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颐和园大戏楼:慈禧太后“追剧”的VIP级3D影院

颐和园大戏楼:慈禧太后“追剧”的VIP级3D影院

发布于:2022-08-15 13:22:15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1 21

来源:园景人

|

作者:园景君

[复制转发]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看到“园林”和“戏曲”这两个词语,那你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哪一种戏曲?


相信很多朋友会脱口而出:昆曲!


这很正常,毕竟苏州园林里经常举办实景昆曲表演,而且著名昆曲《牡丹亭》还给中国园林做过宣传: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苏州园林里常见的实景昆曲表演。



不过,假如你最只想到了昆曲,那只能送你一句:小了,格局小了!


昆曲表演,只是私家园林里的常见玩法。等你把目光转到皇家园林里就会发现,真正受欢迎的戏曲是 京剧


甚至有人评价说,在中国艺术史上,皇家园林与京剧唱了一出精彩的“二人转”,双方都赢麻了:


一方面,皇家园林促进了京剧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京剧在皇家园林里面掀起了一场令人拍手叫绝的园林建筑技术改革。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 颐和园 ,到京剧诞生的摇篮里去瞧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戏曲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各种节日、庆典、宴会时期的一种礼仪活动。


所以, 戏楼 就成了宫苑和园林里不可缺少的建筑类型之一。


清朝末年,执掌政权的 慈禧太后 既喜欢看戏又喜欢过生日,所以每次过生日的时候都会下旨表演一堆戏曲,尤其是那种群仙祝寿类的曲目,就爱看各种神仙在舞台上上天入地。


放到现在,妥妥的一枚奇幻特效大片观影爱好者。





当时,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经常到万寿山南麓西侧的 “听鹂馆” 看戏。


听鹂馆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戏园子,建于乾隆时期,表演个普通戏曲基本没问题,但如果表演慈禧太后爱看的大戏,就远远达不到场地标准了。


光绪十七年(1891年),慈禧太后下旨,为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寿,把万寿山南麓东侧的“怡春堂”遗址改建为新的戏园子 “德和园”



△颐和园戏园子“德和园”烫样。



德和园的主要建筑是 大戏楼 ,关于这座建筑的来历,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相传,慈禧太后下旨之后,对戏楼的建造要求只有一条: 表演神魔类戏曲时,戏台上既可以有神仙从天上飘下来,又可以有妖怪从地下冒出来。


这么奇葩的甲方要求,让负责宫廷建造事务的“样式房”里的工匠全愁坏了,大家站在施工现场一筹莫展,感觉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午的时候,来了一位送芝麻烧饼的老大爷。





这位老大爷送来的芝麻烧饼,看着非常厚,中间还有个窟窿。拿在手里咬一口,烧饼上的芝麻会顺着窟窿掉到手心里。


有一位工匠吃了烧饼后,问老大爷:“老人家,您这烧饼怎么有点咸啊?”


老大爷笑着回答:“摞了三层盐,能不咸吗?”


说完,老大爷离开了。


旁边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听了老大爷的话,突然来了设计灵感: “三层盐?三层檐?要不我们把戏楼建造成三层屋檐的结构?”





其他工匠恍然大悟,看着手里的烧饼继续构思:“对!然后在中间留出窟窿,让演员可以在每一层来回飞!”


好家伙,刚才那位老大爷送的不是午饭,是设计方案啊!


各位工匠分头去找老大爷,想当面表示感谢。但奇怪的是,老大爷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 “这位老大爷不是凡人,是祖师爷鲁班显灵,给我们支招来了!”


接下来,项目进展就顺利了。大家画出图纸,烧出烫样,确定设计方案可行,最后献给太后去审核,当场通过!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


实际上,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暑山庄 “清音阁” 就已经建造了类似结构的大戏楼,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紫禁城 “畅音阁” 也建造了相同结构的大戏楼。


论资排辈的话,它俩都是参考范本。


因此,比较偏学术的说法应该是: 颐和园里的这座大戏楼,是模仿紫禁城的畅音阁大戏楼建造的。


但不得不承认,这座大戏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迄今为止,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戏楼,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相当高。





在整座颐和园里面,大戏楼高度仅次于佛香阁,分为上、中、下三层。


从上到下,这三层舞台分别叫 福台 禄台 寿台 。每一层都有天井和地井相通,此外还有翻板、辘轳、绳索、高压水机等机关。


另外,在舞台底部设有水井和水池,既可以起到聚音和共鸣的作用,又能为节目表演提供水源。比如表演《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时候,就能用到。





表演神魔类戏曲时,上层舞台的神仙可以通过天井下凡到下层舞台,下层舞台的鬼怪可以通过地井钻到上层舞台,甚至还可以展现 “天女散花”“地涌金莲” 等奇异景象。


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讲过自己在大戏楼前看戏的经历,并且提到:


台上表演舞龙时,自己正看得出神,不料被舞台底部喷出的水淋成了落汤鸡……


类比当代视听艺术的话,大戏楼相当于慈禧太后的VIP级3D影院。



△大戏楼剖视效果和内部机关演示。



查阅档案记载可以发现,慈禧太后是个不折不扣的“追剧达人”。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戏楼竣工,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她去世,慈禧太后一共在大戏楼看了262天戏剧,最频繁的一年看了40天,甚至去世前35天还在这里看过戏。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不仅喜欢看戏,而且喜欢改戏、编戏,甚至喜欢演戏。


每当宫里彩排戏剧的时候,她就会坐在不远处跟着推敲。哪里台词不好,哪里动作不标准,她发现后会立刻让太监告知演员,当场改正。


等到正式演出时,如果演员唱得好,她就会打着拍子跟着哼唱,有时候来了兴致,还会穿上戏服涂上油彩,上台演个角色过过瘾。



△大 戏楼前专门用来看戏的配套建筑。



对于戏剧演员来说,慈禧太后相当于一个严苛又内行的甲方兼产品经理。


国粹京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时期的 “四大徽班进京” 。但一直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才真正成熟起来,塑造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这种盛况,跟慈禧太后高标准的重视和要求有很大关系。 尽管她主观上是为了个人享受,但客观上让京剧迅速发展。


名列 “同光十三绝” 的京剧演员,有好几位到大戏楼为她表演过;而表演过的那几出戏,也被戏班子拿来大肆宣传:“当年,这可是给老佛爷演过的!”


再说,哪里还能找到比颐和园大戏楼更棒的表演场地呢?



△“同光十三绝”里的名角谭鑫培不但在大戏楼表演过,而且得到过慈禧太后的赏赐。



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结束了,为清王朝服务的戏曲表演团体也都慢慢凋零。


但为戏曲演员提供表演场地、体现着高超建筑工程技术的大戏楼,依然矗立在颐和园内。


1984年9月10日,大戏楼经过整修,正式对外开放。


2020年9月28日至30日,为纪念 “颐和园建园270周年” “徽班进京230周年” ,13个戏曲院团的20位国家一级演员接连登场,连续三晚表演了11大剧种。


皇家园林一下子变成了国民戏院,喜欢传统文化的观众跟着各位演员,在线感受了一把“颐和园·戏游记”。


大戏楼也在一百多年后,再次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大戏楼演出盛况。



园林不仅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更是生活艺术。


假如去的季节不对或者节日不对,很容易错过非常精彩的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匆匆瞧一眼。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精彩内容被陆续分享到了网络平台上,错过的朋友还有机会在线“云游览”一番。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等AR技术和VR技术成熟了,我们体验一把在大戏楼看戏, 会更有沉浸感


这种享受,慈禧太后未必能想得到,也不会有机会体验了。


关于颐和园大戏楼的故事,这次就分享到这里。你知道还有哪些园林里的哪些景点,也跟京剧和科技有关吗?欢迎留言,一起分享!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系园景人 (ID:xyzwin) 原创整理
  • 和平卫士
    和平卫士 沙发

    颐和园大戏楼的帖子很不错,值得分享。

    2022-08-15 17:26:1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62 万条内容 · 23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浮桥的最美形态,动人心!

“ 铁索系两岸  缚桥渡行客  人影漾清波    行空无折痕 ” 是古代诗人为浮桥写的诗 如今浮桥已经成了滨水景观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成了景观里的新网红 麓湖天空浮岛 / unarchitecte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