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采暖供热 \ 热能与能量转换

热能与能量转换

发布于:2022-05-06 13:34:06 来自:暖通空调/采暖供热 0 7

来源:空调试验室

|

作者:杜如虚

[复制转发]

转自 广东科学中心

热能就是以热为形式的能量。

讲到热能,大家也许会想到火。

熊熊的烈火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不过,人类真正认识火 却只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什么是火?火是一个叫做燃烧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在被燃烧的物质达到燃点的温度时,火焰就产生了。火焰主要由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和氮气组成。不同的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有所不同,释放出的热能也不同。


古人们都知道火的重要。在古代中国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空气和火(earth, water, air and fire)四种元素所组成。在古波斯有敬拜火的祆(音“xiān”)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印度教和玛雅文化中,火都是祭祀中最重要的部分。


火能够产生热能,但热能却不一定需要火。例如我们在阳光下就能感受到热能。


人们如何利用热能呢?1698年,英国人托马斯·萨弗里(Thomas Savery,1650—1715)制作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当时英国正面临着制造军械的问题。英国是个岛国,国内的铁矿与煤矿都有大量的渗水,必须及时抽去。萨弗里是一位军械工程师,他设计了一款用蒸汽驱动的抽水机(图1),并找到机会向英王威廉三世展示(King William III,1650—1702),因此获得了蒸汽机的第一个专利。但萨弗里蒸汽机只能用于抽水,而且效率很低。后来他和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1663—1729)合作制作了纽科门蒸汽机(图2),效率有所提高,吸引了不少顾客。


 

图1,萨弗里的蒸汽机


 

图2,纽科门的蒸汽机


接着就是瓦特蒸汽机了。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图3)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渔村。他的爷爷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开了一家修船厂,同时兼任村里的法官和出纳。他的母亲出生于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瓦特幼年时身体不大好,经常要呆在家里,因此跟着父亲学习修理航海仪器。他原打算继承父业。但父亲早逝,自己的年资不够,因此就去伦敦学习了几年。1755年他回到苏格兰,在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开了一个修理店,修理学校的各种科学仪器与设备。当时正巧有一台纽科门蒸汽机需要修理。他潜心钻研,做出了一系列改进(图4),包括:

●把蒸汽机缸体与冷凝器分开(图4右下方),从而使得蒸汽机能做快速的往返运动;

加上了一个曲柄滑块机构(图4左方),从而使蒸汽机能够做连续的旋转运动;

加上了一个调速飞轮(图4中间),从而使机器的旋转速度基本恒定。


为了把蒸汽机推出市场,瓦特移居伯明翰,与两位商人合伙把这一技术商业化。他们提出了一个利润分成的方法:用户公司不需一次性付款,而是支付使用蒸汽机获利中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方面使蒸汽机可以很快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在数年内收回成本并持续赚钱。先进的蒸汽机技术结合创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他们生意非常成功,一时间名震全世界。蒸汽机催生了纺织机械、火车、轮船、金属切削机床和汽车等。这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因此彻底改变。


瓦特的年代是中国的乾隆年间(1736—1796)。瓦特的发明使西方的技术一举远超中国。

 

图3,詹姆斯·瓦特


 

图4,瓦特的蒸汽机


蒸汽机的早期研发只是靠实验摸索,并没有理论指导。首先对热力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著名的法国科学家约瑟夫·傅里叶(Baron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图5)。傅里叶出身于一个裁缝家庭,10岁时父母病故成了孤儿。他13岁考入军校。25岁时年成为军校的教授。1795年转到著名的巴黎理工大学(école Polytechnique)任教。1798年,他加入拿破仑的非洲远征,在攻占开罗的战役中,他身陷重围,拿破仑亲率卫队把他救了出来。1801年他回到法国,原想回理工大学教书,但拿破仑叫他到伊泽尔省(Isère)当省长。他只好去那里干了14年,直到拿破仑下台。他在当省长时继续做他的研究,并发表了著名《固体热传导》(On the Propagation of Heat in Solid Bodies)一文。文中给出了热传导公式:

 


这个方差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偏微分方程。为了求解这个方程,傅里叶提出了著名的傅里叶级数,说明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傅里叶级数来逼近。1815年傅里叶回到巴黎任法国科学院的秘书长,一直到过世。期间,他完善了他的热传导理论和他的数学理论(傅里叶分析)。同时,他尽忠职守,为法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傅里叶方法是许多科学与工程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图5,傅里叶


蒸汽机靠蒸汽驱动。蒸汽是流体,蒸汽机的运动是一个循环系统,蒸汽机是怎样工作的呢?另一位年法国科学家萨迪·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 1796—1832)(图6)首先创立了蒸汽机的理论。他的父亲拉扎尔·卡诺(Lazare Carnot,1753—1823)是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手下的军需官。拉扎尔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会微积分还能拉小提琴。他亲自教萨迪数学、音乐、历史、拉丁文,为萨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萨迪16岁时考入巴黎的理工大学,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1836)是他的老师,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de Coriolis,1792—1843)是他的同学。萨迪毕业后在法国陆军任工程师。

 

图6,萨迪·卡诺


1821年,他去探望流亡德国的父亲时听说了蒸汽机。1815年,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在滑铁卢战败。法国人认为是由于器械不如他人。许多人有志于研究科学技术,以求振兴。萨迪和他的父亲多次讨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他立志要建立一套理论并设计出更为高效的蒸汽机。1824年,他发表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卡诺循环(Carnot cycle)(图7)。他假定蒸汽机没有散热、漏气、磨擦等损耗。热能传递过程中蒸汽从高温热源吸热是无温度差的等温膨胀,同样向低温热源放热是等温压缩,脱离热源后只能是绝热。卡诺循环分四步,顺时针旋转:

 


今天,蒸汽机(已经很少用了)、内燃机(汽车引擎)、透平机(飞机发动机)、汽轮发电机等各种热工机械都是依据卡诺循环来设计的。

此外,卡诺循环还可以反过来用。这称为卡诺逆循环。卡诺逆循环也分为四步,逆时针旋转(图8)。由此可以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做出制冷机(空调、冰箱)、热泵、空气分离机等。

 

图7,卡诺循环


 

图8,卡诺逆循环


1836年,萨迪·卡诺因患霍乱逝世,年仅36岁。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他性格内向,没有几个朋友。他在世时鲜为人知。但是他开拓性的工作却改变了世界。因此,他被誉为热力学之父。


萨迪·卡诺有一个同名的侄子(Marie-Fran?ois Sadi Carnot, 1837—1894)。这位卡诺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曾任法国总统。但今天我们讲得更多的还是科学家萨迪·卡诺。


傅里叶与卡诺的工作打下了热力学的基础。他们两人的名字都刻在埃菲尔铁塔上,也刻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上。


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发现了物质守恒定律。而能量也是守恒的。 能量守恒定律又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个定律是由多位科学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才最终发现的(图1)。

图1,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几位科学家


1791年亚历山德罗·伏特(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1827)发明了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化学反应中吸收或者释放的能量)与电能的转换。


1829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克里斯汀·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能与磁能的转换(图2)。据说他是在讲课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现象,当时激动得一跤摔下了讲坛。奥斯特还发现了铝元素,并创立了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图2,奥斯特展示他的电磁转化实验


1831年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发现了力与电磁的转换。法拉第的事迹将另文介绍。


至此,人们发现了 力(动能和势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化学能 五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首先想到能量能够互相转换的应该是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 1796—1832)。他在1827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当力与热相互转换时,总能量不变。但不久卡诺就逝世了,他的手稿一直到1880年间才被整理发表。而那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形成。


首先讲述能量守恒思想的是英国女科学家玛丽·萨默维尔(Mary Somerville,1780—1872)。玛丽出生名门,她的父亲曾任英国海军副总司令。玛丽幼年时,她的父亲长期因公在外。9岁那一年,她的父亲回到家中发现玛丽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做加减乘除,于是就把她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了一年书。从此玛丽爱上读书,她自学了音乐、绘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图3)。24岁时她与她的一位表哥成亲。这位表哥是一位海军军官,不愿意玛丽读书。幸好他过了3年就逝世了,还给玛丽留下了一笔财产。玛丽用这笔钱买了一屋子的书,还请了一位数学教授来辅导自己。1811年,她化名投稿,一举获得嘉奖。不久玛丽与她的另一位表哥结婚。这位表哥是伦敦陆军学校医学部的主任,他十分器重玛丽的才华,鼓励她读书写作。1831年,她发表了著名的“Connexon”(物理科学的联系),这本书非常成功,多次再版,被许多大学用作课本长达50年之久。1833年,她与卡罗琳·赫歇尔(Caroline Herschel,1750—1848)一同成为英国最早授薪的女科学家(卡罗琳·赫歇尔是威廉·赫歇尔的妹妹)。玛丽虽然没有做到多少实验,但凭着博览群书与深刻思考,首先提出了各种物理能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为了纪念玛丽的杰出贡献,今天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还有一个以她命名的学院“Somerville College”。

图3,玛丽·萨默维尔


1843年,詹姆斯·焦耳和朱利叶斯·冯·迈尔独立地发现了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首先提出了热工当量。


朱利叶斯·冯·迈尔(Julius von Maye,1814—1878)是一位德国医生。他意识到人是吃植物获得能量的,而植物是从阳光和土壤中获得能量的。能量互相转换,总能量应该不变。但由于迈尔是位医生,他的物理学研究并没有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1858年他听说焦耳提出相同的理论并被认可,非常沮丧。此外他的两个儿子又突然因病去世。他精神崩溃企图自杀,结果摔断了两条腿,并不得不在精神病院住了7年。幸得他提出的能量守恒理论渐渐为学界所接受,1867年他被封为勋爵。其后他继续行医度过余生。


1847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把能量守恒的思想又拓广了一步。他首先确切地描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力的总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亥姆霍兹是个全才,他26岁凭借能量守恒的研究崭露头角。40年后他65岁时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讲述电能守恒。他还讲述了最小能量的思想:系统的能量越低、越稳定。例如我们把一个珠子放在碗里,滚珠一定会停在碗底,因为那里的势能最低。热能也是如此,温度低的地方分子的动能低,所以热能一定会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凯文勋爵(William Thomson,1824—1907)是焦耳的好朋友。他在焦耳的影响下研究热力学。1850年前后他发表了好几篇关于热力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最先使用了“能量(energy)”一词,并确立了能量守恒定律。他还描述了能量转换的效率。他写到热能只会由热处传到冷处,当把一个热的物体放置在较冷的环境中时,热的物体会释放热量慢慢变冷,环境则会吸收热量慢慢变热,直到物体的温度等于环境的温度。同样一个冷的物体放置在较热的环境中,环境会释放热量慢慢变冷,物体则会吸收热量慢慢变热,直到物体与环境的温度相等。热能永远都只会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卡诺循环中的热不能被全部回收,由此可以推证能量转换的效率永远小于100%。这也表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凯文勋爵还为建立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熵增定律。 1850年德国科学家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 1822—1888)不但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而且提出了熵增原理(图4)。熵(entropy)这个词就是他按照希腊文中“转化”一词来造的。他注意到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最终温度会变得一致;两种不同的液体或气体混合在一起最终会完全混合。但混合的方式每每不同,难以确定地描述(例如吸烟者在房间中喷出的烟雾,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他用熵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的程度(degree of disorder)。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例如一个密闭的房间),当系统的状况改变后(例如喷出烟雾),系统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平衡,取得较高的熵。这就是熵增定律。1870年,克劳修斯组织了一个医疗队参加普法战争,受伤致残。1875年,他的太太因难产逝世。他要独立照顾6个子女,就没能继续再做研究了。

图4,鲁道夫·克劳修斯


克劳修斯说;“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宇宙的熵总是在增加”。不过克劳修斯虽然描述了什么是熵,却不知道应该怎么计算。因此,不能算是定义了熵增定律。


首先提出用概率论的方法来描述熵值的是玻尔兹曼。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1844—1906)生于维也纳。他身材矮胖,聪敏好动,但多愁善感。玻尔兹曼22岁就在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教职。他还曾经到德国在亥姆霍兹手下工作过。当时概率论已经渐渐成熟。1871年,玻尔兹曼提出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在每一个方向都是一样的(麦克斯韦尔玻尔兹曼方程),并进而推出了熵的计算方程。理想气体的熵S为:

这是用概率论来解释物理学问题的第一个尝试。一开始时许多人都持反对意见,玻尔兹曼据理力争。但是由于没有实验证明,到最后他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陷入压抑,加上身体不好,终于自杀身亡。后人把这个方程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图5)。

图5,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的墓碑


值得一提的是玻尔兹曼常数是在他死后才命名的。这个常数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关,要精确地测算十分不易。1901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Planck,1858—1947,普朗克的事迹将另文介绍 )估算为:

2018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图6)测算出的结果为:

图6,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工程师Michael Moldover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测算玻尔兹曼常数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很特别的定律,它说明的不是会发生什么,而是不会发生什么。 例如放置在室温下的一杯水不会结冰,这是因为液态的水比固态的冰有更大的熵(在室温下的一杯水会变热沸腾吗?1)。又例如我们撞倒一个玻璃杯子,我们不知道杯子会摔碎成什么样。但是我们知道碎了的杯子不可能恢复原状,因为摔碎了的杯子具有更大的熵。此外,由于它的单向性(只增不减),引出了“时间之箭”的概念。许多科普文章和书籍(如霍金的《时间简史》)把它作为宇宙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另文予以介绍。


另外,熵的概念还被应用到电讯系统中,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不过,电讯系统的熵与热力学的熵不同。


热力学的第三定律是对第二定律的一个补充: 热力学系统的熵在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趋于定值;对于完整晶体,这个定值为零。这个定律是由德国科学家瓦尔特·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1941)提出的。能斯特曾经师从玻尔兹曼。他在物理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两方面都成就斐然。他首先提出了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理论。电动势是电荷运动的趋势,是电荷得以克服电阻的阻力在闭合的电路中流动的势能,单位为伏特。接着他还揭示了腐蚀实际上是一个电离的过程。据此他荣获诺贝尔奖。在工程应用方面他发明了白炽灯和电子琴(图7)。他还是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位学生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讲到绝对零度,此时系统中的分子运动完全停止,所以熵为零。热力学第三定律意味着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当一个系统越接近绝对零度,从这个系统中进一步提取能量就越困难。2021年科学家们得到的最低温度为为:

图7,瓦尔特·能斯特和他的电子琴


热力学第零定律来得最晚。 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拉尔夫·福勒勋爵(Sir Ralph Howard Fowler,1889—1944)提出了这个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均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此两个系统也必互相处于热平衡。福勒在剑桥大学毕业,是约瑟夫·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的女婿。像汤姆逊一样,福勒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及教育家。他有三位学生获得了诺贝尔奖,14位学生入选为英国皇家协会院士。福勒是学数学的,后来转向研究物理学。他觉得热力学的三个定律不够完备,所以提出了热力学的第零定律。它相当于数学中的交换律,也为温度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福勒认为这个定律这是最基本的,所以把它叫做第零定律,而不是第四定律。


热力学的这四个定律涵括所有热力学系统,包括蒸汽机、内燃机、冰箱、空调,也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地区的天气变化、全球的气候变暖。


1.不会,因为气态的熵比固体的熵要大,水杯附近的空气分子会四散开来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采暖供热

返回版块

20.26 万条内容 · 4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热水工程之新型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污染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型能源也逐渐得到发展。在供热系统领域,大量的热水和采暖设施从燃煤改为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 过去,酒店、学校、工厂等用水需求量大的场所都是采用燃煤锅炉来制生活热水,燃煤锅炉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现在,这些对热水需求很大的场所使用的都是太阳能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