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智拼探寻斗拱的演变

智拼探寻斗拱的演变

发布于:2022-09-27 16:28:2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0 3 [复制转发]
图片
斗拱演变的三个阶段
图片

1

第一阶段: 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图片

唐朝斗拱

2

第二阶段: 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图片宋朝斗拱

3

第三阶段: 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图片

清朝斗拱


图片
两个阶段斗拱区别
图片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实例展示


图片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禅寺SU模型中式营造配图

图片

SU模型作者:霍子霖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宋) 


图片

图片  图片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故宫保和殿(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

知识点:智拼探寻斗拱的演变

某地斗拱、榫卯建筑结构全套施工图纸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 万条内容 · 11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须弥座式的基本构成

内容导读 须弥座台基是较为高级古建筑所采用的一种豪华型石作台基形式,俗称“细眉座”或“金刚座”。是一种上下叠涩(线脚)中带束带式的座子,并用莲瓣、壸门等纹样装饰。 须弥座式的基本构成石须弥座自下而上的基本构成是: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