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雄安新区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雄安新区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于:2022-06-20 11:13:20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2 13 [复制转发]


前 言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21〕24号),提出: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了加快建立健全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降碳产品价值有效转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同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挖掘和经济效益转化,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的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概括来说,雄安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应从低碳兴城、产业升级、绿色农业、淀泊提升、林草固碳、生态文旅六个方面实施(见图1)。
   


Part


 

低碳兴城,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雄安新区建设

(一)全面推进绿色建城
全面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新增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建立智慧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公共出行方式高效衔接。大力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车路协同系统,积极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统筹布局新能源汽车服务站点、综合能源站点,加快充电桩、加氢站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推进实施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引入绿色低碳理念,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将新区打造成为绿色建筑示范区。因地制宜提高新区绿色建筑和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引导选用绿色建材,积极稳妥推广装配式建筑。      
(二)构建绿色积分制度

研究制定绿色积分制度和落地措施,建立绿色积分管理平台,开发绿色积分个人应用APP。建立绿色积分消费使用系统和交易规则,推动绿色积分交易,制定支持绿色积分推广的金融和财税政策。探索绿色积分与个人信用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绿色积分商业联盟,为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提供消费优惠或服务,探索绿色积分与各类公共服务挂钩机制。

(三)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厚植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推行勤俭节约、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不理性消费。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积极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推广绿色采购,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强化绿色交通政策导       向,综合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有序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强化新媒体建设及运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文化宣教。      

 

? Part 


 

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产业转型

(一)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依法依规淘汰雄安新区现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引导传统制造业与新区工业设计、广告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拓展延伸,推动区域内服装、玩具、鞋业等传统制造企业发展“互联网+”产业新模式,开发智能玩具、智能服装、智能鞋等新产品,通过网络营销、社交营销等新模式打造企业品牌。

     
(二)推动绿色高端高新产业快速发展

严格执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加大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力度,支持以节碳、碳减排、碳利用为主的产业发展。高起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构建现代化高端低碳工业体系。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使用、资源再利用和减量化使用等。大 力支持环境治理技术、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新节能环保材料技术等绿色技术的创新。打造智能先进的数字化开放平台,推动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Part


     

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升绿色农业生态价值

(一)加强科技研发促进科技兴农

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建立雄安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资源保护(育)中心,加强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育种技术研究,创新种质资源利用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对接中国化工集团、中化集团、中粮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现代农业板块,共建农业生物科技创新的全球中心和世界级平台。

   
(二)提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引导设施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新区,建设一批高效现代农业设施园区,发展高技术、自动化、规模化的工厂型农业。对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和京津冀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立智慧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农田管理与生产基地智能管理系统,实施智能节水灌 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打造休闲农业基地,推动农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编制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对品牌命名、定位、理念、符号系统、渠道构建、传播策略等进行全面策划;建立区域公用品牌质量标准体系,运用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质量认证工具,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权威性;成立生态农业协会,创建覆盖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产品和企业数据信息系统,加强质量控制和授权使用管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和区域公用品牌进入与退出机制;采取“母子品牌”的运作方式,加快区域内优质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Part


聚焦淀泊,深度挖掘白洋淀水生态产品价值

(一)加强白洋淀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水生态系统品质  

有序推进淀区村庄搬迁、退耕还淀还湿、百淀连通工程,进一步优化水生态空间。加大岸线保护力度,着力打造河淀生态长廊,提升蓝色生态空间生态质量和服务功能。总结推广白洋淀清淤试点工程经验,合理划定淀区清淤范围,科学实施淀区生态清淤。综合运用湿地建设、生境修复、增殖放流等生态措施,重塑淀泊生境,提升生态功能,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到2022年底前,白洋淀规划水域360平方公里内的稻田、藕田和旱田全部退出,主要入淀河流汇水区生物拦截带全部建成。到2025年底前,入淀污染和内源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标准。“一淀、三片、九带”的生态空间格局 初步形成,生物栖息生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完整性基本恢复。生态景观重现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和北方大泽“华北明珠”风采,基本形成城淀共生共荣的风貌。

(二)深度挖掘白洋淀水生态价值,促进水生态经济效益转化  

在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养殖、生态莲藕、湿地观光等生态经济,实现水域生态治理向水域经济效益转化。依托白洋淀芦苇丰富的储量和优良的材质,在传统白洋淀苇编产业的基础上,实施科技创新,开拓芦苇画制作、芦苇装修装饰等芦苇深加工产业,打造独具白洋淀特色的“软黄金”。以“白洋淀鸭蛋”“白洋淀皮蛋”“白洋淀荷叶茶”“容城绿芦笋”等知名区域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通过展会展示、电商营销、自媒体推广、媒体投放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的品牌效益。


Part


     

固碳强基,加快推进林草固碳生态价值转化

(一)加强新区林草种植提升固碳能力

以白洋淀生态空间本底为基础,开展规模化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保育斑块,逐步形成衔接“太行山脉—渤海湾”和“京南生态绿楔—拒马河—白洋淀”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规模开展城市绿化,建设悦容公园、唐河河谷公园、雄安站公园、金融岛公园等公园群落和中央绿谷建设,科学规划游憩绿地、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休闲系统,切实增强城市生态品质。推进雄安北部郊野公园、“千年秀林”等重大绿化工程实施,采用近自然绿化及多种混交方式,建设大型近自然森林斑块,推动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防护及风向引导生态廊道等连接农田防护林网、环村生态廊道等森林系统建设,形成平原林网体系,实现斑块和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到2025年,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

   
(二)积极探索碳汇交易试点工作

以放开放活、增值增效、植绿增绿为核心,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业收益权,以市场化改革促进规模化经营,培育绿化主体、增加绿化投入、提高绿化效率、加快绿化步伐。依托城市公园等绿地节点和生态廊道建设“绿道+”经济带,链接整合产业园区、特色镇(街区)、白洋淀等周边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道+”新业态、新模式等城乡共享经济体,充分释放生态价值的裂变效应,实现国土增绿、林业增效、管理增收。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新区林地资源,适度开展森林游憩、生态康养活动。积极对接河北省碳汇交易体系,核算新区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及实现碳中和所需碳汇林面积,探索新区盈余碳与周边碳赤字县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加强对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造林固碳意识。

   


Part


     

生态文旅,打造高端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强化创新创意引领,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样板,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推动都市观光休闲、特色组团多元体验、古淀生态苑囿、都市花海田园、白洋淀荷塘苇海等特色产品开发。引导商务会展、未来科技、金融科创、教育研学、文化博览等高端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周边保廊沧石衡区域,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开创全域旅游“雄安模式”。

   
(二)深度挖掘历史和现代文化潜质

推动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历史红色文化交织交融,以白洋淀为核心,建设水利工程风景区、水文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雁翎队打包运船遗址、圈头烈士祠等革命遗址,深度挖掘红色元素。结合淀内村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仰韶、燕赵、北宋和明清等时期的造船、捕鱼、芦苇编织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瑰宝。加快淀区乡村旅游设施提档升级,整合分散的淀区旅游资源,帮助全域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三)塑造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

将白洋淀纯水村打造成北方水乡民俗特色村落。扶持若干品牌实景演艺剧目、大型歌舞剧目,形成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鼓励发展主题鲜明、投入少、见效快的中小型、特色类、定制类白洋淀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深入挖掘白洋淀文化内涵,提升和强化白洋淀旅游产品的休闲功能,落实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战略,深度挖掘塑造新区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把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打造新区旅游联盟与智慧平台

协同新区周边京津冀旅游圈层,共同打造新区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开发联盟,推动新区周边合理设置旅游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景区水电、安防消防、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强化文化旅游线路统一设计、统一标识及品牌建设等;建设新区文化特色旅游网站,开发景区云上游、云上博物馆等线上旅游服务;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公共数据库。

   


Part


     

结语

构建雄安新区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应紧紧围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主线,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雄安为目标,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及认证体系、价值实现支撑体系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生态优势品牌和特色产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打造极具雄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新样板。

来源: 水利发展研究  2022.05

作者: 刘来胜 夏成 高继军 劳天颖 王启文 吴佳鹏


  • 敬于才华
    敬于才华 沙发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挖掘和经济效益转化,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的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

    2022-06-20 11:57:20

    回复 举报
    赞同1
  • ndghw
    ndghw 板凳

    雄安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2022-06-21 08:58: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23 万条内容 · 1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部 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水利政策措施落地,现就进一步深化政银合作,推动政策性金融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