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贫穷的房子,聪明的建筑师

贫穷的房子,聪明的建筑师

发布于:2020-12-24 15:21:24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来源:ImpactStudio

(ID:IS_impactstudio)


“设计不是累赘之术,而是实打实解决问题的工具,甚至还能锦上添花”。尤其是那些为贫民所做的建筑。它们并不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噱头,而是真正剖析社会问题、协调边界需求,并巧妙解决场地和各界矛盾,助力于摆脱贫困的设计。那么这些“贫穷的房子”如何通过建筑师聪明的设计来实现升华呢?我们今天也谈谈为贫民设计的那些事儿~


近日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被选为普利兹克评审委员会主席,与他2016年得到普利兹克奖后的生活依旧乏善可陈相似。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谈不上一位天赋异禀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大师,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的建筑师。 “设计最需要的才华是良心”, 被称为“社会参与型建筑师”的他如是说。人道主义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建筑也不能独善其身。人道主义的引导更重要还是建筑设计手法上的创新,诸位见仁见智。


贫穷的房子:Skhayascraper / Justin Plunkett



 01. 

城市化与弱势群体


  1.1  国外城镇化与贫民窟


二战后欧洲各国投入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工作,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成了资本速积、经济飞跃的保证,但同时社会体系的完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带来“农村移民”矛盾的程度。


一时间以巴黎为代表,城市低收入外来务工者逐渐聚集形成密度极高的贫民区,卫生与治安条件堪忧。而一条街相隔的世界,则是轰鸣的机床、觥筹交错、光辉未来。许多饱含社会责任感的建筑、规划设计师对这一社会现象也发出质疑与积极献言献策,也提出了不少有一定先见之明的城市模型,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光辉城市模型


  1.2  国内城镇化与城中村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快车道,以及由于人口管制的放松,许多农民大量涌入城市;除了农村人口外,许多向大城市寻求机会的中、青年人、离家上学后想在外扎根的学生等等,也加入了庞大的一线城市“X漂”一族。这些群体大多需要一个临时安家且价格低廉的地方。但封闭阴暗的“地下室”、防火要求不达标的“城中村”等等,不仅生活条件令租户无奈,续租问题、搬迁问题、城市风貌问题等在各界也一直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


北京三里屯城中村拆迁景象《脏街42号楼的轮回》/ 绘造社



 02. 

贫民窟改善要素与常见策略


城市中弱势群体居住问题一直是个热议又难解的题,设计师没有上帝之手,设计中最佳切入点是聚焦小问题,做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面面俱到、大而无实。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贫民区改造一般需要解决哪些普遍问题。


  2.1  经济问题


居住在贫民区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口,正是由于收入较低才选择环境较恶劣但经济负担小的贫民区住宅。不管是实际项目还是概念方案,经济问题是无法忽略的。


因此最后设计结果往往会密度较高,在装配技术与材料上有所创新。


材料也常是经济问题的切入点。 一方面可以选择本土材料,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体现当地人文、自然肌理,唤起共同回忆与归属感等等;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技术性材料,用量产降低成本,或利用材料自身特殊性如可回收、可吸收太阳能等降低成本。


如在“未来设计”上比较热门的生物照明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噬菌体等等进行生物照明,缓解了贫民能源问题,塑造了景观效果,还改造了局部小气候。如果设计这么一面发光墙,也是贫民区一个浪漫的存在。


生物照明


  2.2  卫生与健康(公共设施等)


卫生问题、基础服务设施问题是影响贫民生活质量主要问题。这在实际工程中常依靠市政部门解决,但近年来许多设计师和学生设计了许多净化雨水、地热装置、风车发电、游牧医院、垃圾回收等建筑方案,令人耳目一新。


纽约建筑事务所Present Architecture构想了一个绿环系统,主要针对纽约因过多垃圾形成的污染现象。这个方案也许对贫民区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


绿环系统


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事务所,Present Architecture希望建立一个更健康的城市,利用垃圾堆肥这种有机垃圾实现清洁能源战略,为此,他们提出了“绿环”—–集堆肥中心与公园为一身的构筑物。


人们可以因此参与种植


绿环将建立在纽约的海滨,多个绿环可联系成为一个独特的海滨绿色网络。每个绿环都达到能容纳社区的公园和教育设施、并能够实现冬季越野滑雪的尺寸。这个构想对人均绿地一直很少的纽约市民来讲,可谓是一箭双雕。



这个构想有三个规划层次:首先是在全纽约建设多个绿环,就近堆肥,利用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卡车,驳船,铁路都能运输;其次每个行政区负责自己本辖区的堆肥垃圾,而不是全市统一调配;最后,纽约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这些绿环将于海滨路和自行车道结合,最终把海岸线区域变成一个绿色循环体系。


堆肥情景


堆肥一般占居民垃圾的30%,把这些有机废物放置在125英亩的公园用地上,可以减少垃圾远程运输的费用以及污染。目前纽约已经在实现路边堆肥计划,这意味着堆肥将变成一个现实,而长远的未来,绿环实现也是可能的。


  2.3  高容积率


除了美国的某些反城市化现象,其它大多数国家城市中心都是人多地少,因此高容积率是难免的。不能平面展开,那就只能利用垂直空间,集合住宅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矛盾。这时候高密度公寓如何防止封闭感、促进交流成了设计中值得探索的地方。


2013年,蒙彼利埃市政府发起了一个名为 “Folie Richter” 的设计竞赛。该竞赛希望通过设计一座塔楼的蓝图,来丰富该城市的建筑遗产。最终胜出的是一个白色树塔项目。


白色树塔公寓 / 藤本壮介等


这些阳台和凉亭确实改善了居民的户外生活,并和居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每套公寓都拥有一个至少面积为7 m2(最大的是35 m2)的户外空间,并拥有多层隐私和布局选项;复式公寓的住户可以从一个阳台移到另一个阳台。


白色树塔阳台互动


为了让所有的公寓都能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建筑师们用物理3D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空间实验来塑造蓝图。这些独特的外部空间能够将室内外空间的相连,让居民可以在室内和室外生活。对于一个拥有80%日照的城市来说,这就是一种奢侈。



  2.4  公共空间缺乏(口袋公园、屋顶花园等)


缺乏公共空间的地方是没有活力的。 一个社区需要的公共空间有基础公建,也还有街区绿地等更小尺度的辐射范围更小更亲近的公共空间。 前者常表现为社区警务室、小商铺、街区小学等等,后者则是街头球场、口袋公园、屋顶公共花园等等。


Makoko是作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的尼日利亚不可回避的污点,这里是有着20万人口的海上贫民窟,地图上甚至被直接标记为无人区。这里拥挤、肮脏、昏暗,缺少厕所、排污系统、公路、现代建筑等等,这20万人口的地区只有一所供不应求的学校。而政府对该地区只是强制拆迁与驱散。在这里走出去的孔勒·阿德耶米离开了OMA,回到家乡进行建筑实践。“漂浮学校”是他的尝试。


漂浮学校


他用256个塑料桶,为家乡撑起一座“漂浮学校”。



建筑分三层,底层用做操场,两边可停靠船只,中间一层是教室,可容纳一百多个学生。顶楼的蓝色金属面板遮风挡雨,同时也是太阳能面板,为学校提供电力。


空间划分示意


“漂浮学校”获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银狮奖,这个海上贫民窟开始被世界关注,也迫使政府放弃了拆除计划,而是用漂浮概念为此建造新社区。



  2.5  其它要素


资源匮乏问题、务工人员的父母子女留守问题、长期居住后的归属感等心理问题......也是设计师可以关注的点。关于归属感的问题,也有不少设计师十分感兴趣,通过放大移居者的节日民俗去塑造公共聚会空间等措施,来寻觅“家”的感觉。



 03. 

案例分析


  3.1  亚历杭德罗的“半房”策略


“斜杠中年”亚历杭德罗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他也做过不少公建,但令他名声大噪的是他为贫民开创性设计的保障性住房“半房”,这不是单个作品,而是他在保障性住房上多次使用的策略。


2010年,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智利,整个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瘫痪状态,亚历杭德罗所在的ELEMENTAL事务所当时便应邀参与了智利孔斯蒂图西翁市的重建工作。


孔斯蒂图西翁绿屋设计总平


孔斯蒂图西翁绿屋设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未完成的设计”,只建了满足目前刚需的那部分,但为剩下的一半预留了空间,等待居民脱贫后有能力便补齐。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房子逐渐呈现出混乱但充满生活气息的难以预料的形式,同时又在可控范围内表现出整齐统一的新面貌。这是一种对“建筑生长性”的新解读,令人甚至开始怀疑设计是不是也可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孔斯蒂图西翁绿屋的“一半”


阿拉维纳表面上看是搭建了廉价房屋,而本质上却是在用建筑来解决如何应对贫困的难题。能设想使用者未来的生活而非设计完就“大功告成”的建筑师并不多。


伊基克金塔蒙罗伊住宅开始被填上另一半


这个“half”的策略不只是用在孔斯蒂图西翁绿屋设计,更早在智利伊基克金塔蒙罗伊住宅便已经过实践探索。


使用后的伊基克金塔蒙罗伊住宅


这个项目中,他也是用有限的资金建设半房解决了贫民的刚需,同时给了他们“未来另一半”的期待与选择。这是一个真正有“未来”的充满希望的设计。对于平民们来说,只有其手中的住房补贴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值,他们才有可能走出贫困。


  3.2   “The Unexpected STORM in Nicosia, Cyprus”


霍普杯2014一等奖作品——降水装置“The Unexpected STORM in Nicosia, Cyprus”为概念性解决弱势群体资源缺乏问题带来思路。


The Unexpected STORM in Nicosia, Cyprus


这个作品基于一个故事背景: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后,塞浦路斯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双方之间(希腊和土耳其)仍然是一个无人区,由联合国控制。设计者们设想在双方统一时,可以做出一个设计联合双方,同时解决当地某个地域问题。由于塞浦路斯严重缺水,他们决定设计一个储水装置,在缓解供水压力同时,作为双方关系的联结。


构造示意


这个装置是动态的,当风暴来临,装置会把雨水储存在中间高耸的透明装置,并通过“丝线”输水管向居民供应淡化水,以维持生活和改善生计。由于高差导致的水压,这个装置可以实现被动输水甚至可以利用水流进行发电辅助其它功能,是个绿色持续的概念设计。


多视点效果


这个高耸的装置既是功能装置,也是信仰和友谊的景观小品。通过创建风暴项目(Storm Project),居住在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北部)和塞浦路斯共和国(南部)的人们一起工作和生活。


该作品大胆而甚至有些不切实际,靠装置本身是否能帮助当地居民显然不是它聚焦的要点,反而是它简单直接又巧妙的解决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建筑发声”作用,“调动力量的作用”。



 04. 

小结


给贫民的设计有许多限制,但它又是非常开放的。贫民区的问题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矛盾。另一方面,这类设计不一定要局限于住宅的范畴,任何可以帮助贫民的景观、装置等都可以成为大家发散思路的亮点。


除了文中列举的普遍问题和设计方法之外,读者不妨多查阅资料,甚至去实地调研,找到该地独特的、真实存在的丞待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方法梳理好,方案便能更好更容易打动读者哦。

  • 加倍努力
    加倍努力 沙发

    冲分利用空间的建筑,学习了。

    2020-12-25 10:44: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68 万条内容 · 4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裙摆”,荷兰乔治住宅楼DokArchitecten

? Arjen Schmitz Zuidas靠近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毗邻火车站和史基浦机场,是一个以写字楼为主的商业区,很受大众喜爱。我们设计的这栋乔治住宅楼是这里第一栋充满人文、绿色和生命气息的建筑。这栋建筑共11层,47个单元,面积从88到196平方米不等。南面是一系列绿色植物组成的梯田一样的阳台,层叠向上,逐渐展开形成一个广阔的平台。 ? Arjen Schmitz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