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厉害了!北京冬奥场馆!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的1/4,2万平米无立柱空间

厉害了!北京冬奥场馆!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的1/4,2万平米无立柱空间

发布于:2018-04-09 23:50:09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0 87 [复制转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将是这届冬奥会上的一大亮点,除了外观设计的美观大方实用外,其科技含量也相当可观。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型体育场馆 ,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则变成为“冰立方”,体现环保绿色、节俭办赛的理念。
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效果图
“冰丝带”国家速度滑冰馆是冬奥会的新建场馆,屋顶为不规则的马鞍形,场馆将建设成国内最大跨度的单层索网屋顶体育馆,其索网结构更符合绿色办奥的要求, 其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的1/4,建成后形成约2万平方米的无立柱空间 ,预计2019年底交付使用。“冰丝带”采取全冰面设计,面积1.4万平方米,等同于一个田径场大小,是目前亚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馆。通过冰面的分区控制,可以满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班迪球6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要求,冬奥会结束后,它将能满足35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冰丝带”最厉害之处是智慧型体育场馆, 这一点体现在智通化观赛服务、智能化场馆管理、智慧化赛事组织三大方面 。观众通过手机APP能实现无纸化入场检票、智能导引至停车位和场馆坐席、了解赛事特点解析和精彩片段回放。同时该场馆还设有智能化人脸识别安保门禁、智能消防控制、供配电控制等,此外,包括场地照明调节、温度湿度控制、物柜存取等也将实现智能化。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时还将遵循节俭办赛的原则 ,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建成的场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和跳水比赛场馆“水立方”,届时将变成“冰立方”,它将举行冬奥会的冰壶比赛。“水立方”将为此建设一块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 “水立方”将利用空腔降温技术,让空腔夹层内的热空气向上流动并与室外空气循环,以此可有效降低空腔温度10℃ ,仅此一项每年可降低综合能耗120万千瓦时。应用“水蓄冷”方案,可以使用夜间较低电价制冷,存储在地下水箱内,白天再释放到场馆内,这一举措每年可减少夏季尖峰供电约30万千瓦时。
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第一次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2017年9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首钢园区选址方案,滑雪大跳台将以首钢冷却塔为背景进行建设,其配套设施准备也和制氧厂等周边的建筑相结合进行统一设计,这一构想极具创意,不仅是节俭办赛理念的实践,同时也会融入很强的北京特色。与滑雪大跳台一同落户首钢的还有冬奥组委办公区,在冬奥组委办公区和大跳台之间,国家体育总局冬季中心改建他们的训练基地,包括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同时规划一些面向公众的大众体育项目场地,同时单板大跳台也被设计成敦煌的飞天形象。
延庆赛区将举办高山滑雪比赛和雪车、雪橇比赛,其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选址处于山体南坡,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等,工程技术人员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有效保护赛道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的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赛道遮阳系统会根据太阳入射角和即时温、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遮蔽方式,做到对赛道冰面的全面养护。
北京冬奥村贯穿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格局,在景观中使用了“冰嬉图”。延庆分赛区的冬奥会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形式,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脉,使冬奥建筑与当地环境相得益彰。延庆冬奥村采用了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而建,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神韵。
冬奥知多点
1、历届冬奥会
从历届冬奥会举办经验来看,均为举办国和举办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在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引发投资高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申办。
2、场馆规划
场馆建设是冬奥会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评价一届冬奥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按照比赛用途,冬奥会场馆分为冰上项目场馆和雪上项目场馆两类。冰雪赛事由于涉及到很多室外运动,因此其选址对气候、地形等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设计、建造以及维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场馆、场地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有的也由私人投资。多数冬奥会在利用现有场馆的同时,均会建设数个场馆和滑雪场地等。场馆设计需要体现一定的创意,体现新颖的特点。例如,都灵冬奥会冰球馆内的观众席座椅都是透明的,营造出冰天雪地的视觉效果。长方形的观众席中,两个相对短边的座椅可以移动,冰球场也可以升降。另外,奖牌广场等非竞赛场馆的创意设计也为都灵冬奥会增加了许多亮点,提升和营造了冬奥会的人气和节日氛围。
3、投资情况
由于各国政府对国际体育赛事重大影响力的重视,历届冬奥会的投资都在不断地实现突破。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总成本19.3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上一届日本长野冬奥会的11.4亿美元。与美国1980年主办的雷克普拉西德冬奥会相比,这次冬奥会的规模是其两倍,开支是其6倍。而盐湖城之后的都灵、温哥华、索契冬奥会的投资规模均一届超过一届,最近的索契冬奥会投资更是高达510亿美元,超过了往届所有冬奥会的总和,也超过了北京奥运会花费400亿美元的最高奥运会建设投资记录。很多场馆和设施建设均创下俄罗斯建设投资之最,例如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费用高达6亿美元。
冬奥会建设的投资通常不仅局限于场馆、场地、奥运村、配套设施等仅服务于比赛的建设内容。由于举办地会借力奥运,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等,因此,因冬奥会而衍生的各类设施投资也是重要的部分。有时,相关的设施投资甚至高于冬奥会设施的投资,这种情况在近期的冬奥会中更为明显,充分体现了各地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提升当地的城市环境和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环境。例如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总投入高达510亿美元,而实际用于场馆建设和赛事筹备的资金约70亿美元,仅占总投资约14%,其余花费全部用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交通保障
交通是冬奥会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于冬奥会赛事的重要性,很多举办城市都会建设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各级道路以及其他各类交通设施。有的举办城市甚至新建了机场设施,彻底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情况。索契冬奥会共实施7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长达367公里的道路桥梁修建,超过200公里的铁路建设(包含54座铁路桥和22个隧道),97万平米的道路和人行道铺设。此外,还新建1个港口,并建设了机场配套设施。盐湖城冬奥会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耗资3亿美元扩建轻轨、耗资15亿美元修建高速公路、耗资2.6亿美建设交通标志设施、立体交叉改造、到达场馆的通道、大型公共停车场(包括立体停车楼)等交通设施建。
交通保障不仅体现在各类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在于交通的组织管理。盐湖城冬奥会期间,组委会专门编制、实施了《旅行需求管理计划》,并采取出行需求管理措施(TDM),削减不必要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使得交通组织高效、畅通,人流疏散快速而有条不紊。
5、市政配套
围绕着冬奥会场馆的各类市政设施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改造的良好契机。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就兴建了多项市政配套设施,包括新建2个热电厂和1个装机容量为1200 MW的燃气电厂,修建550公里高压电线等供电工程,修建480公里低压天然气管道等供气工程,新建3个污水处理厂,新建处理能力为25.5万立方米/日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水处理工程,新建60个教育、文化和卫生设施,等等。此外,还新增25,000个酒店客房(56家现在评为四星级以上),并配套建设主题公园—索契公园,配备了世界上最大的过山车,并成为莫斯科郊外唯一的俄罗斯主题公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俄罗斯首个废物回收处理厂,完善了俄罗斯绿色建筑标准,将索契建成为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为俄罗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多个技术突破。

6、赛后利用
冬奥会后比赛场馆和场地多数仍然保留体育设施用途,并兼作当地举办各类会展等大型活动的场地。部分场馆还改造成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等。冬奥会中非比赛用建筑,如奥运村、媒体村等,则主要被改造成住宅或酒店。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赛后场管理用比较充分,每个场馆在赛后均承担了功能。例如,滑雪赛场保留原有用途,作为公共的滑雪场和度假地对外开放。速滑馆被改造成俄罗斯南部最大的展览中心;冰球馆成为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冰壶馆被改造成一座集体育和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馆;花样滑冰馆被改造成场地自行车馆。举办开闭幕式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成为一座足球场,将成为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赛场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足球队的训练基地。位于海滨的奥运村被改造成公寓,提供给当地居民居住。主新闻中心改造为会展中心,还有一部分被改造为酒店和高级公寓。雪上项目新闻中心成为重大会议的举办场地。
7、冬奥会对举办地是具有高价值的遗产
大型活动的举办对于当地是“一时”的机遇,而“永久”的益处主要体现在赛后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
例如,日本长野冬奥会的举办虽已过去16年,但当时奥运会给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改进仍然在给长野提供着便利。在冬奥会以前,乘火车从东京到长野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冬奥会后缩短至不到80分钟;主要铁路枢纽场站得以扩建,目前线路年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高速公路网得到了改进,新建的100余公里的公路为改善当地的旅游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交通运行的大幅改善仅是长野冬奥会赛后影响的一方面。冬奥会结束以后,速滑赛事场馆中建立了长野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奥运会火炬、奖牌、视频图像等物品,每年还会在这里举办纪念长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成为当地持续的奥运体育赛事。

来源:重庆BIM联盟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7622 条内容 · 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来了,结构就不用画图了!

QQ截图20180409234324.png (351.8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2018-4-9 23:52 上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结构设计一般是采用手工计算和在绘图板画施工图,计算和绘图效率较低,一栋多层房屋的设计周期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 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结构设计带来革命性进步,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的第1次结构设计革命,通过CAD应用甩掉图板。在甩掉图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虽然扔掉了画笔,换成了鼠标,但设计人员的手累成了“鼠标手”; 2000 年开始的第2次结构设计革命,通过BIM 技术的应用,将甩掉AutoCAD手工绘图。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