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2022景观水文教育与实践国际论坛总结

2022景观水文教育与实践国际论坛总结

发布于:2022-06-01 13:26: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0 2

来源:中国园林杂志

|

作者:论坛组委会

[复制转发]



 


2022景观水文教育与实践国际论坛于5月20至22日在云端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承办,同时得到了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等学术单位和《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包括特别报告、主论坛、圆桌讨论和青年学者论坛等环节,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的20位特别报告和主论坛报告嘉宾,13位青年学者论坛报告嘉宾与点评嘉宾做了发言,内容横跨风景园林、水利、环境、生态、艺术、规划等专业领域,以 “交叉、整合、创新”为主题,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探讨:1.景观水文学概念的界定,科学问题分析、研究目标与方法;2.面向现实挑战与需求的景观水文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3.基于跨学科思维的景观水文学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与课程建设。三天的论坛报告质量高、专业性强、交叉度深,体现了多专业、多视角、多尺度的特点。


论坛在建构景观水文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体系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理清了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景观水文学是一个极有前景的交叉融合创新领域,强调在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包括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环境艺术、区域/流域规划、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等)与水科学研究(包括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的交叉中发展出一种具有整合创新性的水研究与设计理论与方法,而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流域生态学、河流/湿地生态学等)为上述交叉融合创新提供了指导原则。


基于如上共识,景观水文学应瞄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与保护地、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长江大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等挑战及需求,通过提炼基础科研成果,廓清交叉技术框架,总结设计创新方法,夯实数据分析平台,以解决现实问题并实现涉水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应用实践与水科学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关联与响应性支撑为目标。


报告精彩内容回顾


特别报告2022年5月20日晚8:00-9:30


 

《Sustaining Rivers, Reservoirs, and Coasts into the 22nd Century》

G. MATHIAS KONDOLF 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

从河流地貌学出发,讲述了河流沉积物的重要性及其对水坝的生态影响。基于不同情景提出了多种评估大坝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通过湄公河案例阐述了河流沉积物的生态功能是支持农业、渔业等产业,也综合评估了建坝、挖沙等人类活动对三角洲的生态影响,最后提出了不同的河流生态可持续性管理策略。



开幕式2022年5月21日上午8:30-8:50


张悦 教授 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致辞

介绍了清华建筑大类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乡村、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居环境营造、协调和优化。水在广阔的人居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景观环境和要素。当前世界范围面临多样的水问题与挑战,我国也陆续提出多项涉水战略,如何应对和解决涉水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需多学科共同努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会一如既往支持景观水文教学与科研工作,以积极应对挑战,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杨锐 教授 清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 致辞

回顾了吴良镛先生早期提出建立清华大学景观学系时对大山大水保护的思考,劳瑞·奥林(Laurie Olin)讲席教授组引入先进课程体系, “景观水文”成为重要的应用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之一。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有很好的契机来推进景观水文研究。作为一个大有前途的交叉领域,景观水文需要多专业融合以及多学科专家“知”和“行”的不断创新,在中国“水资源”保护、“水家园”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主论坛上午合影



主论坛第一节


《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构建——基于数字景观的景观水文分析、评价与优化》

成玉宁 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肯定了清华景观学系在建系之初重视景观水文方向的前瞻性,并介绍东南大学从小尺度“水景”设计到区域尺度系统“水文”规划的思考,强调水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具有可量化表征的特点,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对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数字景观技术支持下的景观水文研究框架,介绍了建成环境中的蓝绿空间融合规划方法及实践应用。


《概念、研究与应用:基于文献综述与行业调查的景观水文学理论构建》

刘海龙  副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介绍了清华大学景观水文方向的创立、发展与阶段性成果。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知网文献梳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景观水文概念的起源及研究发展脉络,强调了其多学科交叉的属性。运用CiteSpace进行了景观水文方向关键词聚类、被引量和共被引分析,勾勒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趋势。最后基于景观水文视角对风景园林与水利、环境、生态等涉水行业专家进行调查访谈,提出了景观水文学的初步定义并分析其特征与应用前景,初步构建起景观水文学的理论方法体系。


《景观水文与土工实践:场地规划设计架构中水文和土壤分析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机会与限制》

林开泰 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ASLA),纽约注册景观建筑师(RLA)

风景园林师是美国景观水文实践的贡献和执行者,擅长基于生态理念管理雨洪。近年来推崇工程结构方式导致风景园林师在景观水文领域贡献减弱,这种困境或许中外皆然。纽约中央公园和百事可乐公司总部景观项目案例都说明风景园林师在环境营造和雨洪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景观水文教育和实践强调整地暨生态集排水技术与土壤学、水文学和地形学知识的结合,提供了面对上述困境挑战的必要策略。


《A Multi-Disciplinary Living Lab Approach to Green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Education, and Outreach》

吴竑 副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介绍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涉水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立的经验。介绍了Stormwater Living Lab校园实验室在师资团队、科研实践方面的工作,并指出当前美国绿色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挑战,综合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最后通过校级组织”水理事会“的建设和“水科学、政策和管理”跨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立,为目前涉水专业的多学科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主论坛第二节


《动态生命景观——洪水脉冲影响下的河漫滩生命综合体》

袁兴中 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河漫滩是河流景观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洪水脉冲的作用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形成了动态生态过程,基于此提出了河漫滩生命综合体的保护修复策略。科学运用洪水脉冲设计富有生机的河漫滩风景综合体,是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努力的方向。从景观水文学科研与教学实践出发,应该形成场地、实践者、教学团队的耦合关系,以洪水脉冲影响为核心研究河流动态景观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城市水面绿地的水文气象效应》

倪广恒 教授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  

介绍了“城市-水文-气象”的综合研究体系,包含陆气耦合机制、水热互馈关系、水气变化归因等,指出气候变化下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借助景观措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分析城市人为热排放对降雨落区、峰值的显著影响,指出城市开阔水面通过影响温湿度、风场进一步影响降水分布;通过开发绿色屋顶水热模型进一步评估推广城市绿色屋顶的绩效,并量化透水-不透水空间的拓扑关系以及模拟网格尺度变化对多尺度水文模拟的影响。


《生态水工学研究进展及其对新阶段涉水人才教育的支撑作用》

赵进勇 教高 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

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需要从生态系统视角重新理解涉水相关工作,推动水利与生态学科的交叉创新。生态水工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新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的原理与技术方法。行业之间需要相互学习请教,互相启发,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后介绍了河流生态模型和专项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景观水文规划探讨》

张莉 院长 中设设计集团深圳分院

指出流域规划实践应通过多专业合作,以集水区为单位来进行综合规划,这是景观水文实践的一个核心内容。列举了许多关于流域景观水文规划所涉及到的重要知识背景,如降雨峰值、不同类型的河道糙率、河流脉冲理论与泛洪区等等理论知识。从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视角出发,以不同尺度的实际项目案例说明通过多专业合作、精确的水文计算、生态模型的预测来进行项目实践,能够达到防洪排涝、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等多重目标。

 

主论坛下午合影



主论坛第三节


《The Art to Integrate Water Ecologies for Climate Resilient Liveable Cities》

Herbert Dreiseitl   DREISEITLconsulting

在进行水相关设计的研究与教学时应该以一种”fluid thinking”的方式去思考,通过观察研究自然中水的流淌方式可以启发涉水设计的方法。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河岸模型的建立,用色素更清晰观察水流的形态,探索水动力学的相关表现形式。设计师需要有整合性的艺术,涉水设计是关于运动与改变、平衡与弹性、适应与再生、艺术与美学的综合创作,不仅关乎工程也关乎美学、文化,设计时必须要有一种方式将这些方面的问题与目标都结合起来。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际景观水文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

冯潇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景观水文是一个宏大的语境,关联广阔的研究范围和大量交叉学科,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了景观水文学科体系探讨。通过分析风景园林学、水文学的相互关系,明确景观水文学科研究对象为人居环境中的水问题及人居与自然环境交叉系统中的水问题,归纳出包含原理、方法、应用三大类的学科结构。并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近10年的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来分析相关研究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再思考》

白伟岚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管理机制问题造成项目符号化、综合效益欠佳、不可持续性的问题突出。因此,作为承担重要角色的风景园林师需要有规划师的宏观视角和多专业融合的思维,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扎实推进蓝绿灰协同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景园林师应秉持以水定城,营城理水的理念,融汇古今理论技术,以水脉彰显城市特色,巧妙解决海绵实际问题,突出海绵对自然山水保护修复的价值,从而营造城市新格局。


《非常体验:小尺度水景设计实践》

张东 景观设计师 张唐景观合伙人

归纳了小尺度水景观设计实践中的4种设计思路:生态、文化、物理与体验,并通过长沙山水间、苏州樾园、成都云朵乐园、苏州公园里4个实际案例分别加以说明。最后认为景观水文教育的核心也正在于这4个方面的融合,从水文生态知识与技术、水文化、园林文化和内在智慧,通过以现代水生态技术知识为支撑,使用软件等模拟推敲水体流动模式,结合传统园林文化,满足各种体验、观察与感知的需求。



主论坛第四节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到示范》

贾海峰 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面对生态文明下应对城市内涝、水污染、生态退化及热岛效应等需求,回顾了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背景、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阶段。介绍了海绵城市试点成效、国际影响力提升、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行业团体成立等成果,也总结了海绵城市试点的经验教训:本地化参数缺失、工程间衔接不畅、管理运维与评估机制不完善,最后指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的开展面临的挑战。


《空间机制:水文学知识介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媒介》

岳邦瑞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视角下景观水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关注景观格局控制下的水文过程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最终指向涉水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方法,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水文向景观,科学语言向空间语言的转译。为此提出“空间机制”的概念——特定空间格局与特定功能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景观水文的空间机制在于构建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关联方式,以“曼宁公式”为例分析了空间机制可以成为将相关多学科知识介入景观规划设计的桥梁。


《学科融合的水生态修复与智能化支撑》

汪洁琼 副教授 同济大学

在国际和国内危机与需求的背景下、结合当前新工科与新农林学科融合趋势下,规划设计师的角色和使命应在空间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和智能化的提升。介绍了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的多学科团队以及研究领域,通过课程共享、人才培养、实验设备搭建、实践合作、奖项申报等方式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三水合一”理念实践,数字赋能可以为生态实践带来新的可能性。


《面向现实挑战与需求的景观水文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发展》

赵欣胜 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所  

结合自身经验指出目前的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中存在景观、水文和水质三者之间缺乏融合,而设计应因地制宜,基于自然理念实施统筹综合治理。介绍了北戴河新区生态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南长垣人工湿地两个案例实践经验,对景观水文课程提出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理论学习结合实践课程环节、加强机理研究和模型定量计算等建议。


《景观水文相融合的思维转换和设计实践》

吴昊 总经理 首席设计师 瓦地设计

景观与水文具有“相通性”和“相同性”:在尺度上都具有连续性,在过程中都具有动态性,在空间结构上都具有适应性,且都具有“生命特征”。景观设计与水科学、生态科学的隔阂在当前行业思维中广泛存在,应进行思维转变:从景观专业看,如何从形态的科学逻辑角度将景观设计与水文结合;从水专业看,需要重视当前城市水系统迈向整体、动态、韧性的方向。治水智慧:应向“水”请教,研究学习水的特性、本身规律是关键。



青年学者论坛


刘海龙致辞 长聘副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分享了设立青年论坛的初衷:景观水文仍是一个年轻的领域,青年学者在建立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期待青年学者们的贡献,推动景观水文的更大发展。随后介绍了两位点评嘉宾:西安理工大学的侯精明教授与北京林业大学的郭巍教授。


 

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青年论坛第一节


第一节青年论坛由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青海大学讲师孔繁恩主持,共有六位青年学者发言,围绕绿色基础设施、河流生态修复、雨洪管理等话题。

广州大学副教授王墨围绕城市景观水文的韧性增强路径阐释了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等内容;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戈晓宇对半湿润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功能优化进行了介绍;清华大学博士生周怀宇介绍了2D-1D模拟对极端降雨情况下城市汇水区的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钱芝弘通过案例研究了乡村环境下雨洪管理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吴明豪介绍了基于河流景观演变模拟的永定河北京段的生态修复研究;清华大学博士生张益章介绍了自然流淌河流的空间识别和生态系统服务流制图方面的研究。



青年论坛第二节


第二节青年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戈晓宇主持,共有五位青年学者发言,围绕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古典园林水景观等话题。

清华大学博士生、青海大学讲师孔繁恩对“水文化遗产”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长沙理工大学讲师曹盼从河流动力学角度出发对避暑山庄的水系营建进行了剖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史斌斌以运河河工图为例介绍了景观水文的地景文化经验基础;同济大学博士生唐封强分析了文人园林中水文景观的审美内涵;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严艺薰以清代岷江中游流域为代表分析了“川主”祠庙的人水互动模式。



嘉宾点评


在青年论坛第一、二节结束之后,分别由两位嘉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中侯精明教授认为水文和景观是相得益彰的,水是景观的灵魂,景观为水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本底,将景观和水文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总结


刘海龙 长聘副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2022景观水文教育与实践国际论坛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成功举办,来自风景园林、水利、环境、生态、艺术、规划等多背景的学者、实践设计师、在校学生共聚云端,聚焦景观水文学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课程建设的发展前沿,就构建景观水文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与明确景观水文学的实践应用需求达成了学科与行业共识,也为未来发展初步理清了路径。

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背景下,在中国生态文明、国家公园与保护地、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长江大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需求下,清华大学将与兄弟院校和行业组织一起,砥砺前行,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景观水文学术共同体”的使命!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4.58 万条内容 · 21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东诸城恐龙主题公园设计构思

东诸城恐龙主题公园设计的主题为“恐龙”,诸城恐龙化石资源极其珍贵,本土产出而非舶来品,恐龙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不仅是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更是打响龙城品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科普历史文化知识,保护地质资源,宣传城市品牌,怎样将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是本设计的初衷。 1、设计理念 (1)根据原有地形地貌、道路和建筑位置,进行合理布局规划设计,做到因地制宜。 (2)园内小品建筑与原有建筑相呼应,突出恐龙主题,使恐龙元素贯穿全园,统一主题风格。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