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茶余饭后 \ 都是“就地取材”,为什么陶磊被喷,凯雷却获普奖?

都是“就地取材”,为什么陶磊被喷,凯雷却获普奖?

发布于:2022-04-11 14:03:11 来自:施工技术/茶余饭后 1 12

来源:筑龙建筑设计

|

作者:ArchiDogs

[复制转发]

 ? Yoshio Komatsu

在南非,泥浆作为一种 传统建造材料和建造技术 ,正在快速消失,其原因有几点:

-     用泥浆建造的房子,遇到大雨时有垮塌的风险,
-     对于当地居民,泥浆象征着 贫穷和后退 ,而混凝土象征着 富裕和现代
-     树林的退化导致适合用作建材的泥土 大量减少
-     个人化的家庭结构让原先大家庭聚居的 传统住宅形式不再适用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凯雷 (2022年弗利兹克奖得主)为代表的南非建筑师们,仍坚持着对泥浆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实验,创新和推广。
 
? Kere Architecture

除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他们更加强调泥浆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建材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     作为一种当地资源,低人力成本, 几乎是一种免费的建材 ,可广泛推广。
-     应对雨水侵蚀可以 针对性增强设计 ,如抬高并出挑的屋顶,在墙体表面涂上防水涂料等。
-     高比热容, 是对于当地气候最适宜的材料
 
? Kere Architecture
针对气候的屋顶夹层细节 ? Kere Architecture

这些建筑师既 敏感地察觉到传统材料针对具体项目的具体优势,也客观地认识到传统材料的局限和缺点 ,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下开展设计。
 
? Kere Architecture

但其实更重要的是, 通过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这一手段,建筑项目催发出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原先在采石场恶劣的条件下的劳动力终于可以被解放出来(碎石作为混凝土的原材料,或是通过这样的工作赚取建造水泥房的资金的年轻人),参与到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中。
 
? Anne Mimault
? Kere Architecture

那么,这些南非建筑师 坚持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实践 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作者| 三水金
编辑| Yihan


在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实践中,绝大多数是位于 发达城市之外地区 ,小型住宅或者尺度不大的公共建筑,原因一是 预算对人力物力的限制 ,二是 传统材料本身特性对结构尺度的限制
 
由于这些客观原因, “就地取材” 成为最合理的出发点。然而, 就地取材”应是超越其字面意思,成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既可以指材料,也可以指超越物质上的资源整合
 
我们不妨从几个案例来看一下狭义和广义的“就地取材”。


- 01 -
建造中物尽其用 
狭义的“就地取材”

? Xiaoming Zhang

位于陕西莪子村,红砖房基地长31.2米,宽9米,南侧紧邻村道与大片农田,东西北侧为既有民居与待建宅基地。

? Xiaoming Zhang

设计方案使用了 红砖,木材等传统建材

红砖一方面从性能上提供了高比热容,另一方面带来 当地砌砖师傅全程参与 到建造当中来的契机。


 

莪子村有一支‘乡村基建队’,就是当地的村民联合七里八村的匠人自发组织的,大都五六十岁,有丰富的盖房经验。在农村,城里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匠人们通常不会看图纸,也不会签合同,我们都是先砌出个样子,手把手和师傅交流,但他们的领悟力太好了,有些师傅喜欢挑战,越难越来劲……关键时候,递上一根烟、吹捧吹捧,难题都迎刃而解。

——项目建筑师 高博


得益于匠人的加入,红砖屋里面的砖式十分多样,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变化, 自然地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 Xiaoming Zhang

建筑师所追求的有时也会与当地建造习惯相冲突的地方,但此时建筑师表现出的灵活性, 相信工匠,通过独特的节点来消化分歧

比如根据工匠师傅的习惯,多根檩条交错搭接而导致尾端会暴露出来,建筑师则通过将木头从外墙后撤6cm并用特制丁头 填补,由此来达到一致的外墙。


当地习俗也从空间上渗透到设计当中来。 门房,前院,正房,露台,后院的空间秩序,前院可用来晒谷物,正房集中对称三开间, 这些都是在初期与房主商榷而定

? Xiaoming Zhang

保留农村常见的 “闷顶” ,作为与外界气温的缓冲层,能够让室内温度相对稳定,现实中闷顶用作储藏。


卫生间 分为干湿两个 ,旱厕设置在门房当中,遵循当地的习俗。

村里闲置的 陶罐 用作处理池,耐久性防腐性都很好。在 业主 的提议下,家里原先废弃的黑瓦敲碎,代替竹炭来作为过滤材料。

? Xiaoming Zhang

在这个项目中, 建筑师与工匠,业主合作非常密切 ,不光充分使用传统材料,而且主动适应并应用了当地建造技巧,保护原有生活习惯 。项目工程总造价约 31 万元。

? Xiaoming Zhang

看到这个案例,不禁让人想到2021年登上热搜的建筑设计师陶磊的“翻车设计”。

项目是位于甘肃乡村的一座 单层农宅 ,业主一家子大大小小20人,希望设计师为他们改造成一座 二层的乡村住宅


设计师团队的最终成果被戏称为 “红砖监狱” 。除了是因为 过高的砖墙 狭窄的通道 ,更是因为 室内空间处处显得局促,压抑 。花销 130多万人民币 最终拿到一座“毛坯房”。


笔者认为,设计师在过程中对砖墙砌法,水泥顶结构造型的种种考量都没有大问题, 但问题出在设计师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的艺术效果太多,导致显得杂乱无章,最终一些设计甚至与实用性相违背,主次颠倒 。(餐厅太小,走廊黑暗,屋顶晒枣,卫生间不分干湿等)


更重要的是,与莪子村红砖房不同, 甲方和砌砖师傅对设计输出和影响微乎其微

对于甲方,建筑师是一厢情愿地单方面输出方案;对于砌砖工匠,他们只能是体会到项目复杂的设计造成的压力和挑战,没有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方案提出优化的机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的项目来说,或许建筑设计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是 如何设计建造过程 ,更广义地看待“就地取材”这个概念


- 02 -
设计建造过程 
广义的“就地取材”

  天 上飞的孤儿学校   

? Kikuma Watanabe

这个项目是日本建筑师给位于泰国一个 极度贫穷的村子中的孤儿 设计的学校。 由非营利组织资助, 在预算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如何去开展设计?

即便设计对象是孤儿, 设计师也觉得要在设计过程中将他们的声音融合进来 。大胆挑战“就地取材”的概念, 设计师让这些孩子们去畅想学校的样子,画作涂鸦,作为设计的“原材料”。

设计师整理后手稿? Kikuma Watanabe

孩子们把想象中的学校画成了一个在天上飞的船 ,建筑师则成功将孩子们的幻想用建筑的语言实现了出来。 “飞船”主要由两部分:由泥土袋堆叠而成的 “发射台” 和轻钢制框架的 “船体”

? Kikuma Watanabe

泥土袋最早是用于军用掩体和临时防洪屏障,在当地后来应用到耐久的房屋的建造中 。屋顶使用竹子和干草,也是来自当地的做法。

? Kikuma Watanabe

泥土袋的材料基本是现成的,预制钢管从当地也能轻易获得,竹工和草屋顶的技术则是这块区域人擅长的,人力物力相协调, 学校可以快速地建成

? Kikuma Watanabe

即便是使用了低成本,低科技的建材,设计上对于 墙体防水 地面如何排水等 细节都有考虑。

二层“飞船”空间的灵活性也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对于正是爬上爬下,上房揭瓦年龄的孩子来说,这样子的空间丝毫不比宽敞明亮的教室逊色

? Kikuma Watanabe

  Anandaloy 社区中心+工坊   

? Studio Anna Heringer

Anna Heringer 是来自德国的建筑师,出生于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交界处 一个小镇。

建筑是改变生活的工具 。Anna的作品遍及全球,屡获奖项。她作为一名建筑师,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土制建筑、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的首席、荣誉教授,她专注于使用 自然的建筑材料 。Anna Heringer从1997年起就开始积极参与孟加拉的合作发展。

Anadaloy是Anna Heringer设计的位于孟加拉国的 一个社区中心和工作室 ,由泥土和竹子构成。两层高的建筑包含了一个 残疾人治疗中心 和一个 为当地妇女开设的公平贸易纺织品制造车间

? Kurt Hoerbst

思想先行。Anadaloy的特殊性远远大于其项目功能或者是材料运用的新颖性,其代表的是Anna对“就地取材”这个概念更广阔的视角。

 


与其将农村人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离,迁移到城里,不如把工作机会引入到农村。这就是我在努力做的。我希望妇女们可以留在她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家园。

 


对于Anna,这个项目是没有甲方的。她与非营利组织Dipshikha合作,想要建立一个 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生产的空间,同时作为一个社区空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Kurt Hoerbst

就地取材,不光要取物力,人力也要,并且能为未来产生生产力。

带着这样的想法,Anna与来自当地的工头和泥浆匠,竹子匠一起 “设计” 了这个项目 -- 项目最终没有公开任何CAD图纸,渲染图,只是一些草图和手绘的平面,侧面实证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自下而上的建造活动 而非建筑设计。

? Studio Anna Heringer

项目的施工过程包含了男女老少,甚至有残疾的居民也参与到了其中。 因为采用的结构技术和材料都是当地的,所以Anna对施工没有任何指导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回报是建筑师(在施工过程)竟然不再被需要了,因为技术和经验都是蕴含在当地(的文化里)。

 


施工过程也变成了 更加亲密的社区建设 :Anna观察到当地并 没有妇女 参与施工的习俗,所以修改了建筑墙体涂料的设计,改成妇女们可以 徒手完成 的设计,让她们也参与进来。


设计改动后,男人们刚开始还不太适应在工地上和妻子一起劳动,但之后就跟自己的妻子眉来眼去的,工地变得开始热闹起来,大家变得更像一个大团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财富。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能自食其力…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学如何设计建筑,但从没有去学要如何设计建造过程。但是当你身在建造的过程中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力量。这个过程不仅能营造一个建筑物,更能构建一个社区。

 

 
从Anna Heringer的实践中,我们又看到了与Kere等南非建筑师拥有的类似信念: 通过传统材料和技术作为一种催化手段,来促进社会变革,改善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因此,广义地去理解“就地取材”实际上是 将建筑不再看作一个孤立的客观物体存在(古典西方艺术观),而是深刻理解建造活动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形成方式。

 


通常,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要建造一个容器,里面发生的事情与你无关。但对我们来说,这完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个项目拓展了我的工作范围。我们是一名建筑师的同时也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和活动家。

 


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意味着重新回归建筑本质,即建造,而建造是一项社会行为,并非艺术创作。

-  

借用张永和老师的一个观点
对于建筑教育的方向
他提出一个是 “能思想的工匠”
一个是 “能动手的思想家”
这个思路其实意味着
现实中的建筑师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体

回归本文
从某些程度上到说
狭义的“就地取材”强调了“工匠”这一角色
广义的“就地取材”强调了“思想家”这一角色

回归传统材料和技术
也就要求我们 能够从这两种角度去理解“就地取材”
调整在建造过程中自身的角色
既是能思想的工匠,也是能动手的思想家 
  • 白鹤少年
    白鹤少年 沙发

    感谢分享,写得很好!

    2022-07-11 14:38: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茶余饭后

返回版块

4355 条内容 · 1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22年最惨施工员,月薪0.36元!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