安”。故不清楚这座遵善寺是长安南郊之遵善寺,还是会稽地区另有遵善寺。但这座寺院亦非长安大兴善寺之前身,亦是可以推知的。


由此推测,清代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所谓大兴善寺“初曰遵善寺”,很可能是本自《陕西通志》的说法:“创自晋武,初名遵善寺。”然而,《陕西通志》中的这两个信息,都不确切。其一,说寺创自晋武,没有更早的史料根据;其二,说寺初名遵善寺,亦可能仅仅是因“遵善”与“兴善”音近,而误将唐长安南郊遵善寺,套在了大兴善寺的头上,并讹称其为“初名”,其实,《陕西通志》及《唐两京城坊考》中有关大兴善寺初创于晋武及之前称“遵善”的两个说法,都是没有任何早期史料支持的,故难以采信。


大兴善寺基址规模


关于寺院的选址,史料中多有提及,如:“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这里说明了寺院的位置与重要性。


寺位于长安城内皇城之南朱雀大街之东自北向南数第五坊——靖善坊内。皇城之南纵列九坊,而设置有兴善寺的靖善坊,与设置有玄都观的崇业坊,恰好位于朱雀大街两侧居南北之正中的第五坊位置上,如此也可以了解这两座寺观在隋唐长安城中的地位(图1)。

图片

图1  唐长安城平面图


关于这两座中心性国家寺观的基址面积规模,史料中亦多有提及,即大兴善寺占朱雀大街东侧一坊之地。玄都观似乎没有那么大,据《唐两京城坊考》,玄都观所在的崇业坊内,似还有福唐观、新昌观及若干唐代官员的家庙建筑。


但大兴善寺基址为一坊之地,似乎没有什么疑问。这样就可以大致推出它的用地面积。以靖善坊位于大兴城皇城之南,朱雀大道之东,故其坊平面为一个正方形,尺寸为东西长与南北宽各350步。以一隋开皇尺(亦即一唐尺)为0.294米计,其坊长宽尺寸约为:


0.294米×5×350=514.5米


如果去掉坊墙宽度,这座隋唐时代皇家寺院基址面积约为500米见方。折合成今尺,约有25公顷之大,有375亩的用地面积,显然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院。


据《陕西通志》,至清代这座寺院的规模依然很大。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方丈、大雄殿,周垣四百丈。康熙二十四年,憨休和尚增修山门。三十年约恭和尚募修方丈、殿廊及钟鼓楼。”清代时的寺院中有山门、钟鼓楼、方丈院,大雄殿及殿廊等。俨然一座清代寺院标准配置。以一清尺为0.32米计,其周垣有400丈的规模,周回长度约为1280米,也就是说,即使以方形平面的用地计算,清代时这座寺院基址面积还有320米见方,大约近150亩。而据今人的描述:“大兴善寺占地120亩,僧舍243间。主要景点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和法堂。”此外,还有一座清代所建的舍利塔(图2~图6)。也就是说,今日的大兴善寺,与清代中叶时大兴善寺规模相差亦不很大。但比起隋唐时期的大兴善寺,似已缩小了许多,仅相当于唐代寺院基址面积三分之一左右的规模。

图片

图2  西安大兴善寺现状

图片

图3  西安大兴善寺碑刻中所见寺院现状空间

图片

图4   西安大兴善寺现状局部

图片

图5  西安大兴善寺天王殿

图片

图6  西安大兴善寺现状中的清式舍利塔

知识点:大兴善寺始创沿革和基址规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观

清代的皇家建筑设计事务通常始自选址。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十分注重建筑人文美与山水自然美的有机结合。例如陵寝,其基址以及中轴线,必须全面详缜地权衡底景、对景等各方面景观因素,才能最终优化确定。这和我们今天受西方影响的建筑观、西方教育体系和西方建筑创作实践带给我们的很多设计方法理论本质不同。西方是环境从属于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是从属于环境的,环境是建筑创作的本体,包括自然环境和既有的人文环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