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阳光下的白房子——滇东高原一次“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实践

阳光下的白房子——滇东高原一次“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实践

发布于:2022-05-24 15:17:24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0 60

来源:AT建筑技艺

[复制转发]

▲曲靖惠民村镇银行办公楼 ?章勇


阳光下的白房子

——云南曲靖惠民村镇银行办公楼         

文/ 徐宗武、顾工、钟岱容


2017年,我时任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协成高朗的张聪总突然约我见面,给我引见了云南曲靖惠民村镇银行的戴中华董事长。戴董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气质、有事业追求的企业家,简短沟通之后,便欣然委托我来实施曲靖惠民村镇银行总部办公楼的方案设计。


当时,作为“中”字头设计企业的建筑师,囿于产值、成本等各种限制,我的团队 很少设计“千”平米数量级的建筑 ,对“小建筑”没有太深的体会。但是,动手一做, 才发现这个6000平米的“小建筑”不简单,功能复合多样、场地狭小局促、地域气候“异常”等等 ,我们必须运用更巧妙的设计思维来平衡各方面的问题,所谓 “琐事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 ,煞是费力。


戏剧界常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建筑同理, “没有容易做的小建筑,只有欠火候的建筑师”。对付“小建筑”,更需巧心思。


No.1

“寒冷”的云南


云南的气候,在北方人的脑海中总是那般惬意与美好,四季如春的昆明,温暖湿润的版纳,鲜有将其与寒冷二字联系在一起。


在设计之初,我们也想当然的认为,曲靖虽然地处滇东,想必也应是个气候宜人的所在,然而, 当我带队到现场踏勘之时,当地早春的湿冷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真正见识到了一个“寒冷”的云南。


曲靖的三月初春,竟然是遇雨成冬,当日正值阴天,室外凉风习习,室内更是冷如冰窖,银行的职员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瑟瑟发抖,亲身感受之后,我们迅速的逃到了室外。


与业主交流后得知,曲靖是典型的“冬不用采暖、夏不用空调”,但是,不采暖不代表室内就温暖, 冬春时节,真的很难捱 刺骨的凉风中,我们清晰的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实践的机遇! 随即向业主承诺, 一定给企业员工建一座冬暖夏凉的绿色建筑。


No.2

退让得来的红利


项目地处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路与三江大道交叉路口东北角,位于曲靖开发区的核心位置。由于业主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背景及发展需求,业主在前期选址阶段也颇费了一番工夫。项目用地与万达广场隔路相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业主希望建成后能够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利支撑


然而美中不足,项目用地虽地处闹市,但场地却十分狭小, “小”建筑遇到了更小的地块,真正是“方寸之间做腾挪”了


一方面,为了保证城市界面的完整连续性,规划从周边既有建筑引出的建筑控制线,将可供建设的范围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新建建筑东侧与北侧既有建筑间距较小,还需满足必要的采光及消防的各项要求。


因此, 我们直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建筑占地需求与有限的用地之间的矛盾 ,这注定是一次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但也正因为此,这次设计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讲,我们完全可以用建筑填满整个适建区域,从而得到一个简洁、方整,且令各方都满意的、所谓“不出错”的方案,但是,这个城市的街角空间就被堵得死死的,毫无生机,扪心自问,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们决定采用底层部分架空、建筑内缩的方式,减小建筑的占地面积, 形成部分灰空间,把本属于城市的活力空间还给城市 。这么设计第一可以保证市民的通过性,使新建建筑对原有人行通路的影响最小化。其二,主动迎合城市,主动为市民设计活动交流的场所,使底层的开敞空间、街角广场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为银行聚集人气。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得到了业主和相关部门的认同,用业主的话说是 “人聚财聚” 适度的退让得来的是长久的红利


主要建筑平面图 ?徐宗武工作室

建筑与城市街角广场 ?章勇


No.3

微型城市步道系统营造场域空间


街角广场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人流汇聚,极具活力,基地的对面就是一座设计“前卫”、体量巨大、配色大胆的大型商业广场,如果仅是一座7层的办公楼,显然担负不起城市十字路口视觉中心的重任。而且,建筑体量已被街道界面控制线所围困,简单想在建筑本体上破局显然不行,还得另辟蹊径。


我们在收缩建筑首层及二层的基础上, 将二层平台向外延展,形成一个微型的城市步道系统 ,通过蜿蜒曲折的形态拓展建筑场域,强化建筑对周边环境的控制力。拓展的建筑底部在视觉上强化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也扩大了建筑的控制范围,而且,也进一步丰富了建筑近人尺度的形体穿插变化。这样一来, 我们的建筑就与场地形成一体,达到了小建筑也有空间控制力的效果


同时,我们不想把建筑与城市对立起来,我们希望主动的迎合城市、迎合市民,主动吸引市民、为市民活动提供场所。


因此,在本次景观设计中, 我们主动让“地”与民,退让出的室外面积和街角广场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地 ,而两层的微型城市步道系统不仅仅作为一座可供市民驻足远眺城市风景的平台,也是提供观看、参与广场活动的装置。


在业主的积极配合与协调下,我们实现了建筑场域拓展,同时,给街角广场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构成元素,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根据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微型步道系统还预留了与城市过街天桥相接驳的可能性 ,希望未来它真正能够成为一座城市步道系统。


微型城市步道系统营造场域空间 ?章勇

市民与建筑的互动 ?章勇

丰富的空间体验 ?章勇


No.4

沐浴阳光的白房子


为了实现自己最初对银行员工的承诺,我们做各种方案的尝试,以达到我个人想当然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由于过分的使用各种“主动式”的技术和表皮,建筑造型都做得非常的“炫酷”。而这种理念显然不是业主所需要的,经过业主一次次“温柔”的提醒下,我意识到这终归是一个银行建筑,而不是一个实验性的科技建筑,设计也随之变回到“理性”状态。


我非常认可阿尔法·阿尔托的地域主义思想,但是,我反对在设计实践中“泛”地域主义化,所以,在摒弃了“高技派”之后,我也拒绝了很多把建筑设计成具有“浓郁”云南地域风格建筑的友善建议。


我一直是勒·柯布西耶的信徒,归根到底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师。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回到了熟悉的理性主义中来,由此,“温暖”的“理性”就成了后期创作的主要目标。


我们认为,理性的建筑适宜采用简洁、干练的设计手法,应该通过建筑语汇来强调功能内涵的秩序性。而作为一座位于城市新区的银行建筑,如果不想设计成一座“珠光宝气”的商业建筑,那么,“优雅”性格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进行立面推敲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回归并塑造一种“典雅主义”的气质 ,通过立面的秩序化的韵律、精细的构造设计、工业化的标准化模块、体块的虚实对比、反重力的体型等等来体现这座建筑的精致与庄重。


云贵高原之上,日照充足,清新明快是我心目中的云南城市色彩 ,但是,即便是在城市新区,曲靖的建筑普遍都色调比较暗淡晦涩,在早春的阴雨中更显得凄风冷雨,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感觉。


建筑表皮选择白色,成了团队的一种共识,白色是丰富的,它包含所有的色彩,在白色的表面最适宜欣赏光影的表演 ;同时,白色也是苛刻的,它将建筑的空间与结构更为清晰的呈现,从而强化人们对于建筑元素的感知。 我们选取白色作为建筑外立面的主色,就是利用建筑形体的进退,在太阳这盏大聚光灯的刻画下,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光影效果。 建成后纯净的建筑造型、空间、体量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十分强烈,呈现出完美的立体主义构图。


后来,去大理做另一个项目,突然意识到, “阳光下的洁净”,也是对云南这片四季如春的土地的一种地域性的设计回应


沐浴阳光的白房子 ?章勇

白色立面的光与影 ?章勇


No.5 

毫不纠结的GRC


固化建筑立面风格及色彩后,下一步便要落实材料的选用。我们团队对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比较偏爱陶板、陶砖、GRC,因此,风格一经确定,就摒弃了业主推荐的石材、铝板, 非常笃定的确定了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外立面主材 。还是要感谢业主对我的信任和容忍,也最终保证达到了不错的立面效果。


选择GRC不是一种简单地保守和执拗,而是综合研究了多个方面,特别是对建筑最终实现高标准品质考量的结果。


首先,立面材质本身的质感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建筑性格相契合,应该给人以坚实、稳重、值得信赖、秩序井然之感;


其次,GRC在尺寸规格上能够可大可小,能实现单块整层分格,避免了其他材料现场加工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三,工业化生产的板材,能够保证大面积铺设的平整度,并能够实现窗洞口位置较为精细的界面交接与收口,体现小建筑的精致感。


最后,就是可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与建造,缩短施工周期,提升建造效率。


GRC板材精细与挺拔最终成就了建筑沉稳、硬朗、工业风的气质,凹陷的窗洞口设计在体现秩序感的同时,可形成自遮阳体系,也减少太阳热辐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最终,技术与艺术通过适宜的材质选用,在这座小建筑上得到了良好的统一。


GRC模块的秩序感 ?章勇


No.6 

平面设计成了兑现承诺的关键


冬日初春的曲靖 ,虽然绝对气温远高于北方,但缺少了集中供暖的庇佑, 形成了“室内更比室外寒”的特点。 如本文前面所述, 以人为本,让屋子里温暖起来,是我们的承诺。 为了达到这一点, 除了最大限度的引入阳光、做厚保温层等传统技术之外,建筑师基于AHA主动式建筑设计理念,主动介入、主动引导,从建筑平面入手,对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布局 是这次设计工作的亮点之一。


在建筑平面中,我们将交通及后勤等附属功能有效压缩,并集中布置在建筑北侧及东侧,形成一个L形的后勤区 ,这样设计当然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求。


  1. 合理地配置功能区块,将采光、通风、视线优良的位置让给主要功能区 ,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先天优良;


  2. 这些附属功能对采光要求较低,建筑立面可处理的相对封闭,在视觉上降低对既有建筑内人群的干扰,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正是这个相对封闭独立的L形附属空间的设计,使其在建筑中成为一道室内气候的缓冲区 ,隔断了冷桥的形成,非常有效的阻挡了北向冷风向内部的渗透,同时,也隔断了内部温度的流失的可能。 建筑使用后,业主专门对室内的温度进行了监测,结果是我们很好地兑现了承诺。


建筑首层平面图 ?徐宗武工作室

建筑三层平面图 ?徐宗武工作室

建筑七层平面图 ?徐宗武工作室


No.7 

要有光,还要有风


这次设计我们全程运用了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设计理念和原则 ,就是要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绿色的使用空间。当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三层以上的建筑,其进深只能充满场地适建区域,建筑内部空间的采光及通风并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在建筑平面采光的最不利的位置设计了一个生态中庭空间,从三层起始,贯通至顶层,屋面设置可开启的采光天窗。


  1. 有效的改善了室内光环境,提升室内照度及照度均匀度。


  2. 中庭顶部的可开启天窗,可根据天气及季节变化开启或关闭,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 夏天温度过高时,可开启天窗,利用文丘里效应增强室内通风,带走热空气,降低室内温度,同时,置换新鲜空气;冬天温度太低时,则主动关闭天窗,后形成蓄热空间,提升了室内温度。


生态中庭及天窗 ?章勇

生态中庭及天窗 ?章勇


空调采暖系统以及照明系统能耗一般为办公建筑最主要的能耗部分,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因此,这次针对室内光环境及风热环境的优化设计,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在确实改善室内空间环境的前提下,能为业主省下“真金白银”,同时,也是为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平面采光系数模拟分析 ?徐宗武工作室

冬夏两季生态中庭通风策略分析 ?徐宗武工作室


No.8 

结语


从2017年开展方案设计到2021年终于建成,项目历时5年之久,其中历经了种种波折与艰辛, 当业主告诉我们,冬季的室内最低温度达到了18℃以上,员工们可以穿着普通工装工作时,我如释重负 。当然, 当地市民和有关部门也普遍表达了对建筑造型的喜爱 ,这呈现出的结果无疑是令人满意的。


这个小作品汇集了当地深化设计团队及驻场建筑师不辞辛劳的付出,内装团队事无巨细的精心打磨,景观及亮化团队的悉心配合。当然,更要感谢业主方及建设单位的信任与支持,因为各方的共同努力,这座小小的白房子才得以在曲靖的十字街头体验喧嚣,沐浴阳光。


最后,特别感谢 《云南建筑》徐锋大师 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为我们找到了非常负责的、有专业追求的本地施工图配合单位,保证了项目比较高的完成度。


建筑的城市角色展现 ?章勇

建筑与城市街区关系 ?章勇

阳光下的白房子 ?章勇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37 万条内容 · 3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案例分享】朗清园三区

朗清园三区是朗清园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副中心总体规划职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团队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将居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表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以开放的街区形态,便利的配套设置,满足住户的日常生活需要,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基于规划,设计团队采取“先营造环境,再营建住区”的设计策略,进而实现建设“开放的生态宜居住区”的目标。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