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岩土工程 \ 人才断层!行业弊病!李广信谈目前勘察现状!

人才断层!行业弊病!李广信谈目前勘察现状!

发布于:2021-07-06 10:48:06 来自:建筑结构/岩土工程 [复制转发]
李广信,男,1941年10月生。 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1998年任土力学教研组主任。 先后在1993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199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各10余名。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深基础协会理事; 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 IGS 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Lowland Technology); 《岩土工程学报》、《工业建筑》、《地基处理》期刊编委。





勘察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是挺不正常的,上午听完沈小克院长(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报告(沈小克报告主题:提升企业能力,迎接历史变革,维护行业荣誉),觉得挺好的,现在的勘察越来越沦为体力劳动。

其实勘察就是土木工程的体检,但是建设方、业主方并不太重视它,就像看病不重视检查诊断一样,这个是很不正常的。

另一方面,勘察行业本身存在它的缺点,上午沈院长讲的非常好,我感觉很大问题是勘察人员太急功近利,现在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不太重视自已的岩土工程的基本知识、概念上的提高,结果就越来越沦为经验主义。

我曾经有篇文章说道:经验是非常可贵的,但如果变成经验主义就很有害,也有可能把有些东西用错了。

现在看,国外有这样的岩土咨询公司,它的功能绝不是像勘察那么简单,它甚至可能都不需要用到勘察,我给你出主意,出完主意之后你就按照这个意见找设计单位,找施工单位,注意什么问题,它都很全,这就说明整体水平提高很重要。

现在可能说一点得罪人的话,现在勘察人员的水平和上一代大师比较,有很大差距。但目前总体条件非常好,现在国家这么大的市场,很多人做过很大很大的工程项目,现在对有些人来说经验真的不缺乏。但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在动脑筋,琢磨方面很少。

今天上午我的报告(李广信:土工试验三论)中也说了试验与思考的重要性,但现在很多人就是不思考。

不像有些老的勘察专家和大师,比如像顾宝和、张在明大师等,他们不但对勘察的一些工艺,一些技术上的掌握,而且他们也关心本构关系,本构关系是岩土工程中的阳春白雪,或者说是象牙塔的东西,但他们很重视,他们也在琢磨这些问题。

现在恐怕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也包括一些大师,谈到本构关系,他们都不懂。这就说明岩土工程要求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琢磨。因为缺乏高层次的这些人,行业必然不会被人尊重。像当年的张在明,顾宝和等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们很好奇,很好学。

有一次我这边在做一个增加含水量以后土会怎么变形的试验,建立一种模型,这个模型里包括含水量,而不用去搞吸力等东西,而顾老师特地找我,这个方法思想很好,能不能搞起来。

不管做成没做成,他都到80多岁了,他还在琢磨这些事情。现在有些年轻人就是太忙了,在基本概念上都不清,一说话就很露怯。像这些方面是行业发展主要的方面,作为工程师,不管怎么忙,遇到问题就需要琢磨,去思考,在这些方面还很不够。

第二方面当然就是说像这两天介绍的一些现代化的相关信息技术,还有一些理论,比如像一些不确定性理论,如统计啊,概率啊这些理论。就像现代化战争一样,原来战争是冷兵器,然后是火器,机械化作战,现在呢就是信息战.

岩土呢也要切入这些方面,这两方面如果能解决,岩土勘察整个行业总体水平就会提高,人家不能不重视。像大师吧不是授予的大师,而是人家认为你确实就是理论,实践都行,能解决问题,通过你的咨询意见人家能够省钱,能够安全,能够做得最好,像国外的一些咨询公司,他们宁可花大价钱去请咨询公司,咨询公司会出一系列的主意,最后还是会省钱,工程做得还是好的。

如果我们现在越来越走向极端的话,找一些民工来做勘察,在勘察中间又弄虚作假,之后又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最后行业信誉实在太差,这一方面和勘察行业的无序竞争有关,

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不够自重有关。像比如说杭州地铁事故之前有一个勘察报告,杭州地铁整个工程我都有了解,设计的是我的一个学生。出事之后他马上把所有资料给我,我就发现当初勘察的时好多参数不准,事故发生之后又找了华东院重新勘测,在没发生滑坡的地方了些勘察,之后发现参数差得非常远。灵敏度原来给的是2点几,3点几,最后华东院有给到6、9到11的,这就表明你原来的取样是不好的。还有一些资料也差得很远。

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国家的建设方宁可死了花钱买棺材,没病的时候也不愿意花钱去看病,不愿意诊断,不愿意去检查,所以在勘察上花的钱很少,对设计,对施工必然会有影响。事故发生之后他给华东院的钱肯定和当初做勘察的钱是不一样的,肯定是高价请了华东院来做勘察,这就说明和人看病一样,你自己没查清楚就去动手术,必然会出事。

我觉得现在勘察行业还是有不少问题的,甲方也好,建设方也好,都不重视,认为勘察可有可无,认为不该花这么多钱,现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也非常多,这是一方面,

另外呢有的时候弄虚作假影响也不大,比方说吧像北京市的有些楼,好比说国贸,A,B,C座要建的话,B是夹在中国饭店和信息中心中间,就那么点间距,应该说不需要钻孔也可以,这两个工程钻多少眼都差不多,工程也不大,土的情况也不会差太多,但根据勘察规范,还得按间距钻,勘察中有些钻孔是假的,报上去问题也不大,这说明很多情况下,我们国家把勘察资料,比如说北京吧,能拿出来共享,各地的勘察资料在网上都能查到,是不是需要再钻那么多眼?勘察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像看病一样,勘察更需要更高的岩土工程的知识,观察力,不是像施工那么简单。

现在的人才结构也挺怪的,现在实际上有两个断层,文革前的成名的那些人,和文革后培养的这些断层,这个断层大概在 70 岁 -50 岁之间,像文革前的成名的这些人,他们的知识比较全面,工程实践也做得多,但他们并不像现在40,50岁的这些人有那么好的机会,一修就 500 米,600 米这些高楼,那些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高坝做 300 米,我们那时候做 20,30 米就挺不容易了。 我觉得还是这些人太忙了,像北京的城建院造地铁,一个人负责好几个项目,完全忙不过来,也不去琢磨什么事,一天到晚忙在工程赚钱上,搞项目上,反而提高不是很大,但经验获得了一些,像有些搞基坑的,搞一辈子基坑,有些概念都不对,在这点上和 70,80 岁的专家有差距。

但是现在比较缺中间这一档人的,像文革前的基本都过 70岁了,社会上哪一档人都需要,他可能不见得在职,但像评审啊,学会啊,学报啊,注册考试专家组,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上的一些活动缺人。

由于缺少 60-70 这个年龄段的人,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一批人就忙得一塌糊涂,今天在这明天在那,接着两个规范审查。 社会需要这个档次的人,这个断层体现在我觉得后边的这些人基础知识不如以前的那些人扎实。

接着呢 30多岁和 40,50 岁的人虽说差别不大, 1946 至 1950 年上海国立交通大学但它也有个断层,我觉得结构不合理。 在 30 多岁的毕业之后发现前面这批人全满了,各个行政,技术岗位全满,20 年都没人退休了,30 多岁的人就上不去。 有些单位年轻人干一年或几年就走干了,为什么呢? 他觉得没希望,人需要有发展,感觉没前途。

另外呢单位也需要对人才有规划,像北勘院就比较好,会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专门培养,现在挣钱多少是一个方面,但需要感觉有希望,需要有关怀。 有的科研单位沦为了施工单位,像生产队,分到下面,一个人领几个人干活,那个人是项目组长,钱可能会挣得多,但其他人钱挣得少,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培养其他人,这样的情况下造成很多人心理不平衡。

对于 30 多岁的人,上边的人和所在单位应当去关心他们的成长,现在暂时没有多少重要的岗位也可以,但要培养他们,去发挥他们的特长。当然人本身呢,需要重视工程实践,到工地摸爬滚打干两年,同时也要琢磨,要提高,在某一个领域突出自己,自然会有用武之地。30 多岁的人一方面要自强,另一方面不要拒绝从基层做起,人总还是会有一个梯队的,会前进的。

  • wangwenkui520
    wangwenkui520 沙发

    李老写好,受用了。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很多基本功不扎实,应该要多思考、多琢磨、多钻研。

    2021-07-09 09:03: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岩土工程

返回版块

1.59 万条内容 · 35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基坑支护与降水难点要点详解!太有针对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