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热爱牧草胜过热爱生命—纪念水土保持植物学家王笃庆

热爱牧草胜过热爱生命—纪念水土保持植物学家王笃庆

发布于:2022-09-21 11:17:21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1 6

来源:水土保持之点滴

|

作者:人民日报

[复制转发]



今年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70年,作为已到绥德站工作了35年的我,在绥德站最为佩服的人是我的导师,研究水土保持牧草的王笃庆先生!1987年第一次看见54岁的先生,常年的野外工作脸上呈现灰褐色及其响应的老年斑,常年的科研工作使得先生腰是弯曲,南方口音中夹杂着陕北语音,有时能听懂,有时还听不懂,对我年轻人总是微微笑脸,为人很是亲切,有人告诉我他就是我们生物室牧草组组长王笃庆先生。

王先生1931年出生于风景秀美的平原地区江苏睢宁县,1954年从江苏句容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来的绥德站,但先生一辈子学习和工作围绕的是水土保持牧草研究,并成为水土保持界很有名的牧草专家。

一、勤学好问,建立健全了绥德站的水土保持牧草研究和示范推广体系

王笃庆先生从学校一毕业,他就与水土保持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学畜牧兽医专业,来单位之前对水土保持及牧草试验研究了解很少。在刚刚参加工作的1955年陕北地区遭受特大旱灾,致使从草不生,出现人无粮、畜无草的严重局面,新中国为了解决群众吃粮,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但牲畜粮草无法得到解决,当先生看到群众把牛犊羊羔给人也没人敢要,只能活活饿死或丢弃。这些鲜活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深深地烙在心里先生的一辈子。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使先生深深认识到了做好水土保持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奠定了先生一辈子搞水土保持和牧草工作决心。

为了很快能掌握这些水土保持及其牧草方面的技术,先生虚心向专业书籍学习,向单位老同志请教,有机会向行业内专家咨询,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边学、边干、边研究。1955-1957年伍学勤先生和山仑(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到辛店沟蹲点下乡,3年的时间里同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两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跟随伍学勤先生开展山坡地牧草栽培和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工作,从牧草栽培到水土流失观测几乎每天都泡在山坡地上,亲力亲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3年的研究,撰写出了两位年轻的水土保持工作者第一篇论文《陕北坡地牧草栽培和水土保持》,并发表在1957年《黄河建设》杂志(现在《人民黄河》)第7期,得到了水土保持界的高度评价,因此山仑院士和王笃庆接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的两位先生不仅是研究的伙伴,而且也是一辈子的挚友,给山仑院士常年指导和把脉绥德站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1964年春,王笃庆先生再次来到参加来到山仑先生工作的陕西杨凌参加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班,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水土保持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绥德站由黄委下放到榆林地区成为地区水保站,水土保持都试验研究处于停顿状态,但是先生热衷于水土保持牧草研究,为了摸清草木樨种植和栽培情况,他在榆林地区的米脂、定边、靖边、神木、府谷和榆林等6个县多次进行草木樨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和各县相关技术人员、群众的座谈和现场交流,结合自己在绥德站小区栽培种植和草田轮作试验、水土流失观测等系统归纳总结了草木樨水土保持的种植、轮作和效果等,编制写出调查报告,并发表相关论文,引起了水土保持学术界专家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陕北地区水保牧草事业的开展,从而也形成了水保牧草的第一个高潮,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面开展了水土保持牧草研究工作,从牧草引种选育、种子繁育、水土保持效益、草田轮作试验、加工利用等全面开展研究工作。为了选择适宜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适宜的抗逆性强、耐干旱瘠薄的水土保持草种,先生开展大量的调研和引种工作,北上内蒙、辽宁,南到武汉、浙江,东抵济南、青岛,西达兰州、嘉峪关等地,搜集了紫花苜蓿品种达168个,小冠花品种46个,草木樨品种10多个,红豆草品种28个,草坪草品种10多个等。在辛店沟开展小区的种植评比,在韭园沟开展示范推广,选择出产草量大、根系发达、水保效益好,轮作性能好、能够成熟的好、牲畜适口性强的品种,大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及其榆林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认可,为了快出成果,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反复比较各种水土保持牧草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和抗逆性。起早贪黑忙个不停,工作态度很受大家尊敬,其学术成就得到水土保持界的高度评价。

先生先后开展了牧草繁育与栽培、水土保持效果、青贮、轮作、绿肥以及加工利用等多项试验研究,解决了牧草载培、效益、加工、饲养核心技术,深入到基层一线群众中,迅速得到示范,在绥德站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牧草研究和示范推广的体系,同时全面解决了牧草在水土保持应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全力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二、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传承了优秀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方法

王笃庆先生有时间的时候经常在绥德站资料室翻阅相关资料和订阅的相关杂志,带头学习当时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牧草、农业、林业、水利相关杂志都要完全翻阅一遍,每次看完后都要给我们牧草组的年轻同志讲解新的知识和认识。他要求牧草组同志要加强学习,了解水土保持和农林牧相关的新技术,把能够对水土保持牧草研究有用的相关技术和方法,都应用在牧草研究工作中,带领牧草组利用放射性钴60诱变牧草种子基因开展育种工作,应用最先进的中子水分仪研究牧草地不同深度的水分,使用微型计算机和线性规划方法研究牧草加工利用饲料配方等等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展,带领年轻同志围绕牧草育种、栽培、水土保持效益、牧草加工利用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王笃庆先生在科研工作中治学非常严谨,年初开展当年研究的实施计划的编制,在小区和试验场所中制定相应的观测表格,同时提出相关研究的调研计划。在每次填写表格时必须使用铅笔填写,如果当时填写有错误,不能使用橡皮擦掉,只能在上边轻轻画斜杠,把当时认为正确的数据写在傍边,以备分析研究时判断正确和错误,这些资料作为正本,回到办公室再认真的填写一次表格,作为资料的副本,年底时一并保存到档案室。到5月~10月份要求按照调研计划,安排组内同志分别到有水土保持和牧草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去调查研究,收集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关论文和专著、开展座谈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中让年轻同志学习到了很多先进试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水土保持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到每年11月时,安排牧草组人员编写科研报告后,根据按先生所说列出报告提纲,然后参阅大量资料调研得到的相关材料,进行讨论和丰富提纲,然后一笔一画的工工整整写在方格稿纸中,每个报告形成后都在近百页。先生手把手的给年轻同志交如何写好报告和论文。先生首先使用红色的毛笔把大量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和写作不好的地方划掉的粗修改,每次经过整理仅剩20~30页内容,然后先生结合课题要求进行讲解,要求采用如何表格和文字来表达,采用那种先进方法,如何对比分析和评价得到科学的成果,加强成果报告编写。年轻同志再进行编写,也形成近百页的报告。第二次编写完成后,先生再用红色的蘸笔进行精修改,修改后再次进行讲解和分析,要求进一步完善。之后年轻同志根据先生要求第三遍完善,这次先生再在本子上利用铅笔进行修改,形成最后是正式的本子,并要抄写出副本。是年轻同志科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水保牧草试验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对牧草生长状况的观测工作,测量每种草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测量,测草时必须在中午12点~2点之间进行,特别是夏天牧草组进入小区,一干就是5~6小时。从春测到秋,几乎坚持每天实地观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论酷暑严寒、雨天或晴天,同志们几乎天天都在试验地进行观测、记载,先生有时头晕、鼻子出血,用凉水洗一洗,继续工作。

王笃庆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对于科研和学术问题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他带领的牧草组共10多人中,经过他的指导和引领有不少人先后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大多成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三、成果丰硕,自身修炼为水土保持牧草的学术大家

王笃庆先生及其带领的团队实现丰硕的科研成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与和群众一起搞水保高产“三田”(梯田、坝地和水地),不断总结“三田”的高产稳产经验,推广优良品种,并写出了“三田稳产调查报告和水坝地间套种技术论文。80年代之前搞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写出了“陕北黄丘区营建草地途径和草种选育标准”并到外地进行咨询调研。后来,特别关注水土保持草种沙打旺,由于其在陕北及内蒙存在着晚熟、产籽量小的情况,对水保工作产生不利于推广情况。为了选育出适宜的品种,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畜牧研究院、陕西农科院土肥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经过六代选育选育出早熟沙打旺系新品种,不仅具有抗逆特性,也具有早熟、产籽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水土保持、环境绿化、牧草饲料、养地肥田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据当时统计截至1989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67万公顷,在华北地区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取得经济效益达3亿多元。

王笃庆在试验田中观测沙打旺生长情况

同时,先生也看中了优良牧草小冠花,他与中科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开展多变小冠花引种和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选育,很快小冠花就在陕北地区得到广泛栽培。经过王笃庆先生多年调查研究、精心培育、试验研究,选育出了多重适应本地区生长的高产、稳牧草品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笃庆先生先后撰写具有很高价值论文、专著和学术报告,先后有37篇论文,发表在《中国水土保持》、《人民黄河》、《黄河建设》《全国草木栖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等刊物。他的小冠花、沙打旺、紫花苜蓿和草田轮作等先后获得了黄委会科技成果奖6项、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发明奖1项。荣获黄河系统“劳动模范”。被收入“中国发明协会编著《当代中国发明大辞典》中。历任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高级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并兼职陕西省榆林地区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绥德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西北地区水土保持牧草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治黄事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王笃庆先生获黄委劳模照片

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更重要的是留下他的无私奉献,襟怀坦白,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培养后辈的科学家精神,他是一位卓越水土保持科学家,我们缅怀他把毕生精力献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奉献精神。

文/党维勤(作者系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工,正高级工程师,硕士,陕西绥德人)


原文见原文链接或: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1273191/rmh31273191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ndghw
    ndghw 沙发

    向水土保持前辈致敬!

    2022-09-22 08:30: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25 万条内容 · 14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新闻联播: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报道陕西淤地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九省区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金秋时节,九曲黄河蜿蜒穿过中华大地,两岸绿意绵延、林丰草美。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省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到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下规矩、划定红线。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