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 \ 三门峡,黄河往事

三门峡,黄河往事

发布于:2022-03-29 15:39:29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 0 8

来源:水利水电资料库

|

作者:风物菌

[复制转发]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授权转载

原标题: 三门峡,黄河往事

人门、神门、鬼门

▲  人们在三门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观看泄水的壮观场景。 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

因水库而建市

因水库而毁誉参半

争议中的三门峡

并非只有一座水库



   


黄河塑造了许多城市,三门峡是其中之一。


▲ 三门峡唐洼村冬季黄土高原末端地貌,距三门峡大坝仅10公里左右。 摄影/张东阳


一道黄河,自三门峡穿城而过,淤积的黄土地,是仰韶文明诞生的温床; 沿黄河而行的崤函古道,连接洛阳与西安两座都城,人间悲喜剧在这条古老的通道上轮番上演; 大禹在该地治理黄河,新中国在此修建了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 与黄河休戚相关的三门峡,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 万里黄河第一坝,这里的人们生活与其息息相关。 摄影/武跃峰



三门峡大坝要不要炸掉?


三门峡市因黄河而生。 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三门峡开工,三门峡市亦随之崛起在黄河之滨,城区将古陕州城囊括在内。三门峡成为 所有沿黄河而建的城市中,距离黄河最近的一座。


1960年,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落座于河南省三门峡。 为庆祝三门峡水库的建成,诗人贺敬之豪迈歌唱: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 三门峡口汹涌的黄河水。图 /视觉中国


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下游百姓苦不堪言。 三门峡水库自修建起,便承载着国人对黄河“安分守己”的幻想。 水库建成后,通过调节黄河的初冬和春季流量, 有效防止了下游凌汛灾害的发生


▲ 三门峡库区泄洪期黄河河道,公铁两用黄河大桥正在修建。 摄影/张东阳


黄河与人类的博弈从未停止。 贺敬之的赞歌只唱了一年,争议便纷至沓来。 由于严重低估了黄河的泥沙情况,蓄水仅1年半的时间,三门峡水库就淤积了 15 亿立方米泥沙。 面对黄河泥沙的 严重淤积 ,三门峡水库不得不改变运行方案, 从“蓄水拦沙”变为“滞洪排沙”。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图 /视觉中国


即便是改变了运用方式,大坝排沙的速度依然赶不上淤积的速度。 严重的淤积,抬高了潼关一带的水位,黄河泥沙倒灌入渭河,大坝建成后的三年时间内, 渭河河床升高了半米 ,洪水开始威胁古都西安。 “小水酿大灾” 的言论层出不穷,笼罩在三门峡大坝上空,将三门峡大坝 废除、拆掉 甚至 炸毁 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 三门峡水库冬泳。 摄影/张东阳


废除三门峡水库,就能减轻渭河的洪水灾害吗?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王兆印,曾计算了废掉三门峡水库后渭河水量的演变: 对于流量小于 2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废掉三门峡水库后洪水位会明显降低,但对于流量大于 4000 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来说,废掉三门峡水库15 年后洪水位仅能降低1至2米。


▲ 三门峡库区泄洪期捕鱼人。 摄影/张东阳


这一结果难免让人郁闷, 即使废掉三门峡水库,渭河洪水灾害也不会明显减轻。 于是,这项保护冀、豫、鲁、皖、苏5省的水利工程,依旧工作在黄河之滨。


自三门峡水库孕育、诞生,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尽管质疑、批评、攻击一直围绕在它的周围,但不得不承认,三门峡水库的建成,满足库区两岸百姓的用水需求之余,同时也 在库区周围形成了一片生态湿地


▲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住着美丽的天鹅。图 /视觉中国


每年十月份,数以万计的 白天鹅 自西伯利亚迁徙而来,在三门峡水库 栖息越冬 或优雅起舞、或交颈摩挲、或结伴嬉戏,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游走在水光潋滟的湖面。 鸳鸯、大鸨、黑天鹅 等珍稀鸟类,也被这块湿地吸引,相继在三门峡水库湿地安营扎寨。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刻。 摄影/刘再平



与黄河不得不说的故事


黄河塑造了三门峡的历史过往。


▲ 三门峡地理位置。 绘图/Paprika


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之处。 “四面环山三面水”,黄河沿黄土高原一路高歌,过 风陵渡口 自北向南顺流抵达 秦岭 ,将三门峡环抱其中,而后拐弯东去。 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治水的故事从来都不胜枚举。


▲ 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电站的人们 。版权所有: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传说中,大禹在该地治水时,信奉堵不如疏,于是手挥神斧将阻隔黄河水的高山劈为 人门、神门、鬼门 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滚滚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河南三门峡大坝开闸泄洪,在黄河两岸捞鱼的人们。 图/视觉中国


黄河为三门峡带来了最早的文明曙光。 逐河而居,是古老先民的生存法则。 黄河泥沙为三门峡一带的先民,提供了优良的耕作条件。 约5000年前,三门峡 仰韶村 一带的先民,在解决日常温饱之余,对生活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 日常生活中的钵、罐、瓮、盂、釜等器具,以 细泥红陶土 夹砂红陶土 塑就,并 绘以几何图案和动物花纹作为装饰。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2:三门峡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造型的陶俑;图3:铜钫;图4:绿釉陶俑灯;图5:唐三彩胡人俑。 摄影/石耀臣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仰韶村一带的彩陶,影响了周边先民的审美。 先进的彩陶文明,开始向四周扩散,形成了一条东抵郑洛、西至关中,北达晋中以北及内蒙古中南部一带的 彩陶之路


▲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人龙合纹玉璋。 摄影/石耀臣


由黄河、黄土塑造的三门峡,传统的民居建筑地坑院,也和黄河息息相关。 地势西高东低的三门峡,处于黄土高原与河洛平原的缓冲地带, 山地、丘陵、黄土塬遍布全境 ,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黄河自黄土高原边缘飞流直下,在三门峡一带冲刷出一片片 四周陡峭、上部平坦的台状土塬 自仰韶时期开始,三门峡一带的百姓就习惯了穴居的生活方式。 南宋郑刚中曾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 “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虽同属于窑洞建筑的范畴,与黄土高原上的靠崖式窑洞不同, 地坑院建造在下沉的土塬之上


▲ 三门峡地区黄土高原人民不同的居住方式,下图为地坑院 。摄影/张东阳


类似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地坑院依托于密度大、直立性好的黄土,凿洞而居,既能隔热隔音,又能防风防尘,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建筑模式。 这种建造在地下的建筑,无形中有着隐蔽的作用, 有利于防范兵匪的侵扰



在这里,杜甫看见了什么


提及兵匪的侵扰,不得不聊一聊坐落在三门峡境内的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以陕州古城为中心,向西路线为灵宝潼关西安,从古至今未有较大变化。向东的线路,则分为南北三条,南崤函过夏后皋墓、经雁翎关,沿洛河抵达洛阳,距今有近4000年的历史,又被称为周秦古道;北崤函则由陕州古城出发,过石壕、经渑池、新安,到达洛阳,这条道路由曹操开辟,习惯上叫做曹魏古道。第三条则为陆路之外的黄河漕运古道。 绘图/ Paprika


崤函古道是一条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 以三门峡古陕州城为中心,西出陕州、函谷关,经灵宝、潼关抵达西安,东过崤山、石壕村连通洛阳 在黄河的屏障下,崤函古道自西周至北宋的3000年间,历经繁华与沧桑。 唐朝时, 杜甫曾夜宿于此 ,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凄惨景象,大笔一挥, 写就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车轮辗过的遗迹。 图/视觉中国


“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关中平原的西安及河洛平原的洛阳,向来是部落小国的政权中心。 即便在大一统时代,在王朝领导人的眼中,西安与洛阳仍旧不分伯仲,定都何处都属意难平, 两京并行是最佳之选 由是,打通一条连接西安与洛阳的通道,至关重要。


▲ 三门峡陕州区安国寺航拍。 摄影/张东阳

西周时,周王室在长安与洛阳之间,修建了一条周道,又称王道。 《诗经·大东》曾记载: “周道入砥,其直如矢”。 坦荡的王道,确保了周王室乃至后世汉唐王朝“双城记”的上演。


过崤山、穿秦岭的崤函古道, 地势险峻 ,通行之余还有着 锁钥要塞 的军事意义。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大多时候, 崤函之地的得失,是影响军事成败的决定因素


▲ 卢氏火焰山。 摄影/张天理


2600年前的一个春日,秦军伐郑无果后向西撤退,途径寂静无声的崤山山谷。 行至古道上的雁翎关时,大批晋军自山谷间涌出,打破了古道上的一片死寂。 埋伏的晋军占据山谷两端, 将两万秦军堵进二三十里的布袋形峡谷之内 仅一天时间,三秦男儿的尸身铺满这条古道。


三年后,秦军东行伐晋,大获全胜。 秦国胜利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崤陵一带,掩埋三年前死去战士的尸骨,并控制了这条连贯东西的主干道。 一年后,秦国称霸: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三门峡黄河中下游王家后段地貌航拍。 摄影/张东阳


乱世是军事要冲,盛世则是繁华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由原来的“两京通道”,演变成丝绸之路的东段重要干线之一。 千百年里,一队队车马满载丝绸、瓷器,自古道逶迤前行,留下清晰可辨的车辙印痕。 遗留在路边的歇车坪、拴马石,则是古道鼎沸人声的见证。 2014年,历经沧桑的崤函古道,入选第三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好会吃醋的豫西人


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之处, 河南的咸、陕西的辣、山西的酸,融汇成三门峡的独特风味。


▲ 三门峡市陕县南沟村的剪纸艺术距今有250多年历史,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剪纸艺人汇聚于此,一曲《十二月花》从“正月”唱到“十二月”,边唱边剪,是南沟村剪纸的独到之处。 “喜事布黑花”,黑剪纸在当地极为典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图/视觉中国


在食酸上,三门峡人很有心得。 我国的食醋历史,可追溯至西周。 不同于山西粮食醋的醇厚绵长, 豫西的醋酸多了一味果香 每至秋天,陕州城“层林尽染”,橙色的柿子挂满枝头。 酿醋时,加上一筐柿子,是陕州人食酸的巧妙构思。 由柿子酿造的柿子醋,清亮酸甜,在豫西一带甚受欢迎。


▲ 繁华的夜市 摄影/曹晓春

北宋时,开封的一位官员来至陕州,被柿子醋的味道征服: “尝之,酸味醇厚,略带果香; 观之,清澈,略带柿红; 闻之,酸甜,略带酒香。 ”从这刻开始,柿子醋不再是陕州人的“圈地自萌”,被带至汴梁城后,柿子醋被当时的皇帝品尝,并被封为“贡醋”。 后来的 灵宝苹果 也加入了酿醋的大军, 柿子醋、苹果醋成为了陕州人家的家常必备


▲ 早年间的豫西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大缸,村民常带白帽子。如今自己酿造柿子醋的已经不多了。上 图/图虫·创意 下图/腾讯新闻


粉浆面条,是豫西人在食酸之路上的又一探索。 作为一碗可以喝的面条,绿豆浆发酵的浆水是其灵魂所在。 一罐合格的粉浆,需得将绿豆清水浸泡,而后由石磨磨成粗浆,过滤除渣后,静置罐中,发酵一至两天。 煮面时,先舀进一勺粉浆进行熬制,待得酸味飘出,加入挂面、香油,便可成就一碗咸香酸爽的浆面条。


▲ 豫西粉浆面条。图 /图虫·创意


迥异于陕西的腊汁肉夹馍, 三门峡老灵宝肉夹馍,饼瓤分层,有着别样的酥绵


烧饼是灵宝肉夹馍的立异标新之处。 和面时,灵宝烧饼以起酥油搅拌,先将面团揉制成条,而后做成饼状。 在火的炙烤下,烧饼的纹路渐渐清晰,表层爬上金黄的色泽,蝉翼般的饼皮翘起,稍一触碰,便可听见清脆的折裂声。


▲ 灵宝肉夹馍。图 /汇图网


热馍夹凉肉,是灵宝肉夹馍最地道的吃法 刚出炉的烧饼,掉渣烫嘴,腌制好的卤肉夹入饼中,饼内蒸腾的热气拱入卤肉,蒸腾出鲜香的卤汁。 酥脆是灵宝肉夹馍入口的第一层口感,牙齿穿过盘丝缠绕的脆生外壳,便可触及内里的绵软,稍后卤肉夹杂着浸润的卤汁,迫不及待地与味蕾来了次亲密接触。


▲ 思念家乡的时候,就看看天上的月亮,图为三门峡市区月全食。 摄影/张东阳


慈禧西巡回京路过函谷关时,特意提出要求: “听说灵宝的肉夹馍很有名,是虢州(灵宝旧称)风味的名吃,为何不献上来尝尝? ”食用后,慈禧并未吝啬夸赞之词: “今天算是吃了一顿好饭! 甚至在离开函谷关时,将制作肉夹馍的师傅一起带回京城。


▲ 三门峡市区航拍。 摄影/张东阳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由黄河而兴,依黄河而建的三门峡, 既古老,又年轻 过往的烟云并未消散,随着黄河泥沙层层沉淀。 新的故事正在上演,未完待续……


 

- END -  

文丨莺时
图编 | 袁千禧
设计丨Q年
地图编辑 | Paprika
特别支持丨三门峡 市摄影家协 会 孙振军


??
参考资料
王兆印 《三门峡水库 的功过与未来展望》
崔松林 《豫西地坑院分布及成因解析》
武止戈 《黄土文明、黄河文化与黄河明珠三门峡》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 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

返回版块

1.15 万条内容 · 10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人,带你重新建立对黄河的认识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人人皆知黄河 却不知黄河之 多彩 它串联起 广袤的 空间 上游的人们 见识过它的清澈 (黄河上游支流,流经若尔盖盆地,摄影师@陈二狗的摩旅) ▼ 中游的人们 见识过它的大气磅礴 (晋陕黄河,摄影师@许兆超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