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风水林:重新发现中国农村生态智慧

风水林:重新发现中国农村生态智慧

发布于:2021-03-09 16:01:09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0 82 [复制转发]

风水林是指为了保持良好风水而特意保留的树林,为华南不少乡村的特色。不少村落在选址时,考虑到风水上的因素,通常会在茂密的树林旁兴建,令其成为村落后方的绿带屏障。由于村民相信风水林会为村落带来好运,因此他们都会着重保护风水林。他们更会在风水林栽种具有不同实用价值的树木(如果树、榕树、樟树及竹等),使风水林有其实质经济价值。


人们之所以栽种风水林,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居住或安息场所。理想的地方必须符合“藏风”、“得水”、“乘生气”几个要求。除了形局佳、气场好,还要山清水秀、环境宜人。而栽种树木就是改善环境的一个极好的办法。


古往今来,诗人们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的环境美,都离不开青山绿水、花卉草木。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绿竹入幽径,青罗拂行衣”(李白),“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青山隐隐水迢迢”(杜牧),等等。有人把王安石、白居易、陆游、欧阳修四位唐宋大文学家各自的一句诗联在一起,组成了一首优美的“绿”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杨荫里白沙堤,伤心桥下春波绿,长郊草色绿无涯。”


大至一座城市、一个村镇,小至一座房舍、一块墓地,判断它风水的好坏,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问题,而应该从较大范围内去考察。江山美如画,处处绿葱葱,无疑是风水好的一种体现。建房造屋要讲究环境美,造坟筑墓也要讲究环境美。环境不好,要着手设计和创造。从科学美的角度来看,注意“山青水碧,绿树成荫”,确实算得上是好风水。植树造林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阻挡冷风侵袭,而且还会给人带来舒服的心境,用美学家的话说,绿色植物“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爽快的联想。”故而,植树造林是人类的义务和责任,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的森林称为“风水林”,由于风水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所以这种“风水林”实际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


风水林传统由来已久


千百年来,各个村子的农民们即便是忙于在湿地和坡地上开荒种稻,放火烧山、种植面积广阔的毛竹林和松柏林的时候,也一直在通过种下新的树木保护着物种丰富的林子。


很多村子保护的“圣林”都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之所以受到严密保护,是因为村民们认为林子能保护风水。风水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根据“气”的流向和质量,决定着城镇、村庄、房屋、坟墓和其他建筑环境构件最吉利的方位和布局。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会议古田大会的会址


涵养地“气”的树林


风水林为共有资源,是村落风水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村民们要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对其进行共同管理。理想的宅居选址要能聚结天人之气,体现为地形中上佳的气流。据说气都是随风、水而来(所以才称为“风水”),沿山脊河流下面的 “龙脉”而潜行于地下。村子最好建在吉址,也就是所谓的“穴”上,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理想的“穴”位于冲积平原上,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形成一个U型屏障,抵挡冬天寒冷的北风;南边则要开阔,以便冬天有充足的日照,并且在温暖季节有利于作物的生长。风水林的作用是改善气流,从微气候和水文学的角度的来说,就是调整居住村落和农业区域风和水的流动。





风水林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房子背山面水、山清水秀,这就是(好)风水……如果没有风和水就没有风水……风水和风水林是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森林可以挡住风,改善土壤。当风暴和其他自然灾害来临时,林子还能挺立在那里。从其他角度来说,风水林处在山、人之间,发挥了人的作用,它就是一个人,这样地方就有了人气……如果你的地方风水不好,林子也不会这么好这么茂。林子只有在住人的地方才会长得更好。



在城镇化的中国,谁还需要风水林?


要有效保护风水林,就必须对其在华南农村社区悠久历史中的作用有准确而具体的认识。我们希望增进国际社会对这些森林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社会生态实践的理解。中国面临着生态挑战,但近来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的人类、自然和生态公民问题上也取得了社会理论上的进展,我们要在这双方面的语境下对传统和创新进行跨文化分析。即便在那些社区完好无损的地方,国家监管也至关重要。华南地区风水林的国家-地方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推动大规模的栖息地恢复和联通,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避难所,保护独一无二的社会生态特色,维护大型保护区网络的各个节点和走廊。


对风水林更多的认识和保护也能强化根植于乡土意识的社区长期保护能力,这是全世界所有文化和国家的一个关键目标。无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水林都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信息。在这个价值观不断变化、充满了变数的世界上,风水林是人类用哲学和技术与天地对话的手段。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21 万条内容 · 14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杨稳新:关于将淤地坝造地纳入占补平衡实现良性循环的若干思考

收录于话题 关于将淤地坝造地纳入占补平衡 实现良性循环的若干思考 杨稳新 淤地坝造地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在与水土流失做斗争实践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将淤地坝造地纳入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范围,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可以有效化解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根本性矛盾,彻底解决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加快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促进陕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