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如果失去这些“小店”,城市不过是“大而无趣”

如果失去这些“小店”,城市不过是“大而无趣”

发布于:2022-09-13 11:36:13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0 14

来源:建筑师疯人院

|

作者:本哥

[复制转发]

一座大城市,如果小街区、小店都消失殆尽,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无论是对于那些定居在一座城市的人而言,还是短暂的旅行者,真正能让你沉浸式体验到在地气息的,不会是人潮如织的景点,而是一个个小街区和小店铺。


大量城市规划理论和居住者的实证,都逐步指向了上面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依然不够重视小店经济—— 相比起来可能更看重首店经济,或者大店经济



     




   

小街区和小店太重要了!

   


以1933年提出《雅典宪章》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新建筑”学派,主张把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居住、休憩、购物、工作各在一边,其后遗症是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活力越来越弱。


这样的理性的幻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出版后,宣告“破产”。


   

简·雅各布斯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雅各布斯激怒了学界。“他们批评这本书是没有任何建筑规划研究背景的妇人的唠叨,他们抱怨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


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同感),竟然颠覆了以往的城市规划理论,也几乎改变了美国城市的发展方式。


   

纽约街头的一家独立书店 / 摄影:牧之?一筑一事


“她敏锐地提出 ‘街道眼’(StreetEye) 的概念…… 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 ,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为什么这本书在最近二十年的中国屡被提及?


因为中国正在完成一项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很多人担忧我们会重蹈覆辙,而事实上的情况并不容乐观。


   

重庆朝天门 / 摄影:Simon?ZSDC


抛开理论的探讨——恰恰是理论探讨的桎梏让人们忽视了真实体验的重要性——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那些小街区和小店铺。


那些“没有生活”的设计师, 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去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科学的共通之处应该是都需要“实验”,而设计师的实验就是 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因为 设计的本质是在设计某种生活状态


全球疫情爆发,已经让数不清的小店铺濒临倒闭,单从城市经济的角度而言,这并不算什么——毕竟这些店铺为当地的税收并无太大贡献——但我们可能的损失远比看见的更多。


   

郑州野狗商店DOOGHOOD BOOKS 第二家店来到了成都 / 摄影:邹邹?ZSDC


不妨 一座城市视为一个品牌 ,事实上很多魅力城市确实是一个品牌,那么城市中总有一些部分是为品牌价值赋能的,而不是侧重于直接的短期的经济贡献。


正是这些部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 软实力 ,也是最难复制和超过的部分。也许“小店经济”应该改名为“小店经纪”,因为 他们经纪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品牌力



   

小街区小店的三要素

   


小街区的小店,怎样辨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是什么?我们需要让更多人能发现小店、爱上小店。


顺便说一句,对于真正的小店,我每次逛进去,都特别想买买买,要用行动支持他们。


   

位于上海新晋创意街区现所的In the PARK mall / 摄影:小雯


No. 1:有魅力的街区,一定要居住、办公与商业功能融合


能看见买菜路上的主妇,杵着拐杖的老人,嬉闹的小孩,街边有三两熟人碰到了正在聊天……这些画面都会让你进入一家店铺的感觉,跟商场和综合体完全不同。


这可能是一种安全感,也是一场活生生的生活秀。尤其是你到了外地,听到的不是景点里南来北往的口音,而是当地最地道的方言。


如果还能路过一个菜市场,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成都玉林综合菜市场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大型写字楼附近的餐馆往往很无奈。他们一般只做中午的生意,晚上零零散散有些人,很早就打烊了。白领们下班就得马上赶地铁或开车,才能早点回到很远的居住区。


这大概就凸显了上海老法租界的魅力,一些并不是很大的办公楼穿插在老街区里,于是有人选择租住在附近(哪怕租金贵点),下班逛着小店就回家了。


有人住在附近,有人在附近工作,这种街区的小店会或得更从容、更真实,也更容易与消费者建立某种互信关系。


哪怕你真的就是旅行者第一次进店,店员也真的会让你有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高级时装品牌小着XIAO ZHUO位于上海武康路的线下体验店 / 摄影:小雯


No. 2:时间的痕迹和自然生长的状态


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一家崭新的店开了,旁边可能是一家开了十年的面馆或诊所,这样的街道店铺立面,逛过去就像在看一场生动的生活艺术展。


新邻居和老街坊,一家家店铺开张和关门,乐得其所。


如果你到一座城市短暂的旅居,一定要想办法住在这样的街区。在台北可能是忠孝东路、仁爱路,在上海可能是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在武汉可能是黎黄陂路、兰陵路,在成都可能是玉林,在广州可能是东山口,在东京可能是代官山。


   

由开锁店改建而成的海南Matata Coffee / 摄影:枕寒


No. 3:主理人/店主才是全部


另一个把小店与商场的连锁店区分开的,就是主理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正因为主理人与品牌持有企业的CEO不同,导致两种店铺虽然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同样的买卖行为,但背后的商业逻辑很不一样。


小店主理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规模化的愿景,他们会在提高客单价和利润率上花点心思,同时以小店的实体空间支撑更多的一些事业,比如主理人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家居买手,或黑胶唱片藏家。


   

服装买手店CLAP、生活方式买手平台a:b、咖啡品牌Sunset联合打造的位于成都镗钯街的新店 / 摄影:邹邹?ZSDC


由于不需要向股东和年终财报负责,主理人开店自然就更松弛,也更容易做出一种“手工”的感觉。


即使在疫情的摧残之下,我依然认为小店的生命力会更强,因为主理人更容易通过自媒体做出线上店铺或IP周边,从单一品类走向生活方式品牌,并且小店的经营成本,相比连锁店动辄数万平米的店铺面积而言,还是相对可控的。


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大量小店还是由于经营问题倒闭了,或许是因为生命力不够强,或许是因为消费市场不够成熟,就像非常“刚需”的火锅店,整体发展依然不错,甚至有的在疫情期间还逆势增长了。


大家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必须吃火锅,甚至要吃更多火锅“报复”社会。


   

街头青年火锅店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小店的主理人,我认为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经营力很强的创意人。 MONOCLE  出版过一本合集(《The MONOCLE Guide to Shops, Kiosks and Markets》),介绍了全球多个城市的100家小店(MONOCLE 100),还附上了一些评论文章和如何开店的经验分享。


MONOCLE   100 章节第一句: A shop says a lot about a place .


     
     

《The MONOCLE Guide to Shops, Kiosks and Markets》/ 摄影:牧之?一筑一事


这本书每家店1-2页,除了文字内容、店铺空间和产品照片,尤其绝大部分附上了主理人的照片介绍,看到那些面孔,你当然意识到了,每家店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不同背景的人。


对店铺类别的呈现,让人觉得新鲜,因为这些店铺往往无法归类。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咖啡馆、裁缝店、书店、艺廊、餐厅或者是daily needs(类似于Lawson、Muji)。


更多走进这样的小店,真的就像在 阅读一本本旧书 ,甚至你还可以留下几行注脚。


   

闹市中取静的成都首家新型先锋画廊GALLERY LéGUME / 摄影:邹邹?ZSDC



   

小店需要救吗?

   


有一个关注上海小店的公众号叫“跟俞菱逛马路”,记录了很多上海小店令人担忧的现况。最早广受传播的一篇叫《抢救上海小店!》,早在疫情前的2019年1月就发表了。


可想而知,疫情为本来就逐步淡出视野的小店又送上了怎样的一击,而#抢救上海小店 的tag已经更新了19篇,小店的生存每况愈下。


作者俞菱说:“ 抢救10年+小店,就是抢救我们前十年的集体记忆 。”


   

上海美式复古风格的FRANK’S STORE / 摄影:小雯


经济下行时,大家想到救市,比如股市、楼市,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似乎是与GDP和普通人的收入关联性更强的领域。


小店要怎么救呢?


鼓励私人房东减免房租?政府租金补贴?号召消费者多从网上购买小店的产品?让人绝望的,是人们正在用脚投票,让更多小店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多元的街巷场景 / 摄影:邹邹?ZSDC


小店的生存问题 可能需要放到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上看 ,其实那些真正与所在社区息息相关的社区小店(哪怕是一个水果店、卤菜店、杂货铺),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如果街区成为“网红街”,店铺成为“网红店”,这件事本身会让小店有些变味,因为这意味着随之而来更高的租金(甚至比综合体还高),以及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营业额。


一旦因为各种原因,街区和店铺不那么网红了,而租金又高企不下,当然就很容易失败。


   

多元的街巷场景 / 摄影:?一筑一事


也许小店就应该由这些要素构成:


小街区的低租金、相当比例的的熟客、不大的营业额但是利润可观


不可否认,一些追求流量和营业额的小店,也为自己埋下了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隐患。


   

位于北京国子监街42号的家居品牌“失物招领” / 图片由失物招领提供


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一下,那些依然存活下来的小店,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


我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失去那些小店的?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1487 条内容 · 1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3死9伤、18人8家单位被问责!由杆件失稳导致的屋面结构坍塌事故调查处理结果公布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