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陈益峰:盘龙结穴,西南禅宗圣地——石柱银杏堂

陈益峰:盘龙结穴,西南禅宗圣地——石柱银杏堂

发布于:2020-10-10 22:08:1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0 181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存一点慈悲心,方可登堂观自在;

  有十分坚固力,再为入寺拜如来。

  前一段时间,与陈文先生等人,拜访了西南禅宗圣地——银杏堂主持、石柱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常委亲觉大法师。法师领着我们,考察了银杏堂的地理情况,并且详细讲解了银杏堂的历史和地理情况。

  亲觉法师眉目清秀,道行高深,天生异象,天地相朝,思维非常清晰,待人真诚和善,佛学理论非常深厚,有一代宗师气象,定可以振兴石柱的佛教事业。

1.jpg

近看银杏堂的大门

103.jpg

陈益峰师傅与亲觉大法师,将银杏堂的匾额搬出来,研究木刻所记载的银杏堂历史沿革

105.jpg

亲觉法师天生异象,天地相朝


  1、银杏堂简介

  银杏堂(银杏寺)原名盘龙寺,银杏堂占地8200平方米,位于重庆石万路河嘴乡境内的盘龙山上,为渝东名刹,与梁平双桂堂齐名,始建于明初。乾隆三年,1738年,透月和尚任住持后,改名银杏堂。

  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由果聪、大舟、广渊和尚先后主持重修。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梁平双桂堂透月和尚来此当主持后,为与梁平县双桂堂齐名,遂改名为:银杏堂。

  明末清初,名震大西南的双桂堂高僧破山大师曾避兵祸到石柱,长期居住在银杏堂和三教寺等古刹。

3.jpg

侧看盘龙山下脉结穴,龙身尽处转头

0.jpg

侧看龙身,连起金泡十余个

  2、盘龙山

  银杏堂后龙,发脉于石柱的七曜山,将入局,左右横开大帐,帐中落脉,拖出长枝,奔腾四五里。蜿蜒曲折,左右摆动,巍峨层叠,连起金泡十余个,串珠龙格,自天而下,气势勇猛。

0.jpg

侧看穴后大断转头起顶结穴,喝形为盘龙

6副本.jpg

近看盘龙山后的大断束气

70副本.jpg

鸟瞰银杏堂前的两个水池,如龙的眼睛,寺庙在龙头上

  将结穴,转头大断二十余米,蜂腰鹤膝,两侧夹护严密,束咽入首起顶,再起高峰,龙脉继续前行,束咽再起小金泡,泡前有平地上千平米,结穴建庙。穴在龙头上,寺庙山门左右,各有一个水池,为龙的两个眼睛。

  龙身到头两节,盘曲回转,扭动回头,所以喝形盘龙山。

0.jpg

穴前众溪沟逆朝,众山特朝,尽头起木星,围成莲花瓣的样子

1副本.jpg

站在大门前,鸟瞰远朝为卧佛山

4.jpg

正看银杏堂山门

5.jpg

正看银杏堂大门

10副本.jpg

正看朝山,为卧佛山

  坤龙入首,寺庙立地盘戌山辰向兼乾巽分金,穴前官渡河大水环抱,右水倒左,未兼坤水来,走丑兼艮走。

  穴前案山为连城木星,每一颗星峰如莲花的花瓣,环绕中间的穴位。远处的朝山为卧佛山,山门正对佛头位置。

0.jpg

侧看银杏堂,两侧近处没有龙虎护卫,有风吹水劫

0.jpg

银杏堂,为七曜山侧面横出长枝结穴

  实际上银杏堂的位置,地理上有一些煞气,地处大脉的穷尽的位置,两侧没有龙虎护卫,有风吹水劫之嫌疑,前面案山逼压,明堂蔽塞。

  地理古话说:阳重结宅,阴重结地,煞重结庙。寺庙只要气脉兴旺,多一些煞气到时无妨。

0.jpg

正面鸟瞰银杏堂建筑

1.jpg

侧面鸟瞰银杏堂建筑群

1.jpg

侧面鸟瞰银杏堂建筑群

6.jpg

侧看银杏堂建筑群,庙前官渡河大水环抱

1.jpg

侧看银杏堂大门

0.jpg

侧看银杏堂的右侧古树上,常年有仙鹤数十只,排队站立

0.jpg

侧看银杏堂建筑群,现在修复的建筑,为两进院落

00.jpg

银杏堂有道光年间的木匾,关于银杏堂法脉记载

  3、银杏堂法脉

  银杏堂有道光年间的木匾明确记载:

  传临济正宗,开山老祖透月旻,传极糜深祖,深传笑凡懿祖,懿传东林住祖,住传静慧明,明传洞天大和尚。

  重录监院心元、副寺空元、维那觉权、知客性妙、 义慧、书记觉义录。

  银杏堂现任主持为,临济宗弟子,亲觉大法师。


  4、银杏堂与石柱土司

  宋元时期,盘龙山前有就有古刹,这与石柱土司的历史大体吻合。

30.jpg

官渡河为宋元明清时期,石柱出川的重要通道。银杏堂、花厅坝陈氏土司城、王家坝冉氏土司城,都在官渡河边。

  (1)、石柱土司衙门与银杏堂很近

  早年石柱地处土司政权的控制之下,佛教活动自然离不开土司家族的支持。

  早年官渡河是石柱出川,进入湖北的主要通道。银杏寺的历史已经无法考证,大约初建在宋元时期。

  明朝洪武年间之前,石柱安抚使同知衙门(陈氏),就在银杏堂前的官渡河上游十余公里的花厅坝,安抚使佥事衙门(冉氏)在官渡河上游二十公里的王家坝。

  9副本.jpg

银杏堂内保存的道光年间的木匾额中,记载:陈秦二姓为银杏堂的主要资助者

  (2)、陈氏土司

  陈氏土司,世袭爵位,大概停袭于康熙年间。末代陈氏土司为,第二十四世,陈治宣。

  陈治宣为陈思虞之子,承袭石柱宣慰使同知,正四品,驻石柱下街的宣慰司同知府衙。一生追随明朝,坚持抗清,清顺十六年(公元1659年),始投诚清室。

  在银杏堂内保存的道光年间的木匾额中,明确记载:

  即如石邑银杏寺者,明末初建古南宾之遗刹也,其时规模隘小,神像寥落,虽陈秦施舍僧产颇阔,率多荒芜,未经垦辟,厥后象教,凌夷僧众,废败几几呼,颓垣碎瓦矣。此无他,守成之未得其人也。

  乾隆三年间,陈秦二姓,并阖郡绅耆,再三礼请梁邑双桂堂透月老和尚,主院拥锡来兹。

  银杏寺,改为银杏堂,是乾隆三年。文中明确提到,银杏堂的第一任主持为,陈氏与秦氏,二个家族,去重庆梁平双桂堂,将透月老旻和尚请过来的。

  石柱陈氏血脉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土司家族的后裔。

100.jpg

陈益峰师傅与亲觉法师,研究银杏堂的历史记载,法师文化功底扎实

101.jpg

陈益峰师傅与亲觉法师,研究银杏堂的历史记载

104.jpg

陈益峰师傅与亲觉法师,在银杏堂后山,研究地理格局

  (3)、冉氏土司

  冉氏的安抚使佥事世袭爵位,正六品,停袭于1599 年,末代冉氏土司为,第十七世,冉文爵。

  冉文爵为,冉朝天长子,明万历初年举人,明万历四年(1576)袭父职。明万历二十七年 ( 1599 年) ,石柱土司后人马千驷,追随贵州土司杨应龙造反,翌年 兵败被诛,冉氏受其牵累,停袭石柱土司佥事。

  未找到冉氏土司,与银杏寺的文字记载,但是冉氏土司的驻地王家坝与银杏寺,都在官渡河上游,直线距离不到二十公里。冉氏土司出川,都需要经过银杏寺。

2副本.jpg

银杏堂石碑记载的资助人,有关于马氏土司的落款。

其中有关于银杏堂的地理记载:其龙脉发生迢迢难审,近数里耸然而起,巍峨层叠,俨然而伏,曲折蜿蜒,而穴焉于中。

  (4)、马氏土司

  马氏土司,世袭石柱宣慰使爵位,从三品,大概停袭于乾隆二十五年。末代马氏土司为马孔昭。

  银杏堂内保存的乾隆十六年的石碑,刻有助资人:

  石柱宣慰使司先任宣慰使马宗大。

  石柱宣慰使司现任宣慰使马孔昭。

  此时冉氏、陈氏土司均已经停袭,所以没有二姓土司的名字。

1.jpg

银杏堂的余气上,有人修建虾池,做养殖,这是比较胆大的动作,在佛祖面前,做养殖血财生意

0.jpg

侧看盘龙结穴

0.jpg

侧看盘龙结穴

0.jpg

侧看银杏堂,庙前大河缠绕

0.jpg

侧看银杏堂后龙

1.jpg

鸟瞰银杏堂,龙脉蜿蜒曲折

0.jpg

鸟瞰银杏堂

0.jpg

鸟瞰银杏堂

0.jpg

鸟瞰银杏堂,堂前莲花山环绕

1.jpg

鸟瞰银杏堂

  全文完。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57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陈益峰:下水鲤鱼形,李氏后人世代书香门第

文/陈益峰   前一段时间,和陈文、李亚非(石版年画名家)等,前往梁平的山里,考察古坟古墓,研究地理规律。其中考察了李氏的祖坟,墓主为:清朝末年秀才,李逢杜,喝形:下水鲤鱼形,为李逢杜的学生所点的宝地,民国二十四年下葬,距今85年。   1、清末秀才李逢杜简介   李逢杜 (1868—1935),本名萃林,号少白,清末民初梁山县诗人,梁山县(今梁平区)福禄镇天塔村牟家石板人。清末廪生(秀才),梁平区福禄小学首任校长。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