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上海800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拆围史

上海800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拆围史

发布于:2022-04-29 10:22:29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0 21

来源:建筑史学

[复制转发]

记忆里的上海,是远去的摩登、繁华。

我们试图从电影展现的情节中看到过去上海的影子,试图找寻那个年代的人和物。


     


《长恨歌》通过对上海弄堂画和衣食住行的铺陈,塑造了一个时间凝滞,充满生活情调的老上海;


     


《色戒》通过性爱场面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乱世之中,个人命运身不由己,情感挣扎的老上海;



     


《罗曼蒂克消亡史》则通过大量餐饮场面的刻画,完成了对于民国上海的想象与重构。

而我记忆里, 民国的上海,是远去的摩登。

那时的上海有太多的可能性,因为那时的她就像是   万国来朝的文化大码头  ,是多元的,是   包容  的,是   时尚  的。

生活在那时的上海,就等于生活在世界,一个流动的橱窗般美轮美奂的世界。而那时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雅、有腔调地生活。一杯下午茶,一件旗袍,一部留声机,都显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在口耳相传中,我们知道那时的上海风华正茂,登峰造极。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当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


     

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

     


上海这几百年的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筑围墙拆围墙的过程

上升期拆围墙停滞期筑围墙







     


1840年前的上海,基本勾勒出上海为了一个出海口的奋斗史,把城市核心不断东移。


     

上海老城厢地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陆


     

唐天宝十年751年正式置华亭县


县治即今松江,这是上海地区设县之始。而这时的上海城厢地区仍处在海边。


唐宋时期海岸线继续东移,华亭县东北地区的青龙镇(现在的华漕地区)作为出海贸易的集散地。现在的老城厢,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以前在此设立掌管茶盐酒税的上海务。


     

北宋“上海务”示意图


南宋初,由于北方战乱,汉人大量南迁,上海城厢地区居民聚落也逐渐扩大。南宋末年吴淞江上游严重淤塞,海船无法循江直上青龙镇,便改泊吴凇江更靠海的支流上海浦的西岸(即今十六铺一带和更上游的乌泥泾一带)。


     

老地图上位置


由于海运事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海在南宋咸淳设立上海镇。市舶分司提举董楷兼领镇监。上海镇上不仅有市舶分司,而且商税局、千户所、太平仓以及酒务、商务、巡检司、水驿、急递铺等官方机构俱全。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旋改为松江府。松江知府濮散翰文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为由,奏请划出华亭县东北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5乡共26保置上海县。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1291年)元朝批准设县。


     


由于靠海,土壤盐碱度大,开始不适宜栽种水稻,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在松江府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南宋末至元初,乌泥泾出了个黄道婆, 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府之所以兴盛,除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外,还与它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松江府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中心,是长江的门户。


     

图为:上海港码头成为洋货堆栈


开埠以后,中国贸易重心北移,上海的对外贸易额渐渐超过广州,生丝、茶叶几乎全由上海出口,进口贸易也是如此。


明永乐二年,夏原吉接受叶宗行建议,一方面引吴淞江入刘家河,同时又着重疏浚黄浦江,“于上海浚范家浜接黄浦达海”,开始了江浦合流,就把内河运输和海上交通完全联结起来,从此海舶进出自如,这就为上海这座新兴大城市的崛起,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上海港的开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上海都市的兴起,关系十分重大。明代,全国各地的商人,用船舶运来各地土特产,到上海等地后,再收购棉布或棉织品。上海已成了南北棉花、棉纺织品的交易中心。


     

《嘉靖上海县志》


嘉靖《上海县志》中看到的《上海县市图》中,县城已有南北、东西走向,整齐交叉的街道,三牌楼街、四牌楼街及新衙巷等十条巷,上海城市已初具规模。


按我国封建制度的常规,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却不同,建县后262年中直至明嘉靖前期,一直没有筑建城墙,未能形成一座和四野相隔的界限分明的城市。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上海县志图


一直未筑城墙,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居住的多以航海为生的船户,为了便利,不赞成筑城。


中国古代地方筑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南宋直至明代中期,朝代兴替、世局变乱,上海作为濒海边邑,又一直未曾遭到重大兵资。


金兵南侵,分道渡江,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退兵上海,待敌归邀击之,殊死一战。但韩军并没有在上海久留,与兀术决战于黄天荡。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开仗,两军交战于上梅境外的常州、江阴、湖州、杭州、嘉兴、松江等地,上海亦未受影响。


于是上海历来有“素无草动之虞”之称,很多人觉得上海筑城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历史上尽管有人提出要筑城的主张,但“屡议而屡寝焉”。这样,二百多年来,巳称“壮县”的上海一直没有城池。







     


上海之所以建县数百年无兵灾

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决定

敌人如果来自内陆

到上海之前已经决出胜负

而背面的大海上是安全的

但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

世界的中心却移到了海上


     

直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农历四至六月间,上海县连续五次遭到来自东海倭寇(海盗)的侵袭,县丞、镇抚均殉职。兵民被杀,财物被抢,县署及庐舍被焚,邑里几成废墟。 上海官绅顾从礼带头上奏筑城之议,松江知府照准。


就在这年,上海官民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便筑起了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 城墙初系泥土版筑,辟有城门6个:朝宗门(今大东门)、宝带门(今小东门)、跨龙门(今大南门)、朝阳门(今小南门)、仪凤门(今老西门)、晏海门(今老北门),并在朝宗、宝带两城门上各筑敌楼一座。水门四个:两个开在肇嘉浜(今复兴东路东西端,大东门、西门边),一个开在方浜(今方浜中路东端,小东门边),一个开在乔家浜(今乔家路东端,小南门边)。其中,宝带门(小东门)为陆深夫人捐造。


     

明嘉靖年间的上海县全图中,有了上海县城


此次筑城全部民间集资,首议者顾从礼捐米4000石,捐资最多的便是陆深的夫人梅氏。此时陆深已经去世,而陆家居住浦东陆家嘴并非城内。但梅氏深明大义,捐田500亩,供筑城用,还捐银2000两。建门楼时,建筑材料不够,梅氏主动承担了小东门的全部建筑材料,为此拆去了陆氏祖室数千楹。


     


倭寇的问题现代学者已作了反正

明代官僚罔顾世界已经打通的事实

期望海禁锁国中断民间国际贸易

正常贸易商人沦为走私犯武装自卫

这时候的上海已然与海上为敌

开始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图(1796~1820年)


从明嘉靖《上海县志》县市图可以看到,县城内已有了南北、东西走向,整齐交又的街巷,在县城中心县署的东西两面已有南北走向的干道三牌楼街、四牌楼街。嘉靖县志“坊巷”条中还记载了当时另外的十条街巷名称:新衙巷、康衙巷、新路巷、薛巷、梅家巷、观斓亭巷、宋家湾、马园巷、姚家弄、卜家弄。


但是,筑城自我封锁后,明代上海县城的街巷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相隔六十余年的万历《上海县志》所载的街巷数只比嘉靖县志所载多了一条:“租家湾”。


     


至清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海上贸易在管控下逐渐恢复,上海也在原有的城区内缓慢发展。康熙《上海县志》所载的街巷数已达二十五条,比明万历年间增加了一倍多。自上海成为开埠口岸后,四方汇聚,人口激增,县城内也大建房屋,增辟街巷。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废除海禁,后设江海关署于小东门内。嘉庆年间,上海已是“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遏罗之舟,岁亦间至”,这极大地促进了县城东南的兴盛。道光前期,“城东南隅”,已“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了。


上海一旦与大海为敌

就立刻进入封闭状态

上海一旦面向海上

原有的城郭四界顷刻无法容纳







     


1840年之后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上海县城已经容不下上海的发展了。


     


北门外已经是租界地,租界发展很快,成为了上海的新兴城区。新兴城区的兴旺吸引了老城区;资金、物流、人流来往越来越频繁,到了19世纪70年代,城里有钱人家里好东西无一不是从租界里买来的。可是,这城门每晚六点就关上了。但根据清朝法律对上海城门关闭有明文规定;逾时不关杖八十,非时擅开者杖一百。每天晚上六点就关门了。


     


但租界内一到晚上福州路、南京路灯红酒绿,人们流连忘返,但城门关后就进不来,尤其银行、钱庄生意上通不了更成问题。通关行贿受贿之风日盛,从小银一枚发展到二三枚 。


《申报》1877年10月6日又记载如下:至半夜12点北门外积聚有近千人,小吃、水果、点心摊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几成虚市,闹猛得不得了,县署只得叫开门,以防出事。后来把关门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


     

当时城墙边的护城河也越来越象条臭水沟,北门外的三茅阁大街已经是通衢大道,城墙已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十里洋场”的兴起,映衬着上海县城的衰落:“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 有人专门将租界与县城市容作过对比:“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脱’接踵,较之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城墙由于年代久远,城基砖泥不断垒积,仅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门低隘,经常壅塞。低矮的城墙,狭小的城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1905年地方绅士姚文坍领衔具真上海道,恳请“拆去城垣,环筑马路。理由是:城墙已失去防御能力,阻碍交通,拆城墙填护城河以防瘟疫,提出要求拆除城墙。当时道台同意这个方案,讨论时却出现了反对意见,有人怕拆了城墙租界会向老城厢侵入,两派在文庙明伦堂讨论,相持不下。


     

——1907年破烂的小城墙


至1907年,采取折衷办法:“不拆城,增辟门”,于是在1909年,增开了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还升高、拓宽了宝带、朝阳、晏海三门。至此,上海城有了10个城门,但商民进出拥挤、车马堵塞未得根本改观。


     


民国成立不久,姚文坍等地方人士为拆城事立即呈文苏沪都督、民政总长、民政长,强调商埠的兴盛“非拆城不可”。第二天,上海民政总长即答复呈文,明确表示;“为商业一方面论,固须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了即以地方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及早拆除,以便整理划一。”通知姚文坍等,巳奉沪军都督府批准,准予拆城。上海市政厅为此专门组织了事务所,筹款集役。1912年1月19日,县城正式开工拆城,先拆除城东旧道署东面及城南救火联合会前面的两处城基,“得交通之便”,然后从城西北顺城而拆。城镶下面都埋设了瓦筒,作为阴沟,上面修建了马路。北面筑路工程至1913年6月竣工,新路取名为民国路(即今人民路),南面筑路工程至1914年冬完工,取名为中华路。


历经三百五十九年的封建统治的一个象征终于在上海消失了。从此旧城打破界限,和租界及城外华区一起融成为近代上海的新城。



民国上海的3个关键词


民国时期的上海, 商埠开放、华洋并处,五方杂居 ,成为奢靡繁华之地。   “海派文化、海派建筑、海派服饰”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01

| 海派建筑 |

             

1846年,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建造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饭店出现在李家庄一带,它是上海乃至中国的 第一家西商饭店

后来礼查饭店变成了浦江饭店,是中西要人、名媛淑女的经停之地,它的个个空间里洋溢着 海上风情

2

| 夜上海 |

             

周旋的一首《夜上海》,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的歌曲,也是   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夜上海,是人潮拥挤的外滩风光,是灯红酒绿的百乐门,是昏黄悠长的弄堂……是一个 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的梦乡。

3

| 上海滩 |

             

有了夜上海,怎么能少了上海滩,记忆中,那首   “浪奔、浪涌,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也代表了上海民国时期混乱又有着   极强的英雄主义  、自由主义色彩的时期。

/1932年外滩的人力车夫/

除去黑帮打架的回忆,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故事也成了上海爱情故事的最基础想象。

一座上海城,半部  民国史

民国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  上海光复,即使是全国混乱的局势下,租界的局势也相对稳定,直到1936年,上海租界都处于 高度繁荣期

1920年  ,上海拥有   4万影院座位  ,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电影是武侠和家庭伦理剧。

1927年3月29日  ,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 上海特别市 ,这不仅助力了上海的发展,也撑起了民国经济的半边天。

1933年7月31日  ,航空公路建设奖券在上海开出的 头等奖号码226622 ,同时,上海公共交通已具规模。

1936年  的上海,广告牌无孔不入,赛马球赛占据了好位置。当时上海男性不少都   戴着礼帽,以中分头和吊带裤为时尚  。

1947年,拉车的人力车车夫,商业街上的广告非常多见。上海的街边报刊亭里除了本地化报刊, 《时代》、《君子》 等报刊也都是热销品。



         
上海民国史的传说,仍在续写


而民国时期的上海,其生活风情、经济发展等方面深刻地印上了民国的烙印,还有一部分不可抹去的建筑,流传至今, 延续着民国风情的传说


| 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 |

         

“诺曼底公寓”  ,又称“东美特公寓”。1924年投资建造,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

它就是现在的 “武康大楼”


| 上海北站—上海站 |

         

上海北站在1937年沦陷时期改称 “上海驿” ,经过修复和扩建,1950年复名上海北站。

北站目前已改建成为 上海铁路客技站 ,仍然由上海铁路局管理。


|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拥有号称 “远东第一大厅” 的邮政营业厅。

上海邮政总局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


| 欧战纪念碑—外滩和平女神像 |

         

欧战纪念碑,又名和平女神像,民国时期坐落于爱多亚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战的死难者而建。

和平女神雕像这一和平和美好的象征,是进入上海水上门户最理想的标志物!


| 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 |

         

孙中山曾有一个设想在江湾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心,并有“大上海计划”, 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1933年10月10日建成。

现大楼在上海体育学院内  


| 培恩公寓 |

         

培恩公寓又名:培文公寓,始建于1930年,是法租界霞飞路著名公寓建筑,1956年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开设于此底层。

现位于淮海中路重庆南路路口。


| 国泰电影院 |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 1932年 正式对外营业, 1954年 公私合营, 1966年 被更名为人民电影院, 1979年 后恢复 国泰电影院 之名。

现位于淮海中路870号。

"

民国上海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夜上海》悠扬的曲调,热乎乎的糖炒栗子,黄包车,弄堂雨巷,石库门,十里洋场、车水马龙,都令人向往不已...

也令人不得不感叹,一座上海城,半部民国史。

"




像上海这样自我拆城

在历史不能说没有

但肯定很少见到








     


网上一直有传闻中国重新划省

上海不仅要收入昆山太仓

还要把宁波南通纳入

其实从上海历史气质来看毫无必要

处于上升期的上海是不需要边界的

当上海需要土地城墙和边界的时候

就是停滞发展那一天


     


上海在古代基本都属于江苏管辖。进入上世纪,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属江苏省上海县管辖。1927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同时将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并入,总面积494平方公里,称之为华界。目的是以期与租界同步发展。


1927年7月7日,上海正式脱离江苏管辖,直属行政院。这时候的从行政意义上的上海,并不包括最代表上海的租界部分。



华界之后因为战争被阻断发展,现在也留下不少遗迹。到那个时候为止,上海的边界其实以发展为界,发展到哪里,边界就在哪里,不需要自我设限。



但到了1953年,这个发展进程变化了。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贸易大流通被阻断,每个城市的吃喝拉撒,以前都可以通过买卖全国全球供应,但这个时候需要自我解决。于是上海的副食品供应出现紧缺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计划经济下各个地方都按照自己的发展和需求作出副食品生产规划,不会去计划上海需要的那部分。上海郊区太小了,13万亩达不到这个要求。上海就想能不能拓展土地,争取把菜田从13万亩扩大到23万亩。


那时柯庆施同志已经来上海了,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裴先白曾跟他讲过这个事情,说23万亩,我们郊区土地是不够的,因此扩大上海郊区是唯一的办法。是不是能上北京跟总理讲,向国务院争取划几个县的土地给上海。柯庆施同志也表示,上海要自己搞副食品的话,是要有自己的菜田。


柯庆施叫裴先白等去汇报,讲一讲蔬菜种植规划这个事情,争取把“上、嘉、川、宝”,就是上海、嘉定、川沙、宝山四个县先划归上海。结果总理讲,划给你土地,不划土地不行,不划土地你将来蔬菜都没吃的。


     


195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把江苏省的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蔬菜和副食品用地相应得到了扩大。但不久,上海进入了“大跃进时期。伴随“大跃进”,农村搞公社化,结果副食品供应又不行了。虽然是上海的郊区,但因为公社化也讲计划,讲基本核算,郊区各公社都是管自己的,没有人管上海市区的副食品供应。上海市区需要的副食品,没有人给了,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矛盾就一天一天尖锐起来,出现了市场和计划的矛盾。


     


这样,上海方面感觉上海郊区还是太小,必须再次扩大郊区。在划归“上嘉川宝”中的三个县后,上海又提出了划归整个松江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六个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江苏10个县划过来后,上海副食品生产就好布局了。上海郊区蔬菜种植面积从13万亩扩大到23万亩,第二次又扩大到36万亩,第三次再扩大到43万亩。 195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两个政策:一个政策是“43万亩种蔬菜”,另一个政策就是“一亩田,一头猪”,解决猪肉的问题。


     

上海每一次筑城的目的都是隔绝贸易

这个和上海建城之处的气质精神全然不合


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引领长三角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及综合交通网络。


     


进入一个新时代

多大的围墙都不能容纳上海

 上海是一座生长的城市,

勇猛精进向外拓展




—  END 


来源:建筑史学整理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4.98 万条内容 · 11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你去过几个?(二)

      4月2日,国务院官网发布关于  同意将江西省九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这是今年又批复的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月份刚批复了江西的抚州。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