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资料库 \ 对拟静力试验的一些调研与思考

对拟静力试验的一些调研与思考

发布于:2022-10-09 09:55:0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0 22

来源:建筑结构

|

作者:胡红松

[复制转发]
拟静力试验是评估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最常用试验方法,搞结构抗震研究的,应该没有一个对它陌生的。拟静力试验的试验流程简单,对试验控制的要求也不高,新手经简单培训就能上岗。以柱子的拟静力试验为例(见下图),首先对试验柱施加轴压力 N ,然后施加往复水平力 F ,在施加 F 的过程中,维持 N 不变或控制 N 按一定规则变化,以模拟柱子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通过拟静力试验,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所研究构件在经历地震时的破坏过程,另外还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滞回曲线,用于评估构件的抗震性能。

图1  柱子的拟静力试验

图2  典型荷载-位移角滞回曲线
我们课题组近期也做了些拟静力试验,借试验之机,对拟静力试验方法做了些调研与思考,以理解其简单表象下的底层逻辑。

1. 拟静力v.s.拟动力

与“静力”相对的是“动力”,两者的差别在于加载速度,静力加载的速度很慢,动力效应近乎为0,而动力加载会产生一定的动力效应,其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动力加载会产生惯性力(与加速度相关)和粘滞阻尼力(与速度相关),下式为单自由度系统在地震激励下(图3)的动力平衡方程:
式中的 F s 为结构的恢复力,与结构位移 u 有关。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一般都会进入屈服, F s u 呈非线性关系。拟静力试验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建立 F s u 的关系,进而将其用于结构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中。

图3  单自由度系统在地震激励下的位移反应示意
(2)加载速率会影响材料的强度和屈服后性能,我们通常称之为应变率效应(strain rate effect)。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都会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地震作用产生的应变率水平对结构材料强度的影响不大,在设计时一般不予考虑。
巧合的是,除了拟静力试验方法,我们还有拟动力试验方法,但两个“拟”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拟静力”对应的英文单词是quasi-static,这里的“拟(quasi)”是“类似”、“接近”、“准”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拟静力”是往复加载,有点动力的意味,但加载速度很慢,可以认为是静力加载。
“拟动力”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seudo-dynamic,这里的“拟(pseudo)”是“虚拟”的意思,是指它不是真的动力加载,其加载方式实际上还是拟静力加载方式,只是加载位移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动力平衡方程实时计算的,计算下一步位移所需的恢复力 F s 通过拟静力加载获得。为了避免大家困惑、混淆,把pseudo-dynamic翻译成“伪动力”可能更为合适,就是不太好听。
总结下,拟静力加载就是往复静力加载,普通的拟动力试验(区别于实时拟动力)也是采用拟静力加载方式,但它需要结合计算机求解结构的动力反应历程,以实现与动力加载(如振动台试验)接近的试验效果。

2. 不可不谈的加载历程

拟静力试验需要预先设定加载制度,即试件的加载历程(loading history)。为尽可能地再现构件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这个加载历程可以通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获得。但结构动力时程分析需要用到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即恢复力 F s 与位移 u 之间的关系),而在做拟静力试验之前,这个关系是未知的,只能基于过去的经验进行假定,由此得到的加载历程就会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出入。提出拟动力试验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拟动力试验中,动力时程分析采用的 F s - u 关系是通过同步试验获得的。
如果直接采用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确定构件的加载历程,那么100个人可能会采用100个不同的加载历程,原因很明显:
(1)不同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结构模型,即使同一个结构模型,不同位置的构件在同一地震波激励下的位移历程也是不一样的。
(2)没有2条地震波是完全相同的,在不同地震波激励下,同一结构同一位置的构件的位移历程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加载历程进行试验,那么大家的试验结果就很难进行比较。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加载历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个加载历程要能够反映该类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一般受力过程。方法还是采用动力时程分析,但需要采用一系列不同结构模型和地震波进行计算,再做统计分析,最后建立一个简单、规则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加载历程。
加载历程的两个重要参数是加载级和每级循环圈数。这两个参数对构件最终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都会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构件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会有累积损伤(cumulative damage),这些累积损伤会降低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图4对比了名义上相同的构件在往复加载和单调加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可以看到,无论哪种类型的构件,往复加载下的构件变形能力都会明显小于单调加载下的结果。由于过去绝大多数拟静力试验都没有配备单调加载试件,图4所示的对比并不常见。

(a) H型钢柱(来自文献[1])

(b) 方钢管混凝土柱(来自文献[2])

(c)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来自文献[3])

图4  名义上相同的构件在往复加载和单调加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下面看一个具体的例子。美国钢结构抗震规范ANSI/AISC 341-10中规定的框架节点的加载制度如下( θ 为位移角):
  1. θ = 0.375%,加载6圈;
  2. θ = 0.5%,加载6圈;
  3. θ = 0.75%,加载6圈;
  4. θ = 1.0%,加载4圈;
  5. θ = 1.5%,加载2圈;
  6. θ = 2.0%,加载2圈;
  7. θ = 3.0%,加载2圈;
  8. θ = 4.0%,加载2圈。
对于special moment frame,节点的极限位移角(定义为承载力下降到峰值承载力80%时的位移角)不应小于4.0%。
我国《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 101-2015也对拟静力试验加载程序做出了规定,它建议采用力-位移双控制的方法,试件屈服前采用力控制,屈服后采用位移控制,位移级差采用屈服位移的倍数。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屈服位移较难确定。试验过程中,只能根据量测的应变来判断构件是否屈服,但很难保证布置应变片的位置包络了应变最大的位置(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理想)。另外,这种方法确定的屈服点一般不同于由宏观荷载-位移曲线确定的屈服点,容易导致试验方案和数据分析的不一致。

3. 拟静力试验的用途

最后,谈谈拟静力试验的用途。拟静力试验最直接的用途是评估构件的抗震性能。一种新型结构构件能否应用于抗震设计的结构,采用拟静力试验评估其抗震性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拟静力试验的成本较高,一次试验不可能准备很多试件,因此很难采用拟静力试验做全面的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可对拟静力试验进行补充,拟静力试验结果用于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或标定一些模型参数,经验证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即可用于参数分析。
拟静力试验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建立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即恢复力 F s 与位移 u 的关系);有了恢复力模型,就可以开展结构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传统的恢复力模型包括骨架曲线和滞回准则两部分内容,但这类模型无法考虑累积损伤导致的强度退化行为。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Krawinkler教授课题组 [4] 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的恢复力模型,受到了学界比较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CRAVERO J, ELKADY A, LIGNOS D G.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wide-flange steel columns subjected to constant and variable axial load coupled with lateral drift demands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20, 146(3): 04019222.

  2. HU H S, CHEN Z X, WANG H Z, et al. Seismic behavior of square spiral-confined 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high axial load ratio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52: 113600.

  3. MOEHLE J.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M].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5.

  4. IBARRA L F, MEDINA R A, KRAWINKLER H. Hysteretic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deterioration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4(12): 1489-1511.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

41.46 万条内容 · 2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装配式韧性结构构建与实现

2022年8月25-27日 ,“ 第六届全国建筑工业化技术交流会 ”于广州成功举办, 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周云 做了题为 《 装配式韧性结构构建与实现 》 的精彩报告 。现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