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气脉凶悍,全家病痛的住宅

气脉凶悍,全家病痛的住宅

发布于:2022-06-25 09:50:25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0 16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1、乡村是风水文化的最后藏身之处


  中华文化,连续数千年不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几千年的乡村,几千年的乡土社会。中国风水技术的核心、核心文化,与大量传统文化的糟粕,一起藏身在乡村。乡村那些智慧的老人、那些智慧想乡绅,历来就是风水文化的核心传承者。

  0.jpg

陈益峰师傅,与徒弟朱江等,在山里,听老人讲述墓地的历史和风水。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离开了乡村,我们地理先生的心灵将失去归宿。我们地理行业,将永远走入黑暗,任凭妖魔横行。


  深入乡村,与农民打成一片,与智者打成一片,与山水融在一起,这是我们风水技术进步的最大源泉,甚至是主要的源泉。

  风水地理,是人间大道,是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神灵的大道,是九天玄女发现的自然大道。每一次的前进,都会发现新的天地的。笔者研究风水十五年以来,每一两年,都会发现新的境界、新的天地。笔者估计,风水学说,最后的大光明,大开悟的时候,要经历九十九重天,九十九个境界。

  当你发现语言可以描述的时候,常常是刚刚入门的时候,等走到后来,已经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可以描述,黑暗和光明,交替前进。独自前进,独自修炼。

  我们地理风水人,作为九天玄女的弟子,需要具备更大的胸怀,更大的勤奋,更大的智慧,才能接近地理的大光明。


  2、气脉凶悍,全家病痛的住宅


  同行考察的研究的有徒弟郭宇、朱江、姬常勇、林敏等人。


1.jpg

  笔者与徒弟朱江等,在湖北恩施州考察风水,此宅为解放前,地主家庭,请明师卜选的老宅。后来地主没有了后人。宅院入住了七八户人家,有发有败,图中红圈位置,为一个居住七十年的老宅,居住后,父亲五十多就去世。其母亲虽然长寿,但是严重的糖尿病,最后也是眼睛接近失明。

  儿子后来眼睛视力直线下降,最后接近失明。但是这个人,依然非常勤奋,每天在山里扛水泥为生。一上午,卸一车水泥,一包水泥两块钱,四个人卸一整车水泥,需要一上午时间,一共可以赚到七百多元,在饭馆简单,吃一顿饭,剩下每一个人一百多。

  可惜乡村,现在的建设少了,扛水泥的力气活,也非常少了。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一生未婚,也就没有小孩子。

2.jpg

  陈益峰师傅,坐在地边,向九十八岁的老人,请教地理风水的经验。听其讲述,百年来的富贵贫贱的历史。

9.jpg

  这个宅院,是解放前,地主修建的老宅。住房前面正对一个贵人峰。

11.jpg

  此地是按照寻龙点穴技术卜选的,钳中吐微乳,开大阳,结阳宅。正房位置,解放前的地主,绝了后人。解放后居住的两家,也不太发家。

12.jpg

  穴后鸟瞰阳宅,左右两手环抱紧密,下手回头顾穴,逆关溪水。

13.jpg

此宅位置,位于左侧厢房位置,宅立巽山乾向。住宅坐在界水的位置,后面以龙砂为枕砂。

14.jpg

  此地开大阳,气脉脱卸干净,铺毡展席,所以是古老的宅院地基。但是自古以来,不太发家,有头脑的老百姓,逐渐搬离了,寻找新的阳基,离开的,有大发家。

15.jpg

  正面鸟瞰住宅,最近十来年,左右邻居修建起来了高楼,都比此宅高一层,新房压住了旧房的风水。此地的所有不幸和残疾的问题,全是地基的气脉所致,与外形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多数阳宅和阴宅的发家与败家,是气脉的原因导致,与外形没有关系。这种吉凶的控制是很难的,一旦造成重大破坏,笔者未见可以扭转的。十五年来,笔者见过无数因为气脉吉祥,而大发家的家庭。也见过无数因为气脉凶悍,而家破人亡的家庭。而认识到气脉的师傅,极其少见。

  研究风水的作用,更多是趋吉避凶,卜选吉地、吉宅,但是逆天改命,逆天改地,这个技术,暂时未见过。

16.jpg

  平岗地带,卜选的阳宅,现在周围的社区和村落,密密麻麻居住了几千户人家,不讲究龙脉,不讲究龙虎了。有大发,有大败。老百姓开始从现实中反思,寻找新的富贵之道。

  地理先生,需要有爱的精神,笔者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看到倒霉的家庭总想帮助一下。

  笔者与宅主聊天,观其是一个勤奋善良的人,所以笔者和同行的徒弟,建议他抱养一个孩子,将来老了是一个依靠。他担心经济上吃不消,笔者答应:经济上不用担心,如果真的可以抱养一个孩子,笔者会尽全力想法赞助的。

  那些勤奋、智慧的人,还在想努力摆脱窘境的人,我们应该尽力帮助。

  全文完。


评论帖子
评论即可得
+1经验值
+10土木币

请先 登录,再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57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阴气聚集,后人不太发家

文/陈益峰   1、多交流,才能避免僵化   地理学习,需要投拜名师,系统学习技术,也更加需要多走出去,多交流,多反思,多检验。   师父传授的某一个秘诀,到底有多大价值?到底应该如何应用?不应该在屋内自娱自乐,自己觉得非常神奇,而是应该走出去,与同行多交流,去一线看看现实案例,与老百姓多交流,坐在田间地头,与农民的智者多谈谈。思路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常常是打破僵硬头脑的最好办法。

请选择删除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