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这座寺院,保存着中国唯一的五代寺观壁画,也是中国古建筑史的分水岭

这座寺院,保存着中国唯一的五代寺观壁画,也是中国古建筑史的分水岭

发布于:2022-05-19 15:46:19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0 12

来源:建筑史学

[复制转发]



 

△大云院五代后晋天福三年七宝塔石刻

>  >  >

治平顺 大云院 位于长治潞城区境内的浊漳河谷地,浊漳河北岸石会村以北的山坳处。浊漳河谷地以泉闻名,大云院与河谷大多数寺庙一样,也选址在泉眼附近,方便群众活动。该地流传的“七十二股倒流水” 的俗谚正记述了石会泉群中村子下方河床北岸的十几处泉眼。

>  >  >

寺庙创建年代为五代 后晋天福三年 ,目前寺内五代建筑仅有正殿弥陀殿留存, 其寺内西南角的天禧四年“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载此殿建于后晋天福五年,即943年,仍去唐不远,特别是其较为规整的做法,可看作晚唐一系在五代的延续。


>  >  >

大云院既然为“院”,规模自然要大于一般村级佛堂,又有 奉景 这样的大师坐持,其建筑形象颇可观瞻,奉景一生足迹,北起幽州、南达南岭、止于上党,他在浊漳河谷内的建造、讲法活动,是唐末五代时期南禅北传的缩影,或许他有机会将岭南禅寺制度和幽州、忻代、岭南的建筑形象代入浊漳河谷,故形成了大云院极为超前的建筑形象。


角梁上的烈烈唐风

   

>  >  >

       角梁又称“阳马”,何晏《景福殿赋》:“爰有禁匾,勒分翼张。承以阳马,接以圆方”,“禁匾”,即- 匾附,角梁上的短椽木,而阳马的结构、造型的选择则直接决定了角翘的气质,进而能深刻影响建筑的整体格调,故不可小觑。


>  >  >

     大云院弥陀殿角梁仍为唐风浓烈的斜置大角梁,故角梁下垂角度较大,檐口弧度较小,整体较为平直庄严,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是这根长达两椽的角梁后尾。


>  >  >

      大云院为典型的“歇山顶”建筑, 歇山又称作“厦两头”,按宋《营造法式》:“ 凡厅堂若厦两头造,则两梢间用角梁转过两椽(小字注:亭榭之类转过一椽。今亦用此制为殿阁造,俗谓之曹殿,亦曰汉殿,亦曰九脊殿)。 ”故《营造法式》其实提出了两种歇山模式,一种叫厦两头,一种叫九脊殿,厦两头用于厅堂,角梁需转过两椽,如果用此制为殿阁造,则又可以成为九脊殿,据此还可知,殿阁歇山转角,角梁其实应该多长一架,转过两椽,“今用此制为殿阁者”,则指其角梁也可以用厅堂角梁转过两椽的办法。


△江南系披厦两架的厅堂,角梁转过两椽--保国寺

>  >  >

       按《营造法式》中殿阁与厅堂的区别,似乎从地域上理解更合适,《营造法式》中厅堂做法多来自于南方,考宋元江南厅堂,厦两头造,角梁如保国寺,基本全部转过两椽,而北地宋以来殿阁,至少宋官体系内,由于丁栿上系头栿的普遍使用,殿阁角梁皆大多仅长一架,转过一椽皆可,但若 上溯到唐代,则大型歇山殿阁两山基本均收一间,梢间宽若以220分°上下为记,则角梁毫不意外的也均需要转过两椽。 如此一来,角梁转过一椽或两椽,从时代上理解则更为合适,南方厅堂滞古,角梁均转过两椽而后尾扣搭平槫,北方由于山架、系头栿的出现,山面完成了从收一间到收半间的转变,角梁均仅需要转过一椽,而转过两椽的“九脊殿”,则可看作为江南滞古做法对北地殿阁的反哺。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结构与角梁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结构与角梁

>  >  >

     再回到大云院弥陀殿,其角梁后尾绵长,转过两椽直接搭在上平槫上,虽然配置了山架,但收山仍较大,大于半间而接近于一整间,这种做法可以与如独乐寺观音阁、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这种晚唐以来的唐、辽式大型歇山建筑相印证,大云院弥陀殿角梁转过两椽,是唐以来大型歇山建筑转角做法的真实反映,大云院弥陀殿虽规模较小,面阔仅三间,但其做法与浊漳河流域五代以来小型佛堂截然不同,而与唐代“角梁转过两椽”的大型歇山做法紧密相连,这在河谷、乃至整个长治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弥陀殿的角梁转过两椽,搭在大角梁之上,对建筑外观的直接影响是翼角更加平缓,檐口曲线更加温和而庄严,屋顶如伞盖一样,掩蔽着庄严的建筑本体。




拍案叫绝的对施下昂

   

>  >  >

     大云院次间补间铺作并没有坐于次间正中,而是要更加紧挨转角,虽然外面看着比较奇特,但只要进去端详,一切便恍然大悟,其次间补间后尾与独乐寺山门、崇明寺中佛殿一样,共同与转角铺作后尾承托平槫节点的重量,促成这种做法的原因可能是这类建筑 虽然结构上等同或接近于殿阁,或者是简化殿阁,但由于柱网配置原因,始终未能用递角梁来承托平槫交点的重量,不得已只能用补间后尾来辅助承担平槫交点的重量。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铺作与角昂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铺作里跳下昂

>  >  >

     但大云院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转角后尾,即罕见的五代“内外对施下昂,大云院本身铺作以五铺作双抄为主,仅在角华栱头跳上施华头子,再于二跳位施下昂,下昂后尾伸至转角里跳、次间补间后尾在下平槫之下的共同节点,并承托下平槫交点,而从转角后尾之下,又有一个里跳下昂,其后尾斜向上抵在角昂下皮,昂尖斜向内悬挑平槫节点,这样转角里跳下昂即与角昂保持了互相抵牾、互相借力的巧妙平衡关系,平槫交点的荷载先传至角昂后尾,角昂后尾的力则通过里跳下昂后尾抬起里跳下昂挑斡,里跳下昂则将这种下沉的重量转变为上抬平槫的力,从而消解角部下沉的重量,可谓十分巧妙。



△大云院弥陀殿转角铺作对施下昂之剖面




眼花缭乱的驼峰与翼形栱

   

>  >  >

       驼峰本是叠枓抬梁下的一种抬高梁架高度的木刻垫块,大云院的驼峰除了常见的梯形、还有内凹分瓣型,浊漳河系卷草型等等,可谓集早期驼峰之大成,除此之外,大云院还善用翼形栱,不仅在外檐补间令栱位置用翼形栱,还在各处驼峰之上与斗栱组合使用了大量有如新月形的翼形栱,令人瞩目。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与翼形栱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与翼形栱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  

△大云院弥陀殿翼形栱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与翼形栱  

△大云院弥陀殿翼形栱  

△大云院弥陀殿驼峰  

△天台庵平梁之上的驼峰

>  >  >

      大云院弥陀殿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保留了极为珍贵的五代建筑做法,此外,殿内还有国内唯一的,还留存在寺庙殿堂之上的五代壁画,描摹极佳,等待着您去探寻。




国内唯一的五代壁画

   

>  >  >


大云院以弥陀殿内留存有五代壁画而闻名于世,是迄今所知我国古代佛寺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弥足珍贵。弥陀殿宽深各三间,为単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原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后遭毁坏;殿内四壁壁画仅余东壁、北壁东隅和扇面墙正背两面的少部分,主要内容为维摩经变、净土变,体现出禅宗、净土宗合流的特点。  



大云院观世音菩萨


东壁为依据《维摩经》绘制的维摩经变(经变是指根据佛经经文而绘制的图画或书写的文字,以便于通俗地向教众展示教义,或称变相、变文)。《维摩经》自唐末流行,被奉为禅宗重典。据《维摩经》,维摩诘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是毗耶离城富有的居士,自妙喜国化生于此,委身在俗,辅助释迦牟尼教化,通晓大乘佛法,深谙佛教哲理,富有雄辩之才。佛请弟子们去拜访维摩诘,但弟子们怕辨不过维摩诘而纷纷拒绝,只有文殊菩萨最后勇敢应命,两人一见面便展开了旷日持久地论战,二尊相演“不二法门”。这段佛经故事被惟妙惟肖地绘制在墙壁之上。



大云院大势至菩萨


自顾恺之创“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维摩诘像后,这一形象便成为后人绘制维摩诘像时参照的经典粉本。至盛唐,敦煌壁画显其辩才而隐其病态,呈现为“凝神聚眉之态,倾身思虑之状”。画面上,维摩诘面容漫漶不清,只见其穿居士服装,手持拂尘,坐于设有幔帐的坐塌上,身体前倾,心若所动。文殊师利居于南侧,结跏趺坐,戴华冠、佩璎珞,面相端庄,举止文雅。在维摩诘与文殊身后,有菩萨、天王、神将、罗汉等,凝心注目专心倾听,或许被双方的精彩辩论触动了心弦。案侧香积菩萨手捧盛满香饭的香钵,正在凝神供奉。整幅画面线条勾勒之流畅,色泽晕染之得当,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之精妙,跃然墙上。



大云院香积菩萨


《维摩经观众生品》云:“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画面上隅,山峰迭起,楼阁重叠,祥云缭绕,宛如仙境。两位飞天乘云翱翔,身躯颀长优美,衣带飞舞飘逸如满墙风动,令人醉心不已。



大云院飞天



大云院飞天


弥陀殿扇面墙正面当心的壁画残损严重,从其边缘处残存的背光图案来判断,应为原来殿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塑像背面的衬景,背光两侧绘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扇面墙背面绘西方净土变。画面两侧上隅布满楼台亭阁和伎乐飞天,佛、菩萨、供养人等列置其间,布局得当、秩序井然,展现出西方净土世界宁静祥和的氛围。



大云院诸菩萨众及亭台楼阁


弥陀殿五代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各异,但描绘准确,神态自然,以细笔勾勒为主,具有一种生动饱满的气势。而作为背景的亭台楼阁、山水林木则不用细笔,多侧锋用笔,带有典型的写意风格,可谓“满壁风动”。人物是实,山水为虚。唐代之前,人物始终是绘画的主题,山水居于衬托地位,自宋代以后山水反客为主成为画家心目中最重要的主题,并且不再强调写实,而是突出表达情感意绪的写意精神。弥陀殿内壁画关于人物山水的处理,恰恰体现了由人物占主体向山水占主体的过渡,反映了艺术发展的趋势。


同时可以注意到,弥陀殿壁画上承晚唐“焦墨薄彩”的风格,着色较淡,可以看成是绘画史上由重彩向水墨的过渡。徐复观曾评价说:“唐代彩色革命的另一成就,是以淡彩代替浓彩。淡彩在颜色上的意义,与水墨完全相同。”弥陀殿壁画以淡彩为主,兼用晕染点缀,线条呈现出粗细浓淡的变化,仍存有唐风,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标示着一个新的绘画时代的到来。 


大云院擎花天女


大云院侍者


大云院侍者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4.98 万条内容 · 11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的终极秘密!北京的老城区!

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城市, 这里也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传说和秘密。今儿个,咱就来聊聊那些您都不一定知道北京的秘密     1. 北京城建于何时? 最早的北京城是商朝时蓟国国都当时还是以广安门为中心的一座小城直到金朝才变成现在这样现在滨河公园里面还有一座“北京建成记”的碑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