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大龙悠长,砂水回环,十三陵之明仁宗献陵

大龙悠长,砂水回环,十三陵之明仁宗献陵

发布于:2021-11-10 21:03:1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0 30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1、明献陵

  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安徽凤阳;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二十一日,册立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于饮安殿,享年48岁。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献陵。

  笔者去献陵研究地理,至少二十回,每一次,都四处转悠很久,都有很多新的感悟。安保人员,总担心我们是盗-墓的,其实地理师傅,敢干坏事的极少。同行考察的有徒弟王洪超、陈文、姬常勇、梁敬南、林敏、朱江等人。

14.jpg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自古过于肥胖者,都难长寿,尤其是结婚前,就肥胖的人,更加明显,多数都是三四十岁,就去世。明仁宗享年48岁,即位不到一年。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

  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

  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考先志,卿等以为如何? 

  蹇义等回答说:

  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

  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参加陵园营建的有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凤阳、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5万人。


  2、地理卜选者——陈俊文

  根据《明宣宗实录》,记载,献陵的主要卜选者是:陈俊文。

  陈俊文为民间地理先生,明朝称之为阴阳人,并且最后论卜陵功劳时候,陈俊文被晋升为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网上有流传,廖文政,参与此陵卜选,这是错误的,廖文政与明仁宗朱高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明宣宗实录》原文记载:

  洪熙元年(1425年),冬十月,丙寅日。

  献陵论功:

  升营缮所正郁荣,为工部主事。所丞王文等十三人为所副。工匠徐诚等十五人为所丞。

  阴阳人陈俊文等,为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赐督工指挥孙奇,文绮表里、钞。

  军民吏役,彩绢、钞、胡树,有差先是。

0000.jpg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西侧,为明朝第二个下葬的皇陵,也就说,地理先生陈俊文等人,认为此地是继长陵之后,第二个最好的地理位置。

000.jpg

根据《明宣宗实录》,记载,献陵的主要卜选者是:陈俊文。

洪熙元年(1425年),献陵论功:阴阳人陈俊文等,为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陈俊文,立穴坐25度,向215度,天盘立癸山丁兼丑未庚子庚午分金。地盘立丑山未兼癸丁丁丑丁位分金,为财线分金。当然这是笔者的推测,理气技术本来就是装点门面之用,明清称卜地人为相度大臣,不说是方向大臣,或者罗经大臣,就是强调卜选地形地理的重要性。

00.jpg

  自古以来,皇陵的卜选,主要依靠力量还是钦天监的官员和精通地理的文官。


  3、民间地理先生,偶尔被朝廷征求意见,但是多数没有封赏,献陵的卜选者陈俊文,为少数例外,封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1)、阴阳人,被朝廷册封很难

  地理学,古代称为阴阳学。

  从事地理的无官职人员,为阴阳人。民间的阴阳人,确实精通地理,有受到朝廷封赏的,一般品级极低,但是非常不容易了。

  比如卜长陵有功的阴阳人刘玉渊,封为钦天监博士,九品。

  献陵的卜选者陈俊文,为少数例外,封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正史可以查到有记载的,布衣被册封的民间阴阳人,明清估计就这两人。

  也有很多人受封品级很高,但是全是秀才或者举人。比如卜清西陵的管志宁,为秀才出生,先封户部陕西司主事(正六品),后升礼部主客司员外郎,从五品。给咸丰卜选定陵的彭定澜,为举人升任安庆府同知,后署池州知府,从四品。 长陵的主要卜选者王贤,是举人出身,开始擢任户科给事中,正七品,后进光禄寺少卿,从五品,最后再迁顺天府尹,正三品。

  但是多数民间去朝廷看地理的人,没有封赏,只是回家编造家谱,久而久之,成为传说。笔者参与过地方县志的编撰工作,一旦正史没有记载,地方县志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听传说,然后翻看家谱,以讹传讹。清朝以来,各个家族,为了美化祖宗,甚至请文人,不断编造祖宗的辉煌历史,将所有历史同姓名人,归结到自己家谱中,胡乱拔高祖先的官位品级,有的将六品承德郎,说成是内阁大员的。

  家谱造假,是自嘉靖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民间建祠堂之风兴起,由于姓族间的竞争攀比,随意上溯,随意拔高祖上品级,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是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开始出现的。

  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砒等一家11人杀害。


  (2)、阴阳生

  从事地理,受朝廷奉养的人员,阴阳生,又称天文生。

  明朝钦天监所管辖的天文生、阴阳人户,世代从事天文历算工作,称为阴阳户。

  唐代司天台有天文生六十人, 明清属钦天监, 清制,食俸天文生, 满 、蒙古 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粮天文生,汉五十六人。

  明朝,置府州县医学、阴阳学。府置医学正科一人,阴阳正术一人,秩从九品;州置医学典科一人,阴阳典术一人;县置医学训科一人,阴阳训术一人。皆杂职。阴阳学是地方阴阳生的培养与管理机构,阴阳生在阴阳官的指导下服差役。

  卜长陵的曾从政,就是县里的阴阳学官,史书称他是:阴阳训术。

0.jpg

侧面远观天天寿山下的献陵,大龙剥换到尽头结穴

800.jpg

天寿山重重开帐,横展二十余里,层层中穿,帐下拖出大龙结长陵和孝陵,为首葬二陵,开起明朝三百年的基业

01.jpg

皇家寻龙点穴,一般是首要注重龙脉和局势,势会则形聚,形聚则气合,气合则有穴。

1.jpg

穴后父母山,鸟瞰献陵和明堂

2.jpg

鸟瞰天寿山西峰下脉,与长陵同宗,廉贞起祖,帐中出脉,辞楼下殿

03.jpg

龙势一路大顿小伏,有低有昂,分牙布爪,到头开面结穴,藏牙缩爪

3.jpg

但凡真龙大地,多是大龙结穴。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

0004.jpg

十三陵下葬顺序

04.jpg

鸟瞰献陵在十三陵的位置图,长陵、献陵、景陵居中,为前三陵

4.jpg

侧看天寿山端坐居中,帐幕最为宏大,气脉最为兴旺,山下有五陵,泰陵为史家山下结穴

5.jpg

天寿山下有五陵:长陵、献陵、庆陵、裕陵、茂陵

6.jpg

鸟瞰献陵,太行山结穴,大龙拖至尽头,才开面,拖出嫩枝结穴

7.jpg

四山云从,拜服归顺,左顺右归,叠叠如端庄美女,贵贱从夫

10.jpg

龙势兴旺,大龙尽结,左右前拥后随,济济若精锐卒兵, 出入从将。


50.jpg

以影壁山为界,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院以宝城和明楼为主体。

51.jpg

陵园被御案山分前后两处建造。山前建有门楼、神厨、左右庑殿和棱恩殿。山后建有方城、明楼、宝顶和地宫。今前院建筑仅存遗址。

052.jpg

鸟瞰献陵,地理名家陈俊文,技术非常高超,灵活多变,首创将皇陵前后院分开建设。其实前院的隆恩殿主要墓地是祭祀所用,地理的关键还是后院的宝地位置

52.jpg

鸟瞰献陵模型,前院为隆恩殿所在院子,后院为宝城区域

11.jpg

侧看献陵,明朝早期的长陵,穴法受汉唐影响极大,多是寻找嫩乳顶端寻穴,甲字形地宫。所用长陵穴法,王侃、吴永,定位铜锣穴,穴在中央,廖均卿说是金盘荷叶,形似铜盘,穴在响处。其实大家是一个意思,换个说法而已。这种穴法,到底是出自王侃吴永,还是廖均卿,还是王贤,不得而知。但是从明朝史书记载,王贤、王侃、马文素的可能性最大。

12.jpg

远看天寿山下的献陵,廉贞作祖,如大鹏展翅

13.jpg

侧看大龙尽头结穴,所有枝脚向前,做虎砂,虎砂近处有三四重,远处还有大峪山、虎峪山为护

20.jpg

龙身自开右护,左侧大枝缠绕穴前,外砂过堂为龙砂,内局狭小,不能按照规制,修建皇陵整体建筑,卜地师陈俊文,为了不破坏内局,不斩断龙砂,首创将前院的享殿建筑群,单独分开,在案山前重新修建。

22.jpg

侧面看献陵,左侧龙砂一重高过一重,缠护有五六重之多

14.jpg

近看墓穴,龙脉到头束咽起顶,开面结穴,气脉非常兴旺

15.jpg

穴前溪水,左水倒右,横水过堂,下手你收,拦截紧密,堂前窝聚

18.jpg

侧看朝宗河,大水在外侧环绕,右水倒左

16.jpg

明堂如掌心,家富斗量金。明堂四周回环,高低分明,四面平稳,中间低窝,犹如掌心锅底,格局小巧,大贵之象。

17.jpg

侧看天寿山下的献陵

19.jpg

穴星自开牛角护卫,八字分开,虾须蟹眼,金鱼蝉翼明显26.jpg

三条大龙汇聚,众水交汇,局势紧凑,八风不吹,藏风聚气

28.jpg

侧面近看献陵

29.jpg

正面看近看献陵

31.jpg

明朝皇陵点穴,首选大龙悠长,气势轩昂,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

35.jpg

龙从离祖以来,一路前行,星峰奇异,体格雄壮,气势宏伟,主巨富巨贵,威名天下

32.jpg

鸟瞰献陵,前有朝宗河右水倒左,在东山口消失

33.jpg

天寿山前,大开堂局,帐中开帐,外侧城廓周完,内侧案几遮蔽

36.jpg

正面看献陵

2.jpg

献陵的后院,是陵墓核心区域,以宝城、明楼为主,前面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

3.jpg

侧看献陵的后院建筑

4.jpg

正面看献陵的后院建筑

005.jpg

侧面看献陵

05.jpg

拱桥上,正面卡琉璃花门

5.jpg

琉璃花门外有三座三孔桥

9.jpg

近看琉璃花门

010.jpg

棂星门,只有左右石柱还在,木结构建筑不见了

10.jpg

正看方城和明楼,楼前没有月台

11.jpg

明楼内的石碑:仁宗昭皇帝之陵

13.jpg

院外,侧看献陵的明楼


  4、历史上每一个皇陵卜选,都换一拨地理先生

  参与十三陵,长陵的主要卜选的师傅,王侃、马文素二人,洪熙元年(1425年),刚刚因为卜选长陵有功,刚刚被拔擢为钦天监监正和监副。但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陵,没有让二人主持,甚至没有让二人参与。而是由民间地理先生陈俊文主持的。

  《明仁宗实录》记载:

  洪熙元年二月(1425年),戊申,易州同知王侃为钦天监监正,太常寺博士马文素为监副。王侃、文素,皆明阴阳之术 ,永乐中初建长陵,当预效劳,至是山陵事毕,上追念其劳,故有是命瓒素。

  笔者研究明清皇陵的卜选,每一个皇陵都是换一拨地理先生,哪怕是刚刚提拔过的地理先生,都不用。

  为什么?

  究其原因,就是朝廷不愿意把宝压在同一拨地理先生上面。每一个皇陵的卜选,为了保险起见,全部都是集体智慧的结论,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不是民间先生瞎吹的,皇帝只听他一个人的。

  长陵的卜选,廖均卿参与后,回去编造家谱,说皇帝只听他一人的,其他人要么靠边站,要么被斩。事实上,《明成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确记载,最后论功劳时候,受封的地理先生有王侃、马文素、吴永、刘玉渊、曾从政等人。而王侃、马文素,最后因卜长陵有大功,分别升钦天监监正和监副(一二把手)。鄢陵教谕王贤,擢任户科给事中,进光禄寺少卿,再迁顺天府尹,正三品。

  其他人游朝宗、中山夅、廖均卿、非幻和尚等人,没有明显赏赐,游朝宗回家写的家谱说,给了一件衣服。廖均卿说,只给了一把扇子,皇帝给他官职,他不要。太子少师姚广孝,本身官职很高,正一品。

  而明仁宗去世的时候,大量参与长陵卜选的地理先生还活着,比如王贤、王侃、马文素等人,正是受到重用的时候,但是这些地理先生,没有被再次使用,而是换了一拨人。

  朝廷的文人官员是能够看透其中的奥妙的,如果长期使用一拨地理先生,这个家族很可能很快覆灭。原因有二:

  (1)、担心使用的这一批地理先生,技术有一定偏差。如果反复使用,一旦有重大缺陷,将很难挽回,甚至出现家族覆灭的倾向

  (2)、很多地理先生,神吹太厉害,很多人的意见,只能偶尔兼听一下,不能过于依赖。地理风水学有一个规律,一旦对地理风水过于着迷,或者对某一个神吹的师傅,过于着迷,很容易倒霉。但凡是说话没有谱、喜欢瞎说,瞎吹的地理先生,最后基本都是穷苦人。古代那些吹如何成为王侯将相的,现在那些吹如何成为将军、一品大员的地理先生,后人能够考个二本,就算很难,甚至多数都是小学、初中毕业。


  5、明朝十三个皇陵的主要卜选人员

  明朝十三个皇陵,用了十三拨地理先生。在一般情况下, 明朝皇帝陵墓的卜选,流程是:

  由礼部尚书或侍郎, 以及司礼监、内宫监太监等,率领精通地理的文武官员、钦天监官员等进行卜选。在选好一处或数处陵寝吉地后, 要画出地形图, 附上说明文字, 进呈皇帝御览, 最后由皇帝做出决定是否采用。

  钦天监设有阴阳术士等官员, 是专门为营建皇帝陵寝、王坟、妃坟卜选吉地、确定吉时的地理专业人员。民间的地理先生,偶尔会被邀请过来,征求意见,但是因为素质太差,太过于神吹,多以很少受到重用。

  明朝十三个主要皇陵的卜选人员分别如下:

  (1)、朱元璋的孝陵用的是刘伯温为主的地理先生,刘伯温本人,就兼任太史局最高长官——太史令,他是真正的一代国师。

  (2)、朱棣的长陵用的是举人王贤、知县王侃、给事中马文素等人。其他参与的地理先生还有:太子少师姚广孝、五官灵台郎吴永、阴阳训术曾从政、阴阳人刘玉渊、阴阳人廖均卿、阴阳人游朝宗、僧人中山夅、衢州宝陀庵住僧非幻和尚等人。

  (3)、朱高炽的献陵,用的是陈俊文等人。

  (4)、明宣宗朱瞻基景陵选址,用的是:钦天监的官员卜选。

  (5)、英宗朱祁镇裕陵选址,用的是:钦天监的官员卜选。

  (6)、明宪宗朱见深茂陵选址,用的是: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选。

  (7)、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选址,用的是:礼部左侍郎李杰,及钦天监监副倪谦、司礼监太监戴义、钦天监官员等人。

  (8)、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选址,用的是:钦天监官员及司礼太监温祥等人。

  (9)、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选址,用的是:通晓风水术的致仕兵部员外郎骆用卿、大学士张璁,礼部尚书方献夫、夏言,工部尚书刘麟,钦天监监副李鉴等人。

  江西的廖文政,自己说他也去了,还获得朝廷的风水状元,但是明朝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估计是去了,也就是征求一下意见而已,史书对此只字未提。对于他的状元之说,也是无稽之谈罢了,朝廷当天的实录,只字未提他们的事情,说明此事不重要。

  (10)、明穆宗朱载坖(jì)的昭陵选址,用的是:张居正、礼工二部大臣及科、道官各一员、钦天监通晓地理官员、民间阴阳人等。

  (11)、明神宗朱翊钧定陵选址,用的是:定国公徐文璧、元辅大学士张四维、礼部尚书徐学谟、工部尚书杨巍、礼部祠祭司员外郎陈述龄、工部都水司主事阎邦、钦天监监副张邦垣、阴阳人连世昌、工部署印侍郎何起鸣、司礼监太监张宏、礼部郎中李一中、工部郎中刘复礼、光禄寺少卿江东之、尚宝司少卿杨可立、新升刑部尚书陈道基、通政使司左参议梁子琦、贵州金事胡宥等。

  注意这些官员都是精通地理之人,不是过去凑热闹的。尤其是通政使司左参议梁子琦,精通地理技术,被指定长期主持定陵的卜选工作。

  (12)、明光宗朱常洛庆陵选址,用的是:大学士刘一煬、礼部尚书孙如游、御史傅宗龙、通政使王舜鼎、大学士韩煻、精通风水术的中书舍人陈明晰(从七品)、钦天监官员。

  (13)、明熹宗的德陵

  大学士施奉来,会同司礼监太监魏忠贤、工部尚书吴淳夫、工部侍郎、科道、掌印官、礼工二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周子愚等官。


  6、清朝皇陵卜选

  清朝的皇陵选址,也是集体智慧的综合考量、反复斟酌的结果,不是某一个民间神吹,就可以完全左右的。入关后,九个皇陵,用了九拨人卜选。

  (1)、清顺治的孝陵,也就是清东陵,为顺治亲自卜选,钦天监刻漏科供职的杜若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等人最后勘定。

  (2)、康熙的景陵选址,用的是:大学士、礼部官员和钦天监官员。

  (3)、雍正的泰陵选址,用的是:福建浙江总督、进士出身的高其倬(精通地理的文官);内务府郎中乌雅.海望(精通地理的文官);秀才管志、钦天监监正明图等人。

  (4)、乾隆的裕陵选址,用的是:

  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哈达哈、海望、三和、阿里衮、张廷璐、德民敏、大学士鄂尔泰、钦天监监正臣进爱、郎中洪文澜、郎中董启祚、付烶、钦天监博士齐克昌、天文生熊振鹏等人。

  (5)、嘉庆的昌陵选址,用的是:户部尚书的富察.福长安(一等忠勇公傅恒四子、乾隆帝孝贤皇后之侄)、内务府大臣金佳.缊布(吏部尚书金简之子,乾隆朝淑嘉皇贵妃之侄)、钦天监官员等堪舆大臣相度。

  (6)、道光的穆陵选址,东陵宝华峪旧址,选址,用的是: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穆克登额、阿克当阿、钦天监挈壶正姚绍基、笔帖式毓庆、吴煊、监生吴灏、刑部主事余庆祥、兵部主事周彦、地理师宋泗等人,后来因为进水,均受到严厉的处罚。

  西陵龙泉峪穆陵选址,用的是:禧恩、耆英、那彦成、屠之申、容照、奕经、敬徵、和钦天监官员、云南候补州判戴泽同、浙江归安县教谕端木国瑚、兴武卫九帮领运千总张熊飞等。

  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对众风水官大加封赏:云南候补州判告假回籍之戴泽同著赏给六品顶戴,以知县升用。现任浙江归安县教谕端木国瑚著赏给六品顶戴,以内阁中书升用。现任兴武卫九帮领运千总张熊飞著以卫守备升用,并赏给他们每人线绉袍褂料二套。

  (7)、咸丰定陵选址,用的是:江西巡抚陆应谷、弋阳县教谕彭定澜、吏部尚书柏葰、定郡王载铨、工部右侍郎彭蕴章、内务府大臣基溥、文华殿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钦天监地理官员等人。

  (8)、同治惠陵选址,两宫太后派出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左都御使魁龄、户部侍郎荣禄、工部侍郎翁同龢等,到东西陵相度。奕訢等带领精通风水官礼部郎中张元益、刑部员外郎高士龙、副参领容山、四品候选同知李唐、从九品李振宇、佥分湖北试用知县廖润鸿、雷廷昌、其他钦天监地理官员等人。

  (9)、光绪的崇陵选址,用的是:选址大臣主事溥伦、副主事陈璧。其中的陈璧时为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因为他曾经承办过慈禧普陀峪定东陵的重修工程,所以在陵寝事务上可谓十分谙熟。其余的堪舆大臣诸如春寿、钟秀等人也都是精心挑选的精于皇陵事务之人。


  结语

  历史上,或者时下有很多神吹派的地理先生,看书多了,满脑子全是书中的理论。去皇陵,啥也看不上,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主要都是批评意见为主。这些人,多数都是一些迂腐、低端的江湖人士而已。

  民间个人选祖坟,常常某一个风水师,凭借个人威望,就可以定址。

  皇陵的选址,非常慎重,是当时的各路地理精英,数十人,分几拨,经过反复筛查,反复考量,反复斟酌的结论。不是某一个人说行就行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时下很多穷苦、低端的地理先生,去皇陵,依然是趾高气昂,啥也看不上,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当年朝廷征求民间阴阳人的意见,江西的廖文政,自称去十三陵,但是史书没有记载。他自己记述:对多数皇陵选址不满意,只对他的族人廖均卿参与的长陵比较满意,其次就是献陵。

  其评论说:

  长陵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四山拱位,穴法天然,夺天下之正气,为万世之鸿基。

  宪陵格局小巧,砂完气聚。

  景陵砂水无情,穴法不明。

  茂陵明堂广阔,龙穴分明,山势奇特。

  裕陵一山一水,所聚来脉不明,四山不顾。

  泰陵来脉不正,砂水无情,又且水冲山射。

  康陵山麓水恶,右山昂头,左砂随水。

  这种说法,典型的就是自娱自乐的做法,满眼就是自己的秘诀,只顾自己的手法,别人东西,谁也瞧不上。朝廷的皇陵卜选,是大量地理名家的共识,不是拍脑门的结论。皇家担心:某一拨地理名家技术有重大漏洞,所以每一个陵墓选址,就换一拨名家,才有明朝三百年的家业,才有清朝三百年的家业,这对于一个家族来水,是大富贵,大辉煌,非常难得。

  地理技法,现在看来,技术流派极多,大的技术流派,古代可能有上千种,多数与杨公、赖布衣等技术无关。唐朝有地理名家数百人,多数之间没有师承关系。据笔者考证,清代一个县,就有几十拨地理先生,多数没有师承关系,每一拨人,穴法常常有重大差距,更谈不上专门去江西拜师学艺。现在有人说,天下风水出杨公,这是他们自己的广告话语。清朝的钦天监,父死子继,明确说他们的地理技术,主要是卜则巍、朱熹、蔡元定一脉。

  明朝十三个皇陵,十三个穴法。参与明皇陵卜选,这些地理师傅,出自全国各地,不是一拨人,也不是一个师父传下来的。

  比如十三陵主要卜选人王贤,是山东泰安的宁阳人。

  参与十三陵的廖均卿,是江西宁都人。游朝宗是江西婺源人。中山夅是杭州僧人。

  参与清西陵选址的高其倬,是辽宁铁岭人。管志宁,是江西瑞金人。

  参与明永陵的骆用卿,是浙江余姚人。 阎邦,是湖南长沙。何起鸣,是四川内江人。刘理顺,是河南杞县人。

  参与咸丰定陵的陆应谷,是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人。参与咸丰定陵的彭定澜,是江西乐平人。彭蕴章,是江苏苏州人。

  参与道光龙泉峪穆陵选址的地方官员,戴泽同,为云南候补州判、端木国瑚,为浙江归安县教谕等等。

  明永陵的主要卜选人梁子琦,是安徽寿州人。

  等等,不一而举。

  笔者考证过清朝的王公贵族墓葬,数百个,每一家,都是用的自己信任的地理名家,每家的穴法,完全不一样,极少有重样的。看了让人深思:地理之道深奥复杂,我等还需谦虚谨慎,长久研究,前路漫漫,地理之道广博深奥。

  全文完。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57 万条内容 · 1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实践案例:翻身逆水作穴,沟边小地

文/陈益峰   前两年,在张家口为东家的父亲,卜选坟墓,作为将来去世后下葬使用,其父亲七十多岁,看着挺硬朗,当地的风俗就是年过七十,或者身体不好的人,提前卜选坟墓位置。笔者在其自家土地、其两个叔叔的土地上面,筛选了一遍,最后认为此地地理相对最好。 枝龙右来,将要结穴,翻身逆水开局 横龙结穴,远处外帐,起贪郎为乐山,可惜近处一重缠护没有回头,只是外侧大帐回头 近看穴场,后面微微起顶,中间抽微乳,化阳结穴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