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华夏营造——“塔庙”及“塔坟”

华夏营造——“塔庙”及“塔坟”

发布于:2022-11-06 21:36:0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塔庙”及“塔坟”


有关对待建筑的看法,欧洲人和中国人之间在过去实在是有些不同的。弗莱彻(Fletcher)的《比较法世界建筑史》有过这样的话:“西方人心目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及工艺品都被人认为是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中国人醉心于自然的美而不着重由建筑而带来的感受,它们只不过是被当作一种生活上的实际需要而已。”这些话的确说出了一些事实,中国古代显然是没有将建筑完全看成一种艺术。虽然这门技艺还是十分受到重视,但在学术上,它并没有形成为学问的一门。这是学术界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即使如此,它还是有了颇大的发展。


1

由来及发展

20世纪之后,外来的文化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学术界当中就产生过这样的议论:历史上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经过消化然后吸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东西才在文化中出现,“佛塔”就是一个最好和最明显的例子。其时这种理论是用以反对对外国的东西生搬硬套,一些建筑学者更以此为据来提倡民族形式。


“佛塔”自然是佛教输入以后才出现的建筑形式,几乎近代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的塔是源自印度的“斯屠巴”(Stupa)或者“达格巴”(dagaba)。一般都认为它源自于印度的斯屠巴,但是它多半完全以中国自己的形式出现。中国的塔,英文称为“pagoda”,用意就是用它本来的名称。印度的“斯屠巴”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建筑物呢?根据菲利浦·罗华生(Philip Rawson)的解释就是:“早期印度建筑第三种类型就是以斯屠巴为中心——由墓室演变而成的一种穹形的结构。古代的斯屠巴形成伟大的佛教朝圣地的焦点。在顶点之下数尺通常是置放佛祖的遗物或者佛教圣物的小室。正规的印度礼佛方式包括绕行圣物一周,并且将它们放在右手面。这种仪式就是所谓‘Pradakshina’。最早的斯屠巴建筑的发展包括在半球体的表面砌筑石块,再加上一个有栏杆的升高的基座,以及为进行仪式所需要的梯级。在地面上则以较大的围栏封闭着有基座的圆形的斯屠巴,其中通常都有一或者四道装饰丰富的“牌门”。这类基座、栏杆、牌门在公元前120年至公元100年间完成或者分别地完成。”至于“达高巴”(dagoba)或者“巴高达”(pagoda)就是其后在印度庙宇中发展起来的略近于三角形的尖塔,它的意义、内容和斯屠巴是大致相同的。

图片

威廉·威列特斯(William Willetts) 在他的《中国艺术的基础》(Founda-tions of Ghinese Art)一书中所做出 的对中国佛塔建筑来源的图解;a.汉代的陶器望楼;b.印度桑志(Sanchi)的斯屠巴;c.英国博物馆所藏的3世纪时印度的斯屠巴形式的“圣骨箱”;d.5至6世纪敦煌壁画上的印度式佛塔;e.敦煌壁画中的佛塔。

图片来源:《华夏意匠》


中国的塔本称“塔婆”,大概就是“窣屠坡”的另一称呼“图坡”(tope)的一种译法。“塔”从印度传入开始主要是由佛经带来塔的一些概念或者制度,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印度建筑形式,在一千多年前,建筑形式和建筑方法是难于跑得那么远的。在“东土”上,只好根据文字带来的意念重新创造这种意念带来的形状。佛塔的形式很多,大概是不同的佛教派别有不同的经典,由此形成多种的意念,要详细将它们分清楚就是十分繁杂的另一门专门学问。《涅槃经》云:“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茶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花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铰。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阿难。其辟支佛塔应十一层。亦以众宝而严饰之。阿难。其阿罗汉塔成以四层。亦以众宝而严饰之。”《十二因缘经》云:“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重,支佛(缘觉)六重,四果(罗汉)五重,三果(阿那舍)四重,二果(斯陀舍)三重,初果(须陀河)二重。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凡此等等,佛经对塔的意义和制度都有解释,得其“神”后自可领会而去创造其“形”了。至于“天竺”如何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形”当时是无须亦无法深加研究。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佛教建筑形式并不能完全说是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建筑,经过消化而重新创造出自己的东西来。


2

类型

塔在中国的发展事实上显得很复杂,基本上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塔庙”,一类是“塔坟”。虽然,在形式上似乎可见有两个体系,实际上界线也并不是那么清楚的,一些塔同时兼有二者的性质。在功能上,塔这种建筑形式还有多方面的发展,未代所建的位于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就同时兼具瞭望台的军事用途,亦有作为标志性的道家的“风水塔”,最后,中国的塔成为了中国文化自己的特殊产物。


阁楼式的木塔一般都是作为多层的佛殿,也就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其时称为“浮图”、“浮屠”或“佛图”。早期的塔位于佛寺中央,或者说是佛寺中心的高层部分,二者是连作一体的。这就是所谓“浮屠寺”。2世纪中叫汉明帝“显节陵塔”大概是中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塔。《后汉书·卷七十三·陶谦》有过大建浮屠寺的记录:“司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就是“塔庙”的基本形式,“堂阁周回”说明了“塔”位于建筑群的中心,或者说是视线的焦点。这时候塔和寺是连结起来的一座建筑物,其目的不在于单纯建筑塔,应该说是效法印度供佛的楼阁式的殿堂。楼阁式供佛的殿堂印度称为“精舍”(Vibara)或者“僧伽蓝”(Samhgrama),这是包括将“舍利塔”置在殿堂中央的整座佛教寺庙。

图片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佛寺名为“僧伽蓝”,因而有《洛阳伽蓝记》一书之名。此书开宗明义第一件事就谈“永宁寺”,相信永宁寺就是中国,或者可能是举世最大规模的有佛塔的佛寺,在第三章的“宗教建筑”部分中已作过了一些引述。永宁寺塔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高、最大的塔,它比现存的佛宫寺木塔高出一倍多,可惜只存在了18年便被火焚毁。对此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穀水注》有这样的评述:“取法代都七级面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四国,有爵离浮屠其高与此相状,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很多人不人相信永宁寺的浮屠高达四十余丈,“去地千尺”就更觉是夸大之词了。假如我们以现存的辽代佛宫寺大木塔来作一比较的话,四十余丈实在是有可能的。佛宫寺塔五层,高二百二十英尺,底径约一百英尺。水宁寺塔九层,基方一百四十尺,比它高出一倍多一些应该是可信的。《魏书·艺术传》说此塔的建筑师是郭安兴,他的成绩其实可以和举世任何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媲美。可惜这座巨大的建筑物只存在了18年,永熙三年(534年)二月就为火所焚毁。因为它存在时间过于短暂,它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如它的规模那么大了,后世虽见于记载,问题在于它高和大得叫人不敢相信。

图片

永宁寺塔复原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建筑发展的路线来看,楼阁式的浮屠应该是汉代已经兴起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意图的延续,不过以佛教的内容而作再进一步的表现而已。“塔身”基本上是“阁楼”,唯一表达佛教精神的形状只是在攒尖顶上加上了“刹”(刹,Chhatra,印度式的华盖)以及象征性的“层数”。大概因为“火”的教训,木结构的高层建筑此后就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个问题是中国建筑之所以改变向平面上伸延的一个很主要的关键因素。

图片

佛塔塔刹图:从左至右,山西平顺明慧大师塔,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浙江杭州闸口龙山白塔

图片来源:百度


另一方面,以浮屠为中心的“浮屠寺”形制在北魏后就瓦解,因为“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宅略为寺矣”,佛寺由住宅而成的居多,“塔”便不可能再是佛寺的中心,如果要加建佛塔也只好另找地方,于是“塔”和“寺”就开始分家,并不结合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独立的“塔”在功能上就较少作为多层的佛殿,而主要就是置放“圣物”或“舍利”,表征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佛塔独立存在后就出现砖塔,虽然它们在装饰上模仿木结构的形状,但是由于材料性能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常是另外一种形体和风格。非佛殿式的佛塔转为以“砖石结构”来建造,主要原因可能是与其功能目的相配合。因为塔具有“坟”的内容,中国建筑坟传统上是用砖修筑的,其次塔被视为永久性的纪念建筑物,结构材料自应与其要求相配合。北魏时代已开始建造砖塔,现在的嵩山嵩岳寺就保存有一座建于正光元年(520年)的十二角十五层砖塔,这是中国尚存的最古建筑物之一。砖塔的出现使塔的形式产生变化,因为砖是不可能像木结构那样产生很大的出檐,因此多半为“密檐”式,虽然细部常常模仿木结构,但是形式脱离不出材料性能的局限。

图片

嵩岳寺砖塔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的塔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形制在前,真正受到印度佛教建筑影响在后的。在漫长的十多个世纪中,由于佛教的关系,“东土”与“西域”的文化不断交流,斯屠巴、巴高达等印度“佛塔”制式是搬了不少过来,因此也出现了好些完全受外来影响的塔。塔在形式上出现比任何其他类型的中国建筑更为多姿多彩的局面,也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会的结果。


在布局上,除了“塔庙”(浮屠寺)之外,独立的塔有以单座、双塔、塔群以至塔林出现。“双塔”是常见的形式,各地有不少“双塔寺”,在同一城市中也常出现巨大的双塔,如福建泉州建于未代的东西石塔。云南大理和大运河上有三五成群的塔群,嵩山少林寺南面就有两百多座唐宋以来陆续建立的“塔林”。在结构上除了砖塔之外还有石塔、铜塔、琉璃塔,以及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杭州西湖的保俶塔和雷峰塔就属于这一类。以塔的平面形状而言,唐之前多为方塔,这是塔原始的平面形状;五代后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较流行,也许发觉这样做对结构更为有利,形式上有更多的变化。日本现存的古代佛塔多半是方的,他们一直保留着本来的形制。

图片

福建泉州东西石塔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

少林寺塔林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此不得不反过来再说一说,其实真正的印度式的“斯屠巴”在中国是另成一个体系发展,这就是“喇嘛塔”。喇嘛塔和多层的浮屠已经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它们是“坟塔”,亦有无“舍利”置于殿堂中称为“支提”的。元以前,它们不在建筑上占什么位置,规模不大,南北朝时只作为龛顶。元人提倡喇嘛教,因而大建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的塔就是其时的产物,清初喇嘛教复大盛,北京北海景色的顶点就出现了白塔。对于“斯屠巴”,李约瑟的形容就是“一种人工的半球形堆土,也是一种宇宙或者宇宙缩影的意思,因为它是整个世界的模型,或者至少也是中央的圣山,它包藏着佛教的遗物在它的内部,上面再加上代表荣耀的华盖”。最后,他加上了一句,“也许就是由此最后变成多层的塔”。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至少在中国显然多层的塔并不是由此而变成。

图片

北京妙应寺白塔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3

特点

在中国建筑中,“塔”的特点有二:其一就是较早、较普遍使用永久性的结构材料,因而今日尚存的古建筑以塔为多。唐代之前的“房屋、宫室、庙宇”均不可见,唯独塔尚存,塔成了中国建筑历史最多的“遗物”。其二就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往高空垂直伸展的体量(也许建造它们就是有意让它们来担负这样的一个构图上的任务),和其他建筑物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上产生令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了浮屠寺之外,塔的“艺术”价值似乎任何时候都大于它的实用价值,它的形象颇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李约瑟就这样说:“每一个在中国住过的人对塔都衷心地喜爱,成为一种个人感情上的维系。我经常愉快地追忆起四川明阳城南及甘肃兰州东门展望着河流交汇点的塔.....”




佛塔是佛教输入之后才产生的一种建筑类型。一般都认为它来自印度的斯屠巴,但是它多半完全以中国自己的形式出现。中国的佛塔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多的种类和制式,有作为多层佛寺的“塔庙”,也有作为存放舍利子的“塔坟”。6世纪北魏时盛行将住宅改作佛寺,然后另行加建佛塔,于是塔和寺就开始分离,各自独立另成一体了。因为目的和用途不同,历代的塔分别有以单体、双塔、塔群以至塔林等方式出现。中国也有真正移植印度建筑形式的塔,这就是“喇嘛塔”,它们在元代及清初时才较多地出现。


本文内容只用于专业学习及交流

文字内容摘自《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5),版权属于天津大学出版社


知识点:“塔庙”及“塔坟”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传统建筑基因 - 影壁

一些民居,尤其是传统的四合院 进门的时候会有一面装饰墙体 这面墙体是干什么用的? 其实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影壁 何为影壁?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 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 前者称为外影壁, 后者称为内影壁,通常是由砖砌成, 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 壁座既有须弥座形式,也有平面素作形式。 大门外的影壁多设在官府、 寺庙、大宅第的门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