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

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

发布于:2022-09-05 16:43:05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0 5 [复制转发]


  
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

Between Industrial Remains and the Green—Research on Public Perception of Rewilded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撰文

魏方*/WEI Fan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陈鲁/CHEN Lu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昝鹏/ZAN Pen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本科生

曹旭卿/CAO Xuqin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张宁/ZHANG Nin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 2022-08期  P36-41


本文引用格式:魏方,陈鲁,昝鹏,等.机器与自然之间:后工业景观再野化的公众感知研究[J].中国园林,2022,38(8):36-41.


摘要: 腾退的工业用地 城市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风景园林;再野化;工业森林;景观感知;眼动实验


Abstract: Vacated industrial sites provide the potential for urban ecological regeneration and the rewilding of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s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along with the regeneration of new urban wilderness.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contains an antagonistic "industrial-natural" dual dimension and public acceptance and "positive-negative" perceptions can serve as an evidence-based basis for its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virtual scenarios of rewilding are constructed with five variables: plant heights, percentages of relics, degrees of rewilding, proportions of hard green areas, and degrees of succession. The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natural" elements and the degree of artificial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on public perception was analyzed by sorting out scale research and eye movement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 acceptance of higher percentage of greenness, moderate rewilding and spontaneous succession is higher; industrial element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public preference; "industrial-natural"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sitive-negative perceptions, and visual attention data are somewhat correlated with public perceptions. Based on a human-factor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ecological and industrial metaphors on the public in the post-industrial rewilding scenario,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how to utilize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potential of industrial land regener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wilding; industrial forest; landscape perception; eye tracking experiment


在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中工厂搬迁后的工业废弃地、低使用率或闲置棕地,为扩充再开发成为城市绿地与公共空间提供了巨大可能性。一方面,通过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存的历史价值得以彰显,场地的工业文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后工业景观中的植物景观与自然环境本身会使人感受到放松与精神恢复。由于棕地与工业用地更新改造需要依靠巨大的公共补贴与资金支持而对其开发形成限制,废弃的工业场地在长时间无人干预的作用下,自然演替出物种丰富度高的生境,形成工业遗迹与自然生境并存的现象。我国众多工业用地的废弃和社会公众对野性自然的日渐渴望,为再野化实践带来了重要机遇,再野化的改造理念使提升“自然度”与“荒野感”成为处理工业用地更新问题的新思路。


对工业用地特定区域荒野程度的提升,具有更多人为观念的投射,“新型景观”(novel landscape)、“弃地自然”“第四自然”也在这一语境中突显出“具有人主观意愿的一种可被整合的第三自然”特性。一定程度的人工管理(cultivated)与无人管控的自发性(spontaneous)生长状态重新组合了城市绿地,促进了发展生态景观和满足以人为中心的绿化要求之间的平衡,最终形成人为意愿塑造的荒野(intended wildness)。在循证设计思路影响下,人因工效学研究的介入作为一种研究公众感知的新思路,从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发,为改造现有城市工业废弃地、提升设计品质提出了新的可能。


研究将核心研究问题定义为不同要素指标如何影响人的价值感知结果、视觉关注方式,以及视觉关注如何影响公众感知及偏好。研究针对20类不同的后工业景观场景,进行量表设置:包括不同场景的积极-消极感知,与不同场景的评价偏好。同时,利用DeepLab v3+空洞卷积神经网络分割模型对样本进行兴趣区(AOI)划分,利用Tobii Fusion眼动实验平台进行视觉关注研究与后续相关性计算,提取了首次注视时间(TTFF)、首次注视持续时间(FFD)、FFD 与TTFF差值作为视觉吸引研究的重要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植物高度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感知的贡献最大;工业遗存占比与“污染风险高”“视觉效果差”消极感知相关较高;硬质绿地占比与污染风险感知相关;再野化程度与“有自然野趣”、视觉效果差与不安全感知的相关性最高;植物演替丰富程度对充满新奇感与生物多样性两种感知影响较大。此外,与积极感知相关性较高的是植物高度与再野化程度;与不安全感、可进入性最相关的是植物的人工干预程度;与污染风险的感知最相关的是绿地率变化;视觉效果差的感知与再野化程度和工业遗存占比相关性最高。


眼动热力图显示注视热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业遗存上。具体来说,针对不同植物高度,图中对工业元素的注视范围和注视时长也逐渐集中,植物对空间的限定加强了视线中工业遗迹的中心地位;随着不同工业遗存占比增多,人们对工业元素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针对再野化程度即不同人工干预程度的植物类型,被试的注视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元素上,规则式种植被注视程度更高;4)针对绿化面积的变化,热力图显示指引性的线性铺装道路吸引被试关注。当铺装面积增大至无方向引导时,被试的关注转移到自然元素;5)随着植物种类的不断丰富、演替程度增高,集中在工业元素上的注视兴趣逐渐向自然要素分散,植物层次和色彩的丰富度也激发人们对场所其他要素的探索欲望。


   

图1 不同场景的眼动热力图


将重要的3个眼动数据与场景偏好进行相关性计算,通过将得分进行归一化进行图示,可以认为公众对后工业景观场景的偏好程度不仅与工业要素的关注程度相关,也与自然要素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关注程度相关(图2)。再野化程度影响着公众对后工业景观的偏好,适度再野化得到人的喜爱但野性程度过高又降低了偏好程度甚至引起负面感知,这与以往研究中对不同场景的荒野景观偏好研究结论一致。为确保偏好水平,绿地率应增高,而植物密度与形式可保持在适度水平以增强可进入性与使用体验。在遗迹与绿地之间的关系中,有学者使用植物对遗存“掩饰”(camouflage)和“遮罩”(masking)的作用表征了对遗存本身“可读性”(legibility)的干扰,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但影响幅度较小,与其他人工化场景具有一定差异。相比演替程度高的林木,以往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开放或半开放空间和规整的种植,荒野中不同结构的生境镶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不同演替阶段的持续共存,而这与基于视觉统一的审美偏好之间存在矛盾。其中关键点在于通过提供正面感知元素来体现“管护的迹象”控制“无序”并保留“非正式”的独特性。


   

图2 不同场景的“工业-自然”注视兴趣与偏好分析


从城市野境到工业森林,再野化的生态价值、场景审美价值与健康价值逐渐被人认可,它可以提供远离文明的“逃离感”,提升可感知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但其可进入性与游憩价值的构建,以及无法回避的风险感知仍给其发展和价值认同构建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研究在人因设计视角下研究受众认同,对“工业-自然”要素感知与审美偏好进行交叉分析,以期对保护利用方法形成反馈并对公众进行意识引导。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残缺的机器与盎然的绿色,可以构建出更加富有层次、质感生动又具有戏剧性的景观。


致谢: 感谢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针对弃地自然的概念解读对本文的启发,感谢清华大学曹越老师对本文的建议。感谢高嘉阳、蒋思嘉、樊懋、黄婷玉等同学在实验中的辛苦付出。感谢津发科技的科研支持计划对本研究的技术支持与帮助。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4.71 万条内容 · 2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设计选材 | 高性能环保材料——“竹钢”!

转自广州设计周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