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马林:城市交通治理与创新

马林:城市交通治理与创新

发布于:2022-10-13 10:26:13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1 1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

作者:马林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规划中国

导读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马林在“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阐述了对交通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认知,讨论了城市交通治理与创新的主导方向。


本文字数: 4756字

阅读时间: 15分钟

       


     

演讲者 | 马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


01

对交通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认知

 


城市交通一直是城市矛盾的焦点。40多年来,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发展到“汽车大国”,伴随城市成长、社会发展、技术变革,城市交通呈现出不同的“难点”和问题。交通拥堵、停车难、出行服务差等已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加大,包括城市空间的扩张、出行距离持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理念层出不求、新业态蓬勃发展等等。 如何科学认知城市交通,精准谋划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决策,对城市规划者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扩大,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间,交通方式的演变是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互动、相互促进的结果。活动空间从过去的原始居民点、村落到现在的全球,交通方式从过去的步行到现在更高速度的运载工具,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


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不断涌现的背景下, 如何把科技创新与应用需求紧密耦合,切实把握矛盾的本质和关键,是交通治理创新、促进高品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交通治理创新的基础是科学认知交通发展的规律,关键是准确研判应用场景的需求,核心是正确选择技术演进的方向,目标是有效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含义是发现和提炼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研究是认知世界、求真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原理和应用体系,是创新的对象。我们追求的创新发展,应是以科学为基础,运用创新的技术、制度、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推动城市交通发展创新的进程中,离不开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更迭、素质提升等多维度交互作用。


城市交通的生成机理,各种内涵和外延都是和城市基因相关。比如城市中的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古代的街边设市到现代的道路空间重组,实质上反映了城市运行的需求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求的特性是交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空间组织、社会构成、生活方式、交通系统的相互作用都对交通形态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即如何看待城市交通与区域发展的共性和特性。 在综合交通一体化、交通机构重组的大背景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同范畴交通的差异性。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需求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发展路径也存在重大差别。两者的对象都是人和物的移动,但是区域交通强调移动效率,作为服务于区域性社会经济、相对独立的体系化运输组织,发展路径更加重视“系统提速、设施扩容”。而城市交通与城市运行密切相关,是高密度人群聚集地的多种方式共存、衔接融合的开放系统,更加关注移动的过程和转换,“空间关系、结构模式”对发展路径起着核心作用。所以,用“提速、增容”方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往往劳而无功、饮鸠止渴。简单的用城际和城内交通耗时对比研判城市交通问题,往往忽略城市交通网络特征和运营特征,区域交通的稀疏网络和城市密集网络下,交通运行特点是有本质崇差异的。有些城市寄希望于中心区高架路建设和扩宽道路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结果与期望往往背道而驰,不仅难以缓解交通拥堵,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空间分割和出行交往的不便。


02

城市交通治理与创新的主导方向

城市交通治理的基本着眼点,不是狭义的解决城市拥堵的表面现象,而是统筹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多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求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组织方式和技术实现方式。 下面,从六个方面讨论治理与创新的主导方向,以及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1

交通系统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关系


核心问题是厘清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与交通系统的互动机理。 具体而言,一是城市不同群体的活动规律,在这方面我们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认识层面;二是出行结构的影响因素,目前大家都把交通出行结构作为规划目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去引导结构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三是土地使用与交通需求的时空耦合变化,目前土地和交通的需求关系研究很多,但大多偏于宏观决策和规划技术,并没有从机理、量化层面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新技术发展为进一步揭示交通与土地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基础。 比如遥感遥测技术,能够对土地和交通的变化进行动态的感知;交通调查技术更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使我们能够从更多的样本对象、更丰富的时空数据、更大范围动态社会经济变化等,探索城市活动的客观规律;规划仿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规划方案量化评价和推演的使用工具。2018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专项,支持了“城市多模式交通供需平衡机理与仿真系统” “城市交通大数据智能计算平台”两个项目,力求在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仿真分析软件、亿级交通实体的大规模交通知识图谱、时空大数据融合分析、面向交通治理的交通运行状态在线智能研判和态势推演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助力交通系统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发展。


2

交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复合关系


核心问题是解决高密度、紧凑布局下的空间融合,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城市活动(出行、生活、工作)界面安全有序衔接。 营造共享、安全的公共空间,需要深刻把握空间资源使用的时空变化、空间复合使用安全保障、弱势群体的出行服务、交通与商业及工作空间统筹布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处理好交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复合关系,不仅需要规划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技术的支撑。一是空间营造、更新与组织管理技术,面向城市活动的多样性探索公共空间复合的层次架构和实现方式;二是强化复合空间安全保障技术,以安全为底线、以人性化为目标,创新时空交错的人流、车流、商业流的高效组织与控制技术,以及覆盖公共空间全界面的无障碍活动设施与建造技术方法。“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专项立项支持了“城市智慧出行服务系统技术集成应用”“基于城市高强度出行的道路空间组织关键技术”两个项目,力求在与城市功能区相匹配的道路空间效能提升、高密度聚集条件下道路管控方式、多种交通空间的安全衔接、特殊或异常交通需求下的诱导服务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促进城市空间资源的统筹整合、高效安全、宜人便捷的综合利用。


3

交通效率与设施布局的时空关系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不同功能交通设施布局与城市运行效率的协同。 就城市范畴而言,速度不是衡量交通效率的刚性指标,需要综合考虑速度、服务对象、区位功能等多种因素。解决交通效率与设施布局的协同问题,应重点关注几个问题,如:交通功能、生活功能与用地的匹配、高密度路网的时空组织管理、交通系统关键点段识别、枢纽和集散系统布局等。


为了统筹好交通效率与设施布局的时空关系,技术创新应紧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设施网优化布局方法,处理好不同方式交通网络的功能分工和衔接;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推演技术,提升建设决策的分析研判能力;三是交通运行长期监测技术,增强对交通运行态势的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水平。“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专项在这一方向上,启动了“基于城市高强度出行的道路空间组织关键技术”“道路设施状态智能联网监测预警”“城市多模式交通网运行仿真系统平台开发”“综合客运枢纽高效运行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四个项目,力求通过科技创新,破解交通资源集成优化配置、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组织一体化设计、道路网关键瓶颈点段和安全隐患点段识别与治理、城市交通运行集成分析系统、枢纽多交通方式高效泄组织与柔性调度等重大技术瓶颈,实现交通效率与交通服务品质的综合提升。


4

主干交通与辅助交通的互补关系


 


核心问题是寻求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最佳组合,而不是简单的鼓励和限制某种交通方式。 在这一方面,应该理性地辩证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和差异,比如:公共交通发展的“度”,小汽车的刚性需求与弹性需求,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和非绿色禀赋,共享交通的定位,等等。应该说,每种交通方式在城市中都有合理的存在空间,起着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通常,不同空间规模的城市,由于平均出行距离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主导交通方式,同时主导交通方式也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交通产品更新有密切的关联性。


从城市的发展需求角度,主干交通可以理解为服务于城市通勤等高聚集度出行的主导交通,从40年前的自行车到现在的城市轨道和汽车的交通方式变化,均体现了主干交通方式的演变和社会经济背景的改变。对不同城市而言,合理确定与城市发展阶段和空间规模相适应的交通组合,针对性地制定主干交通与辅助交通的发展对策,是支撑城市“活力”和维持运行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治理与发展创新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综合交通体系建构,避免过度依赖于某种单一的交通方式,降低交通系统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多方式协同组织,处理好不同方式的换乘衔接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化扩展;需求管理与规模控制,摒弃单一、僵化的理念或技术牵引,综合考虑人的需求、城市活力需求、服务品质需求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和对策;精准化服务与监管,强化服务需求的精细化研判,增强对城市资源、交通资源使用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调控。


5

交通组织与设施能力的匹配关系


核心问题是通过主动干预交通运行,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潜力、高效利用交通资源、增强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水平。 在这一方面,路网运行组织(单行、微循环)是否合理、道路断面空间配置是否科学、路口时空资源调控是否符合交通需求、内外交通衔接是否顺畅等,都对设施潜力是否充分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


合理的交通组织是高效使用设施的重要保障,从技术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破解精细化交通设计(设施、标识)、动态交通流态势与运行控制、交通控制模式变革、人车路智能交互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系统产品。“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专项支持了“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群体智能控制理论与测试验证”两个项目,着力攻克区域拥堵热点主动均衡动态调控、数据驱动的交通实时响应控制、情报主导的精准执法管控、系统联控的公交优先通行、车路协同环境下异构交通主体的群体行为仿真等技术难题,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交通组织与设施能力的一体化管理。


6

技术创新与应用需求的效应关系


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融入到城市交通的各个方面, 但特别需要关注应用场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对各种新的交通创新,如资本驱动的交通创新(如共享单车)、技术牵引的交通创新(如自动驾驶)、出行过程的交通创新(如人机交互)、闭门造车的交通创新(如“巴铁”)等,应结合城市需求、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理性地分析判断,防止“冲动”和“盲从”。


城市交通中的技术创新,应紧密结合需求和场景,强化人身安全保障、信息交互安全可信、设施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测试检验、智慧道路系统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前的技术验证,防止不成熟和存在缺陷的技术产品在城市实际场景中推广应用。“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专项支持了“车路协同系统要素耦合机理与协同优化方法”“封闭和半开放条件下智能车路系统测试评估与示范应用”和“路车智能融合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三个项目,期望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解决车路协同环境下驾驶行为感知、多模式信息交互与信息安全保障、复杂交通环境下智能车路系统测评体系与技术方法、智能路侧装备、无人驾驶安全通行规则及安全防控方法等前瞻性技术难题,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交通创新发展奠定理论与技术储备。


03

小    结

从规划到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切实面对现实突出的矛盾和具体的问题,寻求破解的方法和举措,思维创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手段,如果没有思维的创新,技术创新往往会走向偏颇。建立低碳、节约、和谐的可持续交通系统,还有许多观念、认知、技术等问题值得探讨,要摒弃教条、僵化、好高骛远的理念盲从和无效创新,防止缘木求鱼、煎水作冰。


寻根溯源、不忘初心、求真务实才是王道。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城市交通一直是城市矛盾的焦点。40多年来,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发展到“汽车大国”,伴随城市成长、社会发展、技术变革,城市交通呈现出不同的“难点”和问题。交通拥堵、停车难、出行服务差等已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加大,包括城市空间的扩张、出行距离持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理念层出不求、新业态蓬勃发展等等。 如何科学认知城市交通,精准谋划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决策,对城市规划者是非常重要的。

    2022-10-15 11:11:1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23 万条内容 · 22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迷失的儿童乐园:为什么游乐场越来越让人快乐不起来?

转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   ▲ 来源:网络 尽管社会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日新月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城市生活都产生所谓的“与时俱进”——比方说游戏。 与电子游戏、手游不断更新的版本不同,游乐场所中的传统游戏方式,其硬件设施与空间设计仿佛被冻结在二三十年前。说的好听一些,那些不再年轻的人们仍然可以在其中寻找会童年的记忆;说的难听一些,它们真的很平庸、很土、很无聊,甚至有些阴间,因而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制造快乐的意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